一种引力能量转换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259143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引力能量转换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弓I力能量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在逐步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目前绝大多数发动机均是以燃油、煤炭等为驱动能源驱动机器运转的,类似这些机器运转需要很高的成本,而且排放的废气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些机器大多结构复杂,故障率高。虽然近代各国先后开发出风力、水利、太阳能、核能等能量进行发电生产,但这些技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很难全面大众化普及使用。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以燃油、煤炭为驱动能源驱动的引力能量转换装置。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引力能量转换装置,包括基座、可绕自身轴心线旋转地设于所述基座上的主转盘,主转盘的轴心线沿水平方向延伸,主转盘上设有多组旋转组件,多组所述旋转组件在所述主转盘上沿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分布,每组旋转组件均包括:
[0005]旋转杆,所述旋转杆可绕自身轴心线旋转地设于所述主转盘上,所述旋转杆的轴心线沿所述主转盘的径向方向延伸,所述旋转杆上开设有外螺纹;
[0006]重物滑块,所述重物滑块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重物滑块通过所述螺纹孔配合地设于所述旋转杆上,所述旋转杆旋转时所述重物滑块沿所述旋转杆的轴向移动;
[0007]滚轮,所述滚轮固定地设于所述旋转杆的一端,所述滚轮的轴心线与所述旋转杆的轴心线相互平行设置;
[0008]所述基座上还固定设有可与所述滚轮相啮合的反向轨道和正向轨道,当所述滚轮与所述反向轨道相啮合时(以正螺纹为例),所述旋转杆反转,所述重物滑块在所述旋转杆上由内向外滑动;当所述滚轮与所述正向轨道相啮合时,所述旋转杆正转,所述重物滑块在所述旋转杆上由外向内滑动,所述反向轨道位于所述正向轨道的上方。
[0009]优选地,所述旋转杆为丝杠,所述丝杠通过设于其两端的两个丝杠轴承座安装在所述主转盘上。
[0010]优选地,所述滚轮位于所述旋转杆的内侧端部上。
[0011]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反向轨道、所述正向轨道均为以所述主转盘的旋转中心为圆心的弧形。
[001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反向轨道、所述正向轨道在所述基座上分别位于所述滚轮的两侧。
[0013]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滚轮为锥形齿轮,也可选用斜齿轮、链轮、棘齿轮、橡胶轮中的任意一种。
[0014]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滚轮为锥形齿轮,所述正向轨道、所述反向轨道上具有沿长度延伸方向分布的多个能够与所述锥形齿轮相啮合的锥形齿。
[0015]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装置结构简单,故障率低,不需要以燃油、煤炭等能源为驱动能源驱动机器运转,降低了运行成本,减轻了能源消耗过程中废气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利于大众化地普及使用。
【附图说明】
[0016]附图1为本发明引力能量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其中:1、基座2、主转盘3、旋转组件;31、丝杠32、重物滑块;33、滚轮4、反向轨道
5、正向轨道6、丝杠轴承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0019]参见图1所示,一种引力能量转换装置,包括基座1、轴心线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主转盘2、多组旋转组件3,其中主转盘2可绕自身轴心线旋转地设于基座I上。
[0020]上述多组旋转组件3在主转盘2上沿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分布,每组旋转组件3均包括设有外螺纹的丝杠31、重物滑块32、滚轮33。丝杠31的轴心线沿主转盘I的径向方向延伸,丝杠31两端各设有一个丝杆轴承座6,丝杠31通过丝杠轴承座6安装于主转盘2上,且丝杠31可绕自身轴心线旋转地设置;重物滑块32上开设有螺纹孔,该重物滑块32通过其螺纹孔配合地设置于丝杠31上,并在丝杆31旋转时沿丝杆31的轴向移动;滚轮33固设于丝杠31的内侧端部,滚轮33的轴心线与丝杠31的轴心线沿同一直线方向延伸。旋转组件3的组数根据主转盘2的大小予以确定,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8组。
[0021]基座I上固设有两条均以主转盘2旋转中心为圆心的弧形轨道,分别为反向轨道4和正向轨道5 (反向和正向相对两条轨道推动滚轮旋转方向定义的,不受顺时针、逆时针定义的限制)。两条轨道均位于主转盘2垂直中心线的同一侧,反向轨道4位于正向轨道5的上方,反向轨道4的上端及正向轨道5的下端均位于主转盘的垂直中心线上,反向轨道4的下端与正向轨道5的上端均靠近主转盘的水平中心线,两条轨道的圆心角之和不大于180°,两条轨道均与滚轮33相啮合,并设于滚轮33的两侧。当滚轮33与反向轨道4相啮合时(以正螺纹为例),丝杆31反转,重物滑块32在丝杠31上由内向外滑动,重物滑块32被向外推出;滚轮33与正向轨道5相啮合时,丝杆31正转,重物滑块32在丝杆31上由外向内滑动,重物滑块32被向内拉回。
[0022]以下具体阐述下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
[0023]将基座I与地面保持垂直摆放,将主转盘2左边的重物滑块32靠近主转盘2中心放置,右边的重物滑块32远离主转盘中心2放置,使主转盘2右边的重力势能大于左边的重力势能,主转盘2顺时针旋转,当滚轮33行经反向轨道4时,所述滚轮33与反向轨道4相啮合,利用重物滑块32的自身重力和离心力迫使滚轮33带动丝杆31反转,重物滑块32在丝杠31上由内向外滑出,当滚轮33脱离反向轨道4时,重物滑块32处于离主转盘2中心最远的距离;当滚轮33行经正向轨道5时,所述滚轮33与正向轨道5相啮合,利用经过反向轨道4后剩余的驱动力以及其它与主转盘2中心较远的重物滑块32的重力势能作为驱动引力,迫使滚轮33带动丝杠31正转,重物滑块32在丝杠31上由外向内滑入,当滚轮33脱离正向轨道5时,这种驱动引力消失,丝杠31停止旋转,此时重物滑块32处于离主转盘2中心最近的位置,并依靠其他重物滑块32的重力势能在最近位置的圆周线上运行并再次进入主转盘2右半部分。这样,主转盘2上的丝杆31通过滚轮33和反向轨道4与正向轨道5的作用将重物滑块32有序的推出和拉回,周而复始,循环运行,实现了主转盘2在保持偏心状态下自运转,将地球引力(重力)形成的由上至下的局限性直线运动能量由所述保持偏心的同方向旋转的主转盘转化为连续的旋转动力能量输出的目的。
[0024]上述引力能量转换装置只是能量转换机构,其自身并没有能量和动力输出,其自旋转的动力完全来自地球引力(重力)能量。本装置是将地球引力(重力)形成的由自上至下局限性的直线运动能量通过所述机构转化为圆弧形运动,再通过杠杆不平衡原理将这种有限制性的圆弧形运动以接力棒式的方式将多组以圆弧形运动的机构连接起来,达到在同个方向旋转的主转盘上的二分之一以内一直保持偏心状态,地球引力(重力)能量通过这个不停的同方向旋转的偏心轮转化为旋转的动力能量输出。
[0025]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引力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可绕自身轴心线旋转地设于所述基座上的主转盘,所述主转盘的轴心线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主转盘上设有多组旋转组件,多组所述旋转组件在所述主转盘上沿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分布,每组旋转组件均包括: 旋转杆,所述旋转杆可绕自身轴心线旋转地设于所述主转盘上,所述旋转杆的轴心线沿所述主转盘的径向方向延伸,所述旋转杆上开设有外螺纹; 重物滑块,所述重物滑块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重物滑块通过所述螺纹孔配合地设于所述旋转杆上,所述旋转杆旋转时所述重物滑块沿所述旋转杆的轴向移动; 滚轮,所述滚轮固定地设于所述旋转杆的一端,所述滚轮的轴心线与所述旋转杆的轴心线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基座上还固定地设有可与所述滚轮相啮合的反向轨道和正向轨道,当所述滚轮与所述反向轨道相啮合时,所述旋转杆反转,所述重物滑块在所述旋转杆上由内向外滑动;当所述滚轮与所述正向轨道相啮合时,所述旋转杆正转,所述重物滑块在所述旋转杆上由外向内滑动,所述反向轨道位于所述正向轨道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力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杆为丝杠,所述丝杠通过设于其两端的两个丝杠轴承座安装在所述主转盘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力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位于所述旋转杆的内侧端部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力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轨道、所述正向轨道均为以所述主转盘的旋转中心为圆心的弧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引力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轨道、所述正向轨道在所述基座上分别位于所述滚轮的两侧。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力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可以是锥形齿轮,也可选用斜齿轮、链轮、棘齿轮、橡胶轮中的任意一种。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引力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为锥形齿轮,所述正向轨道、所述反向轨道上具有沿长度延伸方向分布的多个能够与所述锥形齿轮相啮合的锥形齿。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引力能量转换装置,包括设有可绕自身轴心线旋转的主转盘的基座,主转盘上沿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分布的多个旋转组件,旋转组件包括:设有外螺纹的旋转杆、设有螺纹孔并通过螺纹孔配合设于所述旋转杆上的重物滑块、固设于旋转杆一端的滚轮;基座上设有与滚轮相啮合的反向轨道和正向轨道,反向轨道位于正向轨道的上方,通过滚轮与反向轨道和正向轨道的啮合,迫使旋转杆反转与正转,旋转杆反转时,重物滑块在旋转杆上由内向外滑动;旋转杆正转时,重物滑块在旋转杆上由向外内滑动。通过上述装置,实现主转盘在偏心状态下的自动旋转。该装置结构简单,故障率低,运行成本低,基本没有环境污染。
【IPC分类】F03G3/02
【公开号】CN104976079
【申请号】CN201410126283
【发明人】李耀峰
【申请人】李耀峰
【公开日】2015年10月14日
【申请日】2014年4月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