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涡旋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一种涡旋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涡旋式压缩机可包括具有固定涡卷的固定涡盘和具有绕动涡卷的绕动涡盘。涡旋式压缩机提供了一种当绕动涡盘在固定涡盘上进行循环运动时,通过形成在固定涡卷和绕动涡卷之间的压缩室的连续的体积变化来抽吸和压缩制冷剂的方法。此外,涡旋式压缩机持续地进行抽吸、压缩和排放,因而与其它类型的压缩机相t匕,在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和噪声方面具有优异的特性。在涡旋式压缩机中,运行特性由其固定涡卷和绕动涡卷的类型确定。固定涡卷和绕动涡卷可具有任意的形状,但通常是易于加工的渐开线式形状。渐开线指一种曲线,其相当于缠绕在具有任意半径的基圆上的线在松开时该线的横截面所画出的轨迹;或者说,渐开线是在平面上,一条动直线(发生线)沿着一个固定的圆(基圆)作纯滚动时,此动直线上一点的轨迹。在使用这种渐开线时,因为涡卷的厚度是恒定的,所以容积变化率也是恒定的,因此应当增加缠绕的圈数以获得足够的压缩比,但是这也增大了压缩机的尺寸。另一方面,绕动涡盘通常由盘形端板和位于该端板一侧的绕动涡卷形成。此外,在没有形成绕动涡卷的后表面上形成有凸起部,并且凸起部被连接至用于绕动涡盘循环的转轴。这种形状可在端板的大体整个面积上形成绕动涡卷,从而减小端板部的用于获得相同的压缩比的直径。然而相反地,施加有制冷剂排斥力的运行点和施加有用于抵消排斥力的反作用力的运行点沿轴向彼此间隔开,从而导致在运转过程中,振动或噪音在绕动涡盘倾斜时增大的问题。作为用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已经公开了一种所谓的轴穿透涡旋式压缩机,这种类型的压缩机在与绕动涡卷处于相同表面上的位置,形成彼此组合的转轴和绕动涡盘。在这种压缩机中,排斥力的运行点和反作用力的运行点处于相同的位置,从而解决了绕动涡盘倾斜的问题。然而,在如上所述的轴穿透涡旋式压缩机的情况下,绕动涡盘I的排放口 11是相对于绕动涡盘I的中心Oo偏心地形成的,因此绕动涡盘I的后表面和上框架2之间可形成背压室S,使得支撑绕动涡盘I的密封件31、32的中心Os被设置成即使有气体力被偏心地施加时也与绕动涡盘的中心Oo相同,结果,产生了由于气体力的偏心而引起绕动涡盘I倾斜的问题。下文中附图标记“4”表示固定涡盘,附图标记“5”表示十字滑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涡旋式压缩机以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能够预先防止绕动涡盘因气体力的偏心率而倾斜。为了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其包括固定涡盘,其具有固定涡卷;绕动涡盘,其构造成具有绕动涡盘,绕动涡卷与固定涡卷接合以在它们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上形成第一和第二压缩室,并相对于固定涡盘进行绕动;框架,其设置在固定涡盘的相对侧,通过插置绕动涡盘来支撑绕动涡盘;转轴,其构造成在其端部具有偏心部,并与绕动涡盘组合以使得偏心部沿径向与绕动涡卷重叠;以及驱动单元,其构造成驱动转轴;其中,绕动涡盘和框架之间形成有背压室,背压室用以沿固定涡盘的方向支撑绕动涡盘,而且,如果将连接紧接在排放第一压缩室和第二压缩室的压缩制冷剂之前的压缩室的中心Po和绕动涡盘的几何中心Oo的直线称为第一基准线L1,背压室形成为使背压室的几何中心So相对于第一基准线L1处于±90°的范围内。此外,为了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其包括固定涡盘,其具有固定涡卷;绕动涡盘,其构造成具有绕动涡卷;所述绕动涡卷与所述固定涡卷接合以在所述绕动涡卷的内表面和所述固定涡卷的外表面上形成第一压缩室和第二压缩室,并相对于所述固定涡盘进行绕动;框架,其设置在所述固定涡盘的相对侧,通过插置所述绕动涡盘来支撑所述绕动涡盘;转轴,其构造成在其端部具有偏心部,并与所述绕动涡盘组合以使得所述偏心部沿径向与所述绕动涡卷重叠;以及驱动单元,其构造成驱动所述转轴;其中,所述绕动涡盘和所述框架之间形成有背压室,所述背压室用以沿所述固定涡盘的方向支撑所述绕动涡盘;而且所述背压室是在多个密封件之间形成的,所述多个密封件设置成沿径向具有预定距离。
本申请包含附图以供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且这些附图并入本申请中并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阐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图1是示出现有技术的轴穿透涡旋式压缩机中的压缩单元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根据图1的压缩单元的背压室的平面图;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压缩单元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图4所示的压缩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6A和图6B是示出在呈渐开线形状的绕动涡卷和固定涡卷的涡旋式压缩机中,紧接在抽吸后和紧接在排放前的第一压缩室和第二压缩室的平面图;图7A和图7B是示出呈另一种渐开线形状的绕动涡卷和固定涡卷的涡旋式压缩机中的绕动涡卷的平面图;图8是示出通过包络线得到的绕动涡卷和固定涡卷的平面图;图9是示出图8中的中心部的放大平面图;图10是示出图8所示实施例中绕动涡卷在150°开始排放之前所处的结构的平面图;图11是示出图8所示实施例中从第二压缩室开始排放的时间点的平面图;图12是示出根据图3所示实施例的压缩单元的剖视图;图13是示出根据图12的压缩单元中背压室的实施例的平面图;图14是用于说明根据图13的背压室的位置的示意图;图15是示出根据图12的压缩单元中背压室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图16是用于说明根据图13的背压室的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基于附图示出的实施例,对根据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进行详细说明。参照图3,根据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具有圆筒形的壳体110以及分别用于容纳壳体的上部和下部的上壳112和下壳114。上壳和下壳可与壳体结合,以与壳体一起形成有限空间。上壳112的上部可设置有排放管116。排放管116对应于压缩制冷剂被排放到外部所经由的路径,而且油分离器(未示出)可与排放管116连接,油分离器用于将与被排放的制冷剂混合的油分离出来。另外,壳体110的侧面设置有吸入管118。在图3中,作为待压缩的制冷剂流经的路径,吸入管118被置于壳体110和上壳112之间的界面上,但该位置也可随意设定。此外,下壳114也可起到以有效的方式存储油以供压缩室运转的储油室的作用。在壳体110内部的大体中心部可设置有作为驱动单元的电机120。电机120可包括定子122,其固定到壳体110的内表面;以及转子124,其位于定子122的内部,以通过与定子122相互作用而转动。转轴126与转子124的中心组合并与转子124 —起旋转。在转轴126的中心部可形成有油路126a,油路126a沿转轴126的长度方向延伸;而且在转轴126的下端部可设置有油泵126b,油泵126b用于将储存在下壳114中的油供应到油路的上部。油泵126b可呈其中形成有螺旋槽的形状;或在油路的内部设置有独立的叶轮,并且其中可设有独立容积类型的泵。转轴126的上端部可形成有直径扩大部126c,该直径扩大部插入凸起部的内部,所述凸起部形成在固定涡盘上(下文将描述)。直径扩大部可形成为具有比转轴的其它部分大的直径,而且在直径扩大部的端部可形成有销部126d,该销部与偏心轴承128 —起形成偏心部(下文将描述)。与销部126d —起形成偏心部的偏心轴承128可插入销部126d内,参见图5 ;偏心轴承128可相对于销部126d偏心地插入,并且二者的组合部可以销部的中心为基准,对称地形成为大体“D”形,使得偏心轴承128相对于销部126d不转动。固定涡盘130可安装在壳体110和上壳112之间的边界部上。固定涡盘130可按照收缩配合的方式被推送和固定于壳体Iio和上壳112之间,或通过焊接而与壳体110和上壳112组合在一起。在固定涡盘130的底面可形成有凸起部132,前述转轴126插入凸起部132。凸起部132的上侧面(基于图3)可形成有穿孔,转轴126的销部126d穿过该穿孔,因此销部126d可沿固定涡盘130的端板部134的向上的方向穿过该穿孔突出。在端板部134的上部表面处可形成有固定涡卷136,并可形成有用于容置绕动涡盘140 (下文将描述)的空间部,固定涡卷与绕动涡卷接合(下文将描述)以形成压缩室;而且在端板部134的外周部可形成有毗连壳体110的内周表面的侧壁部138。在侧壁部138的上端部的内侧可形成有绕动涡盘支撑部138a,绕动涡盘140的外周部放置在绕动涡盘支撑部138a上。并且绕动涡盘支撑部138a的高度可形成为与固定涡卷136的高度相同,或绕动涡盘支撑部138a的高度比固定涡卷的高度稍低,因此绕动涡卷的端部能与固定涡卷的端板部的表面接触。
绕动涡盘140可设置在固定涡盘130的上部。绕动涡盘140可形成为具有大体圆形的端板部142以及与固定涡卷136接合的绕动涡卷144。在端板部142的中心部可形成有大体圆形的转轴组合部146,转轴组合部146可旋转地插入和固定到偏心轴承128。转轴组合部146的外周部可连接至绕动涡卷,以起到在压缩过程中与固定涡卷一起形成压缩室的作用。这将在下文详述。另一方面,偏心轴承128可插入转轴组合部146内,因而转轴126的端部也可经过固定涡盘的端板部被插入其中;而且,绕动涡卷、固定涡卷和偏心轴承128可设置成沿压缩机的径向彼此重叠。在压缩期间,制冷剂的排斥力可施加至固定涡卷和绕动涡卷,而压缩力(作为排斥力的反作用力)可施加至转轴支撑部和偏心轴承之间。如上所述,当转轴的一部分通过端板部而沿径向与涡卷重叠时,制冷剂的排斥力和压缩力可施加至以端板为基准的相同表面,因而制冷剂的排斥力和压缩力可相互抵消。因此,通过压缩力和排斥力的作用,能够防止绕动涡卷的倾斜。此外,尽管图中未示出,端板部142上可形成有排放口,因而被压缩的制冷剂可被排放到壳体的内部。排放口的位置可考虑所需的排放压力或类似原因而随意设定。此外,绕动涡盘140的上侧可设置有用于防止绕动涡盘旋转的十字滑环150。十字滑环150可包括大体圆形的环部152,其插入绕动涡盘140的后表面内;以及一对第一键154和一对第二键156,第一键154和第二键156突出于环部152的侧面上。第一键154可突出得比绕动涡盘140的端板部142的外周侧的厚度更远,并插入第一键槽154a的内部,第一键槽154a形成于固定涡盘130的侧壁部138和绕动涡盘支撑部138a的上端。而且,多个第二键156可在被插入第二键槽的状态下分别与多个第二键槽156a组合,第二键槽156a形成于绕动涡盘140的端板部142的外周部上。此处,第一键槽154a可形成为具有沿向上方向延伸的竖直部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而且第一键154的下侧端部可始终保持被插入第一键槽154a的水平部中的状态,但是第一键154的外侧端部沿径向可形成为在绕动涡盘的圆形运动期间与第一键槽154a的竖直部脱离。换言之,第一键槽154a和固定涡盘之间可沿竖直方向联结,由此减小固定涡盘的直径。具体地,在绕动涡盘的端板和固定涡盘的内壁之间应该确保有差不多与圆形半径对应的间隙。如果十字滑环的键沿径向与固定涡盘组合,那么在固定涡盘上形成的键槽的长度就应至少大于圆形半径,以防止十字滑环在圆形运动期间从键槽中脱落,而这会导致固定涡盘的尺寸增加。相反地,如果键槽延伸到处于端板和绕动涡盘的绕动涡卷之间的下部空间,如同在上述实施例中那样,则可确保键槽的足够长度并减少固定涡盘的尺寸。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所有的键都形成在十字滑环的环部的一个侧面上,因此与环部的两个侧面上分别形成多个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压缩单元沿轴向的高度。另一方面,壳体110的下部可设置有下框架160,下框架160用于可转动地支撑转轴126的下侧;而且绕动涡盘和上框架170可分别设置在绕动涡盘的上部,上框架170用于支撑十字滑环150。上框架170的中心部可形成有一孔,该孔与绕动涡盘140的排放孔连通,以将被压缩制冷剂排放到上壳的侧部。图6A和图6B是示出在具有呈渐开线形状的绕动涡卷和固定涡卷和具有部分轴穿透端板的构造的涡旋式压缩机中,紧接在抽吸后和紧接在排放前的压缩室的平面图。图6A是示出在固定涡卷的内侧面和绕动涡卷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的第一压缩室的变化的视图,而图6B是示出在绕动涡卷的内侧面和固定涡卷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的第二压缩室的变化的视图。在涡旋式压缩机中,压缩室可形成于当固定涡卷和绕动涡卷彼此接触时产生的两个接触点之间。如图4所示,在固定涡卷和绕动涡卷呈渐开线形状的情况下,限定一个压缩室的两个接触点可位于一条直线上。换言之,压缩室可相对于转轴的中心设置在360°范围上。考虑图6A中第一压缩室的体积变化,该压缩室在紧接在抽吸后位于外侧,压缩室的体积可在通过绕动涡盘的圆形运动而向绕动涡盘的中心部移动时逐渐地减小,因而当到达位于绕动涡盘的中心的转轴组合部的外周部时具有最小值。在固定涡卷和绕动涡卷呈渐开线的情况下,体积减少率可随着转轴的旋转角的增加而线性下降,所以如果有可能,压缩室应该接近中心以获得高的压缩比,但是如上所述,在转轴处于中心的情况下,压缩室仅能移动到转轴的外周部。为此,压缩比就会降低,而且图6A中的压缩比大约是2.13。另一方面,图6B示出的第二压缩室与第一压缩室相比具有更低的压缩比,因此该压缩比的值大约是1.46。然而,在第二压缩室的情况下,当转轴组合部P和绕动涡卷之间的连接部形成图7A所示的圆弧形时,第二压缩室的压缩路径可延长,从而使压缩比增加到
3.0的水平。在此情况下,第二压缩室在紧接在排放前可具有小于360度的范围。但是,这种方式不能应用到第一压缩室。因此,在固定涡卷和绕动涡卷呈渐开线形状的情况下,如果在第二压缩室中就能获得任意水平的压缩比,但如果在第一压缩室中就不能获得,因此,如果两个压缩室之间的压缩比显著不同,将会对压缩机的运转产生坏的影响。为了解决前述问题,固定涡卷和绕动涡卷可形成为呈除了渐开线外的其它曲线的形状。参照图8和图9,当转轴组合部146的中心为“0”,两个接触点分别为“PpP2”时,可看到将两个接触APpP2连接到转轴组合部的中心O的两条直线所形成的夹角α小于360°,而且每个接触点上的垂直向量之间的距离I的值可大于O。因此,紧接在排放前的第一压缩室的体积可小于在固定涡卷和绕动涡卷呈渐开线形状的情况下的体积,从而使压缩比增大。此外,图8所示的绕动涡卷和固定涡卷可具有这样的构造:其直径和起点连接至多个不同的圆弧,并且最外面的曲线可呈具有长轴和短轴的大体椭圆的形状。此外,邻近固定涡卷的内侧端部可形成有突出于转轴组合部146的侧部的凸部137,而且凸部137上可额外地形成有从凸部突出的接触部137a。换言之,固定涡卷的内侧端部的厚度可大于固定涡卷的其它部分的厚度。因此,能够提高固定涡卷上受到最高压缩力的涡卷的内侧端部的强度,进而提高耐久性。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固定涡卷的厚度从两个接触点(这两个接触点在排放开始时间点形成第一压缩室)之间位于内侧的接触点P1逐渐递减。具体地,形成有邻近接触点P1的第一递减部137b和邻近第一递减部的第二递减部137c,第一递减部的厚度减少率大于第二递减部的厚度减少率。而且,对于第二递减部之后的预定区域来说,固定涡卷的厚度可增大。此外,当固定涡卷的内表面和转轴的轴线中心O’之间的距离为Df时,则Df可随着从Pl沿逆时针方向(基于图9)移动而先增加之后再减少,而且这部分示于图10。图10是示出绕动涡卷在150°时开始排放之前的位置的平面图,而且当转轴从图10的构造进一步旋转150°时,绕动涡卷可达到图8所示的构造。参照图10,接触点位于转轴组合部146的上侧,而且Df可在图8的P1和图10的P1之间的区域先增加然后再减少。转轴组合部146处可形成有与凸部接合的凹部145。凹部145的侧面可与凸部137的接触部137a接触,以形成第一压缩室的侧接触点。当转轴组合部146的中心和转轴组合部146的外周部之间的距离为“Do”时,则Do可在图8 ^P1和图10的Pii间的区域先增加然后再减少。类似地,转轴组合部146的厚度可在图8的P1和图10的P1之间的区域先增加然后再减少。此外,凹部145的侧壁可包括有第一递增部145a和第二递增部145b,其中,第一递增部145a的厚度以相对高的速度急剧增加,第二递增部145b连接至第一递增部,第二递增部145b的厚度以相对低的速度增加。第一递增部145a和第二递增部145b分别对应于第一递减部和第二递减部。第一递增部、第一递减部、第二递增部和第二递减部是由于将包络线朝向转轴组合部弯曲而获得的。因此,形成第一压缩室的内侧接触点P1可被置于第一递增部和第二递增部上,并可由此通过减少紧接在排放前的第一压缩室的长度来使压缩比增加。凹部145的另一侧壁可形成为呈圆弧形。圆弧的直径可由固定涡卷的端部的涡卷厚度和绕动涡卷的圆形半径来确定,并且圆弧的直径可随着固定涡卷的端部的厚度增加而增加。因此,也可增加绕动涡卷的围绕圆弧的厚度来确保耐久性,并可延长压力路径从而提供使第二压缩室的压缩比随路径的延长而增加的优点。此处,凹部145的中心部可构成部分的第二压缩室。图11是示出在从第二压缩室开始排放时绕动涡卷的位置的平面图,而且在图11中第二压缩室的位置邻近于凹部的圆形侧壁。当转轴进一步旋转时,第二压缩室的端部可经过凹部的中心部。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如果在轴穿透涡`旋式压缩机中,气体力会因排放口是相对于转轴的中心(或绕动涡盘的圆形中心)偏心地形成的而被偏心地施加,从而使得绕动涡盘因气体力的偏心率而倾斜。考虑到这种情况,根据本实施例,在绕动涡盘的上表面设置有背压室;考虑到排放口的偏心水平,背压室可围绕排放口的中心被偏心地设置,因此排放口可补偿气体力的偏心率(该气体力是相对于绕动涡盘的圆形中心偏心地形成的)。例如,如图12和图13所示,绕动涡盘140的上表面和与其对应的上框架170的下表面之间可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81和第二密封件182 ;第一密封件181和第二密封件182沿径向具有预定距离,以围绕排放口 148形成背压室S。为此,绕动涡盘140的上表面和上框架170的下表面的至少一侧上(本实施例中的绕动涡盘的上表面)可形成有第一密封槽149a和第二密封槽149b,以允许第一密封件181和第二密封件182分别插入第一密封槽149a和第二密封槽149b中。第一密封槽149a和第二密封槽149b可形成为与第一密封件181和第二密封件182相对应。第一密封槽149a和第二密封槽149b可分别形成为环形,以允许密封件181、182分别插入第一密封槽149a和第二密封槽149b中。因此,由第一密封件181和第二密封件182形成的背压室S的横截面面积沿径向是相同的。而且,背压室S可优选地形成为,使得支撑力施加在沿轴向与气体力相反的方向上。换言之,如图14所示,如果将连接紧接在排放前的压缩室的中心Po和绕动涡盘的几何中心Oo的直线称为第一基准线L1,背压室优选地可被形成为,使得背压室的几何中心So相对于第一基准线L1处于±90°的范围内,而与此同时,背压室的几何中心So相对于第二基准线L2处于第一压缩室的中心Po的所在的侧部。根据符合前述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通过绕动涡盘140的排放口 148以高压排放的制冷剂可流入背压室S内,以借助背压室S的压力沿固定涡盘的方向挤压和支撑绕动涡盘140。此时,如同排放口 148被偏心地设置那样,可由绕动涡盘的几何中心Oo偏心地形成背压室S,由此预先防止绕动涡盘140因气体力的偏心率而倾斜。结果,在轴穿透涡旋式压缩机中,转轴126沿径向与绕动涡盘140的绕动涡卷144组合和重叠。因此,能够防止绕动涡盘140由于在排放口 148相对于转轴126的轴向中心被偏心地设置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气体力的偏心率而倾斜,由此提高压缩机的性能。另一方面,根据前述实施例,背压室可形成为圆形,但是背压室也可形成为椭圆形。换言之,背压室可形成为椭圆形,其具有处于第一基准线的方向上的长轴。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与现有技术相比,背压室也可具有沿排放口的方向移动的形状,从而与运动的程度对应,减少绕动涡盘因气体力的偏心率而产生的倾斜度。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轴穿透涡旋式压缩机的情况下,气体力由于排放口相对于转轴的中心(或绕动涡盘的圆形中心)偏心地形成而被偏心地施加,从而引起绕动涡盘因气体力的偏心率而倾斜。考虑到这种情况,根据本实施例,设置在绕动涡盘的上表面的背压室可考虑到排放口的偏心水平而绕排放口偏心地设置,因此排放口可补偿气体力的偏心率(该气体力可相对于绕动涡盘的圆形中心偏心地形成)。例如,如图12和图15所示,绕动涡盘140的上表面和与其对应的上框架170的下表面之间可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81和第二密封件182 ;第一密封件181和第二密封件182沿径向具有预定距离,以围绕排放口 148形成背压室S。为此,绕动涡盘140的上表面和上框架170的下表面的至少一侧上(本实施例中的绕动涡盘的上表面)可形成有第一密封槽149a和第二密封槽149b,以允许第一密封件181和第二密封件182分别插入第一密封槽149a和第二密封槽149b中。第一密封槽149a和第二密封槽149b可形成为与第一密封件181和第二密封件182相对应。对于第一密封件181和182而言,由第一密封件181和第二密封件182所形成的背压室S的横截面面积可形成为沿径向相同,但是根据具体情况,背压室S的横截面面积也可形成为沿径向不同。第一密封件181和第二密封件182中,任一个密封件可形成为环形而另一侧密封件可形成为非圆形。此处,如图16所示,如果将连接紧接在排放前的压缩室的中心Po和绕动涡盘的几何中心Oo的直线称为第一基准线LI,而将垂直于第一基准线LI并穿过绕动涡盘的几何中心Oo的直线称为第二基准线L2,非圆形的密封件(在图16中,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是以相似形状形成的)可优选地形成为相对于第一基准线LI和第二基准线L2分别对称,从而为绕动涡盘提供均匀的背压。而且,背压室S可形成为使得背压室的几何中心So与绕动涡盘的几何中心Oo相同,但是优选地,背压室形成为使得支撑力施加在沿轴向与气体力相反的方向上。换言之,如图16所示,背压室可优选地形成为,使得背压室的几何中心So相对于第一基准线LI处于±90°的范围内,而同时,背压室的几何中心So相对于第二基准线L2处于最终压缩室的中心Po所在的侧部。为此,第一密封件181和第二密封件182均可形成为环形,从而被偏心地设置到排放口 148的侧部;但是第一密封件181和第二密封件182 (在图15中两个密封件均形成为非圆形)中的至少任一侧的密封件也可形成为非圆形,由此背压室S可被偏心地设置到排放口 148的侧部。在这种情况下,非圆形密封件可形成为花生状,具有较宽的排放孔侧及较窄的相对侧。结果,能够以足够偏心的方式来控制被设置的背压室,而无需以过度偏心的方式设置第一密封件181和第二密封件182。根据与前述实施例一致的涡旋式压缩机,通过绕动涡盘140的排放口 148以高压排放至壳体110的制冷剂可流入背压室S内,以借助背压室S的压力沿固定涡盘的方向挤压和支撑绕动涡盘140。此时,如同排放口 148被偏心地设置那样,可由绕动涡盘的几何中心Oo偏心地形成背压室S,由此预先防止绕动涡盘140因气体力的偏心率而倾斜。结果,在轴穿透涡旋式压缩机中,转轴126沿径向与绕动涡盘140的绕动涡卷144组合和重叠。因此,能够防止绕动涡盘140由于在排放口 148相对于转轴126的轴向中心被偏心地设置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气体力的偏心率而倾斜,由此提高压缩机的性能。另一方面,根据前述实施例,背压室可形成为圆形,但是背压室也可形成为椭圆形。换言之,背压室可形成为椭圆形,其具有处于第一基准线的方向上的长轴。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与现有技术相比,背压室也可具有沿排放口的方向移动的形状,从而与运动的程度对应,减少绕动涡盘因气体力的偏心率而产生的倾斜度。
权利要求
1.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包括: 固定涡盘,其具有固定涡卷; 绕动涡盘,其构造成具有绕动涡卷,并相对于所述固定涡盘进行绕动;所述绕动涡卷与所述固定涡卷接合以在它们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上形成第一压缩室和第二压缩室; 框架,其设置在所述固定涡盘的相对侧,通过插置所述绕动涡盘来支撑所述绕动涡盘; 转轴,其构造成在其端部具有偏心部,并与所述绕动涡盘组合以使得所述偏心部沿径向与所述绕动涡卷重叠;以及 驱动单元,其构造成驱动所述转轴; 其中,所述绕动涡盘和所述框架之间形成有背压室,所述背压室用以沿所述固定涡盘的方向支撑所述绕动涡盘;而且 所述背压室是在多个密封件之间形成的,所述多个密封件设置成沿径向具有预定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中,所述多个密封件之间的所述背压室的横截面面积被形成为沿径向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中,所述背压室形成为非圆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中,所述背压室沿径向的横截面面积形成为沿径向不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中,所述多个密封件中至少一侧的密封件形成为非圆形。
6.如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中,如果将连接紧接在从所述第一压缩室和第二压缩室排放被压缩的制冷剂之前的所述压缩室的中心(Po)和所述绕动涡盘的几何中心(Oo)的直线称为第一基准线(LI);所述背压室形成为,使得所述背压室的几何中心(So)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准线(LI)处于±90°的范围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中,垂直于所述第一基准线(LI)并穿过所述绕动涡盘的几何中心(Oo)的直线被称为第二基准线(L2);所述背压室的几何中心(So)相对于所述第二基准线(L2)形成在所述最终压缩室的中心(Po)所在的侧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中,所述第一压缩室形成于所述固定涡卷的内表面与所述绕动涡卷的外表面彼此接触时所产生的两个接触点(P1、P2)之间;而且 如果在由分别连接所述偏心部的中心(O)与所述两个接触点(Pp P2)的两条直线所形成的多个角中,具有较大值的角是α,至少在开始排放前α < 36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中,如果所述两个接触点(PpP2)上的垂线之间的距离为1,I > O。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中,在所述绕动涡盘的中心部形成有转轴组合部;所述转轴组合部与位于其内部的所述偏心部组合;而且 在所述固定涡卷的内侧端部的内周表面上形成有凸部,而且在所述后表面组合部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与所述凸部接触以形成压缩室。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涡旋式压缩机。根据本发明,在轴穿透涡旋式压缩机中,转轴的偏心部沿径向与绕动涡盘的绕动涡卷重叠,背压室形成在绕动涡盘的后表面上可从圆形中心绕排放口偏心地形成以与偏心排放口对应,从而有效地防止绕动涡盘由于排放口偏心地形成时所产生的气体力的偏心率而导致的倾斜。
文档编号F04C18/02GK103075342SQ20121036954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8日
发明者金哲欢, 李康旭, 李在祥, 金学泳, 李丙哲 申请人:Lg电子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