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反推主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1526阅读:524来源:国知局
全自动反推主顶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顶管管道施工设备,具体是一种全自动反推主顶装置。



背景技术:

泥水平衡式顶管是一种以全断面切削土体,以泥水压力来平衡土压力和地下水压力,又以泥水作为输送弃土介质的机械自动化顶管施工法。而泥水平衡顶管机作为一种用于地下顶管管道施工设备,已被广泛应用于地下管廊施工,其推进方式主要分为主顶油缸正推和反推两种,正推的行程不能太长需要依靠顶铁来补救行程,反推主要是采用人工更换重量较大的挡块所在主顶油缸挡槽的位置来使管道不断推进,此方法施工效率低,工人劳动量大,比较落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自动反推主顶装置,在增大行程的同时也实现全自动更换挡块的位置,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全自动反推主顶装置,包括支架、压板、盖板、顶铁总成、挡块、主顶油缸、旋转油缸及接近开关;所述主顶油缸活塞杆端通过压板固定在支架上,主顶油缸上设有卡板;所述挡块通过盖板放在顶铁总成的圆形孔槽里,挡块内部设有槽,通过旋转,主顶油缸上卡板能够卡在挡块内部的槽中;所述盖板固定在顶铁总成上;所述旋转油缸两端分别与挡块和顶铁总成铰接;所述接近开关分别位于挡块旋转的极限位置处和主顶油缸伸缩的两极限位置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主顶油缸设有2个,卡板设置在主顶油缸缸筒外侧的上下部,两个主顶油缸分别穿过顶铁总成两侧留有的圆形带矩形槽的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挡块上固定有与旋转油缸铰接的短轴,旋转油缸可带动挡块绕主顶油缸中心旋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后靠背处为弧形或平面,可以直接实用于圆井或矩形井。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旋转油缸和主顶油缸的伸缩实现挡块位置的自动更换,旋转油缸伸长,挡块设有的长圆孔矩形开槽与盖板及顶铁总成上设有矩形开槽错开,此时主顶油缸伸缩时,其上的卡板能够带动顶铁主体前后滑动,实现挡块位置的自动更换,从而实现顶铁自动顶进过程,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顶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挡块结构示意图;

图5为挡块位置旋转示意图;

图6至图11为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中:1、支架,2、压板,3、盖板,4、顶铁总成,5、挡块,6、主顶油缸,7、水泥管,8、旋转油缸,9、接近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反推主顶装置,包括支架1、压板2、盖板3、顶铁总成4、挡块5、主顶油缸6、旋转油缸8及接近开关9;主顶油缸6活塞杆端通过压板2固定在支架1上,主顶油缸6上设有卡板;挡块5通过盖板3放在顶铁总成4的圆形孔槽里,挡块5内部设有槽,通过旋转,主顶油缸6上卡板能够卡在挡块5内部的槽中;所述盖板3固定在顶铁总成4上;所述旋转油缸8两端分别与挡块5和顶铁总成4铰接;所述接近开关9分别位于挡块5旋转的极限位置处和主顶油缸6伸缩的两极限位置处。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如图1所示,主顶油缸6设有2个,卡板设置在主顶油缸6缸筒外侧的上下部,两个主顶油缸6分别穿过顶铁总成4两侧留有的圆形带矩形槽的孔,挡块5圆孔中心与主顶油缸6中心同心。挡块5上固定有与旋转油缸8铰接的短轴,旋转油缸8可带动挡块5绕主顶油缸6中心旋转。其中支架1后靠背处为可以为弧形或者是平面。分别对应用于圆井或矩形井。

如图4所示,挡块5设有的长圆孔矩形开槽与盖板3及顶铁总成4上设有矩形开槽重合时,主顶油缸6上的卡板可以从槽里通过。此状态主顶油缸6可以自由伸缩。

如图5所示,旋转油缸8伸长,挡块5设有的长圆孔矩形开槽与盖板3及顶铁总成4上设有矩形开槽错开,此时主顶油缸6伸缩时,其上的卡板能够带动顶铁主体前后滑动。如图4和图5所示从而实现挡块位置的自动更换。

工作过程如图6至图11所示,在自动工作前先将顶铁总成3和主顶油缸6复位至如图1的初始位置,旋转油缸8全缩,挡块5上的矩形开槽与主顶油缸6上的卡板重合。打到自动工作挡,第一步,支架1处接近开关9感应主顶油缸6处于全缩状态,旋转油缸8伸出,挡块5旋转至关闭位置(矩形槽与主顶油缸卡板完全错位),顶铁总成4处接近开关9感应关闭状态,旋转油缸8停止动作并保持,启动主顶油缸6推进至最大行程,支架1处接近开关9感应主顶油缸达到最大工作行程如图6所示;第二步,旋转油缸8回缩,顶铁总成4处接近开关9感应打开状态(矩形槽与主顶油缸卡板完全重合),旋转油缸8停止动作并保持,启动主顶油缸6回缩至接近开关9感应油缸达到全缩状态如图7所示;第三步,重复第一步如图8所示;第四步,重复第二步如图9所示;第五步,重复第一步如图10所示;第六步,重复第二步如图11所示,至此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回复初始位置。

当然,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具体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实施方式。由于可能实现的方式较多,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