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缸、泵体组件及具有泵体组件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5539发布日期:2019-04-29 12:48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气缸、泵体组件及具有泵体组件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缸、泵体组件及具有泵体组件的装置。



背景技术:

气缸是在气压传动中将压缩气体的压力能转换为机械能的气动执行元件。气缸有做往复直线运动的和做往复摆动两种类型。

现有的一种气缸通常包括设有工作腔的缸本体10,及设于缸本体10上、与工作腔连通的吸气口20,如图1和图2所示,在压缩机工作运转过程中,当吸气冷媒通过气缸的吸气口20进入气缸旋转腔40时,在气缸吸气口20偏离主流道的位置形成气流涡30,造成了进气能量损失,使压缩机无用耗功增加,降低压缩机整机能效。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气缸能量损失较大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减少能量损失的气缸、泵体组件及具有泵体组件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缸,包括:

缸体,设有工作腔,及与所述工作腔连通的进气口;

第一导流结构,设于所述缸体上,并与所述进气口、所述工作腔分别连通;

至少一个第二导流结构,设于所述缸体上,与所述第一导流结构连通,并由所述第一导流结构向靠近所述工作腔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导流结构由所述第一导流结构沿所述缸体的径向向靠近所述工作腔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导流结构具有多个,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结构连通,且多个所述第二导流结构间隔分布。

所述第二导流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气流孔组,每个所述气流孔组包括至少一个气流孔。

每个所述气流孔组包括至少两个气流孔,且每个所述气流孔组中至少有两个所述气流孔的延伸长度不等。

所述气流孔包括与所述第一导流结构连通的条形孔,及与所述条形孔连通、靠近所述工作腔的圆孔。

所述第二导流结构为贯穿所述缸体的两端面的通孔。

所述第一导流结构沿所述缸体的周向延伸。

所述第一导流结构为沿所述缸体的周向环绕所述工作腔延伸的弧状结构。

所述第一导流结构为以所述进气口的口壁为一个端部的优弧结构。

所述第一导流结构为气流槽。

所述第一导流结构设于所述缸体的至少一端端面上。

所述缸体的两端面上分别设有所述第一导流结构。

所述第一导流结构设于所述缸体的边缘。

所述进气口流进的气体为冷媒。

所述气缸为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用气缸。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泵体组件,包括上述的气缸。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泵体组件的装置,包括上述的泵体组件。

所述具有泵体组件的装置为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缸,包括:缸体,设有工作腔,及与所述工作腔连通的进气口;第一导流结构,设于所述缸体上,并与所述进气口、所述工作腔分别连通;至少一个第二导流结构,设于所述缸体上,与所述第一导流结构连通,并由所述第一导流结构向靠近所述工作腔的方向延伸。通过设置第一导流结构,及由第一导流结构向靠近工作腔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导流结构,可以将进气口与工作腔连通处产生的气流涡引流至第一导流结构中,并进一步引流至第二导流结构中,从而对原本形成气流涡的气流进行更加充分的利用,减少能量损失;同时,当进气口进入的物质为冷媒或含有冷媒时,还可以对通过将冷媒引流至第一导流结构和第二导流结构中,对气缸进行更充分的降温散热。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缸,所述第二导流结构由所述第一导流结构沿所述缸体的径向向靠近所述工作腔的方向延伸。这样可以对原本形成气流涡的气流在缸体的径向及端面上进行更充分的利用,且当进气口进入的物质为冷媒或含有冷媒时,可以对缸体的径向及端面进行更充分的降温散热,使缸体端面的散热更均匀。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缸,所述第二导流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气流孔组,所述气流孔组包括至少两个气流孔,且每个所述气流孔组中至少有两个所述气流孔的延伸长度不等。这样可以使气流在缸体径向上的不同位置发挥作用,例如,当气流为冷媒或含有冷媒时,可以对缸体径向的不同位置进行降温,从而使气缸进行更均匀的散热。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缸,所述气流孔包括与所述第一导流结构连通的条形孔,及与所述条形孔连通、靠近所述工作腔的圆孔。这种结构的气流孔便于加工。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缸,所述第二导流结构为贯穿所述缸体的两端面的通孔。这样当气流为冷媒或含有冷媒时,不仅可以对气缸进行更充分的降温散热,同时还具有隔热的效果。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缸,所述第一导流结构为沿所述缸体的周向环绕所述工作腔延伸的弧状结构。这样可以使气流在缸体上充分分布,从而充分发挥气流的作用,如当气流为冷媒或含有冷媒时,可以对缸体及气缸进行充分降温散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一种气缸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气缸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气缸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缸体,11-工作腔,12-进气口,2-第一导流结构,3-气流孔,31-条形孔,32-圆孔,10-缸本体,20-吸气口,30-气流涡,40-气缸旋转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气缸,包括缸体1和第一导流结构2。

缸体1设有工作腔11,及与工作腔11连通的进气口12。

第一导流结构2设于缸体1上,并与进气口12、工作腔11分别连通。

气缸可以应用于多种设备上,进气口12进入的气流的具体形式也可以有多种,在本实施例中,气缸应用于压缩机上,进气口12进入的气流为冷媒。

第一导流结构2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结构2为沿缸体1的周向环绕工作腔11延伸的弧状结构,具体地,第一导流结构2为以进气口12的口壁为一个端部的优弧结构。这样可以使冷媒在缸体1上充分分布,从而可以对缸体1及气缸进行充分降温散热。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一导流结构2也可以为半圆或劣弧结构。

第一导流结构2可以为槽结构,也可以为孔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结构2为气流槽,一方面便于加工成型,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缸体1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缸体1的两端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导流结构2,这样可以对气缸进行更好的降温散热。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一导流结构2也可以只设于缸体1的其中一端端面上。

第一导流结构2在缸体1端面上的具体分布位置可以有多种情况,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结构2设于缸体1的边缘。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一导流结构2也可以设于缸体1径向上的中部或靠近工作腔11的位置。

为了对气缸进行更好的散热,本实施例的气缸还包括设于缸体1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导流结构,第二导流结构与第一导流结构2连通。

第二导流结构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在本实施中,第二导流结构由第一导流结构2沿缸体1的径向向靠近工作腔11的方向延伸,这样可以对缸体1端面进行更充分的降温散热。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二导流结构也由第一导流结构2沿缸体1的非径向向靠近工作腔11的方向延伸。

第二导流结构的具体数量不受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流结构具有多个,分别与第一导流结构2连通,且多个第二导流结构间隔分布。

为了对缸体1径向的不同位置进行降温,从而使气缸进行更均匀的散热,本实施例中的每个第二导流结构包括一个气流孔组,每个气流孔组包括至少两个气流孔3,且每个气流孔组中至少有两个气流孔3的延伸长度不等。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每个第二导流结构也可以包括两个或三个等多个气流孔组。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每个气流孔组也可以只包括一个气流孔3。

气流孔3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在本实施例中,气流孔3包括与第一导流结构2连通的条形孔31,及与条形孔31连通、靠近工作腔11的圆孔32。这种结构的气流孔3便于加工。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气流孔3也可以只包括与第一导流结构2连通的条形孔31。

本实施例中的气流孔3为贯穿缸体1的两端面的通孔。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气流孔3也可以为盲孔。

本实施例中的气缸为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用气缸,工作腔11为设于缸体1中部的柱形腔。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导流结构2和第二导流结构,可以将进气口12与工作腔11连通处产生的气流涡引流至第一导流结构2中,并进一步进入到第二导流结构中,从而对进气口12原本形成气流涡的气流进行充分利用,减少能量损失;同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导流结构2沿缸体1周向延伸,第二导流结构沿缸体1径向分布并沿缸体1周向间隔分布,而进气口12进入的气流为冷媒,所以通过第一导流结构2的引流进入到第一导流结构2和第二导流结构中的冷媒,可以对缸体1端面的多个位置进行充分的降温散热,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泵体组件,包括上述的气缸。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压缩机,包括上述的泵体组件。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压缩机也可以替换为其他具有泵体组件的装置。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