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37187发布日期:2018-12-19 06:39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风机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机组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采用轴流风轮送风,空调器噪音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风机组件,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空调器噪音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风机组件,用于空调器,所述风机组件包括两端敞口设置的风机壳、及安装在所述风机壳上、且沿所述风机组件的送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基座、及沿所述第一基座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基座与所述风机壳,所述第一基座上安装有第一轴流风轮,所述第一轴流风轮的进风侧朝向所述第一支架设置;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基座、及沿所述第二基座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基座与所述风机壳,所述第二基座上安装有第二轴流风轮,所述第一轴流风轮的送风方向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的送风方向相同;

所述第一连接臂设置为第一导风静叶,和/或,所述第二连接臂设置为第二导风静叶。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静叶沿第一基座的周向方向弯曲延伸;或者

所述第一导风静叶成对设置,每对所述第一导风静叶之间的间距在所述第一基座朝向所述风机壳的方向上呈减缩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静叶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第一轴流风轮的扇叶的弯曲方向相反,或者,所述第一导风静叶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第一轴流风轮的扇叶的弯曲方向相同。

可选地,定义所述第一导风静叶的与所述第一基座连接的一端为第一端,定义所述第一导风静叶的与所述风机壳连接的一端为第二端,所述第一导风静叶的宽度自所述第一端向与所述第二端减缩设置;和/或

定义所述第二导风静叶的与所述第二基座连接的一端为第三端,定义所述第二导风静叶的与所述风机壳连接的一端为第四端,所述第二导风静叶的宽度自所述第三端向所述第四端减缩设置。

可选地,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设于所述第一基座与所述风机壳之间,所述第一加强筋沿所述第一基座的周向方向延伸,以连接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风静叶。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呈环形设置,所述第一加强筋依次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导风静叶。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风静叶沿第二基座的周向方向弯曲延伸;或者

所述第二导风静叶成对设置,每对所述第二导风静叶之间的间距在所述第二基座朝向所述风机壳的方向上呈减缩设置。

可选地,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风机安装板,所述风机安装板上开设有贯穿所述风机安装板的风机安装孔;

所述风机壳包括第一子壳、及与所述第一子壳对接的第二子壳,所述第一支架设于所述第一子壳内,所述第二支架设于所述第二子壳内,所述第一子壳与第二子壳分设于所述风机安装板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轴流风轮的扇叶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的扇叶的弯曲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轴流风轮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的旋转方向相反;或者

所述第一轴流风轮的扇叶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的扇叶的弯曲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轴流风轮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的旋转方向相同。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两端敞口设置的风机壳、及安装在所述风机壳上、且沿所述风机组件的送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基座、及沿所述第一基座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基座与所述风机壳,所述第一基座上安装有第一轴流风轮,所述第一轴流风轮的进风侧朝向所述第一支架设置;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基座、及沿所述第二基座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基座与所述风机壳,所述第二基座上安装有第二轴流风轮,所述第一轴流风轮的送风方向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的送风方向相同;

所述第一连接臂设置为第一导风静叶,和/或,所述第二连接臂设置为第二导风静叶。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为空调室内机,所述风机组件放置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内,所述空调室内机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或天花机、或挂壁式空调室内机;或者,所述空调器为空调室外机,所述风机组件放置于空调室外机内;或者,所述空调器为窗机或移动空调。

本发明风机组件,通过将位于第一轴流风轮的进风侧的第一连接臂设置为第一导风静叶,可将流向第一轴流风轮的、处于紊流状态的气体变为层流状态,从而可降低空气的流动阻力,使得空气能够较为流畅地进入第一轴流风轮,进而可降低噪音;和/或,通过将第二连接臂设置为第二导风静叶,可实现对风机壳内的气流进行导流,使气流趋于层流状态流动,从而可进一步地降低噪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风机组件一实施例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风机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风机组件一状态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风机组件另一状态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风机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空调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空调器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空调器的导风组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风机组件,用于空调器,该空调器既可以是指空调室内机,比如,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天花机、挂壁式空调室内机等,其中,当设置为挂壁式空调室内机,优选为竖式挂壁式空调室内机;也可以是指空调室外机、移动空调或窗机。风机组件设于空调器的壳体内,以用于为空气循环提供动力。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5所示,所述风机组件20包括两端敞口设置的风机壳23、及安装在所述风机壳23上、且沿风机组件20的送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架26和第二支架27(在所述风机组件20的送风方向上,第一支架26在前)。其中,当风机组件20应用于空调器时,第一支架更为靠近空调器的换热器。

所述第一支架26包括第一基座261、及沿第一基座261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连接臂262,所述第一连接臂26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基座261与风机壳23,所述第一基座261上安装有第一轴流风轮21,且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进风侧朝向第一支架26设置。

所述第二支架27包括第二基座271、及沿第二基座271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二连接臂272,所述第二连接臂27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基座271与风机壳23,所述第二基座271上安装有第二轴流风轮22,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送风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送风方向相同。

如此,通过设置送风方向相同的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可增大风机组件20和空调器100的出风量、出风效率及送风距离,当空调器100设置为空调室内机时,可有效提高客厅等空间范围大的房间的送风舒适性。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5所示,所述第一支架26和第二支架27均安装在风机壳23内,即,所述第一连接臂26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基座261与风机壳23的内壁,所述第二连接臂27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基座271与风机壳23的内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26或第二支架27也可裸露与风机壳之外,比如,通过在风机壳的端部凸设延伸臂、以与支架连接,或者,通过将支架的连接臂折弯设置、以连接到风机壳上。

具体的,如图1至5所示,多个所述第一连接臂262呈旋转放射状排布;所述风机壳23呈筒状。

进一步地,如图1至5所示,所述第一连接臂262设置为第一导风静叶262。

可以理解,本发明风机组件20,通过将位于第一轴流风轮21的进风侧的第一连接臂262设置为第一导风静叶262,可将流向第一轴流风轮21的、处于紊流状态的气体变为层流状态,从而可降低空气的流动阻力,使得空气能够较为流畅地进入第一轴流风轮21,进而可降低噪音。

而且,通过第一导风静叶262连接第一基座261与风机壳23的内壁面,可将第一基座261及安装在第一基座261上的第一轴流风轮21固定在风机壳23内,从而可实现第一导风静叶262的一物两用;更为重要的是,本发明中,第一导风静叶262不仅具有导风作用,还具有连接、固定作用,从而不仅可简化风机组件20的结构,还可避免单独设置常规连接臂时对空气流动的阻碍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1至5所示,所述第一导风静叶262沿第一基座261的周向方向弯曲延伸;具体的,所述第一导风静叶262在所述风机组件20的送风方向上偏转、折弯设置。如此,可将流向第一轴流风轮21的气流导引为旋转向前。

具体的,如图1至5所示,所述第一导风静叶262的弯曲方向与第一轴流风轮21的扇叶的弯曲方向相反;或者,所述第一导风静叶262的弯曲方向与第一轴流风轮21的扇叶的弯曲方向相同。其中,第一导风静叶262的弯曲方向指的是在第一轴流风轮21的送风方向上偏转方向,第一轴流风轮21的扇叶的弯曲方向是指其扇叶在其送风方向上的偏转方向。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静叶262也可设置为平直状、无弯曲、无偏转。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静叶262也可成对设置,每对所述第一导风静叶262之间的间距在所述第一基座261朝向风机壳23的方向上呈减缩设置。如此,可使得第一导风静叶262在第一基座261的周向方向上对流动气流的阻风点不断变化,从而可减小空气流动阻力、降低噪音。

进一步地,如图1至5所示,定义所述第一导风静叶262的与第一基座261连接的一端为第一端,定义第一导风静叶262的与风机壳23连接的一端为第二端,所述第一导风静叶262的宽度自第一端向与第二端减缩设置。如此,可使得第一导风静叶262对流动气流的阻风点不断变化,使得阻风点不处于同一平面,从而可进一步地减小空气流动阻力、降低噪音。

进一步地,如图1至5所示,所述风机组件20还包括第一加强筋28,所述第一加强筋28设于第一基座261与风机壳23之间(即第一导风静叶262的两端之间),所述第一加强筋28沿第一基座261的周向方向延伸,以连接至少两个第一导风静叶262。如此,可提高第一支架26的结构强度,从而可增强第一轴流风轮21的运行稳定性。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筋28具有多种结构形式。

进一步地,第一加强筋28呈环形设置,所述第一加强筋28依次连接多个第一导风静叶262。如此,可简化装配过程。

具体的,所述第一加强筋28可设置为圆环状、或正方形环状、或其他多边形环状。

当然,所述第一加强筋28也可设置有多个。比如,多个第一加强筋28在第一基座261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分布设置,以分别连接多个第一导风静叶262;其中,一第一加强筋28既可以连接相邻的两第一导风静叶262,也可连接间隔设置的两或多个第一导风静叶262。

当然,所述第一加强筋28也可设置为不封闭的环状;等等。

具体的,所述第一加强筋28的横截面呈扁平状设置;如此,可减少对空气流动的阻力,降低噪音。

进一步地,如图1至5所示,所述第二连接臂272设置为第二导风静叶272。如此,通过将第二连接臂272设置为第二导风静叶272,可实现对风机壳23内的气流进行导流,使气流趋于层流状态流动,而且可进一步地降低噪音。

进一步地,如图1至5所示,所述第二导风静叶272成对设置,每对所述第二导风静叶272之间的间距在第二基座271朝向风机壳23的方向上呈减缩设置。如此,可使得第二导风静叶272在第二基座271的周向方向上对流动气流的阻风点不断变化,从而可进一步地减小空气流动阻力、降低噪音。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静叶272也可沿第二基座271的周向方向弯曲延伸,或者,所述第二导风静叶272也可设置为平直状、无弯曲、无偏转;其具体结构可参见第一导风静叶262,在此不必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1至5所示,定义所述第二导风静叶272的与第二基座271连接的一端为第三端,定义所述第二导风静叶272的与风机壳23连接的一端为第四端,所述第二导风静叶272的宽度自第三端向第四端减缩设置。如此,可使得第二导风静叶272在第二轴流风轮22的送风方向上对流动气流的阻风点不断变化,使得阻风点不处于同一平面,从而可进一步地减小空气流动阻力、降低噪音。

进一步地,如图1至5所示,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扇叶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22的扇叶的弯曲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旋转方向相反,即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1与第二轴流风轮22呈对旋设置,以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1的送风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送风方向相同。其中,弯曲方向是指扇叶在其轴流风轮的送风方向上的偏转方向。

可以理解,本发明空调室内机,通过使第一轴流风轮21与第二轴流风轮22呈对旋设置,可有利于降低风机组件20的功率;经实验可知,在相同的送风量下,本发明的两电机的功率之和,不到单个轴流风轮的电机的功率的1/3。而且,通过双风轮增压,可使得空调室内机的送风风压高,送风距离远。

此外,基于轴流风轮本身具有散风效果,可根据需要来调整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的转速,使其差速运转时,可实现无风感送风。

具体的,所述第二轴流风轮22设于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与第二支架27之间。如此,不仅可避免第一轴流风轮21与第二轴流风轮22之间存在阻碍,还可提高第二导风静叶272的效果。

具体的,如图1至5所示,所述风机组件20还包括第一电机24和第二电机25,所述第一电机24安装在第一基座261上,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安装在第一电机24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电机25安装在第二基座271上,所述第二轴流风轮22安装在第二电机25的输出轴上,如此,通过设置第一电机24和第二电机25以分别驱动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可简化风机组件20的结构。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设置电机及与电机连接的传动组件以分别驱动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在此不必详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仅将第一连接臂262设置为第一导风静叶262,或者,仅将第二连接臂272设置为第二导风静叶272,也可实现降噪的目的。比如,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将第一连接臂262设置为第一导风静叶262,第二连接臂272设置为常规结构形式,如此,可便于散风。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扇叶的弯曲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扇叶的弯曲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旋转方向相同;如此,也可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1的送风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送风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如图1至5所示,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风机安装板60,所述风机安装板60上开设有贯穿风机安装板60的风机安装孔61;所述风机壳23包括第一子壳231、及与第一子壳231对接的第二子壳232,所述第一支架26设于第一子壳231内,所述第二支架27设于第二子壳232内,所述第一子壳231与第二子壳232分设于所述风机安装板60的两侧。

如此,通过设置风机安装板60,可便于将风机组件20安装在空调器100的壳体10内。而且通过将风机壳23分设为第一子壳231和第二子壳232,以分别安装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可便于对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等进行更换与维修。

其中,所述第一子壳231、及安装在第一子壳231内的第一支架26、第一电机24和第一轴流风轮21构成第一子风机,所述第二子壳232、及安装在第二子壳232内的第二支架27、第二电机25和第二轴流风轮22构成第二子风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5所示,所述第一子壳231的出风端向外凸设有环形安装沿2311,所述第二子壳232的进风端的外周面上设有安装脚2321,所述环形安装沿2311、风机安装板60及安装脚2321通过螺钉锁附结构连接。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100,该空调器100包括风机组件20,该风机组件2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发明空调器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既可以设置为空调室内机,比如,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天花机、或挂壁式空调室内机等;也可以设置为空调室外机、窗机、或移动空调等。

在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以空调室内机为例来解释本发明。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0及设于壳体10内的风机组件20。具体的,如图1至9所示,所述壳体10上设有出风口111,所述风机组件20设于出风口111内侧,所述风机壳23的出风端对应出风口111设置。

当然,风机组件20也可设于壳体10内的其他位置,比如,风机组件20也可设于壳体10的进风口121处,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具体的,所述空调器100设置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所述壳体10具有前面板11,所述出风口111设于前面板11上。

进一步地,如图8和9所示,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导风组件50,所述导风组件50设于风机组件20与出风口111之间。所述导风组件50包括:

导风圈51,所述导风圈51的内壁面包括在出风方向上呈减缩设置的增压段;以及

多个摆风百叶52,间隔安装于所述导风圈51。

具体的,所述出风方向指的导风圈51的进风端朝向其出风端的方向。所述导风圈51的进风端与风机壳23的出风端对接,导风圈51的出风端与出风口111连接。

具体的,所述增压段的横截面所围合的面积在出风方向上呈减缩设置;其中。所述增压段的横截面指的是垂直于出风方向的截面。所述导风叶52在垂直于出风方向上间隔分布,导风叶52用于限定导风组件50的送风方向。

如此,通过将导风圈51的内壁面至少部分设置为在出风方向上呈减缩设置的增压段,可以增大空气在流经导风圈51时的风压,从而可以增大空调器100的送风距离。同时,通过在导风通孔内设置摆风百叶52,可以限定空调器100的送风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摆风百叶52可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转动,或者,所述摆风百叶52可设置为在左右方向上转动。

特别地,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摆风百叶52在出风方向上设置有两排,通常地,其中一排的摆风百叶52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另一排的摆风百叶52设置为在左右方向上转动。

进一步地,如图6至9所示,所述壳体10还具有与前面板11相对设置的背板12,所述背板12上开设有进风口121;所述空调器100的室内换热器30设于出风口111与进风口12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的室内换热器30设于进风口121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空调器100设置为窗机、或挂壁式空调室内机、或天花机、或室外机、或移动空调等时,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想到需适应性改变的结构,在此不必一一赘述。其中,当空调器100设置为挂壁式空调室内机时,优选为竖式挂壁式空调室内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