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气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34869发布日期:2018-08-21 20:21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动气泵。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许第5374524号公报中公开了包括电动气泵的压缩机装置。该电动气泵构成为包括电动机、经由曲轴与电动机连接的活塞和收纳活塞的气缸。此外,在日本特许第5374524号公报的电动气泵中,通过电动机驱动使活塞在气缸内往复移动,从而将气缸内的气体输送给其他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日本特许第5374524号公报的电动气泵中,由于电动机的轴线与气缸的轴线在正交的方向上交叉,因此电动气泵的体型会大型化。

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使体型小型化的电动气泵。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为一种电动气泵,包括:电动机,在旋转轴设置有蜗杆;曲轴,构成为包括与所述蜗杆啮合的蜗轮和一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所述蜗轮连接的杆;以及活塞,被收纳于沿着所述电动机的轴向延伸的气缸的内部,与所述杆的另一端部连接且利用所述曲轴的运动而在所述气缸的延伸方向上往复移动,并且通过向所述气缸的一端侧移动使所述气缸的内部的气体从设置于所述气缸的一端部的阀门喷射。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气泵,在电动机的旋转轴设置有蜗杆。构成曲轴的蜗轮与该蜗杆啮合,构成曲轴的杆的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蜗轮连接。另外,杆的另一端部连接活塞。

此外,活塞被收纳于气缸内部,活塞利用曲轴的运动在气缸的延伸方向上往复移动。而且,通过活塞向气缸的一端侧移动,气缸的内部的气体从设置于气缸的一端部的阀门喷射。

在此,气缸沿着电动机的轴向延伸。据此,与气缸在电动机的径向上延伸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电动气泵在电动机的径向上的体型小型化。

另外,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为一种电动气泵,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气缸在所述电动机的径向外侧与收纳所述电动机的电动机收纳部邻接而配置。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气缸在电动机的径向外侧与收纳电动机的电动机收纳部邻接而配置。由此,能够活用电动机的径向外侧的空间来配置气缸。据此,能够使电动气泵在电动机的轴向上的体型小型化。

另外,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为一种电动气泵,在上述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从所述蜗轮的轴向观察,所述曲轴的轴线与所述气缸的轴线在所述电动机的径向上偏移。

根据上述第三实施方式,能够利用杆高效地将活塞向气缸的一端侧推出。即,在曲轴运动时,杆在以自身的另一端部为中心摆动的同时往复移动。而且,与假设曲轴的轴线与气缸的轴线一致的比较例相比,通过使曲轴的轴线与气缸的轴线偏移,能够使活塞向气缸的一端侧移动时的杆的摆动角度小。换言之,与比较例相比,能够使杆以沿着气缸的轴线的方式向气缸的一端侧移动。据此,能够利用杆高效地将活塞向气缸的一端侧推出。

另外,本公开的第四实施方式为一种电动气泵,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从所述蜗轮的轴向观察,所述曲轴的轴线被配置于所述气缸的轴线与所述电动机的轴线之间。

根据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由于曲轴的轴线被配置于气缸的轴线与电动机的轴线之间,因此能够使电动气泵在电动机的径向上的体型更加小型化。

另外,本公开的第五实施方式为一种电动气泵,在上述第一~第四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所述蜗轮的轴向的一侧配置有所述杆,在所述蜗轮的轴向的另一侧配置有构成使所述电动机驱动的驱动电路的电路基板。

根据上述第五实施方式,能够在蜗轮的轴向上并列配置曲轴和电路基板。据此,能够使电动气泵在蜗轮的轴向上的体型小型化。

另外,本公开的第六实施方式为一种电动气泵,在上述第一~第五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从所述蜗轮的旋转径向外侧观察,在所述杆中与所述蜗轮在所述蜗轮的旋转轴向上对置的部分沿着所述蜗轮的旋转径向以直线状延伸。

根据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与在杆上形成用于避开蜗轮的旋转轴的屈曲部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用于配置杆的空间的省空间化。其结果是能够谋求电动气泵的小型化。

另外,本公开的第七实施方式为一种电动气泵,用于配置所述曲轴的空间和用于配置构成使所述电动机驱动的驱动电路的电路基板的空间被配置为在所述蜗轮的旋转轴向上彼此相邻;用于配置所述曲轴的空间和用于配置所述电路基板的空间被配置为在所述活塞的移动方向上与所述活塞重叠。

根据上述第七实施方式,用于配置曲轴的空间和用于配置电路基板的空间被配置为在活塞的移动方向与该活塞上重叠。通过形成为该配置,能够谋求电动气泵沿着蜗轮的旋转轴向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气泵中活塞到达下止点的状态的横剖视图。

图2为示出在图1所示的电动气泵中活塞到达上止点的状态的横剖视图。

图3为示出从下侧观察图1所示的电动气泵的移除了第二端盖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4为示出图2所示的曲轴/电路收纳部的内部的放大侧剖视图(沿图2的4-4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气泵10进行说明。电动气泵10构成为装配于车辆(汽车)的电动气泵。例如,电动气泵10构成为与向安装于车辆的后门的车载用照相机(的镜头)吹送气体的气体吹送装置连接,作为向该气体吹送装置供给气体的电动气泵。以下进行具体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图4所示的箭头符号a及箭头符号b的方向作为电动气泵10的上下方向。另外,将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图1~图3所示的箭头符号c及箭头符号d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将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箭头符号e及箭头符号f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

如图1~图3所示,电动气泵10构成为包括:构成电动气泵10的外廓的壳12、电动机30(参照图1及2)、用于使电动机30的驱动力传导给活塞50的曲轴40(参照图1及2)、作为用于使气体(air,空气)从电动气泵10排出(喷射)的“阀门”的止回阀60以及用于控制电动机30的驱动的驱动电路80(参照图3)。以下,对电动气泵10的上述各个结构进行说明。

(关于壳12)

在从上侧观察的俯视图中,壳12形成为以第一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状且构成为中空的结构体。另外,壳12具有收纳后述的电动机30的电动机收纳部14、收纳后述的活塞50的气缸16以及收纳后述的曲轴40和驱动电路80(电路基板82)的曲轴/电路收纳部18。

电动机收纳部14构成壳12在第一方向一侧(图1~图3的箭头符号c方向侧)和第二方向一侧(图1~图3的箭头符号e方向侧)的部分。另外,电动机收纳部14形成为以第一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

气缸16在第二方向另一侧(图1~图3的箭头符号f方向侧)与电动机收纳部14邻接而配置。该气缸16形成为以第一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且与电动机收纳部14一体地形成。即,气缸16与电动机收纳部14在第二方向(电动机收纳部14的径向)上被平行地并列配置。由此,电动机收纳部14的轴线l1(参照图1及图2)与气缸16的轴线l2(参照图1及图2)被平行地配置。

曲轴/电路收纳部18在第一方向另一侧(图1~图3的箭头符号d方向侧)与电动机收纳部14及气缸16邻接而配置。另外,如图3所示,曲轴/电路收纳部18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开放的大致矩形筒状,且与电动机收纳部14及气缸16一体地形成。如图4所示,曲轴/电路收纳部18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区划曲轴/电路收纳部18的内部的区划壁20,区划壁20的电动机收纳部14(在图4中未图示)及气缸16侧的端部向下侧屈曲为大致曲轴状,与电动机收纳部14及气缸16一体地形成。而且,曲轴/电路收纳部18中的被区划壁20区划的上侧(图4的箭头符号a方向侧)的部分被设为曲轴收纳部18a,曲轴收纳部18a的内部与电动机收纳部14及气缸16的内部连通。而且,曲轴收纳部18a的开口部形成为被第一端盖22堵塞的结构。另一方面,曲轴/电路收纳部18中的被区划壁20区划的下侧(图4的箭头符号b方向侧)的部分被设为电路收纳部18b,电路收纳部18b的开口部形成为被第二端盖24堵塞的结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曲轴收纳部18a与电路收纳部18b被配置为以区划壁20为边界在上下方向重叠。

区划壁20一体地形成有用于轴支承后述的蜗轮42的轴部20a。该轴部20a形成为圆柱状,从区划壁20向上侧突出,且在俯视图中被配置于电动机收纳部14的轴线l1与气缸16的轴线l2之间(参照图1)。另外,区划壁20一体地形成有用于固定后述的电路基板82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处)凸台20b,凸台20b形成为圆柱状,从区划壁20向下侧突出。另外,在凸台20b的下部面(前端面),在其中心部形成有向下侧开放的凹部。

另外,电动机收纳部14与曲轴收纳部18a之间设置有隔开两者且抑制曲轴收纳部18a侧的润滑油在电动机收纳部14内飞散的区划壁21。

(关于电动机30)

如图1及2所示,电动机30构成为所谓的有刷直流电动机。电动机30具有大致圆柱状的电动机主体30a,该电动机主体30a在其内周面固定有磁体30c,且在固定有该磁体30c的部分的外周面具有安装(卷绕)有磁性体的轭壳30d。

电动机主体30a被配置为与壳12的电动机收纳部14同轴,嵌入电动机收纳部14的内部。而且,电动机30的旋转轴30b从电动机主体30a向第一方向另一侧(曲轴收纳部18a侧)延伸。由此,电动机30的轴线与电动机收纳部14的轴线l1一致,所述气缸16沿着电动机30的轴向延伸。而且,电动机收纳部14的长边方向一端部(图1及图2的箭头符号c方向侧的端部)被大致圆盘状的盖26封闭。

另外,在旋转轴30b的第一方向另一侧(曲轴/电路收纳部18侧)设置有蜗轴32。该蜗轴32被配置为与旋转轴30b同轴,蜗轴32的轴向一侧(旋转轴30b侧)的端部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旋转轴30b的前端部连接。蜗轴32在长边方向的两端部被一对轴承36旋转自如地支承,一对轴承36被固定于区划壁20的在曲轴收纳部18a侧的部分。另外,在蜗轴32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一体地形成有蜗杆34,在蜗杆34的外周形成有蜗齿34a。据此,在本公开中,所谓“在旋转轴设置有蜗杆”也包括蜗杆34与旋转轴30b分立设置的情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蜗轴32与旋转轴30b分立构成,但是也可以将蜗轴32与旋转轴30b构成为一体。

(关于曲轴40)

曲轴40构成为包括蜗轮42和杆46。蜗轮42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盘状,被壳12的轴部20a旋转自如地轴支承。据此,蜗轮42被收纳于曲轴收纳部18a内。另外,蜗轮42的外周部与电动机30的蜗轴32中的蜗杆34啮合。此外,蜗轮42及蜗杆34涂布有润滑用的油脂。并且,在蜗轮42设置有用于将后述的杆46与蜗轮42连接的曲轴销44,曲轴销44形成为大致圆柱状,从蜗轮42向上侧突出(参照图4)。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蜗轮42中形成有向上侧开放的凹状的支持孔42a,曲轴销44经由杆46的一端部嵌入于支持孔42a内,被支持孔42a支承。另外,在曲轴销44的上端部一体地形成有比曲轴销44的直径更大的直径的大径部44a。据此,能够抑制杆46从曲轴销44向轴向上侧(图4的箭头符号a方向侧)脱落。

如图1及2所示,杆46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板厚度方向的大致长条板状。另外,杆46沿着第一方向(气缸16的延伸方向)延伸,并且在俯视图中屈曲为向电动机收纳部14侧开放的大致v字形,但在上下方向(板厚度方向)上不屈曲。而且,杆46的一端侧的部分配置于蜗轮42的上侧,杆46的一端部以上下方向为轴向,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曲轴销44支承。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杆46的一端部贯通形成有第一连接孔46a,第一连接孔46a被配置为与蜗轮42的支持孔42a同轴。另外,曲轴销44的外径与支持孔42a的内径被设定为大致相同的尺寸,第一连接孔46a的内径被设定为比曲轴销44的外径略大。而且,曲轴销44被插入于第一连接孔46a且被嵌入于支持孔42a内。据此,杆46的一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曲轴销44支承。另外,杆46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在蜗轮42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向下侧屈曲为大致曲柄状。而且,杆46的另一端侧的部分被配置于气缸16内,杆46的另一端部形成为与后述的活塞50连接的结构。另外,关于在杆46中与蜗轮42对置的部分(沿蜗轮42的旋转轴向与蜗轮42对置的部分),从该蜗轮42的旋转径向外侧观察,沿着蜗轮42的旋转径向以直线状与蜗轮42的面平行地延伸。另外,杆46与轴部20a隔开规定的间隙而配置。

(关于活塞50)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活塞50形成为向第一方向另一侧开放的大致有底圆筒状,且被配置为与气缸16同轴,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收纳于气缸16的内部。据此,活塞50的轴线与气缸16的轴线l2一致。此外,活塞50的外径被设定为与气缸16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尺寸,在活塞50与气缸16之间介入有未图示的密封部件。另外,活塞50被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跨越从曲轴收纳部18a到电路收纳部18b。换言之,曲轴收纳部18a与电路收纳部18b被配置为在活塞50的移动方向上与该活塞50重叠。

在活塞50的内部固定有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连接轴52,连接轴52被配置为连接轴52的轴线通过活塞50的轴线l2。而且,所述杆46的另一端部被配置于活塞50的内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连接轴52连接。据此,活塞50与曲轴40连接。具体地,在活塞50的轴向中间部,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形成有固定孔50b。另外,在杆46的另一端部贯通地形成有第二连接孔46b,第二连接孔46b被配置为与固定孔50b同轴。此外,固定孔50b的内径与连接轴52的外径被设定为大致相同的尺寸,第二连接孔46b的内径被设定为比连接轴52的外径略大。而且,连接轴52嵌入于固定孔50b内且插入于第二连接孔46b。据此,杆46的另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连接轴52连接。

此外,构成为若电动机30驱动而曲轴40运动,则活塞50沿着气缸16的轴线l2往复移动的结构。具体地,构成为:通过使电动机30的旋转轴30b向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正转),使得蜗轮42绕轴部20a的轴向旋转方向的一侧(图1及图2的箭头符号g方向侧)旋转,活塞50利用杆46沿着气缸16的轴线l2(第一方向)往复移动。据此,曲轴40的轴线l3(具体而言,通过蜗轮42的旋转中心沿着活塞50的移动方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线)设定为在活塞50(气缸16)的轴线l2与电动机30的轴线l1之间,与活塞50的轴线l2及电动机30的轴线l1平行地延伸。即,曲轴40的轴线l3配置为相对于活塞50(气缸16)的轴线l2向第二方向一侧(电动机30侧)偏移。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活塞50向第一方向一侧(气缸16的一端侧)移动得最远的位置称为下止点(图1所示位置),将活塞50向第一方向另一侧(气缸16的另一端侧)移动得最远的位置称为上止点(图2所示位置)。另外,以活塞50的向第一方向一侧的移动(活塞50从上止点向下止点的移动)作为活塞50的正行程,以活塞50的向第一方向另一侧的移动(活塞50从下止点向上止点的移动)作为活塞50的反行程。

另外,如上所述,在俯视图中杆46屈曲为向电动机收纳部14侧开放的大致v字形。据此,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在曲轴40运动时,由于杆46的屈曲部,杆46不干涉电动机收纳部14。

此外,如图4所示,在活塞50的一端部(底壁),在中央部分贯通形成有多个吸入口50a。据此,活塞50的内部(曲轴收纳部18a的内部)与气缸16的内部经吸入口50a连通。此外,在相对于活塞50的第一方向一侧设置有呈大致伞状的吸入阀54。具体而言,吸入阀54形成为以活塞50的轴向为板厚度方向的大致圆板状,吸入阀54的外周部为越靠径向外侧则越向活塞50侧倾斜。该吸入阀54利用螺钉56安装于活塞50的一端部(底壁),螺钉56的头部相对于吸入阀54配置在第一方向一侧。另外,在螺钉56的头部与吸入阀54之间介入有垫片58。而且,吸入阀54构成为止逆阀。即,在活塞50的正行程时,吸入阀54的外周部与活塞50的一端部抵接,吸入阀54变为关闭状态。另一方面,构成为,在活塞50的反行程时,气缸16的内部变为负压,从电动泵10的外部吸入的气体(空气)进入气缸16的内部,从而吸入阀54的外周部开阀(从活塞50的一端部离开)而将气体(空气)从吸入口50a吸入气缸16内。

(关于止回阀60)

如图1及图2所示,止回阀60构成为包括阀主体部62、盖部64、限位器66、限位器弹簧68和阀瓣70。阀主体部62形成为向第一方向另一侧开放的大致有底圆筒状,阀主体部62的开口端部嵌入于气缸16的一端部。据此,气缸16的一端部被阀主体部62堵塞。在阀主体部62的内部形成有用于收纳后述的限位器66的限位器收纳部62a。该限位器收纳部62a形成为向气缸16侧开放的凹状,且形成为在第二方向上剖面为大致圆形状。

在阀主体部62的底壁一体地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连接部62b,连接部62b被配置为与气缸16的轴线l2同轴,且从阀主体部62的底壁向第一方向一侧(气缸16的轴向一侧)突出。而且,构成为连接部62b连接有未图示的软管,从电动气泵10向软管供给气体,并且该气体被供给到气体吹送装置。

另外,在阀主体部62的底壁一体地形成有用于安装后述限位器弹簧68的大致圆筒状的安装筒部62c,安装筒部62c被配置为与连接部62b同轴且向限位器收纳部62a侧突出。而且,连接部62b与安装筒部62c的内部是连通的,该连通的部分用作排气通路62d。据此,利用排气通路62d将电动气泵10的外部(软管的内部)与限位器收纳部62a连通。此外,将排气通路62d在连接部62b侧的开口端部作为排气口62e。

盖部64形成为向第一方向另一侧开放的具有比较浅的底的有底圆筒状。盖部64被配置于气缸16的一端部的内部且嵌入于阀主体部62的开口端部。另外,在盖部64的底壁形成有向第一方向一侧突出的突出部64a,突出部64a被嵌入于限位器收纳部62a的开口端部内。此外,在突出部64a贯通形成有大致圆形的排气孔64b,排气孔64b被配置为与气缸16的轴线l2同轴。

限位器66具有向第一方向一侧开放的有底圆筒状的限位器主体66a。该限位器主体66a以在第一方向(气缸16的轴向)上能够移动的方式收纳于阀主体部62的限位器收纳部62a内。据此,限位器66构成为能够在图1所示的开位置与图2所示的闭位置之间移动。在该限位器主体66a的底壁形成有多个连通孔66a1,连通孔66a1被并列地配置于限位器主体66a的周向上,且被配置于相对于所述盖部64的排气孔64b更靠径向外侧。

在限位器主体66a的底壁与阀主体部62的底壁之间,作为压缩螺旋弹簧而构成的限位器弹簧68被设置为处于压缩变形的状态。而且,在限位器弹簧68的一端部的内部插入有安装筒部62c,限位器弹簧68的另一端部被配置于限位器主体66a内,与限位器主体66a的底壁抵接。据此,形成为限位器66被限位器弹簧68向气缸16的轴向另一侧(盖部64侧)推压从而配置于闭位置的结构。

另外,在限位器主体66a的底壁,在中央部一体地形成有大致圆柱状的限位器轴66b,限位器轴66b从限位器主体66a的底壁向盖部64侧突出。该限位器轴66b的外径被设定为比排气孔64b的内径小,限位器轴66b插通于排气孔64b内。而且,在活塞50到达下止点时,形成为活塞50的螺钉56的头部将限位器轴66b的前端向第一方向一侧按压从而限位器66向开位置移动的结构。

阀瓣70形成为大致圆环板状。而且,阀瓣70的内部嵌入有限位器轴66b,阀瓣70被配置在相对于限位器轴66b的底端部更靠径向外侧。另外,阀瓣70的外径被设定为比排气孔64b的内径大。据此,在限位器66被配置于闭位置的状态下,形成为排气孔64b被阀瓣70堵塞的结构。另外,阀瓣70被配置在相对于限位器主体66a的连通孔66a1更靠径向内侧。换言之,设定阀瓣70的外径以便相对于连通孔66a1而配置在径向内侧。由此,形成为这样的结构:通过将限位器66向开位置移动使排气孔64b打开,气缸16的内部与电动气泵10的外部由排气孔64b、连通孔66a1及排气通路62d连通。

(关于驱动电路80)

如图3及4所示,驱动电路80构成为控制上述的电动机30的驱动的电路。该驱动电路80具有大致矩形板状的电路基板82,电路基板82以上下方向(蜗轮42的轴向)为板厚度方向,被收纳于电路收纳部18b内。具体而言,电路基板82被安装于壳12的区划壁20的凸台20b的前端,通过螺钉84与凸台20b的凹部螺纹接合,电路基板82被螺钉84固定于壳12。该电路基板82安装有向驱动电路80供给电力的连接器86,连接器86从壳12向第一方向另一侧突出。另外,电路基板82与电动机30电连接,在电路基板82安装有用于对电动机30进行驱动控制的电子部件(未图示)。据此,形成为电动机30的驱动被驱动电路80控制的结构。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电动气泵10中,若利用驱动电路80驱动电动机30,则电动机30的旋转轴30b向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正转)。由此,以能够与旋转轴30b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设置的蜗轴32向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从而曲轴40运动。具体而言,蜗轮42绕轴部20a向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被杆46连接的活塞50沿着气缸16的轴向在上止点与下止点之间往复移动。

(关于活塞50的从上止点向下止点的移动)

如图2所示,在活塞50被配置于上止点的状态下,活塞50被配置为相对于止回阀60向第一方向另一侧隔开距离。由此,在止回阀60中,利用限位器弹簧68的推力将限位器66配置于闭位置,排气孔64b被阀瓣70堵塞。而且,若活塞50开始从上止点向下止点的正行程,则随着活塞50的正行程,气缸16内的气体被压缩。在此时,利用限位器弹簧68的推力来维持阀瓣70的对排气孔64b的堵塞状态。

此外,如图1所示,当活塞50到达下止点时,设置于活塞50的一端侧的螺钉56的头部对抗限位器弹簧68的推力而将限位器轴66b的前端部向第一方向一侧按压。由此,限位器66从闭位置向开位置移动,阀瓣70对排气孔64b的堵塞状态被解除,排气孔64b打开。据此,气缸16的内部与电动气泵10的外部由排气孔64b、连通孔66a1及排气通路62d连通。其结果,气缸16内的压缩气体被从排气口62e排出(喷射)至软管内,经由软管供给到气体吹送装置。

(关于活塞50的从下止点向上止点的移动)

此外,若活塞50进行从下止点的反行程,则设置于活塞50的一端侧的螺钉56的头部从限位器轴66b的前端部向第一方向另一侧离开。由此,限位器66利用限位器弹簧68的推力从开位置向闭位置移动,从而排气孔64b被阀瓣70堵塞。另外,在活塞50的反行程时,气缸16的内部变为负压,通过从电动气泵10的外部吸入的气体(空气)进入气缸16的内部,吸入阀54的外周部开阀而将气体(空气)吸入气缸16内。进而,当活塞50到达上止点时,变为气体(空气)被吸入气缸16内的状态。

此外,在电动气泵10中,利用电动机30的驱动,活塞50在上止点与下止点之间往复移动,气缸16内的压缩气体(空气)经由软管被供给到气体吹送装置。

在此,在电动气泵10中,构成电动气泵10的外廓的壳12构成为包括收纳电动机30的电动机收纳部14和收纳活塞50的气缸16。而且,气缸16沿着电动机30的轴向延伸。据此,如背景技术所述,与气缸16沿着电动机30的径向(与电动机30的轴线l1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电动气泵10在电动机30的径向上的体型小型化。

另外,气缸16在径向外侧与电动机收纳部14邻接而配置。具体地,在壳12中,气缸16与电动机收纳部14在电动机30的径向(第二方向)上并列地配置。由此,能够活用电动机30的径向外侧的空间来配置气缸16。据此,与假设将气缸16相对于曲轴/电路收纳部18配置在第一方向另一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电动气泵10在电动机30的轴向上的体型小型化。

另外,关于电动气泵10,从蜗轮42的轴向(上下方向)观察,曲轴40的轴线l3与气缸16的轴线l2在第二方向上偏移。据此,在利用杆46使活塞50从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时,能够利用杆46将活塞50高效地推出。即,当活塞50从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时,由于杆46的一端部绕轴部20a旋转,因此杆46在以自身的另一端部(与活塞50的连接部)为中心摆动的同时移动(参照图2的箭头符号h1及h2)。由此,通过使曲轴40的轴线l3与气缸16的轴线l2偏移,与假设曲轴40的轴线l3与气缸16的轴线l2一致的比较例相比,能够使在活塞50正行程时的上述杆46的摆动角度变小。换言之,与比较例相比,在利用杆46使活塞50从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时,能够使杆46以沿着气缸16的轴线l2的方式移动。据此,在利用杆46使活塞50从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时,能够利用杆46将活塞50高效地推出。

另外,在电动气泵10中,从蜗轮42的轴向(上下方向)观察,曲轴40的轴线l3被配置于气缸16的轴线l2与电动机30的轴线l1之间。由此,与将曲轴40的轴线l3相对于气缸16的轴线l2配置在与电动机30的轴线l1相反一侧(第二方向另一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电动气泵10在电动机30的径向上的体型更加小型化。

另外,在电动气泵10中,在蜗轮42的上侧配置有杆46的一端侧,在蜗轮42的轴向另一侧配置有电路基板82。由此,能够在蜗轮42的轴向上将曲轴40与电路基板82并列地配置。据此,能够使电动气泵10在蜗轮42的轴向上的体型小型化。

此外,构成电动气泵10的一部分的电动机30包括在与磁体30c对应的部位卷绕有磁性体的轭壳30d。由此,能够使在轭壳30d中无助于磁场的部分(作为一个例子:收纳电刷架的部分)的厚度变薄。据此,能够谋求电动机30小型化,并能够谋求构成为包括该电动机30的电动气泵10的小型化。

另外,在电动气泵10中,杆46的长边方向中间部在蜗轮42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处向下侧(即,电路收纳部18b侧)屈曲为大致曲轴状。除此之外,从该蜗轮42的旋转径向外侧观察,在杆46中与蜗轮42对置的部分(沿蜗轮42的旋转轴向与蜗轮42对置的部分)沿蜗轮42的旋转径向以直线状与蜗轮42的面平行地延伸。据此,能够谋求其中配置有杆46的曲轴收纳部18a在上下方向上的省空间化。其结果,能够谋求电动气泵10在上下方向上的小型化。

此外,在电动气泵10中,活塞50被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上跨越从曲轴收纳部18a到电路收纳部18b。通过形成为该结构,能够谋求电动气泵10在上下方向上的小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气缸16的轴线l2与电动机30的轴线l1被设定为平行,但是,从上下方向观察,也可以将气缸16的轴线l2相对电动机30的轴线l1稍微倾斜地配置。即,本公开中的“沿着电动机的轴向延伸的气缸”也包括气缸在相对于电动机的轴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而且,在该情况下,与气缸16沿着电动机30的径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电动气泵10在电动机30的径向上的体型小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电动机收纳部14与气缸16邻接,但是,从上下方向观察,也可以在电动机收纳部14与气缸16之间沿长边方向配置曲轴40。在该情况下,与气缸16沿着电动机30的径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电动气泵10在电动机的径向上的体型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通过电动机30的旋转轴30b向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而使活塞50在上止点与下止点之间往复移动的结构。此外,也可以利用驱动电路80使电动机30的旋转轴30b正逆旋转而使活塞50在上止点和下止点之间往复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通过利用设置于活塞50的第一方向一侧的螺钉56的头部按压限位器轴66b而使止回阀60开阀的结构。此外,也可以形成为在活塞的正行程中气缸16的内部(在气缸16与活塞50间形成的空间)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以上时开阀的止回阀60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以气缸16的内部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以上时止回阀60开阀的方式来设定限位器弹簧68的推力。

另外,在气缸16内部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以上时开阀的止回阀60的结构中,连接部62b(排气孔64b)并非必须与气缸16的轴线l2同轴。例如,连接部62b(排气孔64b)也可以在气缸16的径向外侧(与气缸16的轴线l2正交的方向)。

另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电路基板82(电路收纳部18b)被配置为与气缸16在上下方向(蜗轮42的轴向)上重叠的结构。此外,电路基板82也可以被配置为与气缸16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在这种情况下,与电路基板82与气缸16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电动气泵10在上下方向上的体型小型化。

2015年11月1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226909号及2016年7月2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46537号的公开,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与此。

关于本说明书所述的全部文献、专利申请及技术规格,以与各个文献、专利申请及技术规格通过引用而被包含的情况的具体且各自记载的情况相同程度地通过引用包括于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