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现均流远距离送风的无叶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30142发布日期:2021-01-15 11:29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实现均流远距离送风的无叶风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叶风扇领域,具体是一种实现均流远距离送风的无叶风扇。



背景技术:

无叶风扇结构大部分包括内置送风系统的底座以及安装在底座上呈环形的送风构件,送风构件内设置有与送风系统连通的送风风道,送风构件沿高度方向开设有多个连通送风风道并呈上下排列的出风口。

但是目前该结构的无叶风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出风口直接与送风风道连通,因此位于送风风道中部的部分出风口由于送风风道内的风压能够实现水平直吹送风,使无叶风扇的送风距离达到6米或以上,但是越靠近送风系统出风端的部分出风口,由于送风风道内的气流是从下往上竖直流动以及该部分出风口最靠近送风系统的出风端,因此当气流排出侧向设置的出风口时受到的作用力会导致该部分排出的气流向上倾斜流动以及排出的气流速度更快,形成风墙,导致送风构件中部的水平流动的气流被阻挡并改变原先气流排出的方向呈向上倾斜流动,当送风距离在1-3米范围内,该情况不影响用户的使用感受,但是该情况造成送风距离难以达到6米或以上时。

还有气流在送风风道内流动时,相对送风系统出风端的距离越远,气流的气压以及速度会逐渐减少,当气流的送风距离在流经所有出风口后,送风风道的末端还有一段多余的流动距离,该段多余的流动距离由于气流被拦截,因此气流在该段流动距离内的气压会有所增大,但是部分靠近该段流动距离的出风口由于远离送风系统出风端,因此由于气压和速度不足导致该部分的出风口在排出气流时只会形成向四周扩散的空气并形成紊流,影响无叶风扇的送风距离(上述情况可参照说明书附图图1所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的一种实现均流远距离送风的无叶风扇,其作用是使无叶风扇的各个出风口排出的气流保持均压以及水平流动方向,提高无叶风扇的送风距离。

一种实现均流远距离送风的无叶风扇,包括风道构件,风道构件内设置有至少一条纵向设置的送风风道,风道构件上排列设置有若干个连通送风风道的出风口,所述风道构件内对应出风口横向设置有导风套筒,导风套筒内设有连通出风口和送风风道的导风通道,导风通道的轴向线平行于水平面,靠近送风风道进风端的部分导风套筒对应送风风道的端口处设置有挡风板,该部分的导风套筒的侧壁开设有连通导风通道和送风风道的气流侧入口。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所述送风风道的送风末端设置有截流板,最高位的出风口紧靠在截流板的下方。

所述风道构件包括呈环状结构的前壳部件和后壳部件;

所述前壳部件包括第一外壳体和第一内壳体,第一内壳体与第一外壳体相接合并罩设在第一外壳体的前端面和内环面;

所述后壳部件包括第二外壳体和第二内壳体,第二内壳体与第二外壳体相接合并罩设在第二外壳体的前端面和内环面,第一外壳体与第二外壳体相接合形成两条位于两者之间呈左右竖直设置的送风风道,若干个出风口沿高度方向上下整齐排列在前壳部件上。

所述第一内壳体上开设有若干个出风口,沿出风口的边缘向内侧水平延伸有构成导风套筒其中一部分的内侧板、上侧板以及下侧板,内侧板与上侧板和下侧板相接构成“匚”形结构,相邻的两“匚”形结构之间形成分隔槽;

所述第一外壳体内对应出风口设置有若干个水平设置的矩形通道,所述“匚”形结构插接入矩形通道内并与相近的通道内壁面形成间隙配合,矩形通道的外侧壁与内侧板、上侧板以及下侧板组成导风套筒。

靠近送风风道进风端的部分矩形通道对应送风风道的端口处一体式设置有挡风板,该部分的矩形通道的外侧壁开设有气流侧入口。

所述第一外壳体包括内衬板和外衬板,内衬板和外衬板的一端通过若干个块水平设置的格栅板相连接,上下两块格栅板与内衬板和外衬板之间形成多个上下紧密设置的矩形通道,所述格栅板插接在对应的分隔槽内。

所述第二外壳体的内环面延伸有多个内扣座,第二内壳体的外环面对应内扣座延伸有多个内扣倒钩块,第二内壳体通过内扣倒钩块与内扣座扣接配合连接在第二外壳体上。

所述第一外壳体的内环面设置有若干个定位孔块、第一连接孔块以及第二连接孔块,第二外壳体的内环面延伸有多个与定位孔块插接配合的定位凸柱,以及与第一连接孔块对应设置有盲孔连接块,第一内壳体的外环面对应第二连接孔块延伸有多条连接凸柱,所述第一外壳体通过紧固件穿过第一连接孔块和盲孔连接块与第二外壳体连接,第一内壳体通过紧固件穿过第二连接孔块和连接凸柱与第一外壳体连接。

所述前壳部件和后壳部件相接合的侧边上设置有子母槽,前壳部件和后壳部件中的一个延伸有子槽,前壳部件和后壳部件中的另一个设置有母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一种实现均流远距离送风的无叶风扇,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该结构的无叶风扇使沿高度设置的各个出风口排出的气流保持均匀以及水平流动方向,防止对相邻出风口排风方向进行干扰,能够提高无叶风扇的送风距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风向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送风风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风道构件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风道构件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外壳体和第一内壳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外壳体和第一内壳体装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2至图8所示:一种实现均流远距离送风的无叶风扇,包括风道构件1,风道构件1内设置有至少一条纵向设置的送风风道2,风道构件1上排列设置有若干个连通送风风道2的出风口3,所述风道构件1内对应出风口3横向设置有导风套筒4,导风套筒4内设有连通出风口3和送风风道2的导风通道5,导风通道5的轴向线平行于水平面,靠近送风风道2进风端的部分导风套筒4对应送风风道2的端口处设置有挡风板6,该部分的导风套筒4的侧壁开设有连通导风通道5和送风风道2的气流侧入口7。

该结构的无叶风扇使沿高度设置的各个出风口排出的气流保持均匀以及水平流动方向,防止对相邻出风口排风方向进行干扰,能够提高无叶风扇的送风距离,具体方式是:

在出风口3和送风风道2之前设置横置的导风套筒4,使气流从竖直流动改变为水平流动时,有足够的距离抵消纵向的作用,使气流保持水平直吹,增加送风的距离,而靠近送风风道2进风端的部分导风套筒4,由于对应的送风风道2气流流速最快,纵向的作用力最强烈,在配合导风套筒4使用下,增加挡风板6使气流从该部分的出风口排出时,需要绕过挡风板6再从气流侧入口7进入到导风通道5内,该出风路径能够降低气流的速度并改变气流的流动方向,使该部分的出风口同样保持与其他出风口相同的排风速度以及排风方向,不会形成风墙影响上方气流的流动路径。

所述送风风道2的送风末端设置有截流板8,最高位的出风口3紧靠在截流板8的下方;通过截流板8拦截使送风风道的末端气压能够增加,使远离送风风道2进风端的部分出风口3积聚足够的压力将气流水平挤出并保持直吹流动,提高无叶风扇的出风效率。

所述风道构件1包括呈环状结构的前壳部件11和后壳部件12;

所述前壳部件11包括第一外壳体13和第一内壳体14,第一内壳体14与第一外壳体13相接合并罩设在第一外壳体13的前端面和内环面;

所述后壳部件12包括第二外壳体15和第二内壳体16,第二内壳体16与第二外壳体15相接合并罩设在第二外壳体15的前端面和内环面,第一外壳体13与第二外壳体15相接合形成两条位于两者之间呈左右竖直设置的送风风道2,若干个出风口3沿高度方向上下整齐排列在前壳部件11上;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快捷,将四者的连接结构设置在第一外壳体13和第二外壳体15的内环面与第一内壳体14和第二内壳体16拼接后的空间内,能够隐藏连接结构,不影响无叶风扇的外观,保持风道构件1外表面的光滑平整,而且使送风风道2内的壁面更加光滑,减少空气流动的阻力,提升出风的效率。

所述第一内壳体14上开设有若干个出风口3,沿出风口3的边缘向内侧水平延伸有构成导风套筒4其中一部分的内侧板141、上侧板142以及下侧板143,内侧板141与上侧板142和下侧板143相接构成“匚”形结构,相邻的两“匚”形结构之间形成分隔槽a;

所述第一外壳体13内对应出风口3设置有若干个水平设置的矩形通道131,所述“匚”形结构插接入矩形通道131内并与相近的通道内壁面形成间隙配合,矩形通道131的外侧壁132与内侧板141、上侧板142以及下侧板143组成导风套筒4。

靠近送风风道2进风端的部分矩形通道131对应送风风道2的端口处一体式设置有挡风板6,该部分的矩形通道131的外侧壁132开设有气流侧入口7。

在第一外壳体13和第一内壳体14装配好后,内侧板141、上侧板142以及下侧板143的延伸端面与矩形通道131靠向送风通道2的端面齐平,在使用时,减少风阻,降低出风时的噪音。

另外导风套筒4除了上述拼接方式形成外,还可以通过注塑与第一外壳体13或者第一内壳体14一体式成型。

所述第一外壳体13包括内衬板13a和外衬板13b,内衬板13a和外衬板13b的一端通过若干个块水平设置的格栅板13c相连接,上下两块格栅板13c与内衬板13a和外衬板13b之间形成多个上下紧密设置的矩形通道131,所述格栅板13c插接在对应的分隔槽a内;内衬板13a和外衬板13b之间构成类似“v”型导流面结构,使送风风道2内的气流流入导风通道5时空间被压缩,能够增加每个导风通道5内的气压,提高排风速度。

所述第二外壳体15的内环面延伸有多个内扣座151,第二内壳体16的外环面对应内扣座151延伸有多个内扣倒钩块161,第二内壳体16通过内扣倒钩块161与内扣座151扣接配合连接在第二外壳体15上。

所述第一外壳体13的内环面设置有若干个定位孔块133、第一连接孔块134以及第二连接孔块135,第二外壳体15的内环面延伸有多个与定位孔块133插接配合的定位凸柱152,以及与第一连接孔块134对应设置有盲孔连接块153,第一内壳体14的外环面对应第二连接孔块135延伸有多条连接凸柱144,所述第一外壳体13通过紧固件9穿过第一连接孔块134和盲孔连接块153与第二外壳体15连接,第一内壳体14通过紧固件9穿过第二连接孔块135和连接凸柱144与第一外壳体13连接。

所述定位孔块133、第一连接孔块134以及第二连接孔块135分别设置有定位孔、第一连接孔以及第二连接孔,所述的紧固件9包括螺丝等。

通过上述结构,风道构件1装配顺序如下:

首先通过定位孔块133和定位凸柱152将第一外壳体13和第二外壳体15相接合,此时第一连接孔块134对应盲孔连接块153,依次将紧固件9穿过两者,完成第一外壳体13和第二外壳体15的固定;

然后将第一内壳体14罩设在第一外壳体13的内环面,使多个“匚”形结构能够插入对应的矩形通道131内,形成两端开放的导风套筒4,然后再用紧固件9穿过第二连接孔块135和连接凸柱144,即完成第一内壳体14的装配固定。

最后风道构件1由于采用外表面无连接孔结构,因此第二内壳体16采用扣接方式固定,将带有内扣倒钩块161的第二内壳体16扣接到第二外壳体15上的内扣座151完成整个风道构件1的装配。

所述前壳部件11和后壳部件12相接合的侧边上设置有子母槽,前壳部件11和后壳部件12中的一个延伸有子槽b,前壳部件11和后壳部件12中的另一个设置有母槽c;通过子母槽对接能够使硬质的前壳部件11和后壳部件12形成密封效果更好的送风通道2,而且防止液体或水蒸汽通过前壳部件11和后壳部件12质检的间隙渗入无叶风扇。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