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造方法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65582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建造方法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造方法及其用途属土木工程领域,特别是地下工程领域。
传统的土木工程的建造方法基本上是静态建造的,既建(构)筑物在建造阶段和使用阶段一般是不允许有大幅度(除沉井结构外)沉降的。原因是没有实现受控调平均匀沉降,一旦出现不均匀沉降,将会损坏建(构)筑物。因此,传统的以地基承载力为核心的设计指导思想中,为了防止不均匀沉降,必须将建(构)筑物的相对沉降量(不均匀沉降差)控制在几十毫米内,仅仅因为确保不超过这几十毫米的相对沉降量,使建造成本增加很大,如在软土地区的地下工程部份的投资要占整个建(构)筑物投资的1/3左右。因此,传统的静态建造技术有下述缺点1、没有建立以地基均匀绝对沉降(0.1米至十几米的大幅度沉降)为核心的设计指导思想和理论计算体系,单单依靠基础及上部结构的刚度去克服地基的不均匀相对沉降差,造成设计、施工必须采用保守的静态建造方法。2、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沉井技术,纠偏纠斜技术,上部、基础、地基共同作用技术,变刚度调平优化技术,复合桩基垫层技术,钢管砼技术,深层搅拌技术,压力喷射技术,高分子减水、絮凝材料技术等等已经成熟的技术,整合创新出一种简单、实用、高效、价廉的综合建造方法。3、建造时间长,需要进行地基处理、桩基和基坑三个难度大、工时长的施工工序。4、成本高,地下结构部份为抗不均匀相对沉降差和制作基坑增加了许多费用。5、综合功能和效率低。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静态建造技术缺点,提供一种功能多、用途广、成本底的建造方法及其用途。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措施达到一种建造方法,采用二种混合方式进行岩土混合工序,其特征在于一是流塑态软化泥化方式,把含有水、减水剂、增塑剂、增粘剂、发泡剂、表面活性剂、泥浆、膨润土、土、砂、空气等其中一种或其中几种材料与岩土混合,形成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通过增加岩土的含水、气、泥、砂量和对岩土的均匀混合拌合,加快岩土的流塑态软化、泥化,降低了建(构)筑物、构件、配件、设备、工具进入岩土时的阻力,加快其进入岩土的速度;或者二是絮凝固结方式,把含有絮凝剂、减水剂、表面活性剂、砂、碎石、废渣、粉煤灰、水、空气其中一种或其中几种材料与岩土混合,形成压缩絮凝固结岩土体11;岩土混合后发生絮凝固结,并形成有利于岩土中多余水份析出排出的无数细微通道,在上部荷载的压缩下,混合岩土中的多余水份、空气经过细微通道容易析出并被排挤出,大大减少了地下岩土的含水、气量,加快地下岩土体的沉降和絮凝固结,使沉降絮凝固结后的地下岩土达到设计承载力要求而不用被置换掉,充分利用了原有地下岩土材料,降低了地基处理和增加基础刚度费用。
一种建造方法,采用三种调平升降方式进行建(构)筑物平面的动态调平均匀升降工序,其特征在于一是设置有与地基岩土联通的孔道1,通过孔道1灌入或者排出地基岩土材料,通过增加或减少地基岩土材料,使地基顶面各点的水平面高度接近相同,调平减少基础平面的相对高差,达到建(构)筑物平面的动态调平均匀升降;或者二是在基础下设置有箍筒2或箍墙3,在箍筒2或箍墙3内设置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在上部荷载的压缩下,基础底面各个点与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之间的压力强度都是相同的,使地基顶面各点的水平面高度接近相同,调平减少基础的平面相对高差,达到建(构)筑物平面的动态调平均匀升降;或者三是在桩、柱外设置有套筒5,在套筒5内设置有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在桩、柱中或在套筒5上设置有与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联通的小孔道7,通过小孔道7,灌入或者排出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通过增加或减少套筒5中的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的体积,改变桩、柱的长度,使地基顶面各点或基础、上部结构平面各点的水平面高度接近相同,调平减少基础或上部结构的平面相对高差,达到建(构)筑物平面的动态调平均匀升降;由于“箍套约束力效应”,在箍筒2、箍墙3、套筒5内的材料的抗压强度成倍提高,基础、桩、柱的承载力也成倍提高;箍筒2、箍墙3、套筒5和在其内的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构成的组合结构具有液压油缸的隔震性能,具备很好的吸收地震能量的隔震效果。
一种建造方法,采用四种推进方式进行地下管道、隧道、箱涵的动态调平均匀推进工序,其特征在于一是地下管道、隧道、箱涵构件15直接在已流塑态软化泥化的岩土中推进;或者二是在地下管道、隧道、箱涵构件15上设置有与岩土联通的孔道1,通过孔道1排出流塑态软化泥化的岩土,调平减少构件的立面相对前进差,达到地下管道、隧道、箱涵的动态调平均匀推进;三是搅拌或喷射或沉管或冲击机具穿过孔道1对岩土先进行混合工序,形成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在推进时排出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调平减少构件的立面相对前进差,达到地下管道、隧道、箱涵的动态调平均匀推进;四是把导向钢管14向前从岩土的一端进入,从岩土的另一端穿出,然后将牵引绳、杆穿入穿过导向钢管14牵引地下管道、隧道、箱涵构件15进入岩土,达到地下管道、隧道、箱涵的动态调平均匀推进。
如前所述的一种建造方法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流塑态软化泥化方法用作为地下工程的防水、止水,因为流塑态软化泥化的岩土体10是性能良好的柔性防水层、止水帷幕;三种调平升降方式用作为对已发生倾斜、不均匀升降的建(构)筑物进行纠斜扶正,尤其是在地震后,把已倾斜的建(构)筑物调平,迅速恢复使用功能;孔道1排出的地下水用作为本建(构)筑物的用水,节约水费。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措施来达到采用搅拌或喷射或沉管或冲击方法对岩土进行混合工序;搅拌或喷射或沉管或冲击机具采用竖向或水平向或斜向进入岩土;在基础施工前对岩土先进行混合工序,或者在基础、基础底板完成后,搅拌或喷射或沉管或冲击机具穿过孔道1,再对岩土进行混合工序;减水剂、絮凝剂主要由非离子、阴离子、阳离子类表面活性材料组成,作用是减少岩土颗粒之间的摩阻力,有利于岩土颗粒间水份析出、排出和流动;建(构)筑物、构件、配件、设备、工具采用竖向或水平向或斜向进入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建(构)筑物、构件、配件、设备、工具可以分割成几小部分,分部分块分别进入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还可以掺入水泥、石灰与压缩絮凝固结岩土体11混合,增加固结能力;对初凝后的压缩絮凝固结岩土体11再一次搅拌或喷射或沉管或冲击工序,使压缩絮凝固结岩土体11颗粒化,有利于岩土中多余水份析出排出。
在基础内、外设置孔道1;在箍筒2或箍墙3上也可以设置小孔道7;孔道1、小孔道7设置有多个;在基础下还可以放入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通过孔道1可以灌入增加或排出减少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是碎石、矿渣、废渣、石粉、粉煤灰、砂、砂土、土、泥土、泥、淤泥、水、油、减水剂、絮凝剂、表面活性剂、固结剂其中一种或其中几种材料的混合物;在基础下放入加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时,还可以放入水泥、石灰并与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混合,加快使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变成固体;箍筒2是单个或者是多个;当采用多个箍筒2相结合时,箍筒2之间设置联通管道,使每个箍筒2内的压力强度保持相同;箍筒2、套筒5的横截面是圆形或近似圆形或仿形;基础内的箍墙3也设置联通管道;箍筒2、箍墙3、套筒5也可以采用钢材、竹材、塑料、玻璃纤维、无机纤维、有机纤维材料制造;箍筒2、套筒5的外表面有防锈层,防锈层采用镀锌或防锈涂料;箍筒2、套筒5内壁上有防止粘结的隔离润滑层,这种方法使箍筒2、套筒5处于单一拉应力状态,而不是变号复杂应力状态,使得“箍套约束力效应”增大,地基材料或桩、柱材料的抗压强度更加提高;在孔道1中设置有吸泥钢管8;在吸泥钢管8上设置阀门、滤网,能上下活动的吸泥钢管8用于进入预定土层和保护孔道2,阀门用于控制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水排出量和速度,滤网起单一排水功能作用;在吸泥钢管8上面设置排泥管,排泥管把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水输送到地面;在形成基础后,在基础中、上部结构中设置临时支撑和压重物;临时支撑增加结构在沉降时的抗变形能力;压重物增加建(构)筑物的临时荷载重量,加快绝对沉降速度;从地基排出的岩土、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还可以作为压重物。
在建(构)筑物中,设置有自动监测相对沉降差系统,为达到基础均匀绝对沉降提供精确相对沉降差数据;采用压力泵、注射管在孔道1中压力灌入增加或排出减少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注射管如同医用注射器并带有活动逆向管尖,使注射管带有的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只能单向进或出。
在地下管道、隧道、箱涵构件推进前,搅拌或喷射或沉管或冲击机具穿过孔道1对岩土先进行混合工序,形成与构件截面相同的环形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减少了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的工作量;在地下管道、隧道、箱涵构件推进前,把导向钢管14的一端进入对应孔道1位置的岩土中,导向钢管14另一端穿入孔道1,引导构件15按导向钢管14的方向推进,减少构件15推进中偏位偏移;牵引机具的牵引绳、杆穿过孔道1、导向钢管14,对构件15施加拉力后牵引构件15前进,这种依靠拉力的推动构件15前进方法大大减少了对工作坑壁的压力和破坏。
与现有静态建造技术相比,本发明有如下优点。
1、简化了设计理论和减少了计算难度。2、缩短了建(构)筑物的建造工期。由于基本上省去了地基加固处理,基坑支护这两个施工工序,工期可以提前1/3到1/2之间。3、创新出七种软土地区沉降建造、地下掘进方法和地下防水、纠斜扶正、节约水费三方面有效用途。4、增加抗震隔震功能和震后恢复使用功能。箍筒2、箍墙3、套筒5和其内的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组合结构方法具备很好的吸收地震能量能力的隔震效果,减少了震害;在地震后,把倾斜的建(构)筑物调平,迅速恢复使用功能。5、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减少了地基加固处理和基坑支护这2项工程费用,减少基础设计刚度也节约了不少费用,并在基础中可以大量使用预应力技术(因为在地面上施工基础),基础的费用也减少,使得在地下工程成本大约降低50%以上。另外还减少了抗震、隔震的成本。6、充分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整合、综合、复合出一种反传统的、简单、实用、高效、价廉的创新设计理论和建造方法。
下面是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2的部分结构剖面2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基础结构剖面3是本发明实施例4桩或柱的结构剖面4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基础结构剖面5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基础结构平面6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钢筋砼结构剖面7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钢管结构剖面图从图1可以知,本实施例1是一个无桩基、无基坑的建(构)筑物,其动态调平沉降建造方法的工序步骤如下A.采用搅拌或喷射机具对地基中需要排出的土层(如淤泥、淤泥质土)加入水、减水剂向下进行混合搅拌或喷射,形成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若有砂层还增加入泥土混合;B.采用搅拌或喷射机具对地基中需要压缩絮凝固结的土层(如粘土层)加入水、絮凝剂、砂、粉煤灰进行混合搅拌,形成压缩絮凝固结岩土体11;C.在地基中打砂、碎石排水桩12;D.在地基上面铺一定厚度的砂、碎石等松散材料6构成褥垫调平层13;E.采用预应力砼技术制做地下室(箱基)和形成基础箍墙3,并在地下室(箱基)底板中设置预留联通地基的孔道1;F.建造上部结构,在基础中、上部结构中设置临时支撑和压重物,临时支撑增加结构的抗变形能力,压重物主要是被排出的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和水、砂、碎石等建材,压重物使地基和基础提前时间承受全部荷载;G.将带有阀门的吸泥钢管9插入孔道1中,吸泥钢管9底部进入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由于上部结构和压重物荷载的压力下,迫使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变成压力流体进入吸泥钢管9,再通过排泥管排出到地下室和上部结构中,建(构)筑物开始绝对下沉;H.在建(构)筑物上安装自动监测相对沉降高差系统,根据相对沉降高差,控制吸泥钢管9上阀门大小,控制排出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的多少来达到基础的动态调平均匀绝对沉降,使基础均匀沉降至压缩絮凝固结体11土层;I.由于加入絮凝剂、砂的作用和上部荷载重压的作用,压缩絮凝固结体11土层开始被压缩絮凝固结,水土分离,土中多余的水份经过细微通道析出排出并进入排水桩12后,再从孔道1上的排泥管排出到地面;控制吸泥钢管9上阀门大小和设置滤网,控制出水多少,达到基础动态调平和均匀绝对沉降;J.待压缩絮凝固结土体11层中的水份大部份排出后,吸泥钢管9提升至褥垫调平层13,通过吸泥钢管9压力灌入增加和排出减少褥垫调平层13中的砂、碎石松散材料6,基础继续动态调平均匀绝对沉降,直至沉降到预定设计位置左右;K.待建(构)筑物上部完成并移出压重物之后,建(构)筑物绝对沉降也基本结束,封闭一部孔道1,剩余其他的孔道1继续排出地下水,排出的地下水存贮到地下室中的贮水池中做为本建(构)筑物日常用水。
从图1可以知,本实施例2是一个建(构)筑物的桩箱复合地基基础,即下部疏桩(少量桩)和上部箱形地下室相结合的地基和基础,其动态调平沉降建造方法的工序步骤如下首先形成疏桩基础(图中未画出);其后工序步骤同实施例1的步骤A、B、C、D、E、F、G、H、I、J,使地下室箱基础均匀沉降到疏桩基础顶部,疏桩基础、压缩絮凝固结土体11、褥垫调平层、地下室箱基础组成一个承载力较大的复合地基和基础,并同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减少了地下工程造价和工期;再后工序步骤同实施例1的步骤K;本实施例2的疏桩基础工序也可以放在J步骤之后,在地下室箱基沉降到设计深度后,桩穿过地下室的孔道1被压桩机压入地基中形成疏桩基础。
从图2可知,实施例3是一个条形基础或独立基础,其动态调平沉降建造方法的工序步骤如下D.在地基上铺砂、碎石松散材料6构成褥垫调平层13;E.制做基础、并在基础、底板中预留孔道1;其余的工序步骤同实施例1的F,H,I,J。
从图3可知,实施例4是一个采用钢管砼制做桩、柱,其动态调平沉降建造方法的工序步骤如下在建(构)筑物的桩、柱和套筒5中放入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在桩、柱和套筒5上设置有联通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的小孔道7;钢管的内壁涂有一层隔离层,隔离层防止钢壁同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砼发生粘结,使钢壁内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砼处于围压状态后增大了抗压能力,钢壁钢材主要承受环向拉应力,而不是复杂应力,减少了钢材的受力强度,提高了承载力;其余的工序步骤同实施例1的A、B、C、D、E、F、G、H、I、J、K。由于在基底、桩、柱设置了三项调平工序,大大提高了动态调平均匀沉降效果和效率,具备很好的吸收地震能量的隔震效果,一举多得。如果把全部套筒5用高压管道联通,在套筒5内压力注入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倾斜的建(构)筑物就会自动升平扶正,构成了一个有效的纠偏纠斜加固方法。
从图4、图5可知,实施例5是一个浆液压力调平地基基础,其动态调平沉降建造方法的工序步骤如下首先进行实施例1的B工序(絮凝固结);在基底设置有箍筒2或箍墙3,大小箍筒2布满基底,大小箍筒2之间用高压管道联通,通过孔道1、吸泥钢管9向箍筒2或箍墙3内压力灌入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使建(构)筑物在建设期、使用期始终处于水平均匀沉降状态。一段时间之后,基础沉降到预定设计深度便停止下沉,由于“箍套约束力效应”,在箍筒2、箍墙3内的原土、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的抗压强度成倍提高,基础的承载力也成倍提高;其余的工序步骤同实施例1的C,E,F,H。
从图6和图7可知,实施例6是一个地下井筒、管道、隧道,其工序步骤如下先进行实施例1的A工序,也可以采用机具穿过构件15上的孔道1进行实施例1的A工序;在自重、附加重荷载的作用下,使井筒构件15在流塑态软化泥土化岩体10均匀沉降;或者利用机戒推力拉力,使管道、隧道构件15在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中均匀向前推进;通过孔道1排出部分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减少了构件在沉降、推进时的阻力,使构件容易达到设计深度、长度;在没有地下水渗漏的情况下很容易的排出构件内的原状岩土,在构件外的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套是性能良好的防水层,防止了地下水从构件接口渗漏入构件内;构件的断面也可以是矩形等其他形状,如箱涵;也可以在进行实施例1的A工序后,把导向钢管14的一端进入对应孔道1位置的岩土中,导向钢管14另一端穿入孔道1,引导构件15按导向钢管14的方向推进,减少构件15推进中偏位偏移;牵引机具的牵引绳、杆穿过孔道1、导向钢管14,对构件15施加拉力后牵引构件前进,这种依靠拉力的推动构件15前进方法大大减少了对工作坑壁的压力和破坏。上述方法也可用于预制、现浇地下连续墙施工。
实施例7是一个地下柔性防水层、止水帷幕方法,其工序步骤如下在地下工程的迎水面进行实施例1的A工序,若遇有砂、砾层需要再加入泥土,便形成一层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的柔性防水层、止水帷幕。这种柔性防水层、止水帷幕,在地下工程发生位移的情况下也不会有水渗漏,在性能上、价格上胜过水泥土、水泥灌浆、水泥旋喷形成的刚性防水层、止水帷幕,也胜过由有机材料构成的柔性防水层。
权利要求
1.一种建造方法,采用二种混合方式进行岩土混合工序,其特征在于一是流塑态软化泥化方式,把含有水、减水剂、增塑剂、增粘剂、发泡剂、表面活性剂、泥浆、膨润土、土、砂、空气等其中一种或其中几种材料与岩土混合,形成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或者二是絮凝固结方式,把含有絮凝剂、减水剂、表面活性剂、砂、碎石、废渣、粉煤灰、水、空气其中一种或其中几种材料与岩土混合,形成压缩絮凝固结岩土体11。
2.一种建造方法,采用三种调平升降方式进行建(构)筑物平面的动态调平均匀升降工序,其特征在于一是设置有与地基岩土联通的孔道1,通过孔道1灌入或者排出地基岩土材料;或者二是在基础下设置有箍筒2或箍墙3,在箍筒2或箍墙3内设置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或者三是在桩、柱外设置有套筒5,在套筒5内设置有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在桩、柱中或在套筒5上设置有与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联通的小孔道7,通过小孔道7,灌入或者排出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
3.一种建造方法,采用四种推进方式进行地下管道、隧道、箱涵的动态调平均匀推进工序,其特征在于一是地下管道、隧道、箱涵构件15直接在已流塑态软化泥化的岩土中推进;或者二是在地下管道、隧道、箱涵构件15上设置有与岩土联通的孔道1,通过孔道1排出流塑态软化泥化的岩土;三是搅拌或喷射或沉管或冲击机具穿过孔道1对岩土先进行混合工序,形成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在推进时排出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四是把导向钢管14向前从岩土的一端进入,从岩土的另一端穿出,然后将牵引绳、杆穿入穿过导向钢管14牵引地下管道、隧道、箱涵构件进入岩土。
4.如前所述的一种建造方法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流塑态软化泥化方法用作为地下工程的防水、止水;三种调平升降方式用作为对已发生倾斜、不均匀升降的建(构)筑物进行纠斜扶正;孔道1排出的地下水用作为本建(构)筑物的用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搅拌或喷射或沉管或冲击方法对岩土进行混合工序;搅拌或喷射或沉管或冲击机具采用竖向或水平向或斜向进入岩土;在基础施工前对岩土先进行混合工序,或者在基础、基础底板完成后,搅拌或喷射或沉管或冲击机具穿过孔道1,再对岩土进行混合工序;减水剂、絮凝剂主要由非离子、阴离子、阳离子类表面活性材料组成;建(构)筑物、构件、配件、设备、工具采用竖向或水平向或斜向进入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建(构)筑物、构件、配件、设备、工具可以分割成几小部分,分部分块分别进入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掺入水泥、石灰与压缩絮凝固结岩土体11混合;对初凝后的压缩絮凝固结岩土体11再一次搅拌或喷射或沉管或冲击工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础内、外设置孔道1;在箍筒2或箍墙3上设置小孔道7;孔道1、小孔道7设置有多个;在基础下放入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通过孔道1可以灌入增加或排出减少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是碎石、矿渣、废渣、石粉、粉煤灰、砂、砂土、土、泥土、泥、淤泥、水、油、减水剂、絮凝剂、表面活性剂、固结剂其中一种或其中几种材料的混合物;在基础下放入加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时,放入水泥、石灰并与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混合;箍筒2是单个或者是多个;当采用多个箍筒2相结合时,箍筒2之间设置联通管道;箍筒2、套筒5的横截面是圆形或近似圆形或仿形;基础内的箍墙3设置联通管道;箍筒2、箍墙3、套筒5采用钢材、竹材、塑料、玻璃纤维、无机纤维、有机纤维材料制造;箍筒2、套筒5的外表面有防锈层,防锈层采用镀锌或防锈涂料;箍筒2、套筒5内壁上有防止粘结的隔离润滑层;在孔道1中设置有吸泥钢管8;在吸泥钢管8上设置阀门、滤网;在吸泥钢管8上面设置排泥管;在形成基础后,在基础中、上部结构中设置临时支撑和压重物;从地基排出的岩土、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作为压重物。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建(构)筑物中,设置有自动监测相对沉降差系统,为达到基础均匀绝对沉降提供精确相对沉降差数据;采用压力泵、注射管在孔道1中压力灌入增加或排出减少流塑材料4、松散材料6。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地下管道、隧道、箱涵构件推进前,搅拌或喷射或沉管或冲击机具穿过孔道1对岩土先进行混合工序,形成与构件截面相同的环形流塑态软化泥化岩土体10;在地下管道、隧道、箱涵构件推进前,把导向钢管14的一端进入对应孔道1位置的岩土中,导向钢管14另一端穿入孔道1,引导构件15按导向钢管14的方向推进;牵引机具的牵引绳、杆穿过孔道1、导向钢管14,对构件15施加拉力后牵引构件15前进。
全文摘要
采用流塑态软化泥化,压缩絮凝固结二种方式进行岩土混合;采用三种建(构)筑物平面的动态调平均匀升降方式进行建造;采用四种推进方式进行地下管道、隧道、箱涵的动态调平均匀推进;以及三方面其他用途(防水、止水,纠斜扶正,地下水利用)。减少了地基处理和基坑支护2工序,使得地下工程成本降低50%左右。充分利用现有成熟技术,开创性地整合、综合、复合出一种反传统的、简单、实用、高效、价廉的动态建造设计思想和建造方法。
文档编号E02D27/00GK1461857SQ0211529
公开日2003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02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2年5月30日
发明者汪光焘, 许溶烈, 顾文选, 焦占栓, 滕延京, 刘金砺, 张雁, 黄强, 吕伯涛, 吕怀民 申请人:吕怀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