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90098发布日期:2022-09-21 02:54阅读:71来源:国知局
风机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机支架。


背景技术:

2.风机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气流发生机构,且风机在吸尘器、风扇、护发器具等流体应用中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风机中配备有较小尺寸的风扇单元,且小尺寸的风扇单元可以产生较高的流体流量,不仅可以减少风机的占用空间,还可以达到较高流量的需求。
3.风机一般包括电机和与电机连接的叶轮,以使得电机运行以驱动叶轮转动产生气流。当电机运行时,电机高速旋转会产生一定的震动和噪音,而电机通常通过底座与其他零部件进行刚性连接,电机因为高速旋转产生震动后导致电机连接不够稳固,从而导致电机会将震动传递至其他零部件上后多个零部件相互撞击,产生更大的噪音。对于无刷直流电机来说尤其如此,由于无刷直流电机所需的相位激励,无刷直流电机往往会产生高频音调,不仅会影响其他零部件的使用寿命,还会给使用者带来不好的体验。
4.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减少风机震动和噪音的风机支架。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风机支架,适于套设在风机的外侧,所述支架包括:
7.套筒,包括配合部、及与所述配合部连接的导流部,所述配合部适于套设在所述风机的外侧,所述导流部具有靠近所述配合部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配合部的第二端;
8.支撑部,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适于与所述风机的一端抵接。
9.可选地,上述的风机支架,所述导流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外壁和第一内壁,所述第一内壁的直径自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逐渐增大。
10.可选地,上述的风机支架,所述导流部的第一内壁和第一外壁相对平行设置,以使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厚度不变;或,
11.所述导流部的厚度自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逐渐减薄。
12.可选地,上述的风机支架,所述配合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外壁和第二内壁,所述第二内壁的直径与所述风机壳体的外径相适配,且所述第二外壁与所述第二内壁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二外壁与所述第二内壁平行设置,以使所述配合部的厚度不变;或,
13.至少部分所述配合部的厚度自靠近所述导流部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导流部的一端逐渐减薄。
14.可选地,上述的风机支架,所述导流部的第一端的厚度大于所述配合部的厚度;
15.所述第一端突伸出所述配合部的部分作为所述支撑部。
16.可选地,上述的风机支架,所述导流部的第一端与所述配合部的厚度相同,所述支
撑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壁上或所述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相交位置。
17.可选地,上述的风机支架,所述支撑部可以为凸起或台阶。
18.可选地,上述的风机支架,所述第二内壁上设置有若干支撑凸起;
19.所述套筒套设在所述风机壳体外侧时,若干所述支撑凸起可与所述风机壳体的外壁过盈配合以将所述风机固定。
20.可选地,上述的风机支架,所述套筒和所述风机壳体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若干凹槽,所述套筒和所述风机壳体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与若干所述凹槽适配的若干凸块;
21.所述套筒套设在所述风机壳体外侧时,若干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卡合。
22.可选地,上述的风机支架,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风机壳体的端部,所述凸块设置于所述第二内壁上,并与所述支撑部相邻设置;
23.所述套筒套设在所述风机壳体外侧时,所述风机端部与所述支撑部抵接,且所述凸块容置于所述凹槽中。
24.可选地,上述的风机支架,所述套筒还包括沿所述配合部向外突伸设置的若干减震凸起,若干所述减震凸起与所述套筒一体成型设置。
25.可选地,上述的风机支架,所述减震凸起中空设置或实心设置,且所述减震凸起呈环状或圆柱形或凸点或长方体设置。
26.可选地,上述的风机支架,所述套筒为橡胶材质。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有套筒以及设置在套筒内的支撑部,且该套筒包括配合部和与配合部连接的导流部,配合部适于套设在风机的外侧,以避免风机与其他部件的直接刚性连接,从而减少风机的震动和噪音。而设置有支撑部不仅可以增大与风机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减少风机产生的震动和噪音,还可以使得风机与套筒连接的更加稳固,同时也可以达到降噪的效果。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图1所示的风机支架的另一个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图1所示的风机支架的一个实施例所示的剖面图;
32.图4为图1所示的风机支架的另一个实施例所示的剖面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10-套筒;
35.1-套筒,11-配合部,111-第二外壁,112-第二内壁,1121-凸块,113-支撑凸起,12-导流部,121-第一外壁,122-第一内壁,123-第一端,124-第二端,13-减震凸起;
36.2-支撑部,21-支撑面。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39.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40.实施例1
41.请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示的风机支架10,其适于套设在风机的外侧,以增大风机与风机支架10的接触面积,防止风机与其他零部件的直接刚性连接,从而减少风机工作时产生的震动和噪音。其中,风机包括电机及与电机连接的叶轮,以使得叶轮在电机的驱动作用下发生旋转产生气流。该风机支架10套设在电机的外侧,以减少电机的震动和噪声。本实施例中,一个风机外侧套设置有一个或两个风机支架10,以实现支架10既能减少风机运行时的震动和噪声,又不会影响风机的工作效率。因此,本实施例不对套设在风机外侧的风机支架10的数量做具体限定。
42.风机支架10包括套筒1,该套筒1适于套设在风机的外侧,以减少风机运行时的震动和噪声。具体的,套筒1包括配合部11、及与配合部11连接的导流部12。其中,配合部11适于套设在风机的外侧,以使得风机产生的气流能够沿着导流部12流出至外部,或在风机的作用下将外部的空气沿着导流部12吸入。
43.配合部1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外壁111和第二内壁112。其中,第二内壁112的直径与风机壳体的外径相适配,第二外壁111与第二内壁112平行设置,以使得配合部11的厚度不变。当将套筒1套设在风机壳体外侧时,风机壳体的外壁与第二内壁112紧密贴合,以将两者固定,使得风机运行产生的震动传递至风机支架10上,实现减震和降噪的效果。请参见图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至少部分配合部11的厚度自靠近导流部12的一端至远离导流部12的一端逐渐减薄,也可以理解为至少部分第二外壁111与第二内壁112平行设置,且远离导流部的部分第二内壁112的直径自靠近导流部12的一端至远离导流部12的一端逐渐增大,以便于工作人员将该风机支架安装至风机外侧时更加顺利。
44.套筒1的第二内壁112上还设置有若干支撑凸起113,以使得将套筒1套设在风机壳体外侧时,若干支撑凸起113可与风机壳体的外壁过盈配合以将风机与套筒1固定,从而通过支撑凸起113增加风机壳体与第二内壁112之间的摩擦力使得风机壳体与套筒1更加牢固。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该套筒1为橡胶材质。例如,该套筒1可以为聚合材料形成,优选的材料可以为聚氨酯橡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套筒1也可以为其他材质。
45.套筒1还包括沿配合部11向外突伸设置的若干减震凸起13。具体的,若干减震凸起13沿配合部11的第二外壁111向外突伸形成。本实施例中,若干减震凸起13与套筒1一体成型设置,不仅可以简化该套筒1的生产制造工艺,还可以减少连接减震凸起13和配合部11的
连接螺栓,一定程度上减少生产成本。
46.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减震凸起13为中空设置。这样设置不仅可以减少套筒1安装至风机外侧时产生的变形,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减震凸起13也可为实心设置,在此不对其做具体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减震凸起13呈圆环状或圆柱形或凸点或长方体设置,在此不对该减震凸起13的形状做具体限定。
47.导流部1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外壁1121和第一内壁122,第一内壁122的直径自靠近配合部11的一端至远离配合部11的一端逐渐增大,从而可以增大导流部12与气体的接触面积,继而使得外部的空气能够沿着导流部12的第一内壁122进入至风机中,或风机产生的气流能够沿着导流部12的第一内壁122流出至风机外部。本实施例中,导流部12的第一内壁122至第一外壁1121之间的距离自靠近配合部11的一端至远离配合部11的一端逐渐减小,即,导流部12的厚度自靠近导流部12的一端至远离导流部12的一端逐渐减薄。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导流部12设置为第一内壁122和第一外壁1121平行设置,以使导流部12自靠近配合部11的一端至远离配合部11的一端的厚度不变,此时风机产生的气流也能够沿着导流部12的第一内壁122自靠近配合部11的一端向远离配合部11的一端流动,直至流出至风机外侧,或者将风机外侧的空气在风机的作用下沿着导流部12的第一内壁122,自远离配合部11的一端向靠近配合部11的一端流入至风机内。
48.为了进一步减少风机运行时产生的震动,本实施例中,风机支架10还包括设置在套筒1内部的支撑部2。导流部12具有靠近配合部11的第一端123和远离配合部11的第二端124,支撑部2靠近第一端123设置,以使得当风机支架10套设在风机外侧时,该支撑部2与风机的一端抵接,从而进一步增大支架10与风机接触面积以减少风机运行时产生的震动和噪声,另一方面还可以防止风机在轴向方向上(套筒1内)移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中的导流部12的第一内壁122的直径自靠近配合部11的一端至远离配合部11的一端逐渐增大,即导流部12的第一内壁122的直径自第一端123至第二端124逐渐增大。本实施例中,该套筒1的最厚厚度(包括减震凸起13、支撑部2)大于4mm,优选为4-6mm;套筒1的最薄部分,即导流部12的第二端124的厚度为1.5-4mm,优选为1.5-2mm。
49.具体的,支撑部2具有支撑面21和与支撑面21相对设置的相对面,当风机支架10套设在风机外侧时,支撑部2的支撑面21与到的端部抵接。本实施例中,该支撑部2可以设置为凸起或台阶或间隔凸点。具体的,该支撑部2可以为沿着套筒1的内表面向该套筒1的中心突伸形成的环形凸起,于高度方向上,环形凸起的上表面作为上述支撑面21与风机的端部抵接;或,该支撑部2为设置在套筒1内的台阶,该台阶具有第一台阶面及设置在第一台阶面下方的第二台阶面,此时的第一台阶面作为上述支撑面21与风机的端部抵接;或,该支撑部2为沿着套筒1的内表面向该套筒1的中心突伸形成的若干凸点,若干凸点在同一水平面上以形成承托部,该承托部作为上述支撑部2与风机的端部抵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支撑部2的高度小于1mm,即接触面至相对面的距离小于1mm,优选的为0.3-0.7mm。
5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流部12的第一端123的厚度大于配合部11的厚度,也就是说,于竖直方向上,导流部12的第一端123突伸出配合部11设置,该突伸出配合部11的部分作为上述支撑部2,以使得风机支架10套设在风机外侧时,风机的端部与该支撑部2抵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突伸出配合部11的部分仅有上述的支撑面21。
51.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导流部12的第一端123与配合部11的厚度相同,支撑部2设置
在第二内壁112上,或设置在第一内壁122和第二内壁112相交的位置,即设置在第一内壁122与第二内壁112之间,以使得气流能够沿着导流部12的第一内壁122流入至风机或流出至外部,防止支撑部2干涉风机产生的气流的流动或防止外部空气进入至风机,影响风机的工作效率。需要说明的是,设置在第一内壁122和第二内壁112相交的位置是指,支撑部2的相对面与第一内壁122与第二内壁112相交的线所在的平面重合,或者相对面直接与第二内壁112连接。
52.套筒1和风机壳体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若干凹槽(未图示),套筒1的第二内壁112与风机壳体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与若干凹槽适配的若干凸块1121,以使得套筒1套设在风机壳体外侧时,若干凸块1121与若干凹槽卡合,以防止风机在周向上移动。本实施例中,若干凹槽设置风机壳体上,若干凸块1121设置在第二内壁112上,以使得将套筒1套设在风机壳体的外侧时,若干凸块1121与凹槽卡合。具体的,凹槽设置在风机壳体的端部,凸块1121设置在配合部11的第二内壁112上,且凸块1121与支撑部2相邻设置,以使得套筒1套设在风机壳体外侧时,风机的端部与支撑部2抵接,此时若干凸块1121容置于若干凹槽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若干凹槽与若干凸块1121一一对应设置。
53.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