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固定杆式抽油泵双向冲砂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76462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底部固定杆式抽油泵双向冲砂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底部固定杆式抽油泵的固定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底部固定杆式抽油泵双向冲砂阀。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使用的常规防砂结构的底部固定杆式泵不能解决泵筒外部、底部固定锁紧总成上端的泥沙沉积,导致底部固定杆式泵只能用于含砂量极少的油井,如果勉强应用于含砂量较高的井,也容易造成抽油泵的过早失效。

因此,研发一种能够双向冲砂的固定阀,已经成为底部固定杆式泵应用于含砂井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使用安全可靠的底部固定杆式抽油泵双向冲砂阀,其能够有效解决底部固定杆式抽油泵锁紧密封总成上端、泵筒与油管间的环空沉砂问题,从而避免泥沙沉积造成的固定阀刺漏、腐蚀等情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底部固定杆式抽油泵双向冲砂阀,包括泄油阀罩,所述泄油阀罩的内侧设置有泄油阀,所述泄油阀的阀体内设置有泄油阀副;所述泄油阀罩与所述泄油阀的阀体之间形成有油液通道;所述泄油阀罩的侧壁上开设有泄油冲砂孔;所述泄油阀罩的底端通过连接接箍固定连接有进油阀,所述进油阀的阀体内设置有进油阀副;所述进油阀的进油通道与所述油液通道相连通,所述进油阀与所述泄油阀根据活塞的上下冲程情况促使油液单向流通。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泄油阀副包括打开或关闭所述泄油阀的泄油阀球。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进油阀副包括打开或关闭所述进油阀的进油阀球。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泄油阀罩既与进油阀相连,又与泄油阀相连,共同组成了双向流动的底部双向冲砂阀,实现了其内部液流的双向流动,防止了砂粒及腐蚀介质的沉积。该结构能有效的避免底部固定杆式抽油泵锁紧密封总成上端、以及泵筒与油管间的环空砂粒沉积,减少了锁紧密封总成的过早失效情况,避免了泥沙沉积造成的固定阀刺漏、腐蚀等情况。此结构不影响整泵结构,仅将底部固定杆式泵固定阀结构换成此结构即可,简单可靠,方便实用,预防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抽油泵上冲程时的油液流动状态示意图;

图3是抽油泵下冲程时的油液流动状态示意图。

图中:1-泄油阀罩;2-泄油冲砂孔;3-泄油阀球;4-泄油阀;5-连接接箍;6-进油阀;7-进油阀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底部固定杆式抽油泵双向冲砂阀,包括泄油阀罩1,所述泄油阀罩1的内侧设置有泄油阀4,所述泄油阀4的阀体内设置有泄油阀副,阀副通常包括密封副和运动副,可以采用本领域公知常用结构实现;本实施例中,所述泄油阀副包括打开或关闭所述泄油阀的泄油阀球3;所述泄油阀罩1与所述泄油阀4的阀体之间形成有油液通道;所述泄油阀罩1的侧壁上开设有泄油冲砂孔2;所述泄油阀罩1的底端通过连接接箍5固定连接有进油阀6,所述进油阀6的阀体内设置有进油阀副,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油阀副包括打开或关闭所述进油阀的进油阀球7;其中,所述进油阀6的进油通道与所述油液通道相连通,所述进油阀6与所述泄油阀4根据活塞的上下冲程情况,促使油液单向流通。

装配时,将本双向冲砂阀连接在泵筒下端,在其下连接机械或者皮碗密封结构,下井时将支承总成随油管下入井中,然后将连接有本双向冲砂阀的抽油杆柱及柱塞总成一起下入井中,座封后正常起抽。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参考图2,上冲程时,活塞上行,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双向冲砂阀内部的泄油阀4关闭,底部的进油阀球7被强行打开,油液通过进油阀6进入双向冲砂阀上部的泵筒腔室内;参考图3,下冲程时,活塞下行,进油阀6关闭,泄油阀4打开,油液通过泄油冲砂孔2流出一部分,促使底部固定杆式抽油泵锁紧密封总成上部环空内的液体不断向上流动,防止了泥沙的沉积。同时在上下冲程过程中,双向冲砂阀内部均有油液不断的内外流动,不断流动的液流对阀腔内部起到了冲刷作用,防止了砂粒及腐蚀介质的沉积,又起到了冲砂、防腐、防刺漏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结构科学合理,通过简单可靠的结构,起到了很好的冲砂、防刺漏的效果,为油田节省了设备费用,节约了社会资源,经济效益显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