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子和涡旋耦合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91493发布日期:2020-05-01 17:24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子和涡旋耦合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子和涡旋耦合压缩机。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压缩机的能效,通常会采用双级或多级压缩机,常规双级压缩采用的是两台压缩机同时工作,由第一台压缩机输出热量,经过中间换热器为第二台压缩机提供热量,以提高第二台压缩机的蒸发温度。此设计虽然能解决低环境温度下压缩机无法启动的问题,但系统复杂,需要两个压缩机系统,不仅占用空间较大,结构也较复杂,且不能根据实际的环境温度实现不同的运行模式,能源利用率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双级压缩机结构复杂,且不能根据实际环境温度实现不同的运行模式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根据实际环境温度实现不同的运行模式的转子和涡旋耦合压缩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子和涡旋耦合压缩机,包括:

壳体,内设转子压缩结构和涡旋压缩结构;

第一冷媒进口,与所述涡旋压缩结构连接,用于将冷媒直接输送至所述涡旋压缩结构中压缩后排出壳体;

第二冷媒进口,与所述转子压缩结构连接,用于将冷媒直接输送至所述转子压缩结构中压缩;

补气口,设于所述转子压缩结构和所述涡旋压缩结构之间,在所述第二冷媒进口打开时,所述补气口同时打开向所述壳体中补入冷媒,补入冷媒与经所述转子压缩结构压缩后的冷媒混合后,进入所述涡旋压缩结构中再次压缩后排出壳体;

其中,所述第一冷媒进口和所述第二冷媒进口不同时打开。

所述的转子和涡旋耦合压缩机,所述转子压缩结构和所述涡旋压缩结构分别靠近所述壳体的底部和顶部设置,所述第一冷媒进口设于所述转子压缩结构和所述涡旋压缩结构之间。

所述的转子和涡旋耦合压缩机,所述补气口和所述第一冷媒进口相对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两侧。

所述的转子和涡旋耦合压缩机,所述第一冷媒进口、第二冷媒进口和补气口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

所述的转子和涡旋耦合压缩机,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通过第一连接管路和第二连接管路分别与所述第一冷媒进口和所述第二冷媒进口连接。

所述的转子和涡旋耦合压缩机,所述气液分离器通过支撑杆与所述壳体连接固定。

所述的转子和涡旋耦合压缩机,所述转子压缩结构和所述涡旋压缩结构通过转轴连接,所述转轴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转子压缩结构运动的气缸组件和用于驱动所述涡旋压缩结构运动的电机组件。

所述的转子和涡旋耦合压缩机,所述电机组件和所述转子压缩结构之间设有一腔体,所述第一冷媒进口和所述补气口均设于所述腔体处。

所述的转子和涡旋耦合压缩机,所述壳体上还设有排气口。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子和涡旋耦合压缩机,当外界环境温度高于预定值时,只需打开第一冷媒进口,冷媒直接进入涡旋压缩结构中进行压缩后排出壳体;当外界环境温度低于预定值时,关闭第一冷媒进口,打开第二冷媒进口和补气口,冷媒进入转子压缩结构进行一次压缩后,与补气口输入的冷媒混合后再进入涡旋压缩结构二次压缩后排出壳体。将转子压缩结构和涡旋压缩结构同时设于一个壳体中,不仅减小了整体体积,简化了结构,还实现了根据实际的环境温度启用不同的工作模式,提高了压缩效率,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子和涡旋耦合压缩机,补气口和第一冷媒进口相对设置在壳体的两侧。合理利用空间的同时,保证了一级压缩后的冷媒能够与由补气口输出的冷媒进行充分的混合,再进行二级压缩,以降低二级压缩的压缩比,提高压缩效率。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子和涡旋耦合压缩机,第一冷媒进口、第二冷媒进口和补气口上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的设置,可以实现系统的自动控制,提高控制的精度。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子和涡旋耦合压缩机,电机组件和转子压缩结构之间腔体的设置,为由第一冷媒进口和补气口输入的冷媒提供了暂存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子和涡旋耦合压缩机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转子压缩结构;2-涡旋压缩结构;3-壳体;4-第一冷媒进口;5-第二冷媒进口;6-补气口;7-排气口;8-气液分离器;9-支撑杆;10-第一连接管路;11-第二连接管路;12-第一电磁阀;13-第二电磁阀;14-第三电磁阀;15-转轴;16-轴承套;17-气缸组件;18-电机组件;19-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所示的转子和涡旋耦合压缩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内设有转子压缩结构1和涡旋压缩结构2的壳体3,所述转子压缩结构1和所述涡旋压缩结构2分别靠近所述壳体3的底部和顶部设置。壳体3下部分别设有第一冷媒进口4、第二冷媒进口5和补气口6,第一冷媒进口4和第二冷媒进口5均与制冷系统的蒸发器出口连接,补气口6与制冷系统的增焓回路连接,壳体3顶部设有排气口7,排气口7与外接冷凝器的进口连接。具体的,第一冷媒进口4设于所述转子压缩结构1和所述涡旋压缩结构2之间,用于将冷媒直接输送至所述涡旋压缩结构2中压缩后排出壳体3。第二冷媒进口5与所述转子压缩结构1连接,用于将冷媒直接输送至所述转子压缩结构1中压缩。补气口6设于所述转子压缩结构1和所述涡旋压缩结构2之间,且所述补气口6和所述第一冷媒进口4相对设置在所述壳体3的两侧,在所述第二冷媒进口5打开时,所述补气口6同时打开向所述壳体3中补入冷媒,补入冷媒与经所述转子压缩结构1压缩后的冷媒混合后,进入所述涡旋压缩结构2中再次压缩后排出壳体3。其中,所述第一冷媒进口4和所述第二冷媒进口5不同时打开,即分别为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

在壳体3的一侧设有气液分离器8,气液分离器8的顶部设有进口,冷媒通过顶部进口进入气液分离器8中暂存。所述气液分离器8通过顶部设置的支撑杆9与所述壳体3连接固定。在气液分离器8的底部设有出口,出口处设有第一连接管路10和第二连接管路11,第一连接管路10和第二连接管路11上下平行设置,所述气液分离器8通过第一连接管路10和第二连接管路11分别与所述第一冷媒进口4和所述第二冷媒进口5连接。

为了便于精准控制不同工作模式的开启,在所述第一冷媒进口4、第二冷媒进口5和补气口6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电磁阀12、第二电磁阀13和第三电磁阀14。其中,第一电磁阀12和第二电磁阀13分别设于第一连接管路10和第二连接管路11上。

为了便于驱动转子压缩结构1和涡旋压缩结构2的运动,在壳体3中央设有一转轴15,转轴15上套设有轴承套16,所述转子压缩结构1和所述涡旋压缩结构2通过转轴15连接。所述转轴15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转子压缩结构1运动的气缸组件17和用于驱动所述涡旋压缩结构2运动的电机组件18。气缸组件17设于转子压缩结构1的下方,电机组件18设于涡旋压缩结构2的下方。

所述电机组件18和所述转子压缩结构1之间设有一腔体19,所述腔体19与所述转子压缩结构1和涡旋压缩结构2均连通,所述第一冷媒进口4和所述补气口6均设于所述腔体19处。

当检测装置检测到外界环境温度大于预定值时,只需打开第一电磁阀12,关闭第二电磁阀13和第三电磁阀14,蒸发器出口的冷媒通过气液分离器8经第一冷媒进口4进入到转子压缩结构1和电机组件18之间的腔体19中。电机组件18启动,带动涡旋压缩结构2工作,将进入的冷媒进行压缩后由壳体3顶部的排气口7排出,即可满足需求。

当检测装置检测到外界环境温度大于预定值时,关闭第一电磁阀12,同时打开第二电磁阀13和第三电磁阀14,蒸发器出口的冷媒通过气液分离器8经第二冷媒进口5进入转子压缩结构1内部,气缸组件17启动,由转子压缩结构1进行一次压缩后进入腔体19中,与通过增焓回路经补气口6进入腔体19中的中压冷媒混合后,进入涡旋压缩结构2中,在电机组件18的作用下被二次压缩,最后由壳体3顶部的排气口7排出,满足了低温环境下的使用需求。

作为替代的实施方式,第一冷媒进口4直接与所述涡旋压缩结构2连接,从而将冷媒直接输送至涡旋压缩结构2中。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