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式PCB薄板生产沉铜挂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8347阅读:7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式PCB薄板生产沉铜挂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沉铜挂具,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调式PCB薄板生产沉铜挂具。



背景技术:

目前垂直沉铜所使用的挂具仅限于刚性板的生产,对于绕性以及厚度超薄的PCB板则不适用。在生产的过程中容易将板折坏、掉缸等情况,为了适应各种尺寸的样板生产,则设计此可调式PCB薄板沉铜挂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可调式PCB薄板生产沉铜挂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可调式PCB薄板生产沉铜挂具,包括连接片、固定夹、两个支撑架,所述的两个支撑架的一端通过连接片同侧转动连接,所述的两个支撑架闭合后,其另一端通过所述固定夹固定,在每个支撑架的框架上还加工有沿其轮廓的环槽,使得所述两个支撑架闭合时,两个支撑架上的环槽合成匹配PCB薄板的安置槽。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的两个支撑架中,其中一个支撑架的环槽上还设有平行其表面的压片,所述压片与环槽之间通过弹性元件连接。

作为上述优选方案的更优选,所述的弹性元件满足:当弹性元件不受压力时,所述压片与另一个支撑架的环槽的间距小于待放置的PCB薄板的厚度。

作为上述优选方案的更优选,在所述支撑架的环槽与弹性元件之间还设有安装片,所述的安装片与弹性元件一体成型,并通过螺钉结构固定在所述环槽上。

作为上述更优选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的压片在正对安装片的螺钉结构的位置处还加工有孔径大于所述螺钉结构的安装孔。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每个支撑架包括内支撑架、外支撑架和固定螺钉,所述的外支撑架设有两个,每个外支撑架上均设有滑动槽,所述的内支撑架包括一个中间支撑部和位于两端的两个滑动部,所述的内支撑架的两个滑动部分别与两个外支撑架的滑动槽滑动连接,并可通过固定螺钉固定,所述的外支撑架上设有半环槽,当两个外支撑架抵接时,两个外支撑架上的半环槽组合形成所述环槽。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的支撑架的厚度为2~3mm。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片、固定夹和支撑架等均采用金属钛制成。电镀过后通过强硝酸处理表面镀层,处理后可重复使用,并可灵活调整大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在两个支撑架之间设置防止PCB薄板的安置槽,避免了两个支撑架闭合时,过大的夹紧力将PCB薄板夹坏。

(2)压片与弹性元件的设置则为PCB薄板提供了一定的预紧力,保证了不同厚度的PCB薄板均能在安装槽内稳定固定。

(3)安装片与环槽采用螺钉结构固定,另外在压片上设置安装孔便于拆卸螺钉结构,从而可以很方便的维护更换由压片、弹性元件和安装片组成的弹性压紧单元。

(4)尺寸可调:由于样板生产大小不一,在生产过程中可根据板子尺寸进行大小调整。

(5)节约成本:在使用过程中可多次重复使用。减少物料成本。

(6)结构稳定:由于使用金属钛制品,稳定性好,可大大提高PCB薄板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压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架,2-内支撑架,21-滑动部,22-固定螺钉,23-滑动槽,24-中间支撑部,3-外支撑架,4-压片,5-弹性元件,6-安装片,7-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可调式PCB薄板生产沉铜挂具,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连接片、固定夹、两个支撑架1,两个支撑架1的一端通过连接片同侧转动连接,两个支撑架1闭合后,其另一端通过固定夹固定,在每个支撑架1的框架上还加工有沿其轮廓的环槽,使得两个支撑架1闭合时,两个支撑架1上的环槽合成匹配PCB薄板的安置槽。如图4所示,两个支撑架1中,其中一个支撑架1的环槽上还设有平行其表面的安装片6与压片4,安装片6与环槽通过螺钉结构固定,安装片6与压片4之间连接设置弹性元件5,弹性元件5满足:当弹性元件5不受压力时,压片4与另一个支撑架1的环槽的间距小于待放置的PCB薄板的厚度。压片4在正对安装片6的螺钉结构的位置处还加工有孔径大于螺钉结构的安装孔7。安装时,螺钉结构可以很方便的通过安装孔7,进而在安装片6上的螺钉孔上进行安装。

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个支撑架1包括内支撑架2、外支撑架3和固定螺钉22,外支撑架3设有两个,每个外支撑架3上均设有滑动槽23,内支撑架2包括一个中间支撑部24和位于两端的两个滑动部21,内支撑架2的两个滑动部21分别与两个外支撑架3的滑动槽23滑动连接,并可通过固定螺钉22固定,外支撑架3上设有半环槽,当两个外支撑架3抵接时,两个外支撑架3上的半环槽组合形成环槽。支撑架1的厚度为2~3mm。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