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器件

文档序号:30414256发布日期:2022-06-15 10:40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器件

1.本发明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器件。


背景技术:

2.在手工制作一些精密电极时,往往需要制备大量的微米级电极丝穿入硅管,将15μm至75μm微丝穿入100μm至200μm内径的微管内。100μm级微管中空腔肉眼下难以辨识,10微米级微丝端与微管中空腔对接在肉眼下手工操作极难分辨对准。即便借助显微镜可分辨出微管中空腔、微丝,但人体自然抖动引起的手持微丝在300μm直径范围内的漂移不定也导致显微镜下直接对接微管中空腔和微丝非常困难。
3.而手工微丝穿微管操作目前完全是靠人工的手巧能力进行,需要操作人员高度集中精力,长时间保持低头眼睛紧盯100μm至200μm内径的微管上,并需要手部长时间稳定才能完成。由于微管中空腔狭小,微丝在人体手部自然抖动时相对微管位置漂移不定,要想将微丝精准插入微管中空腔非常困难。该操作对于熟练操作人员需要消耗大量精力而且易导致操作人员长时间过度精力集中产生关节劳损、视力下降等职业病;对于初学者想要做好更是非常困难,耗时耗力、可用成品数量少。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操作简便、能够快速精准完成微米级微丝穿微管操作的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器件。
5.具体地,所述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器件,用于将微米级微丝穿入微管中,包括相连通的主体和颈部,所述主体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通过侧壁连接,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内径;所述颈部为中空结构,所述颈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主体呈敞口式结构。进一步,所述侧壁为平滑的斜面;或者,所述侧壁为弧面。所述颈部用于固定所述微管,所述微丝从所述主体插入,沿所述侧壁引导至进入所述颈部并与所述微管的中空腔对接,使操作简单方便。
6.具体地,所述主体的第二开口的内径尺寸至少为600μm,使得人体手部的自然抖动对于将所述微丝手动插入引导器件的操作无影响。所述颈部与所述微管的间隙为0-20μm。可以保证所述微管能放入所述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器件的所述颈部并可自然停留不滑出。
7.进一步,所述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器件还包括引导口,所述主体与所述引导口分别连接所述颈部相对的两端,所述引导口呈敞口式结构,与所述颈部连接的一端为窄口。所述微管从所述引导口插入,沿所述引导口的内壁引导至所述颈部并固定,以使所述微管插入颈部固定的操作更为简单,进一步降低整个微米级微丝穿微管操作的难度。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颈部包括第一颈部和第二颈部;所述第一颈部的一端与所述主体连接,所述第一颈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颈部的一端套接,所述第二颈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引导口连接。具体地,可以利用所述第二颈部的壁厚改变内径尺寸。在需要使用引导
器件时,根据所述微管的实际尺寸选择内径尺寸对应的所述第二颈部,并将所述第二颈部套接入所述第一颈部进行固定。
9.为了增强单个引导器件的适用性,使引导器件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所述微管,所述颈部包括两个以上依次连接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内径逐级增大,相邻两所述容置腔之间采用异径管连接,所述异径管靠近所述主体的一端为窄口。优选地,所述容置腔的中心轴在同一直线上;或者,各所述容置腔的正交投影均包含于最大内径的容置腔的投影内部。
10.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装置,用于将微米级微丝穿入微管中,所述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器件包括基座和安装在所述基座上的若干个如上所述的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器件。解决了引导器件的尺寸十分微小,使用时不便于手持的问题。
11.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器件的主体具有开口尺寸不同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主体上开口较小的第一开口连接颈部,颈部用于固定微管,微丝从主体插入,第二开口的尺寸设置使人体手部的自然抖动对于将微丝手动插入引导器件的操作无影响,微丝能够沿侧壁引导至进入颈部与微管中空腔实现对接。主体与颈部的配合设计使得操作人员能够轻松、快速且高质量地完成微米级微丝穿微管操作。为了使得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器件的使用更加方便,还做出了一些其他设计,例如,在颈部上还设置有引导口,使将微管插入颈部固定的这一步操作更为简单,节省操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进一步,可以将颈部设置为具有不同的内径尺寸,根据需要选择应用。还可以在一个引导器件上设置多个内径尺寸不同的容置腔,使单个引导器件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微管应用,使用灵活简便。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装置,将引导器件安装在基座上便于操作人员手持。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为本发明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发明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器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发明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器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发明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器件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17.图5为本发明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附图标记:
19.11-主体;12-颈部;121-第一颈部;122-第二颈部;131-第一容置腔;132-第二容置腔;133-第三容置腔;134-异径管;14-引导口;15-基座;21-微管;22-微丝。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
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漏斗牵引”原理的微丝穿微管引导器件。参见说明书附图1,为本发明微丝穿微管引导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器件包括呈漏斗状的相连通的主体11和颈部12,主体11包括第一开口111和第二开口112,第一开口111与第二开口112通过侧壁连接,第二开口112的内径大于第一开口111的内径,颈部12的一端与第一开口111连通。
22.实施例1
23.在本实施例中,引导器件包括主体11和颈部12,主体11呈敞口式结构,侧壁为平滑的斜面或者的弧面,颈部12为一个中空腔体。进行微丝穿微管操作时,将微管21固定在引导器件颈部12的内部。可选地,引导器件颈部12的内径尺寸可以略大于微管21的总外径尺寸。优选地,微管21的总外径尺寸与引导器件颈部12的内径尺寸相等。微丝22从主体11方向插入,沿主体11的内壁引导到颈部12的内部,然后与微管21的中空腔精准对接,从而完成微丝穿微管操作。
24.在具体的微米级微丝穿微管操作中,要将75μm的微丝22穿进内径100μm、总外径160μm的微管21中,颈部12的内壁与微管21的外表面的间隙可以为0-20μm。在一些实施例中,使用颈部12内径为180μm的引导器件。180μm内径的颈部12可以保证总外径为160μm的微管21能放入引导器件颈部12并可自然停留不易滑出。主体11上第二开口112的内径尺寸至少为600μm,使得人体手部的自然抖动对于将微丝22手动插入引导器件的操作无影响。优选地,主体11上第二开口112的内径尺寸为900μm。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1的侧壁为平滑的斜面,整体呈倒置的圆台状,微丝22从主体插入后,沿斜面引导至颈部12内与微管21的中空腔对接。
25.实施例2
26.参见说明书附图2,本实施例的引导器件包括主体11、颈部12和引导口14。颈部12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主体11和引导口14,主体11和引导口14均呈敞口式结构,与颈部12连接的一端为窄口。可选地,引导口14的侧壁可以为平滑的斜面或者是弧面。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1侧壁为弧面,整体呈碗状,引导口14的侧壁为平滑的斜面。进行微米级微丝穿微管操作时,先将微管21从引导口14方向插入,沿引导口14内壁引导至颈部12内固定,然后将微丝22从主体11方向插入,沿弧面引导至颈部12内与微管21中空腔对接。颈部12两端均采用“漏斗牵引”原理设计,使对尺寸微小的微管21固定、微丝22穿入的操作均可快速且准确地进行,降低整个微米级微丝穿微管操作的难度,将操作简单化,操作人员可以轻松、简易、快速地完成这项操作。
27.实施例3
28.由于引导器件需要对微管21进行稳定的固定,而微管21的尺寸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实际使用引导器件时,需要应用到颈部12内径尺寸不同的引导器件匹配微管21使用。参见说明书附图3,引导器件的颈部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颈部121与第二颈部122,第一颈部121一端与主体1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颈部122套接,第二颈部122的另一端与引导口14连接。具体地,第一颈部121具有固定尺寸,第二颈部122具有与第一颈部121内径尺寸相等的外径尺寸,不同的第二颈部122的内径尺寸不同。具体地,可以利用第二颈部122的壁厚改变内径尺寸。例如,在第二颈部122外径尺寸为200μm的情况下,内径尺寸可以为180μm,也可
以通过增加壁厚,使内径尺寸为160μm。在需要使用引导器件时,根据微管21的实际尺寸选择内径尺寸对应的第二颈部122,将第二颈部122插入第一颈部121固定。
29.进一步,为了使单个引导器件具有更强的适用性,设计了一种能够容纳不同尺寸的微管21的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器件。参见说明书附图4,为一个能够容纳多种尺寸的微管21的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器件的具体结构示意图。颈部包括两个以上依次连接的容置腔,容置腔为中空腔体,容置腔的内径逐级增大,相邻两个容置腔之间采用异径管134连接,异径管134靠近主体11的一端为窄口,各容置腔的正交投影均包含于最大内径的容置腔的投影内部。具体地,颈部包括第一容置腔131、第二容置腔132和第三容置腔133,第一容置腔131的内径为200μm,能够容纳外径为180-200μm的微管21;第二容置腔132的内径为175μm,能够容纳外径为155-175μm的微管21,第三容置腔133的内径为150μm,能够容纳外径为130-150μm的微管21。在由主体11向引导口14方向的正投影上,第三容置腔133的投影在第二容置腔132的投影内,第二容置腔132的投影在第一容置腔131的投影内。优选地,第一容置腔131、第二容置腔132和第三容置腔133的中心轴在同一直线上。
30.使用引导器件进行微丝穿微管操作时,将微管21从引导口14方向插入,沿引导口14进入到能够与颈部12稳定固定的位置,然后将微丝22从主体11方向插入,沿主体11的侧壁引导至颈部12内与微管21中空腔精准对接。在使用时无需花费时间选择与微管21尺寸匹配的引导器件,单个引导器件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微管21,使用灵活简便。
31.实施例4
32.参见说明书附图5,为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装置包括基座和安装在基座15上的引导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为边长2cm的板状,一个引导器件安装在基座15的中间位置,解决了引导器件的尺寸十分微小,使用时不便于手持的问题。可选地,一个基座15上可以安装多个引导器件。使用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装置时,操作人员手持基座,先将微管21插入引导器件的主体12,然后从主体11插入微丝22,微丝22沿主体11的侧壁引导进入主体12内部,与微管21的中空腔对接。
33.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器件,主体具有开口尺寸不同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主体上开口较小的第一开口连接颈部,颈部固定微管,微丝从主体上开口较大的第二开口插入,使人体手部的自然抖动对于将微丝手动插入引导器件的操作无影响,微丝能够沿主体收缩到颈部与微管中空腔实现对接。主体与颈部的配合设计使得操作人员能够轻松、快速且高质量地完成微米级微丝穿微管操作,节省操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降低操作过程中对材料的损耗。为了使得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器件的使用更加方便,还做出了一些其他设计,例如,在颈部上还设置有引导口,使将微管插入颈部固定的这一步操作更为简单,节省操作人员的时间和经历。进一步,可以将颈部设置为具有不同的内径尺寸,根据需要选择应用。还可以在一个引导器件上设置多个具有不同内径尺寸的容置腔,使单个引导器件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微管应用,使用灵活简便。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微米级微丝穿微管引导装置,将引导器件安装在基座上以便操作人员手持。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除了以上实施例以外,还可以具有不同的变形例,以上实施例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