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驱动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4111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电驱动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驱动泵,具体应用于流体循环系统中。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来,电驱动泵已经渐渐取代传统的机械泵,并被大量运用于流体循环系统中。电驱动泵具有无电磁干扰,高效环保,无极调速等优点,能很好的满足市场的要求。

电驱动泵包括连接叶轮和转子的泵轴,现有技术的泵轴的支撑主要包括悬臂支撑和两端支撑,悬臂支撑泵轴的震动会增加,两端支撑会影响叶轮的安装,同时会对水力效率产生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驱动泵,泵轴的支撑形式既能保证泵轴支撑的稳定,对水力效率影响也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驱动泵,包括叶轮腔盖、隔离套、叶轮、转子以及泵轴,所述电驱动泵具有流通腔,所述流通腔包括所述叶轮腔盖和所述隔离套之间的空间,所述转子和所述叶轮设置于所述流通腔,所述泵轴与所述转子固定设置,所述泵轴的一末端支撑有所述叶轮;所述电驱动泵包括支撑所述泵轴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一轴承支撑部,所述第一轴承支撑部成形于所述隔离套,所述泵轴的远离所述支撑叶轮的末端通过所述第一轴承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电驱动泵还包括一分隔元件,所述分隔元件设置于所述流通腔,所述分隔元件将所述流通腔分隔为可以连通的叶轮腔和转子腔,所述叶轮位于所述叶轮腔,所述转子位于所述转子腔,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轴承和第二轴承支撑部,所述分隔元件成形有所述第二轴承支撑部, 所述泵轴的两末端之间的中部通过所述第二轴承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第二轴承支撑部。

所述隔离套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一底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一底部围成所述隔离套内腔,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成形于所述第一底部的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自所述隔离套内腔向所述隔离套的外周面凹陷,所述第一轴承压入所述第一凹陷部。

所述分隔元件包括第二侧壁和第二底部,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二底部大致围成所述分隔元件的内腔,所述第二轴承支撑部包括成形于所述第二底部的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自所述分隔元件的外表面向所述分隔元件的内腔凹陷,所述第二轴承压入所述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底部设置有通孔,所述泵轴穿过该通孔伸入所述叶轮腔。

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O型圈,所述第一O型圈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一轴承支撑部之间;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O型圈,所述第二O型圈设置于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支撑部之间。

所述第一凹陷部的表面包括一大致呈内弧面的结构,所述第一凹陷部朝向所述第一轴承方向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一轴承外表面包括一大致呈外弧面的结构,所述第一轴承设置有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一O型圈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和所述第二环形凹槽之间;所述第二凹陷部的表面包括一大致呈内弧面的结构,所述第二凹陷部的表面设置有第三环形凹槽,所述第二轴承外表面包括大致呈外弧面的结构,所述第二轴承设置有第四环形凹槽,所述包括第二O型圈设置于所述第三环形凹槽和所述第四环形槽之间。

所述分隔元件成形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叶轮腔和所述转子腔,所述电驱动泵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覆盖所述连通孔设置,所述叶轮腔内的工作介质经过所述过滤网和所述连通孔进入转子腔。

所述叶轮包括连接部,所述叶轮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泵轴连接,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安装孔,所述泵轴压入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叶轮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叶轮的下表面的圆环凸起部,所述泵轴末端压入所述圆环凸起部的中心孔内,所述中心孔为盲孔,所述泵轴的末端低于所述叶轮的下表面。

所述电驱动泵的叶轮为离心叶轮,所述电驱动泵包括一端面轴承,所述端面轴承设置于所述转子腔,所述端面轴承设置于所述第二轴承和所述转子之间,所述端面轴承与所述转子固定设置。

所述隔离套的底部成形有限位凸起部,所述限位凸起部的顶部至所述泵轴末端的距离小于所述叶轮底部至所述叶轮腔底部的距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设置分隔元件并将泵轴支撑于分隔元件和隔离套上,这样增加了泵轴的支撑点,有利于泵轴的支撑的稳定性,同时分隔元件设置的支撑部位于泵轴中部,不会影响泵的水力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电驱动泵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个截面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分隔元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分隔元件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A部范围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一种电驱动泵100的结构示意图,电驱动泵100包括叶轮腔盖10、隔离套20、泵轴40、叶轮50、转子60、定子组件70、电控板80,电驱动泵100具有流通腔90;流通腔90包括叶轮腔盖10和隔离套20之间的空间,叶轮40和转子60设置于流通腔90,转子60可以带动叶轮50围绕泵轴40的中心轴转动,本实施例例中,转子60带动叶轮50与泵轴40一起转动,当然泵轴40也可以不动,转子60带动套设于泵轴4外周面的轴承套以及叶轮50一起转动;转子60包括永磁材料,定子组件70围绕转子60设置,泵轴40一端支撑于隔离套20,泵轴40的另一端支撑有叶轮50。电驱动泵100工作 时,电控板80根据控制系统的要求,控制电流依序通过定子组件70的线圈并产生按序交变的磁场,转子60在磁力的作用下转动,转子60带动泵轴40转动,泵轴40带动叶轮50转动,工作介质可以不断的进入流通腔90并在叶轮50的离心力的作用下排出流通腔90,形成稳定的流量。

本实施例中,电驱动泵100还包括一分隔元件30,分隔元件30设置于流通腔90内,分隔元件30通过叶轮腔盖10和隔离套20限位于流通腔90;分隔元件30将流通腔90分为相互连通的叶轮腔91和转子腔92,叶轮50设置于叶轮腔91,转子60设置于转子腔92,泵轴穿过分隔元件设置;分隔元件30设置有连通孔31,连通孔31连通叶轮腔91和转子腔92;这样工作介质可以通过连通孔31在叶轮腔91和转子腔92之间流通,可以带走部分定子组件70以及电控板80产生的热量;为了防止大的杂质颗粒进入转子腔92,导致转子60与隔离套20侧壁卡死,电驱动泵100包括滤网,滤网覆盖连通孔31上设置,滤网的孔径小于等于0.2mm,当然也可以将连通孔31设置成网状,这时连通孔31的孔径小于等于0.2mm。

本实施例中,分隔元件30包括凸缘部32以及端部36,分隔元件30通过凸缘部32和端部36支撑于叶轮腔盖10和隔离套20之间,凸缘部32和端部36的截面大致呈T字形。

参见图4,分隔元件30在流通腔90内沿泵轴40的轴向方向和径向进行限位,在轴向方向上,通过凸缘部32的下表面与隔离套20的表面接触,隔离套20设置有凹陷部21,凹陷部21的截面呈台阶结构,包括台阶面211和侧壁212,凸缘部32的下表面与隔离套20的凹陷部21的台阶面211接触,隔离套的表面至凹陷部21的台阶面211深度略大于凸缘部32的厚度,由于叶轮腔91有工作介质通过,为了防止工作介质泄露,电驱动泵的密封性要求尤其对于汽车领域尤为重要,所以叶轮腔盖10与隔离套20接触设置并通过密封圈相对密封,由于分隔元件30重力的作用,隔离套20与凸缘部32的下表面接触,凸缘部32的上表面与叶轮腔盖形成第一小间隙901,端部36的端面与凹陷部21的底部形成第二小间隙902,分隔元件30与叶轮腔盖的内 表面形成第五间隙905,以保证叶轮腔盖10和隔离套20的接触密封性,叶轮腔盖10和隔离套20压紧后,凸缘部32限制于叶轮腔盖10和隔离套20之间,进而将分隔元件30在轴向相对限位于流通腔90内;分隔元件30径向的限位通过端部36的外侧壁与隔离套20的凹陷部21的侧壁212接触设置,端部36的内侧壁与凹陷部21的侧壁形成第三间隙903,同时凸缘部32的侧面与凹陷部21的侧壁形成第四间隙904,保证分隔元件30的末端可以插入凹陷部21内并限位。本实施例中的分隔元件30通过隔离套20和叶轮腔盖10限位于流通腔90,组装基准是保证隔离套20和叶轮腔盖10之间接触面的密封性。

本实施例中,泵轴40通过隔离套20和分隔元件30支撑,泵轴40伸入叶轮腔91的一端支撑有叶轮50。电驱动泵100包括支撑泵轴40的第一支撑部41和第二支撑部42,第一支撑部41包括第一轴承411和第一轴承支撑部412,第二支撑部42包括第二轴承421和第二轴承支撑部422,泵轴40的一端通过第一轴承411可转动地支撑于隔离套20,泵轴4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轴承421可转动地支撑于分隔元件30;分隔元件30设置有一通孔33,泵轴40可以通过通孔33自转子腔92伸入叶轮腔91,通孔33的孔径大于泵轴40的外径,泵轴40转动时不会与分隔元件产生干涉;隔离套20设置有第一轴承支撑部412,分隔元件30设置有第二轴承支撑部422。

第一轴承支撑部412包括成形于隔离套20底部的第一凹陷部,第一凹陷部的表面大致呈内弧面,第一凹陷部的表面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201,第一轴承411外表面大致呈外弧面,第一轴承411设置有第二环形凹槽202,第一支撑部41包括第一O型圈203,第一O型圈203设置于第一环形凹槽201和第二环形槽202围绕的空间内;

第二轴承支撑部422包括成形于分隔元件30底部的第二凹陷部,第二凹陷部的表面大致呈半球状,第二凹陷部的表面设置有第三环形凹槽301,第二轴承421外表面大致呈外球面,第二轴承421设置有第四环形凹槽302,第二支撑部42包括第二O型圈303,第二O型圈303设置于第三环形凹槽 301和第四环形槽302围绕的空间内。第一凹陷部的大小使得第一轴承412可以卡入并且紧配合,使得第一轴承412相对于第一凹陷部固定;第一O型圈203设置于第一轴承411和第一轴承支撑部412之间,这样第一O型圈203不仅使得第一轴承411和第一轴承支撑部412之间配合的更加紧密,同时还可以自动调节泵轴40的中心,还可以减少配合部的噪音;第二O型圈303设置于第二轴承421和第二轴承支撑部422之间,这样第二O型圈303不仅使得第二轴承421和第二轴承支撑部422之间配合的更加紧密,同时还可以自动调节泵轴40的中心,还可以减少配合部的噪音。

本实施例中,泵轴40伸入叶轮腔91的末端支撑有叶轮50,叶轮50与泵轴40压合固定,叶轮50设置有连接座51,泵轴40插入连接座51并紧配合;连接座51位于叶轮50的背面,这样连接座51不会对叶轮50的水力效率产生影响;连接座51包括设置于叶轮50的背面的套筒结构,泵轴40与套筒的内周面紧配合设置。

本实施例中叶轮50为离心叶轮,转子组件包括叶轮50、泵轴40以及转子60,在电驱动泵工作时,转子组件会产生向叶轮腔91的运动,为了防止转子60的端面和第二轴承421之间产生摩擦,导致转子60磨损,在转子的端面和第二轴承421之间设置有端面轴承431,其中第一轴承411和第二轴承421的材料包括石墨有利于减小摩擦阻力,端面轴承431包括陶瓷材料,这样端面轴承431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较好,有利于提高泵的寿命。

在电驱动泵100启动和停机时,为了缓冲转子组件的向叶轮腔91以及向转子腔92的运动,在隔离套20的底部设置有向转子腔92凸起的凸起部24,凸起部24的顶部距离泵轴40的末端的距离小于叶轮50的背面距离叶轮腔91的底部的高度,这样叶轮50的背面不会与叶轮腔91的底部产生干涉,可以提高叶轮的寿命以及减少撞击噪音;当然叶轮50也可以为其他形式,比如为涡轮。

本实施例中,泵轴40与转子60注塑成为一体,然后泵轴40与转子的注塑件首先与分隔元件组装,泵轴40穿过分隔元件30的一端与叶轮50压装, 然后泵轴40、转子60以及分隔元件30以及叶轮50作为一个组件支撑于隔离套20。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