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沿空留巷充填墙体滑移结构及方法

文档序号:5407386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防止沿空留巷充填墙体滑移结构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沿空留巷充填墙体滑移结构及方法,尤其适用于矿山井下回
采巷道充填墙体的加固。
背景技术
沿空留巷的技术在世界采矿领域已采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其实质是是将已采 工作面后方的回采巷道用支设木柱、砌筑矸石带或充填混凝土的方法沿采空区保留下来, 作为下一工作面的回采巷道。 随着科学技术及采矿机械化的不断发展,采用砌筑沿空留巷充填墙体的做法越来 越普遍,但随着工作面的回采,构筑的巷帮充填体将承受破断直接顶和老顶的自重载荷,同 时承受老顶破断后形成的砌体梁结构中顶板回转过程中的侧向压力,受此影响,采用充填 材料的充填墙体多数情况下均会发生明显变形,甚至被压垮,或者充填体发生向巷道内或 采空区侧剧烈滑移,滑移量最大可达到lm以上,充填墙体受压变形、破坏或充填体的强烈 滑移,导致巷道空间急剧縮小,造成辅助生产、通风等工序难以进行,严重威胁矿山的安全 生产。 目前,加强充填墙体的方法有①采用高标号的水泥;②改善充填材料的配方;③ 充填墙体外支设单体支柱等方法。上述方法虽然能够减少充填墙体变形的滑移,但还是则 难以有效控制墙体的位移,因此如何保证充填墙体的完整性并提高其承载能力是目前急需 要得到解决的重大安全生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已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法简便,施工方 便,效果好的防止沿空留巷充填墙体滑移结构及方法。 本发明的防止沿空留巷充填墙体滑移结构,由充填墙体、间隔设在充填墙体与顶 板和底板之间的抗剪锚杆构成。 所述的抗剪锚杆为螺纹钢、圆钢或扁钢;所述的抗剪锚杆间排距为0. 5 1. 5m ;所 述的抗剪锚杆深入顶板和底板的长度为1. 0 1. 5m,充填墙体内的长度为0. 8 1. 5m。
本发明的防止沿空留巷充填墙体滑移方法 a.在回采巷道待充填墙体的顶板、底板上钻孔,间隔设置多根抗剪锚杆;
b.架设充填墙体模板;
c.向内充填混凝土; d.凝固后拆除模板,完成一垛充填墙体的充填; e.跟随采掘工作面的推进,重复上述步聚,完成一垛接一垛充填墙体的充填,通过
抗剪锚杆将顶底板围岩与充填体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有效限制充填体的向内滑移。
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在充填墙体内设置连接顶板、底板围岩的多根抗剪锚杆,用
抗剪锚杆将顶板、底板和充填墙体组合形成一个整体,有效限制了充填墙体与顶底板岩层的层间错动,为沿空留巷巷旁充填体提供高强化加固,使充填组合形成的整体充填墙体更 加坚固,有效适应上覆岩层的活动及滞后采动压力影响,一是提高充填体的整体性,将充填 体和加强筋的特性结合,共同发挥作用;二是提高充填体初期承载能力,适应上覆顶板回转 下沉运动;三是提高充填体整体强度,保障充填体能有效适应强烈的滞后采动应力影响,有 力的控制巷道围岩的整体变形,使充填墙体抗变形滑移能力大大提高,有效防止沿空留巷 巷旁充填墙体向内滑移,维护沿空留巷后的巷道断面,保证沿空留巷的安全。其结构简单, 方法简便,易施工,安全可靠,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图1是本发明充填墙体结构立面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中l-顶板;2-底板;3-充填墙体;4_抗剪锚杆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发明的防止沿空留巷充填墙体滑移结构,在充填墙体3与岩层顶板1和底板2 之间设置抗剪锚杆4,抗剪锚杆4为螺纹钢、圆钢或扁钢,抗剪锚杆4间隔排列在充填墙体3 与岩层顶板1和底板2之间,其间排距为0. 5 1. 5m。抗剪锚杆4深入顶板1和底板2的 长度为1. 0 1. 5m,留在充填墙体3内的长度为0. 8 1. 5m。 本发明的防止沿空留巷充填墙体滑移方法在工作面回采后,在回采巷道待充填 墙体的顶板1、底板2上钻孔,分别施工布置抗剪锚杆4,抗剪锚杆4间隔设置, 一端采用树 脂锚固在顶板1和底板2的岩层内,另一端自由外露,架设充填墙体模板,然后再实施混凝 土灌浆充填,把外露部分凝固在充填墙体3中,待混凝土凝固后拆除模板,完成一垛充填墙 体3的充填;跟随采掘工作面的推进,重复上述步聚,完成一垛接一垛充填墙体3的充填,通 过抗剪锚杆4将顶底板围岩与充填体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有效限制充填体的向内滑移。布 置参数根据顶底板岩层性质、采动压力等条件设计,深入顶底板1. 0 1. 5m之间,外露长度 以0. 8 1. 5m之间为宜,间排距一般可在0. 5 1. 5m之间选择;保证抗剪锚杆状体既能锚 固在顶底板中,又可以有效限制充填体滑移;根据需要,抗剪锚杆状体可以倾斜一定角度布 置。
权利要求
一种防止沿空留巷充填墙体滑移结构,其特征在于它由充填墙体(3)、间隔设在充填墙体(3)与顶板(1)和底板(2)之间的抗剪锚杆(4)构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沿空留巷充填墙体滑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剪锚杆(4)为螺纹钢、圆钢或扁钢。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沿空留巷充填墙体滑移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剪锚杆(4)间排距为0. 5 1. 5m。
4. 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防止沿空留巷充填墙体滑移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抗剪锚杆(4)深入顶板(1)和底板(2)的长度为1. 0 1. 5m,充填墙体(3)内的长度 为0. 8 1. 5m。
5. —种防止沿空留巷充填墙体滑移方法,其特征在于a. 在回采巷道待充填墙体的顶板(D、底板(2)上钻孔,间隔设置多根抗剪锚杆(4);b. 架设充填墙体模板;c. 向内充填混凝土 ;d. 凝固后拆除模板,完成一垛充填墙体(3)的充填;e. 跟随采掘工作面的推进,重复上述步聚,完成一垛接一垛充填墙体(3)的充填,通过 抗剪锚杆(4)将顶底板围岩与充填体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有效限制充填体的向内滑移。
全文摘要
一种防止沿空留巷充填墙体滑移结构及方法,由充填墙体、间隔设在充填墙体与顶板和底板之间的抗剪锚杆构成,通过设置连接顶底板岩层的多根抗剪锚杆,跟随采掘工作面的推进,完成一垛接一垛充填墙体的充填,抗剪锚杆将顶底板围岩与充填体结合形成一个整体,限制充填体与顶底板岩层的层间错动并加固充填体,为沿空留巷巷旁充填体提供强化加固,使充填体抗变形滑移能力大大提高,能有效防止沿空留巷巷旁充填墙体向内滑移,有效维护沿空留巷后的巷道断面,保证沿空留巷的安全。其结构简单,方法简便,易施工,安全可靠,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文档编号E21F15/00GK101737078SQ20081023631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7日
发明者张农, 李桂臣, 王成, 薛俊华, 袁亮, 郑西贵, 阚甲广 申请人:中国矿业大学;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