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挖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62730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挖钻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旋挖钻机。
背景技术
如图I所示,现有技术中,旋挖钻机在运输状态,主卷扬钢丝绳、副卷扬钢丝绳都是穿过配重12上的桅杆支撑座14,继续向后,连接到背滑轮或者是吊锚架上。当桅杆11后倾时,过长的钢丝绳13会堆积在配重12后表面上,导致如下的缺陷I.钢丝绳13与配重12表面相互摩擦,钢丝绳13易损坏;2.配重12表面油漆容易被钢丝绳13破坏;3.配重12表面易沾染钢丝绳13上的润滑油,新机器马上就会弄脏。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旋挖钻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当桅杆后倾时,过长的钢丝绳会堆积在配重的远离桅杆铰接部的一端的表面上与配重表面发生相互摩擦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旋挖钻机,包括配重;桅杆,桅杆具有铰接在旋挖钻机上的桅杆铰接部,桅杆上连接有钢丝绳;桅杆支撑座,桅杆支撑座设置于配重的上表面的远离桅杆铰接部的位置上,桅杆具有支撑在桅杆支撑座上的状态;以及挡绳装置,设置于桅杆支撑座的远离桅杆铰接部的一端,挡绳装置包括阻挡机构,阻挡机构具有用于阻挡钢丝绳的止挡面,止挡面具有凸伸于配重的远离桅杆铰接部的表面的外侧的状态。进一步地,挡绳装置还包括连接机构,连接机构的第一端包括与桅杆支撑座连接的连接部,阻挡机构设置于连接机构的第二端。进一步地,连接机构包括固定座,连接部包括设置在固定座纵向的第一端的第一固定接触段和设置在固定座纵向的第二端的第二固定接触段,第一固定接触段和第二固定接触段固定在桅杆支撑座上;第一旋转臂,第一旋转臂的第一端铰接在固定座的靠近第一固定接触段的位置上,第一旋转臂的第二端与阻挡机构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旋转臂,第二旋转臂的第一端铰接在固定座的靠近第二固定接触段的位置上,第二旋转臂的第二端与阻挡机构的第二端连接。进一步地,固定座上沿其纵向的中部设置有朝向远离配重的桅杆铰接部的方向凸出的凸出限位部,凸出限位部具有延伸至第一旋转臂和第二旋转臂的中部的凸出延伸段,凸出延伸段位于第一旋转臂和第二旋转臂的下端,并具有支撑第一旋转臂和第二旋转臂的状态。进一步地,阻挡机构可以其中心轴线为轴旋转地连接在第一旋转臂和第二旋转臂之间。进一步地,第一旋转臂的沿其纵向的中部和第二旋转臂的沿其纵向的中部通过沿第一旋转臂和第二旋转臂的横向延伸的加强件连接。进一步地,第一固定接触段的外端与第一旋转臂的第二端之间通过第一弹性结构连接,第二固定接触段的外端与第二旋转臂的第二端之间通过第二弹性结构连接。进一步地,第一弹性结构和/或第二弹性结构为弹簧。本实用新型的旋挖钻机,通过在桅杆支撑座的远离桅杆铰接部的一端设置挡绳装置,当桅杆后倾时,钢丝绳被挡绳装置的阻挡机构的止挡面阻挡,使钢丝绳不能直接与配重的远离桅杆铰接部一端的表面接触,避免了钢丝绳与配重之间的摩擦,进而防止了钢丝绳因与配重的摩擦而损害,避免了配重表面油漆的被钢丝绳破坏,并且防止了钢丝绳润滑油沾染到配重表面,弄脏新机器。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示出了现有技术中旋挖钻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旋挖钻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图2中的旋挖钻机中的挡绳装置处于竖直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图2中的旋挖钻机中的挡绳装置处于水平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旋挖钻机的实施例中的挡绳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分别示出了挡绳装置处于水平位置和竖直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旋挖钻机,包括配重22、桅杆21和桅杆支撑座24,其中,桅杆支撑座24设置在配重22的上表面靠近其后表面的位置上,桅杆21具有支撑在桅杆支撑座24上的状态,桅杆21上连接有钢丝绳23,其中,桅杆支撑座24的后端设置有挡绳装置30,挡绳装置30包括阻挡机构32,阻挡机构32具有用于阻挡钢丝绳23的止挡面,止挡面具有位于配重22后表面的后侧的状态。本实用新型的旋挖钻机,通过在桅杆支撑座24的后端设置挡绳装置30,当桅杆21后倾时,钢丝绳23被挡绳装置30的阻挡机构32的止挡面阻挡,使钢丝绳23不能直接与配重22的后表面接触,避免了钢丝绳23与配重22之间的摩擦,进而防止了钢丝绳23因与配重22的摩擦而损害,避免了配重22表面油漆的被钢丝绳23破坏,并且防止了钢丝绳23上的润滑油沾染到配重22表面,弄脏新机器。为了使本实施例中的旋挖钻机的表面更加美观,且为了防止挡绳装置30由于在非使用状态下被碰撞等原因被破坏,本实施例中的挡绳装置30还包括连接机构,连接机构的一端包括与桅杆支撑座24连接的连接部,连接机构另一端与阻挡机构32连接。优选地,连接机构包括固定座31、第一旋转臂33以及第二旋转臂34,其中,连接部包括设置在固定座31纵向的一端的第一固定接触段312和设置在固定座31纵向的另一端的第二固定接触段313,第一固定接触段312和第二固定接触段313固定在桅杆支撑座24的后端;优选地,第一固定接触段312和第二固定接触段313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在桅杆支撑座24上;第一旋转臂33的一端铰接在固定座31上靠近第一固定接触段312的位置上,第二旋转臂34的一端铰接在固定座31上靠近第二固定接触段313位置上,第一旋转臂33的另一端与第二旋转臂34的另一端分别与阻挡机构32的沿其纵向的两端连接。优选地,第一旋转臂33和第二旋转臂34分别通过销轴铰接在固定座31上,且优选地,销轴与固定座31之间设置有垫片。优选地,销轴的沿其径向的方向设置有销钉孔,β销穿过销钉孔固定销轴。本实施例中的挡绳装置30,在桅杆21未后倾的状态下,可将第一旋转臂33和第二旋转臂34旋转至如图3和图5所示的竖直位置,使挡绳装置30与桅杆支撑座24的后侧面平行,且靠近桅杆支撑座24的后侧面设置,此时整个旋挖钻机外观美观,并且,挡绳装置30不会因为受到碰撞等因素而被损坏。在欲将桅杆21后倾时,旋转本实施例中的挡绳装置30,至阻挡机构32远离桅杆支撑座24,优选地,旋转至第一旋转臂33和第二旋转臂34处于如图4和图5所示的水平位置,此时,阻挡机构32位于配重22后表面的后侧位置上,桅杆21后倾至支撑在桅杆支撑座24上时,由于挡绳装置30的阻挡机构32的作用,连接在桅杆·21上的钢丝绳23落到阻挡机构32的止挡面上,由于阻挡机构32止挡面的阻挡作用以及钢丝绳23本身所具有的刚性,使得钢丝绳23会远离配重22的后表面,因此,钢丝绳23与配重22的后表面之间不会发生相互摩擦,进而防止了钢丝绳23因与配重22的摩擦而损害,避免了配重22表面油漆的被钢丝绳23破坏,并且防止了钢丝绳23上的润滑油沾染到配重22表面,弄脏新机器。为了使得当本实施例的旋挖钻机中的第一旋转臂33和第二旋转臂34以及连接在第一旋转臂33和第二旋转臂34之间的阻挡机构32旋转至水平位置时,能够更加牢固地固定在水平位置,本实施例中的固定座31沿其纵向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桅杆支撑座24的后端,固定座31上沿其纵向的中部设置有朝向远离配重22的桅杆铰接部的方向凸出的凸出限位部,凸出限位部具有延伸至第一旋转臂33和第二旋转臂34的中部的凸出延伸段311,凸出延伸段311位于第一旋转臂33和第二旋转臂34的下端,并具有支撑第一旋转臂33和第二旋转臂34的状态,即,当第一旋转臂33和第二旋转臂34旋转至与凸出延伸段311接触的位置时,由于凸出延伸段311的支撑作用,第一旋转臂33、第二旋转臂34及阻挡机构32停止旋转,进而对钢丝绳23进行阻挡。由于当第一旋转臂33、第二旋转臂34及阻挡机构32处于水平位置时,阻挡机构32与配重22后表面之间的距离最大,因此,当钢丝绳23落至阻挡机构32上的止挡面时,钢丝绳23与配重22的后表面之间的距离也最大,因此,采用本实施例的结构,通过凸出延伸段311的作用使得第一旋转臂33、第二旋转臂34及阻挡机构32停留在水平位置,可以更进一步地防止钢丝绳23因与配重22的摩擦而损害,避免了配重22表面的油漆被钢丝绳23破坏,并且防止了钢丝绳23上的润滑油沾染到配重22表面,弄脏新机器。由于当钢丝绳23下落与阻挡机构32之间接触的过程中也存在摩擦,因此为了减少钢丝绳23与阻挡机构32之间的磨损,本实施例,优选地设计为阻挡机构32可以其中心轴线为轴旋转地连接在第一旋转臂33和第二旋转臂34之间。优选地,阻挡机构32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杆枢接在第一旋转臂33和第二旋转臂34上。采用这种结构,当钢丝绳23下落至阻挡机构32时,阻挡机构32会随着与钢丝绳23之间的摩擦而发生旋转,进而减少了二者之间的磨损强度,进一步地,防止了钢丝绳23的磨损。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旋挖钻机中,第一旋转臂33的沿其纵向的中部和第二旋转 臂34的沿其纵向的中部通过沿第一旋转臂33和第二旋转臂34的横向延伸的加强件35连接。通过该加强件35的作用,进一步地加强了挡绳装置30的支撑强度,防止了挡绳装置30因承重过大或长期工作等原因而导致的变形和破损。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旋挖钻机中,第一固定接触段312的外端与第一旋转臂33的侧壁的靠近阻挡机构的一端通过第一弹性结构37连接,第二固定接触段313的外端与第二旋转臂34的侧壁的靠近阻挡机构的一端通过第二弹性结构36连接。其中,优选地,第一弹性结构37和/或第二弹性结构36为弹簧,每个弹簧的两端分别通过挂耳连接固定。本实施例的旋挖钻机中的挡绳装置,通过第一弹性结构37和第二弹性结构36的作用,当挡绳装置处于竖直位置和水平位置时,能够起到防止挡绳装置松动的作用,以防止其自动发生旋转。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旋挖钻机,通过在桅杆支撑座24的后端设置挡绳装置30,当桅杆21后倾时,钢丝绳23被挡绳装置30的阻挡机构32的止挡面阻挡,使钢丝绳23不能直接与配重22的后表面接触,避免了钢丝绳23与配重22之间的摩擦,进而防止了钢丝绳23因与配重22的摩擦而损害,避免了配重22表面油漆的被钢丝绳23破坏,并且防止了钢丝绳23润滑油沾染到配重22表面,弄脏新机器。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旋挖钻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重(22); 桅杆(21 ),所述桅杆(21)具有铰接在旋挖钻机上的桅杆铰接部,所述桅杆(21)上连接有钢丝绳(23); 桅杆支撑座(24),所述桅杆支撑座(24)设置于所述配重(22)的上表面的远离所述桅杆铰接部的位置上,所述桅杆(21)具有支撑在所述桅杆支撑座(24)上的状态;以及 挡绳装置(30),设置于所述桅杆支撑座(24)的远离所述桅杆铰接部的一端,所述挡绳装置(30)包括阻挡机构(32),所述阻挡机构(32)具有用于阻挡所述钢丝绳(23)的止挡面,所述止挡面具有凸伸于所述配重(22)的远离所述桅杆铰接部的表面的外侧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旋挖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绳装置(30)还包括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的第一端包括与所述桅杆支撑座(24)连接的连接部,所述阻挡机构(32)设置于所述连接机构的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挖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 固定座(31),所述连接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座(31)纵向的第一端的第一固定接触段(312)和设置在所述固定座(31)纵向的第二端的第二固定接触段(313),所述第一固定接触段(312)和第二固定接触段(313)固定在所述桅杆支撑座(24)上; 第一旋转臂(33),所述第一旋转臂(33)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固定座(31)的靠近所述第一固定接触段(312)的位置上,所述第一旋转臂(33)的第二端与所述阻挡机构(32)的第一端连接; 第二旋转臂(34),所述第二旋转臂(34)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固定座(31)的靠近所述第二固定接触段(313)的位置上,所述第二旋转臂(34)的第二端与所述阻挡机构(32)的第二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挖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31)上沿其纵向的中部设置有朝向远离所述配重(22)的所述桅杆铰接部的方向凸出的凸出限位部,所述凸出限位部具有延伸至所述第一旋转臂(33)和所述第二旋转臂(34)的中部的凸出延伸段(311),所述凸出延伸段(311)位于所述第一旋转臂(33)和所述第二旋转臂(34)的下端,并具有支撑所述第一旋转臂(33)和所述第二旋转臂(34)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挖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机构(32)可以其中心轴线为轴旋转地连接在所述第一旋转臂(33)和所述第二旋转臂(34)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旋挖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臂(33)的沿其纵向的中部和所述第二旋转臂(34)的沿其纵向的中部通过沿所述第一旋转臂(33)和所述第二旋转臂(34)的横向延伸的加强件(35)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挖钻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接触段(312)的外端与所述第一旋转臂(33)的第二端之间通过第一弹性结构(37)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接触段(313)的外端与所述第二旋转臂(34)的第二端之间通过第二弹性结构(36)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挖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结构(37)和/或所述第二弹性结构(36)为弹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挖钻机,包括配重;桅杆,桅杆具有铰接在旋挖钻机上的桅杆铰接部,桅杆上连接有钢丝绳;桅杆支撑座,桅杆支撑座设置于配重的上表面的远离桅杆铰接部的位置上,桅杆具有支撑在桅杆支撑座上的状态;以及挡绳装置,设置于桅杆支撑座的远离桅杆铰接部的一端,挡绳装置包括阻挡机构,阻挡机构具有用于阻挡钢丝绳的止挡面,止挡面具有凸伸于配重的远离桅杆铰接部的表面的外侧的状态。本实用新型的旋挖钻机,通过在桅杆支撑座的远离桅杆铰接部的一端设置挡绳装置,当桅杆后倾时,钢丝绳被挡绳装置的阻挡机构的止挡面阻挡,使钢丝绳不能直接与配重的远离桅杆铰接部一端的表面接触,避免了钢丝绳与配重之间的摩擦。
文档编号E21B15/00GK202731758SQ20122044579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3日
发明者檀和来, 罗慧, 黄志明, 常延沛, 欧潇 申请人:上海中联重科桩工机械有限公司,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