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前支护支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82612发布日期:2018-07-20 20:25阅读:5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前支护支架系统,主要用于井下的巷道的超前支护。



背景技术:

顶板灾害作为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五大自然灾害之一,一直是事故多发环节。从煤矿安全事故案例统计来看,顶板事故约占事故发生机率40%以上。当煤层上覆岩层裂隙发育、顶板破碎时,会对生产造成很大麻烦,或给人身安全带来威胁,甚至产生重大事故。

通常煤矿采煤工作面两巷工作面需要超前支护20-200m,传统的支护形式为巷道常规锚杆锚索支护基础上用单体液压支柱支撑钢梁实现。每个单体为50Kg以上,随着工作面推进,需要工人拆卸液压支柱和钢梁,进行人工搬运支架和注液。属于重体力劳动,既影响推进速度,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另外还会浪费乳化液并造成环境污染。

已知的一种多边形液压主动支护支架,包括分别设在两侧帮上的液压支撑器,液压支撑器的两头分别铰接有支撑杆,两帮上的左右两个支撑杆之间铰接有顶板支护梁;两帮下的左右两个支撑杆之间铰接有底板支护板,液压支撑器包括帮部支护板,帮部支护板的底部设有与下支撑杆相连接的铰接头,帮部支护板上设有液压缸,液压缸上设有与其相配合的液压柱,液压柱上设有与上支撑杆相铰接的导向栓,帮部支护板的两侧设有支撑杆导向槽,液压缸上设有安全溢流阀。能够实现支架的主动支护,同时实现了对高压力的让压,实现支架的持续有效支护而免遭压坏。但是,依然存在支护力不稳定的缺点,以及移动时需要拆卸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前支护支架系统,不仅能够对顶板和巷道两侧实时支护,具有让压保护,还能实现柔性加载、稳定持续支护,并且移动方便,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前支护装置和后支护装置,前支护装置和后支护装置都主要由顶梁、底板、左护板、右护板、一对左液压缸和一对右液压缸组成,左护板和右护板位于巷道的两帮,顶梁与底板分别支撑在巷道的顶部和底部,一对左液压缸的一端共同铰接在左护板上,另一端分别铰接到顶梁和底板上,一对右液压缸的一端共同铰接在右护板上,另一端分别铰接到顶梁和底板上,左液压缸和右液压缸通过液压管路外接液压系统;前支护装置和后支护装置的顶梁之间铰接有左上移动油缸和右上移动油缸,二者的底板之间铰接有左下移动油缸和右下移动油缸。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超前支护支架系统,具有前后布置的两级支护装置,并且前支护装置和后支护装置的顶梁之间以及底板之间均设有移动油缸,很方便地实现了超前支护支架系统的移动,省去了拆卸的麻烦;由于每个支护装置都是通过左液压缸和右液压油缸支撑在顶梁与侧护板之间以及底板与侧护板之间,实现了对巷道顶部和巷道两侧的实时支护,且液压缸带来的支护稳定持续,并能避免巷道片帮,以及顶板有冲击来压时实现让压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示出了后支护装置的结构。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中:1、底板,2、左下液压缸,3、左护板,4、左上液压缸,5、顶梁;6、右上液压缸,7、右护板,8、右下液压缸,9、左上移动油缸,10、右上移动油缸,11、销轴,12、前支护装置,13、后支护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1和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一种超前支护支架系统,包括前支护装置12和后支护装置13,后支护装置 13主要由顶梁5、底板1、左护板3、右护板7、一对左液压缸(及左上液压缸4和左下液压缸2)和一对右液压缸(即右上液压缸6和右下液压缸8) 组成,左护板3和右护板7位于巷道的两帮,顶梁5与底板1分别支撑在巷道的顶部和底部,一对左液压缸的一端共同铰接在左护板3上,另一端分别铰接到顶梁5和底板1上,一对右液压缸的一端共同铰接在右护板7上,另一端分别铰接到顶梁5和底板1上,左液压缸和右液压缸通过液压管路外接液压系统,由外置的液压系统提供动力源实施驱动;前支护装置12的结构与后支护装置13完全一样,前支护装置12和后支护装置13的顶梁之间铰接有左上移动油缸9和右上移动油缸10,二者的底板之间铰接有左下移动油缸和右下移动油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铰接方式可以是通过销轴11具体来实现。由于顶梁5会随着移动油缸产生位移,所以较好的设置是,在所述顶梁5的中间设有滑槽。这样在移动时,不会使得顶梁5产生内力。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设计是,在所述液压管路上还安装有蓄能器。从而实现液压弹簧的作用,可以实现柔性加载。

工作时,首先利用左上液压缸、左下液压缸、右下液压缸、右上液压缸依次加压,实现前支护装置12和后支护装置13的底板、顶梁分别与巷道的底部和顶部完全密实接触,实现超前支护作用;当遇到冲击矿压时,蓄能器可以实现能量转移,已实现让压支护。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需要移动超前支护支撑系统时,首先对前支护装置 12的左上液压缸、右上液压缸实现泄压,使得其顶梁与巷道顶部脱离接触或没有力传递作用,然后移动前支护装置12的左下移动油缸,使得前支护装置12的底板的左侧首先向前移动,接着移动前支护装置12的左上移动油缸 9,使得前支护装置12的顶梁的左侧产生移动,然后移动前支护装置12的右下移动油缸,使得前支护装置12的底板的右侧首先向前移动,接着移动前支护装置12的右上移动油缸10,使得前支护装置12的顶梁的右侧产生移动,至此,前支护装置12的底板和顶梁往前实现了移动,同时前支护装置 12的左护板和右护板也跟着挪动了;同理,再对后支护装置13的左上液压缸4、右上液压缸6实现泄压,使得其顶梁5与巷道顶部脱离接触或没有力传递作用,然后移动后支护装置13的左下移动油缸,使得后支护装置13的底板1的左侧首先向前移动,接着移动后支护装置13的左上移动油缸9,使得后支护装置13的顶梁5的左侧产生移动,然后移动后支护装置13的右下移动油缸,使得后支护装置13的底板1的右侧首先向前移动,接着移动后支护装置13的右上移动油缸10,使得后支护装置13的顶梁5的右侧产生移动,这样,后支护装置13的的底板1和顶梁5也往前实现了移动,同时后支护装置13的左护板和右护板也跟着挪动了;最终即实现了整个超前支护支架系统的前移。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出任何简单修改和同等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