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14129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尤其是涉及一种煤矿井下用免维护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
背景技木公知的,煤矿的井下大多存在大量的矿井瓦斯,矿井瓦斯是矿井中主要由煤层气构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有害气体。有时单独指甲烷(沼气)。它是在煤的生成和煤的变质过程中伴生的气体。在成煤的过程中生成的瓦斯是古代植物在堆积成煤的初期,纤维素和有机质经厌氧菌的作用分解而成。另外,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在成煤的同吋,由于物理和化学作用,继续生成瓦斯。由于瓦斯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但有时可以闻到类似苹果的香味,这是由于芳香族的碳氢气体同瓦斯同时涌出的缘故。瓦斯对空气的相对密度是0.554,在标准状态下瓦斯的密度为0. 716kg,所以,它常积聚在巷道的上部及高顶处。瓦斯的滲透能力是空气的I. 6倍,难溶于水,不助燃也不能維持呼吸,达到一定浓度时,不仅能使人因缺氧而窒息, 并能发生燃烧或爆炸。瓦斯的燃烧、爆炸性是矿井主要灾害之一。目前在煤矿井下使用的皮带输送机所使用的托辊以及附件大多是金属材质的,这种托辊运行噪音大、成本高、使用寿命短、托辊体与皮带扣摩擦碰撞极易产生火花等问题, 给煤矿井下生产带来了不安全隐患和危险。目前使用的托辊由于设计的不足和欠缺,是造成托辊两端的密封圈不能达到有效的防尘、防水的效果;而非金属材质的托辊还要达到阻燃、抗静电的要求,这都给我们提出了ー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ー种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所述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的主体结构使用了抗静电非金属棍体、非金属轴承座、非金属端盖的非金属材料制作,确保托辊工作时不产生静电;密封圈使用迷宮式结构,灰尘等杂物也很难进入或接触到双密封轴承;本实用新型防尘效果和防尘能力更加优越,有效的延长了托辊的使用寿命,降低了使用成本。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包括抗静电非金属棍体、钢制辊轴、非金属轴承座、 双密封轴承、密封圏、非金属端盖,在抗静电非金属棍体的端部内侧设有扩径ロ,钢制辊轴套在抗静电非金属棍体的中部,非金属轴承座插在抗静电非金属棍体的扩径口内,非金属轴承座的一侧孔间隙套接在钢制辊轴的端部,在钢制辊轴的端部设有向外延伸的辊轴端缩径段,双密封轴承的外缘、内壁分别与非金属轴承座的内壁、辊轴端缩径段的外缘紧密连接,在双密封轴承的外侧设有卡簧,卡簧外侧的辊轴端缩径段上套有密封圈,密封圈的外侧设有非金属端盖,其中密封圈的内外分别与非金属轴承座的内壁、辊轴端缩径段的外缘间隙配合,在密封圈的外部设有非金属端盖。所述的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非金属轴承座为管状结构,在管状结构非金属轴承座的一侧设有带孔的面,非金属轴承座的孔与钢制辊轴的端部间隙配合。所述的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所述密封圈包含一侧防尘密封外圈、中部密封圈和另ー侧防尘密封外圈,一侧防尘密封外圈呈圆形结构,在圆形ー侧防尘密封外圈的ー个侧面上由外缘至中部孔处设有至少三个凸起的扣环,一侧防尘密封外圈与另一侧防尘密封外圈为相同结构,一侧防尘密封外圈与另一侧防尘密封外圈上分别设置的扣环相互对应.所述的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中部密封圈的两侧面由外缘至中部孔分别设有至少三个两侧插环,中部密封圈两侧的两侧插环对应一侧防尘密封外圈与另一侧防尘密封外圈上分别设置扣环与扣环之间的间隙。所述的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非金属端盖的外侧面上设有凹陷面,橡胶密封圈设置在非金属端盖的凹陷面上。由于采用如上所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主体结构的抗静电非金属棍体、非金属轴承座、非金属端盖采用非金属材料,确保托辊工作时不产生静电;密封圈使用迷宫式结构,灰尘等杂物也很难进入或接触到双密封轴承;本实用新型防尘效果和防尘能力更加优越,有效的延长了托辊的使用寿命,降低了使用成本。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侧防尘密封外圈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中部密封圈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ー侧防尘密封外圈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侧防尘密封外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中部密封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另ー侧防尘密封外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抗静电非金属棍体;2、非金属轴承座;3、双密封轴承;4、一侧防尘密封外圈;5、中部密封圈;6、另ー侧防尘密封外圈;7、卡簧;8、钢制辊轴;9、橡胶密封圈;10、凹陷面;11、非金属端盖;12、两侧插环;13、扣环;14、间隙;15、辊轴端缩径段。
具体实施方式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可以更详细的解释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结合附图I 7所述的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包括抗静电非金属棍体I、钢制辊轴8、非金属轴承座2、双密封轴承3、密封圏、非金属端盖11,在抗静电非金属棍体I的端部内侧设有扩径ロ,钢制辊轴8套在抗静电非金属棍体I的中部,非金属轴承座2插在抗静电非金属棍体I的扩径口内,非金属轴承座2的ー侧孔间隙套接在钢制辊轴8的端部,在钢制辊轴8的端部设有向外延伸的辊轴端缩径段15,双密封轴承3的外缘、内壁分别与非金属轴承座2的内壁、辊轴端缩径段15的外缘紧密连接,在双密封轴承3的外侧设有卡簧7,卡簧7外侧的辊轴端缩径段15上套有密封圈,密封圈的外侧设有非金属端盖11,其中密封圈的内外分别与非金属轴承座2的内壁、辊轴端缩径段15的外缘间隙配合,在密封圈的外部设有非金属端盖11,非金属端盖11的外侧面上设有凹陷面10,橡胶密封圈9设置在非金属端盖11的凹陷面10上。所述的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非金属轴承座2为管状结构,在管状结构非金属轴承座2的一侧设有带孔的面,非金属轴承座2的孔与钢制辊轴8的端部间隙配合;所述密封圈包含一侧防尘密封外圈4、中部密封圈5和另ー侧防尘密封外圈6,一侧防尘密封外圈4 呈圆形结构,在圆形ー侧防尘密封外圈4的一个侧面上由外缘至中部孔处设有至少三个凸起的扣环13,ー侧防尘密封外圈4与另ー侧防尘密封外圈6为相同结构,ー侧防尘密封外圈 4与另ー侧防尘密封外圈6上分别设置的扣环13相互对应;中部密封圈5的两侧面由外缘至中部孔分别设有至少三个两侧插环12,中部密封圈5两侧的两侧插环12对应ー侧防尘密封外圈4与另ー侧防尘密封外圈6上分别设置扣环13与扣环13之间的间隙14。实施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利用抗静电非金属棍体I、非金属轴承座2、非金属端盖11的非金属特性,使得托辊工作时不产生静电,由于ー侧防尘密封外圈4、中部密封圈5和另ー侧防尘密封外圈6的迷宮式结构,灰尘等杂物也很难进入或接触到双密封轴承3 ;使用过程等同现有的托辊。以上内容中未细述部份为现有技术,故未做细述。
权利要求1.一种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包括抗静电非金属棍体(I)、钢制辊轴(8)、非金属轴承座(2)、双密封轴承(3)、密封圏、非金属端盖(11),其特征是在抗静电非金属棍体(I) 的端部内侧设有扩径ロ,钢制辊轴(8)套在抗静电非金属棍体(I)的中部,非金属轴承座(2)插在抗静电非金属棍体(I)的扩径口内,非金属轴承座(2)的一侧孔间隙套接在钢制辊轴(8)的端部,在钢制辊轴(8)的端部设有向外延伸的辊轴端缩径段(15),双密封轴承(3) 的外缘、内壁分别与非金属轴承座⑵的内壁、辊轴端缩径段(15)的外缘紧密连接,在双密封轴承(3)的外侧设有卡簧(7),卡簧(7)外侧的辊轴端缩径段(15)上套有密封圈,密封圈的外侧设有非金属端盖(U),其中密封圈的内外分别与非金属轴承座(2)的内壁、辊轴端缩径段(15)的外缘间隙配合,在密封圈的外部设有非金属端盖(11)。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其特征是非金属轴承座(2)为管状结构,在管状结构非金属轴承座(2)的一侧设有带孔的面,非金属轴承座(2)的孔与钢制辊轴(8)的端部间隙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其特征是所述密封圈包含ー侧防尘密封外圈(4)、中部密封圈(5)和另ー侧防尘密封外圈出),一侧防尘密封外圈(4)呈圆形结构,在圆形ー侧防尘密封外圈(4)的一个侧面上由外缘至中部孔处设有至少三个凸起的扣环(13),一侧防尘密封外圈(4)与另ー侧防尘密封外圈(6)为相同结构,一侧防尘密封外圈(4)与另ー侧防尘密封外圈(6)上分别设置的扣环(13)相互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其特征是中部密封圈(5)的两侧面由外缘至中部孔分别设有至少三个两侧插环(12),中部密封圈(5)两侧的两侧插环(12)对应ー侧防尘密封外圈(4)与另ー侧防尘密封外圈(6)上分别设置扣环(13)与扣环(13)之间的间隙(14)。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其特征是非金属端盖(11)的外侧面上设有凹陷面(10),橡胶密封圈(9)设置在非金属端盖(11)的凹陷面(10)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金属托辊,尤其是涉及一种煤矿井下用非金属托辊,钢制辊轴(8)套在抗静电非金属棍体(1)的中部,非金属轴承座(2)插在抗静电非金属棍体的扩径口内,双密封轴承(3)的外缘、内壁分别与非金属轴承座的内壁、辊轴端缩径段(15)的外缘紧密连接,在双密封轴承的外侧设有卡簧(7),卡簧外侧的辊轴端缩径段上套有密封圈,密封圈的外侧设有非金属端盖(11),在密封圈的外部设有非金属端盖;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使用了抗静电非金属棍体、非金属轴承座、非金属端盖的非金属材料制作,确保托辊工作时不产生静电;密封圈使用迷宫式结构,灰尘等杂物也很难进入或接触到双密封轴承。
文档编号E21F13/00GK202348333SQ20112016173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3日
发明者姜宾, 姜春生 申请人:姜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