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级式零泄漏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5543阅读:547来源:国知局
串级式零泄漏调节阀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调节阀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串级式零泄漏调节阀。



背景技术:

目前给水泵再循环调节阀,使用压差在25MPa甚至在30MPa压差下,硬密封面容易内漏,但是软密封又不够耐冲刷;再加上高压饱和水最容易产生闪蒸、汽蚀破坏,因此目前的给水泵再循环调节阀使用寿命非常短。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克服以上问题的串级式零泄漏调节阀。

一种串级式零泄漏调节阀,包括:大阀芯、小阀芯、碟簧、导向套、上套筒、下套筒、第一弹簧蓄能密封圈、第二弹簧蓄能密封圈、软阀座、阀盖、阀体、阀杆;其中,上套筒、下套筒位于阀体腔内,上套筒外壁、下套筒外壁与阀体腔内壁留有液体流动的间隙,导向套位于阀盖腔内,导向套外径与阀盖腔匹配,导向套下端与上套筒对接,上套筒下端与下套筒对接,导向套、上套筒、下套筒三者轴线重合,导向套与上套筒内径相同,大阀芯外径与上套筒内径匹配,导向套下端的内侧开有一周导向套槽,导向套槽设有与上套筒上端及大阀芯接触的第一弹簧蓄能密封圈,大阀芯顶部与阀杆连接,大阀芯顶壁下方为阀芯腔,碟簧设置在该阀芯腔内,碟簧下端与小阀芯上端相接触,小阀芯以密封面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小阀芯上部位于大阀芯的阀芯腔内,小阀芯上部侧壁开有一周阀芯槽,阀芯槽内设有与大阀芯保持密封的第二弹簧蓄能密封圈,与小阀芯密封面相对应的密封面位于下套筒顶端开口处,下套筒顶端开口处的内径小于上套筒内径,在下套筒顶端上向下开有一周套筒槽,套筒槽内设有软阀座,软阀座的外圈保持与上套筒下端接触,软阀座的内圈宽度大于大阀芯下端处的壁厚,使阀门闭合时,大阀芯下端可以紧密的与软阀座保持接触,从而提高密封效果;上套筒靠近下端处的侧壁上开有进水孔,大阀芯顶壁开有上下贯通的平衡孔,小阀芯轴线处也开有上下贯通的平衡孔,使介质通过小阀芯平衡孔经阀芯腔、大阀芯平衡孔,最终到达大阀芯上方以保持压力平衡;小阀芯下部及下套筒采用串级式多级节流设计。

优选的,小阀芯下部为在圆柱体上切削加工出的多面体结构,沿小阀芯轴向的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有一个节流调节面,节流调节面的横截面积大于小阀芯下部切削加工前的横截面积的2/3,相邻节流调节面之间部分的横截面积均小于节流调节面的横截面积;下套筒两端及内壁有数条向下套筒中轴凸起的环状肋结构,该肋结构为流量调解单元,相邻流量调解单元之间的空间配合其对应的相邻节流调节面之间的空间形成节流缓冲区。

本实用新型采用采用带保护的双密封结构,硬密封面先接触后软密封再关闭,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阀门的内漏,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软密封面短时间的冲刷破坏;其次,将多级节流结构设计在密封面的下方,介质通过密封面后即使有少量的闪蒸现象,也被限制发生于密封面下方,不会对密封面产生破坏;此外,采用弹簧蓄能密封圈,介质压力越大密封性能越好;阀芯采用平衡式结构,使得开启、关闭力大大降低。

附图说明:

附图1是一幅较佳实施方式的串级式零泄漏调节阀的阀内组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一幅较佳实施方式的上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一幅较佳实施方式的大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一幅较佳实施方式的下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一幅较佳实施方式的小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一幅较佳实施方式的串级式零泄漏调节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大阀芯1、小阀芯2、碟簧3、导向套4、上套筒5、下套筒6、第一弹簧蓄能密封圈71、第二弹簧蓄能密封圈72、软阀座73、阀杆8、阀盖91、阀体92、阀芯腔11、密封面21、进水孔51、平衡孔12、平衡孔22、节流调节面23、流量调解单元61。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6所示,一种串级式零泄漏调节阀,包括:大阀芯1、小阀芯2、碟簧3、导向套4、上套筒5、下套筒6、第一弹簧蓄能密封圈71、第二弹簧蓄能密封圈72、软阀座73、阀盖91、阀体92、阀杆8;其中,上套筒5、下套筒6位于阀体92腔内,上套筒5外壁、下套筒6外壁与阀体92腔内壁留有液体流动的间隙,导向套4位于阀盖91腔内,导向套4外径与阀盖91腔匹配,导向套4下端与上套筒5对接,上套筒5下端与下套筒6对接,导向套4、上套筒5、下套筒6三者轴线重合,导向套4与上套筒5内径相同,大阀芯1外径与上套筒5内径匹配,导向套4下端的内侧开有一周导向套槽,导向套槽设有与上套筒5上端及大阀芯1接触的第一弹簧蓄能密封圈71,大阀芯1顶部与阀杆8连接,大阀芯1顶壁下方为阀芯腔11,碟簧设3置在该阀芯腔11内,碟簧3下端与小阀芯2上端相接触,小阀芯2以密封面21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小阀芯2上部位于大阀芯1的阀芯腔11内,小阀芯2上部侧壁开有一周阀芯槽,阀芯槽内设有与大阀芯1保持密封的第二弹簧蓄能密封圈72,与小阀芯2密封面21相对应的密封面位于下套筒6顶端开口处,下套筒6顶端开口处的内径小于上套筒5内径,在下套筒6顶端上向下开有一周套筒槽,套筒槽内设有软阀座73,软阀座73的外圈保持与上套筒5下端接触,软阀座73的内圈宽度大于大阀芯1下端处的壁厚,使阀门闭合时,大阀芯1下端可以紧密的与软阀座73保持接触,从而提高密封效果;上套筒5靠近下端处的侧壁上开有进水孔51,大阀芯1顶壁开有上下贯通的平衡孔12,小阀芯2轴线处也开有上下贯通的平衡孔22,使介质通过小阀芯2平衡孔22经阀芯腔11、大阀芯1平衡孔12,最终到达大阀芯1上方以保持压力平衡;小阀芯2下部及下套筒6采用串级式多级节流设计。

在本实施方式中,小阀芯2下部为在圆柱体上切削加工出的多面体结构,沿小阀芯2轴向的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有一个节流调节面23,节流调节面23的横截面积大于小阀芯2下部切削加工前的横截面积的2/3,相邻节流调节面23之间部分的横截面积均小于节流调节面23的横截面积;下套筒6两端及内壁有数条向下套筒6中轴凸起的环状肋结构,该肋结构为流量调解单元61,相邻流量调解单元61之间的空间配合其对应的相邻节流调节面23之间的空间形成节流缓冲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