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30135阅读:6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藏开发领域,涉及块状或厚层状油藏的开发,具体涉及一种水 平井立体交错井网结构。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油气田开发中合理井网结构的研究一直是人们重视的课题。20世纪40 年代,Muskat对简单井网的渗流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人们在油层均质和流度比 为1的条件下,提出了见水时刻油层波及系数和井网形式之间的理论。60年代末,前苏联学 者谢尔卡乔夫提出了油田最终采收率和井网密度的经验公式;与此同时,大庆油田提出了 “按油砂体大小布井”的观点,按油砂体图来统计水驱控制程度和井网的关系。80年代初, 童宪章提出了获得最大产量的井网形式。90年代初,齐与峰提出了井网系统理论。20世纪 90年代,郎兆新等人对水平井与直井联合开采井网进行了理论研究。程林松等人还建立了 有限元模型,用之对水平井五点法面积井网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由以上井网研究发展历 程可以看出,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井网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在油气田生产中,井网的选择、部署和调整是开发方案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油气 田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现场生产中,井网形式主要受油气田的地质特点 控制。从井网优化设计的发展可以看出,目前的这些直井面积井网和单层水平井面积井网 对于薄层油藏比较适合,属于二维井网结构设计。然而这种井网设计对于或厚层状油藏多 层开采时,存在以下缺陷直井面积井网开采,纵向差异导致油层动用程度低,而且所需井 数多;单层水平井开采油层,油气储量动用程度低;直井或单层水平井井网注水,水驱波及 系数低。总之,目前井网优化设计仅局限于平面二维空间的研究,井网纵向的排列优化尚 无先例可寻,二维井网设计及单层复杂结构井已经难以解决厚层油藏开采的实际问题,如 何运用立体井网结构的空间展布合理有效的开发油藏急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上面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 结构。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该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结构包括多口分层布置的水 平井,其特征在于,多口水平井被设置在块状或厚层状油藏中,每层水平面中有多排水平 井,而且相邻排中的各井平面平行交错布置,相邻层中的各井纵向交错布置,从而构成水 平井平面平错、纵向叠置交错的立体井网结构。进一步地,各层水平井在纵向上不在同一平面内。优选地,同段水平井错开一定距离,而不是完全形成叠置状,形成变底水的线性脊 进为带状台阶式托进。更优选地,底层水平井成鱼刺状布置。[0010]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直井面积井网开采,纵向差 异导致油层动用程度低,而且所需井数多;单层水平井开采油层,油气储量动用程度低;直 井或单层水平井井网注水,水驱波及系数低的问题。

图1为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示意图;图2为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在平面上的示意图;图3为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纵向剖面示意图;图4为油井产量随油层厚度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结构进行详细说 明。本专利在目前井网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优选平面井网,纵向部署交错井网,创新提 出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参见图1。图1中,长方体代表油藏,虚线平行四边形代表分段面,HlOU H102等代表井号, 粗实线代表水平井筒,分支线代表鱼骨井分支,1-水平采油井,2-水平注气井,3-鱼骨注水 井,4-油层,5-分段面。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即平面上采用一套交错井网,纵向上多层井也成交错排布, 各井在纵向剖面上同样构成一套交错井网,是一套三维立体交错井网。这种井网纵向上的 交错布井,保证了各层水平井的入靶点在纵向上成交错分布,各层水平井纵向上不在同一 平面内,同段水平井错开一定距离,而不是完全形成叠置状,可以变底水的线性脊进为带状 托进,从而延长底水水淹到油井的时间,扩大波及体积,提高原油采收率,具体的水平井立 体交错井网如图2 图3。图2中,粗实线代表水平井井筒;A代表水平井入靶点;粗实线上方H207、H209等 代表井号。图3中,圆圈代表水平井井筒在纵向剖面上的投影;虚线代表油藏分段线;1-1、 1-2等代表井号;每口井与其周围各井均不在同一水平面或同一剖面中;θ角为垂向邻井 之间的交错夹角。三维、定量、可重复实现的、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物理模型的物理模拟已经确定水平 井立体交错井网优于单纯叠加的立体井网。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油井产量和油藏采出率。应用水平 井网产量公式计算不同油层厚度的油井产量如图7所示,随着油藏油层厚度的增加,单层 的水平井井网产量初期很快的增加,但是当油层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产量增加的幅 度就很小了,说明超过一定距离之后,外面的原油不再能够被这一层的水平井采出(根据 实际油藏参数油藏压力41. 24兆帕、水平段跟端流压39. 24兆帕、井距/排距600/300米、 水平方向渗透率4. 1 X 10_3毫达西、原油粘度0. 386毫帕 秒、水平段长度450米、油层厚度 800米、地面原油相对密度0. 812克/立方厘米、原油体积系数1. 51,计算出的泄油半径是 150 米)。[0023]因此,在油层厚度大于300米的厚层油藏或者块状油藏,单层水平井井网不能够 完全动用。动用程度与油层厚度有关,对于上例油藏,单层水平井只能够开采动用距离水平 井150米以内的原油,当油藏的油层有800米时,储量动用程度只有37. 5%。由于很大一部 分原油没有被开采,所以整个油藏的采油速度和采收率都很低。根据具体油藏的参数,应用得到的油层厚度与产量关系可以确定在纵向上进行叠 加的水平井网之间的距离。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也可以用于水平井网之间距离的确定。水平 井筒合理距离需要考虑实际油藏岩石与流体物性等地质条件,现有计算合理井距的方法由 于多基于直井和平面井网,并不都适用。从提高采油速度、采收率,满足现有开发技术条件 下国家对采油速度和稳产期要求、经济上合理,提出产能-经济法确定水平井网之间的合 理距离。首先根据试油、试采等开发数据确定或者水平井产量公式确定水平井产能。其次,计算新井投产后油田可以达到的采油速度。根据油井初期日产油量,再由该 块产量递减规律计算出新井年产油量,加上老井年产油量,得到该块年产油量,从而得到采 油速度。采油速度=该块年产油量/该块地质储量X 100%计算税后利润年利润总额=年销售收入_年生产成本费用_销售税金及附加_新井总投资E = V-C-T-I式中,E——油田税后利润,万元;V—一销售收入,万元;C——经营成本与费用,万元;T——销售税金及附加,万元;I——总投资,万元。销售收入=该块年产油量X商品率X销售价格经营成本与费用及销售税金及附加的估算,按中油股份公司新颁的《建设项目经 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中的有关规定进行测算。因此,将原公式变形为E = dNp X (ρ X Roc-Ct-Trs) _A。fxIsw式中dNp——新井投入开发后将增加的累积产油(仅在全面人工注水开发油田可利用 谢氏经验公式计算),万吨;P——原油价格,元/吨;R。。——原油商品率,小数;Ct——开发期内单位成本与费用,元/吨;Tre——销售税金及附加,元/吨;A0——油藏含油面积,平方公里;fx——井网密度,口 /平方公里;Isw——单井投资,万元。计算不同井距时的采油速度和税后利润并作曲线,采油速度满足要求并对应于利 润曲线波峰附近的井距区间都属于合理井距,零利润对应的井距为极限井距。工业实用性边台南潜山油藏注采井网不完善、油藏中生产井主要开采-2100米以下油层,采 用直井正方形面积井网,井网已经基本完善,但开采效果较差。-1830米以上油层未能动用, 仅有6 口直井生产,油层动用程度差,采油速度远低于《中国石油油田开发纲要》和《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油气田开发行业标准》,这种平面正方形面积井网难以有效动用-1830米以上 的潜山油藏。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试验,在-1830米以上的油层利用水平井分层部 署,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在该潜山油藏采用水平井立体井网开发,按最优井网设计,开展水 平井井组试验;试验井组在-1800米和-2120米的位置部署2 口水平井(边台H16、边台 H18)。这两口井在纵向上交错分布,交错角为30度,水平段长度为700米,纵向井距为370 米,水平井平面井距为300米。水平井投产后,取得了较高的产量。边台H16井初期产量为 18吨/天,而周边同深度直井初期产量仅4吨/天,水平井产量提高3. 5倍。如上述,已经清楚详细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尽管本实用新型的 优选实施例详细描述并解释了本实用新型,但是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背 离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形式和细节中做出多 种修改。
权利要求一种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结构,其包括多口分层布置的水平井,其特征在于,多口水平井被设置在块状或厚层状油藏中,每层水平面中有多排水平井,而且相邻排中的各井平面平行交错布置,相邻层中的各井纵向交错布置,从而构成水平井平面平错、纵向叠置交错的立体井网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层水平井在纵向 上不在同一平面内。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同段水平井水平方 向上错开一定距离,而不是完全形成叠置状,形成变底水的线性脊进为带状台阶式托进。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结构,其特征在于,底层水平井成鱼刺 状布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平井立体交错井网结构,其包括多口分层布置的水平井,其中多口水平井被设置在块状或厚层状油藏中,每层水平面中有多排水平井,而且相邻排中的各井平面平行交错布置,相邻层中的各井纵向交错布置。使用本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直井面积井网开采,纵向差异导致油层动用程度低,而且所需井数多;单层水平井开采油层,油气储量动用程度低;直井或单层水平井井网注水,水驱波及系数低的问题;提高了油藏采油速度和采收率,同时降低了开发成本。
文档编号E21B43/30GK201687455SQ201020169109
公开日2010年12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6日
发明者周万山, 尹万泉, 徐萍, 武毅, 许宁, 龚姚进 申请人:徐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