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50424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尤其涉及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 特别适用于解决盾构法水下隧道与临水既有地面"丁字"道路连接时的交 通疏解问题。
背景技术
公路或城市水下隧道往往交通流量较大、道路等级高,且端头处于高 速路或城市快速路路网的重要节点,需要与两条以上地面道路进行交通疏 解。而由于国内外现有的水下隧道基本采用两孔隧道从进口至出口并行的 布线方式,因而在端头与地面道路的交通疏解只能采用"主线一-匝道"模 式,即隧道以连接一条地面道路作为主线,与节点处其余地面道路的连 接采用地下匝道方式或接地后地面绕行疏解,主要缺点有①节点处两个 方向的车流量相差不大时,由于地面绕行或地下匝道(匝道车速为40km/h) 的疏解能力较差,选择一条道路作为主线(主线车速根据路网定位不同可
达到80至l加km/h)连接时,必然无法满足与另一条道路的交通疏解需求; ②车流量较大时,主线与匝道分合流点将成为进出隧道的交通瓶颈,且容 易发生交通事故;③地面绕行方式增大周围道路交通负担,不利于区域内 地面交通组织;④地下匝道由于转弯半径限制往往占地面积大,对征地拆 迁和周边土地开发利用不利;⑤特别是隧道所连接的节点临近水域时,如 要实现互通疏解,必然需要在水域范围内同时设置主线和匝道,造成工程难度巨大甚至不可行。
单层盾构隧道由于每一管隧道只有一个方向,因此端头与地面道路的 交通疏解只能是采用"主线一-匝道"模式。而国内外双层盾构隧道的工程
实例还较少,现有实例中如法国巴黎A86隧道和上海上中路隧道、复兴路 隧道均也是采用"主线一-匝道"模式。
典型的现有隧道交通疏解方式参见图1,在图1中,隧道T1所有车流 均是由右向左方向;隧道T2所有车流均是由左向右方向;在隧道的右端需 要衔接路网节点X处的两条地面道路Rl和R2;在隧道的左端需要衔接道 路R3,左端隧道口设置在R3上。现有的隧道疏解方式均是采用以主线方 式衔接其中一条道路R1,主线隧道口设置在R1上,Rl方向过江车流分别 在R1上的隧道口进出隧道T1、 T2。
而与道路R2的衔接采用地下匝道(匝道ZDl-4)的方式或通过地面路 网绕行。R2方向过江车流交通组织方式如下①经隧道T2过江后要去 往R2下方的车流由匝道ZD1在Pl点处出隧道;②经隧道T2过江后要 去往R2上方的车流由匝道ZD4在P4点处出隧道;③R2上方的过江车 流从P2点处进匝道ZD2经隧道Tl过江; R 2下方的过江车流从P3点 处进匝道ZD3经隧道Tl过江。
由于匝道车速比主线明显偏低且地面道路绕行距离长,因此现有的疏 解方式与道路R2的疏解能力的较差,达不到快速疏散的目的。匝道的设置 占地面积大,不利于周边土地开发利用,特别是匝道ZD1、 2处于水域中, 施工难度极大,且涉及防洪通航等问题,匝道ZD1、 2将无法实施,相应的 交通疏解功能将缺少前述①、(D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占地少、 成本低的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使其具有隧道交通疏解顺 畅,实现隧道与路网节点处两条道路的快速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 平面线形布置方式,该方式利用具有独立、双向交通功能的两管双层双向 隧道分别连接路网节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使得两条隧道在路网节点处形
成平面x型相交,每管隧道的双层双向路面分别与一条主要道路顺接,其
它次要流向的交通组织通过设置与隧道相连的匝道完成。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两管隧道两端分别连接位于隧道两端的路网节点,
每端两管隧道分别可以与该端路网节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两管隧道一端还可以共同连接该端路网节点处的
一条主要道路;另一端分别连接另一端路网节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路网节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可以呈"丁"字布置。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两管双层双向隧道分别与呈"丁"字布置路网节
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的连接方式为第一管隧道的双层双向路面与一条 "丁"字中横向主要道路顺接;第二管隧道的双层双向路面与另一条"丁"
字中竖向主要道路顺接;"丁"字中竖向主要道路与第一管隧道中的一层路
面之间用匝道连接。
本发明针对既有公路或城市隧道交通疏解方式的不足之处,利用两管
具有独立、双向交通功能的双层双向隧道分别连接路网节点处的两条道路,
通过合理的线路平纵断面布置,使得两条隧道在路网节点处形成平面X型相交,实现与路网节点处两条道路的快速连接。
本专利通过将双管双层隧道按X型的布线方式,解决水下隧道与临水
既有地面"丁字"道路连接时的交通疏解问题。双管双层隧道中,每一管 隧道内上、下层的行车方向相反,各自具有双向交通功能,且每一管隧道
分别与一条地面道路顺接,使隧道与地面道路连接后在路口形成"x型"。
丁字道路中的每一条道路的直行疏解交通与一管隧道的上下层联系,丁字
路口的转向疏解交通通过设置匝道或地面平交组织。优点有①由于双 管隧道中每管隧道具有独立的双向交通功能,丁字相交的两条地面道路, 各自进出隧道的直行疏解交通十分顺畅;②由于隧道在丁字路口基本沿 既有道路布线,因而占地少,成本低。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及相关特征做进一步详细说 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图1为现有的隧道交通疏解方式示意图。 图2为双层隧道横断面布置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采用的双层隧道参见图2。该双层隧道上下层车道方向相反,每 一管隧道即可成为一个交通功能独立、完全的通道。
实施例参见图3,图3中Rl、 R2为与隧道右端相连的两条丁字相交 道路,R3为与隧道左端相连的道路,Tl、 T2分别为双层隧道,上下层行车 方向相反,上层车流由左向右,下层车流由右向左,Tl、 T2隧道左端均沿R3道路布置,洞口设置于R3道路;Tl隧道右端沿R2道路布置,洞口设 置于R2道路上,T2隧道右端沿R1道路布置,洞口设置于R1道路上。隧 道右端过江车流交通组织方式如下①Rl方向的过江车流在点P3处进 入隧道T2下层过江;②过江前往Rl方向车流经隧道T2上层过江后在点 P4处出隧道后前往Rl方向;③R2下方的过江车流在点P6处进入隧道 Tl下层过江;④过江前往R2下方车流经隧道T1上层过江后在点P5处 出隧道后前往R2下方;⑤R2上方的过江车流通过道路R5绕行至R1在 点P7处经匝道ZD1进入隧道Tl下层过江;⑥过江前往R2上方车流经 隧道Tl上层过江后在点P5处出隧道后在路网节点X处掉头专用车道前往 R2上向。
本实施例所述的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保证了上述①、②、③、 四个方向的过江交通按主线车速通行,极大地提高了水下隧道右端的交通 疏解能力;而⑤、⑥两个方向也能满足交通通行需求。
在图中,Q为水域。
本发明通过采用双层隧道的结构形式,使得每一管隧道都具有双向四 车道的完全交通功能,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隧道,利用双管双层隧道分 别衔接路网中的两条道路R1、 R2,两个疏解方向均是主线,从而顺畅地解 决了丁字路口主要交通流向的交通疏解问题。而其它次要流向的交通组织 通过设置与隧道相连的匝道完成。
权利要求
1、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该方式利用具有独立、双向交通功能的两管双层双向隧道分别连接路网节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使得两条隧道在路网节点处形成平面X型相交,每管隧道的双层双向路面分别与一条主要道路顺接,其它次要流向的交通组织通过设置与隧道相连的匝道完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 其特征是所述两管隧道两端分别连接位于隧道两端的路网节点,每端两管 隧道分别与该端路网节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 其特征是所述两管隧道一端共同连接该端路网节点处的一条主要道路;另 一端分别连接另一端路网节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 平面线形布置方式,其特征是所述路网节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呈"丁"字 布置。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 其特征是所述两管双层双向隧道分别与呈"丁"字布置路网节点处的两条 主要道路的连接方式为第一管隧道的双层双向路面与一条"丁"字中横 向主要道路顺接;第二管隧道的双层双向路面与另一条"丁"字中竖向主 要道路顺接;"丁"字中竖向主要道路与第一管隧道中的一层路面之间用匝 道连接。
全文摘要
一种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线形布置方式,该方式利用具有独立、双向交通功能的两管双层双向隧道分别连接路网节点处的两条主要道路,使得两条隧道在路网节点处形成平面X型相交,每管隧道的双层双向路面分别与一条主要道路顺接,其它次要流向的交通组织通过设置与隧道相连的匝道完成。本发明针对既有公路或城市隧道交通疏解方式的不足之处,利用两管具有独立、双向交通功能的双层双向隧道分别连接路网节点处的两条道路,通过合理的线路平纵断面布置,使得两条隧道在路网节点处形成平面X型相交,实现与路网节点处两条道路的快速连接,具有占地少,成本低的优点。
文档编号E21D9/14GK101566065SQ20091006230
公开日2009年10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2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2日
发明者浩 刘, 王晓辉, 肖明清, 韩向阳 申请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