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快速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56530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主动快速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ー种排水系统,具体的说,是ー种主动快速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土木工程建设项目中土壌里过饱和水的排水是最重要、最难解决的问题,如不能有效排出土壌中过饱和水,土壌在水的浸泡下会出现基础软弱、水土流失、地表下沉、滑波崩塌等。如公路、铁路路基、桥梁基础、挡土墙、护坡、大型水库大坝、建筑地产、高尔夫球场、足球场等领域,都需要迅速有效地排出土壌中的过饱和水,使之基础稳定牢固,以避免以上事故的发生。目前,传统的排水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传统的排水管排水法。这种排水方法是在主排水管上安装支排水管,并在支排 水管顶部及侧面间隔开孔,利用孔洞收集过饱和水,导入主排水管排出;同时还需用无纺布包覆整个排水管,周围填碎石及砂层级配,无纺布和碎石、砂层作为过滤层。由于此方法排水是靠水头压カ实现的重力式排水,因此,会导致土壤颗粒在水头压カ和重力作用下下沉并与水一同进入排水管内,进而导致泥土流失、堵塞排水管,严重时甚至导致地表下沉,或堆积在滤层无纺布上造成排水管表面排水孔洞堵塞,使排水管的排水功能失效。ニ、毛细透排水带排水法。这种方法是在排水主管上开孔,然后将毛细透排水带的一端插入管内,另一端平铺到所排水区域,由于毛细透排水带吸水面向下铺设,在土壤过饱和时利用毛细透排水带具有的毛细カ功能,主动地将水倒吸入排水沟槽内,在吸水的同吋,由于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下沉,这样使水土自动产生分离,土壤颗粒便不会随水一起进入排水管,从而有效地防止了泥土流失和排水系统堵塞,保证了排水系统的畅通无堵。但是,由于此种方法是用毛细透排水带取代传统易堵塞的排水管,其所用排水带的长度一般需5M以上甚至更长,虽能有效地收集水分,但所收集水分需要通过排水带上的若干排水沟槽来导入主排水管,所用时间便比传统排水管排水时间更长,因此,其排水效率较低,遇到需要紧急排水时,将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而且,上述两种排水方法均无法有效地涵养水分,很容易造成排水区域的水土流失,严重破坏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ー种排水量大、效率高且具有涵养水分功能的主动排水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方案如下主动快速排水系统,包括主排水管,以及分别设置在该主排水管两侧并与之连通的支排水管,在所述主排水管和支排水管的顶部或两侧均设置有与之连通的毛细透排水带。进ー步的,在所述主排水管的外表壁上还铺设有与主排水管长度相等的毛细透排水帯。[0010]再进ー步的,所述主排水管与支排水管均为波纹管或PVC管。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位于主排水管同侧的支排水管数目为两个以上,且两个相邻的支排水管之间的距离为2 7m,而设置在主排水管上的毛细透排水带则位于相邻支排水管之间。具体的说,两个相邻的支排水管之间的距离为3. 5 5m。更进ー步的,为了合理分布支排水管,确保排水力度和支排水管的分布密度,所述主排水管与支排水管之间的夹角为1° 89°,且当主排水管的同一侧设置有至少两根支排水管时,该主排水管同一侧的所有支排水管相互平行。作为ー种优选方式,所述主排水管与支排水管之间的夹角为90°,且当主排水管的同一侧设置有至少两根支排水管时,该主排水管同一侧的所有支排水管相互平行。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I)本实用新型中主排水管以及支排水管上安装有多个毛细透排水带,毛细透排水带取代了传统排水系统中主排水管和支排水管上所开槽孔收集水分的作用,而作为排水的主要水分传输结构,不仅避免了泥土随水分堵塞排水孔,有效地增加了排水系统的进水ロ,而且相较于传统的毛细透排水带排水法,其使用的毛细透排水带长度远小于传统的毛细透排水带排水法使用的毛细透排水带的长度,大大的缩短了毛细透排水带将水分导流入排水管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排水系统的排水效率;(2)本实用新型中毛细透排水带安装在主排水管以及支排水管的两侧或者顶部,故毛细透排水带沟底与连接处之间有一定的空间,此空间起到了涵养水分之功能。当土壤中过饱和水高于毛细透排水带与排水管的连接处吋,毛细透排水带才开始排水,使毛细透排水带以下有一定涵养水的区域,可涵养水分,节约用水;(3)本实用新型在主排水管的外表壁上还铺设有与主排水管长度相等的毛细透排水帯,该毛细透排水带的设置相当于新增了ー个排水管,其进ー步地提高了排水系统的排水效率。

图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铺设有毛细透排水带时的局部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为1 一主排水管,2 —支排水管,3 —毛细透排水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I如图1、3所示,主动快速排水系统,该排水系统将传统的排水系统以及利用毛细透排水带的排水系统相结合,取前者排水量大,排水速度快的优点,以及后者能有效地防止排水系统堵塞的功能相互补,在保证二者排水优点的同时,克服了二者的缺陷,实现短时间内大量且彻底的排水,同时,解决了泥土堵塞排水管道,以及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问题,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而且该排水系统克服了该技术领域人员的技术偏见,在主排水管I以及支排水管2上均设置有多个毛细透排水带3,一条毛细透排水带3即对应ー个排水系统进水ロ,从而大大地増加了该排水系统的进水ロ ;设置在主排水管I与支排水管2上的毛细透排水带长度为0. 2m以上,为了在保证排水效率的同时节约成本,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每一个毛细透排水带长度为0. 2 2m,较短的长度大大地減少了排水带传输水分至排水管中的时间,而多个毛细透排水带3同时排水,则保证了所排水区域中过饱和的水分能即时的被排出。在本实施例中,毛细透排水带3垂直安装于主排水管I两侧,而支排水管2上的毛细透排水带3则垂直安装干支排水管2的两侧。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施例,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排水系统的造价,提高其性价比,本实施例中位于同侧且相邻的支排水管2之间的距离为2 7m,而根据应用エ况,结合实际排水效果,优先选用3. 5 5m。实际应用中,ー些排水量特别大的区域,对排水系统的排水效率要求非常高,为了满足该エ况下的排水需求,使本实用新型能满足任何エ况下的排水,本实施例在主排水管I的外表壁上还铺设有与主排水管I长度相等的毛细透排水带3,该毛细透排水带3端部与主·排水管I的端部均连接于排水井,其设置相当于新增了ー个排水管,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排水系统的排水效率。本实施例中,主排水管I和支排水管2均为波纹管或PVC管,其使用寿命非常长,较之传统排水系统ニ至三年的使用寿命,其使用寿命可达到15年,甚至更久,不仅保证排水系统的长期有效作业,而且大大地降低了排水系统的维护费用。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当雨水或地下水使土壤过饱和时,该排水系统开始工作,利用毛细透排水带3所具有的毛细カ将水倒吸进入毛细透排水带3的排水沟槽内,再迅速导入支排水管2和主排水管I内排出,其中,导入支排水管2内的水流入到主排水管I中,然后再由主排水管I排出。实施例2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I不同点在于,在支排水管2的顶部设置有多个毛细透排水带3。按照上述实施例,即可很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毛细透排水带3的沟底与连接处之间有一定的空间,此空间起到了涵养水分之功能。当土壤中过饱和水高于毛细透排水带与排水管的连接处吋,毛细透排水带3才开始排水,使毛细透排水带3以下有一定涵养水的区域,可涵养水分,节约用水。
权利要求1.主动快速排水系统,包括主排水管(I),以及分别设置在该主排水管(I)两侧并与之连通的支排水管(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排水管(I)和支排水管(2)的顶部或两侧均设置有与之连通的毛细透排水带(3)。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主动快速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排水管(I)的外表壁上还铺设有与主排水管(I)长度相等的毛细透排水带(3)。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主动快速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排水管(I)与支排水管(2)均为波纹管或PVC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动快速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主排水管(I)同侧的支排水管(2)数目为两个以上,且两个相邻的支排水管(2)之间的距离为2 7m,而设置在主排水管(I)上的毛细透排水带(3)则位于相邻支排水管(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主动快速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的支排水管(2)之间的距离为3. 5 5mo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主动快速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排水管(I)与支排水管(2)之间的夹角为1° 89°,且当主排水管(I)的同一侧设置有至少两根支排水管(2)时,该主排水管(I)同一侧的所有支排水管(2)相互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主动快速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排水管(I)与支排水管(2)之间的夹角为90°,且当主排水管(I)的同一侧设置有至少两根支排水管(2)吋,该主排水管(I)同一侧的所有支排水管(2)相互平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主动快速排水系统,解决了目前排水系统效率低、容易堵塞等问题。该主动快速排水系统包括主排水管(1),以及分别设置在该主排水管(1)两侧并与之连通的支排水管(2),在所述主排水管(1)和支排水管(2)的顶部或两侧均设置有与之连通的毛细透排水带(3)。进一步的,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排水效率,在所述主排水管(1)的外表壁上还铺设有与主排水管(1)长度相等的毛细透排水带(3)。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而且使用寿命长,降低了工程造价及维护费用,有效地避免了水土流失,其涵养水分的功能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因此,适合推广运用。
文档编号E02D3/10GK202519658SQ20122016245
公开日2012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7日
发明者古欣, 陈珊 申请人:古欣, 陈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