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管施工工作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8325发布日期:2019-02-10 23:29阅读:789来源:国知局
一种顶管施工工作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沉井结构,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顶管施工的工作井结构。



背景技术:

顶管工程是一种现代化的埋设地下管线的施工方法,应用顶管施工的市政地下管网工程大多位于城镇主线道路上,与相应的开凿埋管施工法与盾构施工法进行比较,顶管施工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该方法不需要开挖地面槽口,但必须在所敷设地下管道的两端开挖若干个工作井,工作井又分为顶进工作井和接收井,其中钢筋混凝土矩形工作井较为常见,目前的工作井一般采用开挖基坑,现场绑扎钢筋,支模板浇筑混凝土,然后回填的施工方法,工作井现场施工工期较长,必然对施工路段交通通行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也污染周边的环境,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管施工工作井,克服现有现场浇筑工作井工期长的特点,提供一种设计合理、整体性强、稳定性好、结构简单、提高施工效率的顶管工作井,并降低了施工时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实用性强,易于在相同地质条件下推广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顶管施工工作井,它包括本体,在本体的四周设置排水沟,侧壁设置预留洞口和顶进洞口,且在内侧直角处设置加腋,井壁下端设置成带踏面的刃脚,本体底部设置有底板,且底板置于其附近井壁的凹槽中,并在井内底板上设置集水井,且底板朝集水井方向设有一定坡度,并依次在底板下设置封底和锅底。

进一步的,所述的集水井长、宽、深尺寸分别为2.0m、0.8m、0.6m。

进一步的,所述预留洞口和顶进洞口尺寸均为1200mm*1200mm。

进一步的,所述工作井为浇筑成一个整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刃脚进行打毛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所述的工作井本体采用上下等厚的直墙型,该类型的结构能较好地约束井壁,易于控制垂直下沉,对周围扰动范围较小,且模板能多次重复使用。

(2)所述的工作井本体平面形状为矩形,有效提高了沉井空间的利用率且便于预留洞口和顶进洞口的设置,同时内壁的四个拐角处设有加腋,提高了沉井整体结构的强度。

(3)所述的有益效果(2)中预留洞口的设置有助于与地下廊道、地沟、管道、进水窗等孔洞进行连接。

(4)所述的工作井本体底部设有底板并置于凹槽中,使封底底板与井壁更好连接,且在增强结构整体性的同时起到了有效防水的作用。

(5)所述的有益效果(4)中底板的下方依次设置封底和锅底,与不封底沉井相比,该种结构地基单位面积所承受的荷载较小,使得停止冲沉后沉降量相对较少;而锅底的设置与平底结构相比则增强了挡土墙的整体稳定性。

(6)所述的工作井设有排水沟和集水井,在施工过程中有助于沉井范围内地层水疏干,有效保证了施工期间土体的稳定和施工的安全,节省了工时和人力,明显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减少了现场环境的污染及对交通、人居环境造成的影响。

(7)所述的工作井本体为现场浇筑,和装配式相比,该种施工方法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强度大刚度好的优点,而且在沉井的施工过程中开挖量小,与周围土体接触紧密,保证了工作井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为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3为图1的B-B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一种顶管施工工作井,它包括本体1,在本体1的四周设置有排水沟2,并在排水沟2周围设置一条混凝土路面12,且该路面与地面之间有一斜坡13,主体1侧壁设置预留洞口5和顶进洞口6,且在内侧直角处设置加腋8,井壁下端设置成带踏面的刃脚7,本体1底部设置有底板9,且底板9置于其附近井壁的凹槽4中,并在井内底板9上设置集水井3,且底板9朝集水井方向设有一定坡度,具体为0.5%的坡度,并依次在底板下设置封底10和锅底11。

所述的集水井尺寸为2.0mx0.8mx0.6m(长x宽x深),集水井范围内局部挖深保证了封底厚度且封底用c25混凝土进行铺设,厚度为0.7m,下部锅底用块石填充,最深处达0.5m。

所述的预留洞口和顶进洞口尺寸都为1200mmx1200mm,预留洞口的设置便于与地下廊道、地沟、管道、进水窗等连接,而顶进洞口的设置则便于把工具管或掘进机从工作井内穿过土层一直推到接收井内吊起。

工作井本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入井及出井的预留洞口在下沉前应进行临时堵塞,并用直径为8mm,间距为200mm的钢筋进行加固,且刃脚也应进行打毛处理,沉井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井点降水并在井围做水位观测。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井浇筑成一个整体,与装配式的工作井相比强度大、刚度好,与开挖基坑现浇的工作井相比开挖量小,与周围土体接触紧密保证施工期间土体的稳定,施工安全,效率高,减少了对现场环境的污染及对交通、人居环境造成的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