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涡桨发动机齿轮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47585发布日期:2021-10-09 00:54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涡桨发动机齿轮油泵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润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涡桨发动机齿轮油泵。


背景技术:

2.齿轮油泵适用于输送各种有润滑性的液体,在诸多机械系统中被广泛运用。传统的齿轮油泵,包括泵体、分别设于泵体的两端的前盖和后盖以及设于泵体内的主动齿轮轴和从动齿轮轴,齿轮油泵在运转时主动齿轮带动被动齿轮旋转,油泵工作过程中将油液从滑油箱吸入泵体内经过增压级增压后将保持有一定压力的滑油从出油口输出,现有技术中的齿轮油泵一对齿轮只能对应一个输出口经过滑油管道输送至各个喷点,对于润滑点较多的装置需设计额外的供油油路。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涡桨发动机齿轮油泵,主动增压齿轮和从动增压齿轮能够提供两条额外的供油油路。
4.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涡桨发动机齿轮油泵,包括:
6.泵壳体,具有高压油腔和回油腔;
7.主动增压齿轮和从动增压齿轮,所述主动增压齿轮和所述从动增压齿轮啮合连接于所述高压油腔;
8.主动回油齿轮和从动回油齿轮,所述主动回油齿轮和所述从动回油齿轮啮合连接于所述回油腔;
9.所述主动增压齿轮和主动回油齿轮同轴线设置且所述主动回油齿轮传动连接于所述主动增压齿轮,所述从动增压齿轮和所述从动回油齿轮同轴线设置;
10.所述主动增压齿轮开设有第一轴孔,所述主动回油齿轮开设有第二轴孔,所述从动增压齿轮开设有第三轴孔,所述从动回油齿轮开设有第四轴孔,所述第一轴孔与所述第二轴孔连通,所述第三轴孔与所述第四轴孔连通,所述高压油腔内的油液能够通过所述主动增压齿轮与所述高压油腔腔壁之间的空隙流入所述第一轴孔,所述高压油腔内的油液能够通过所述从动增压齿轮与所述高压油腔腔壁之间的空隙流入所述第三轴孔。
11.作为优选,还包括花键轴,所述花键轴为空心轴,所述花键轴插设于所述第二轴孔且与所述第二轴孔的孔壁通过花键连接。
12.作为优选,所述泵壳体包括泵盖、增压泵壳体和回油泵壳体,所述泵盖连接于所述增压泵壳体形成所述高压油腔,所述增压泵壳体连接于所述回油泵壳体形成所述回油腔。
13.作为优选,所述高压油腔具有位于所述主动增压齿轮和所述从动增压齿轮啮合处两侧的第一进油部和第一出油部,所述泵盖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进油部和所述第一出油部的调压油路。
14.作为优选,所述泵盖上还设置有调压阀,所述调压阀能够打开或者关闭所述调压
油路。
15.作为优选,所述泵盖和所述增压泵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16.作为优选,所述增压泵壳体和所述回油泵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17.作为优选,所述增压泵壳体上开设有连通至所述高压油腔的第一进油口,所述泵盖上开设有连通至所述高压油腔第一出油口。
18.作为优选,所述回油泵壳体上开设有连通至所述回油腔的第二进油口和第二出油口。
19.作为优选,所述主动增压齿轮和所述从动增压齿轮均通过滑动轴承连接于所述高压油腔的腔壁,所述主动回油齿轮和所述从动回油齿轮均通过滑动轴承连接于所述回油腔的腔壁。
2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齿轮油泵,本发明提供的涡桨发动机齿轮油泵由于高压腔内输送的为纯润滑油液,油压较高,通过高压腔内的高压将油液压入主动增压齿轮与高压油腔腔壁之间的空隙并流入第一轴孔,油液压入从动增压齿轮与高压油腔腔壁之间的空隙并流入第三轴孔,通过第一轴孔流至第二轴孔,通过第三轴孔流至第四轴孔之后流出,额外增加了两处油路的润滑点。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发明一种涡桨发动机齿轮油泵的整体结构轴测图;
22.图2是本发明一种涡桨发动机齿轮油泵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23.图中:
24.1、泵壳体;11、泵盖;111、第一出油口;12、增压泵壳体;121、第一密封圈;122、第一进油口;13、回油泵壳体;131、第二密封圈;132、第二进油口;133、第二出油口;
25.100、高压油腔;
26.200、回油腔;
27.2、主动增压齿轮;21、第一轴孔;
28.3、从动增压齿轮;31、第三轴孔;
29.4、主动回油齿轮;41、第二轴孔;
30.5、从动回油齿轮;51、第四轴孔;
31.6、花键轴;
32.7、调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3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
义。
35.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6.如图1

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涡桨发动机齿轮油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壳体1、主动增压齿轮2、从动增压齿轮3、主动回油齿轮4和从动回油齿轮5;泵壳体1具有高压油腔100和回油腔200;主动增压齿轮2和从动增压齿轮3啮合连接于高压油腔100;主动回油齿轮4和从动回油齿轮5啮合连接于回油腔200;主动增压齿轮2和主动回油齿轮4同轴线设置且主动回油齿轮4传动连接于主动增压齿轮2,从动增压齿轮3和从动回油齿轮5同轴线设置;主动增压齿轮2开设有第一轴孔21,主动回油齿轮4开设有第二轴孔41,从动增压齿轮3开设有第三轴孔31,从动回油齿开设有第四轴孔51,第一轴孔21与第二轴孔41连通,第三轴孔31与第四轴孔51连通,高压油腔100内的油液能够通过主动增压齿轮2与高压油腔100之间的空隙流入第一轴孔21,高压油腔100内的油液能够通过从动增压齿轮3与高压油腔100之间的空隙流入第三轴孔31,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涡桨发动机齿轮油泵,本实施提供的涡桨发动机齿轮油泵,由于高压腔内输送的为纯润滑油液,油压较高,通过高压腔内的高压将油液压入主动增压齿轮2与高压油腔100腔壁之间的空隙,通过高压腔内的高压将油液压入从动增压齿轮3与高压油腔100腔壁之间的空隙,油液能够通过第一轴孔21流至第二轴孔41,通过第三轴孔31流至第四轴孔51之后流出,额外增加了两处油路的润滑点。
37.具体地,还包括花键轴6,花键轴6为空心轴,花键轴6插设于第二轴孔41且与主动回油齿轮4传动连接,油液流至第二轴孔41后从花键轴6流出,更进一步地,动力的传播路径为:花键轴6通过外部驱动机构驱动后转动并驱动主动回油齿轮4,主动回油齿轮4通过外花键驱动主动增压齿轮2,主动回油齿轮4和主动增压齿轮2通过齿轮啮合驱动从动回油齿轮5和从动增压齿轮3转动,主动增压齿轮2和从动增压齿轮3负责将油液从滑油箱输送至各个滑油点,各个滑油点润滑之后的油液会被收集至装置齿轮箱的底部,主动回油齿轮4和从动回油齿轮5则用于将收集至装置齿轮箱的底部的油液运输至散热器后再回收至滑油箱,完成油路的循环。
38.具体地,泵壳体1包括泵盖11、增压泵壳体121和回油泵壳体131,泵盖11连接于增压泵壳体121形成高压油腔100,增压泵壳体121连接于回油泵壳体131形成回油腔200,更进一步地,螺栓依次穿过泵盖11、增压泵壳体121和回油泵壳体131并与螺母配合以将泵盖11、增压泵壳体121和回油泵壳体131固定连接。
39.更进一步地,高压油腔100具有位于主动增压齿轮2和从动增压齿轮3啮合处两侧的第一进油部和第一出油部,泵盖11上开设有连通第一进油部和第一出油部的调压油路,泵盖11上还设置有调压阀7,调压阀7能够打开或者关闭调压油路,在本实施例中调压阀7上设置有弹簧,高压油腔100内出油油压过大会导致油路阻塞,设置调压阀7,在油压超过预设值调压阀7打开调压油路,油液回油降压,待出油压力正常时,调压阀7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回复原来的位置关闭调压油路,也可以手动控制调压阀7开启或者关闭,时刻保持出油油压
稳定。
40.具体地,泵盖11和增压泵壳体121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21,增压泵壳体121和回油泵壳体131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131,增加回油泵齿轮整体的密封性,防止漏气泄压或漏油。
41.具体地,增压泵壳体121上开设有连通至高压油腔100的第一进油口122和第一出油口111,第一进油口122通过管路连接至滑油箱来提供油液,油液从第一出油口111排出运送至润滑点。
42.具体地,回油泵壳体131上开设有连通至回油腔200的第二进油口132,第二进油口132通过管路装置在齿轮箱的底部回收使用过的油液并从第二出油口133输送至散热装置。
43.具体地,主动增压齿轮2和从动增压齿轮3均通过滑动轴承连接于高压油腔100的内壁,主动回油齿轮4和从动回油齿轮5均通过滑动轴承连接于回油腔200的内壁,使得主动增压齿轮2、从动增压齿轮3、主动回油齿轮4和从动回油齿轮5转动更加顺畅,其中主动增压齿轮2和主动回油齿轮4相互靠近的一端共用同一个滑动轴承,从动增压齿轮3和从动回油齿轮5相互靠近的一端共用同一个滑动轴承,节省滑动轴承的使用。
44.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