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共用油缸安装支架的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89299发布日期:2022-09-21 02:43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共用油缸安装支架的车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共用油缸安装支架的车架,属于工程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履带起重机在进行起重作业、带载行走状态所需的两履带梁间的轨距,和不带重物行走或运输时其所需的轨距存在较大差异,其轨距的大小对履带起重机进行起重作业、带载行走、整机稳定性、机器运输、短距离转场等具有很大的影响,宽轨与窄轨的差值具有望大属性,油缸行程越大越好。
3.同时,小吨位履带起重机车架尺寸较小,内部空间有限,传统的左右伸缩油缸安装支架各自独立的设计方案,占用空间较大,不利于增大油缸行程,进而增大轨距变化范围,又给车架内部油路布置和油缸、中心回转体等零部件的安装造成很大困难。
4.因此,合理布置安装支架,留出更大空间,对于提高小吨位履带起重机伸缩底盘轨距变化范围,提高整机吊重作业稳定性及其决定的起重性能,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方便后续维修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5.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共用油缸安装支架的车架,来解决相关技术中油缸安装支架占用空间大导致车架内部油路布置和零部件安装困难的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共用油缸安装支架的车架,包括油缸安装支架、左履带梁伸缩油缸、右履带梁伸缩油缸、油缸安装附件和履带起重机车架,所述油缸安装支架后端焊接在履带起重机车架上,所述油缸安装支架包括两个上下对称设置的安装板以及连接在两所述安装板之间的两个筋板,两所述安装板前端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且两所述第一安装孔和两所述第二安装孔分别对称设置;
9.所述左履带梁伸缩油缸前端的耳板上对应两所述第一安装孔开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右履带梁伸缩油缸前端的耳板上对应两所述第二安装孔开设有第二贯穿孔,两所述油缸安装附件分别贯穿两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一贯穿孔、两所述第二安装孔和第二贯穿孔以将所述左履带梁伸缩油缸和所述右履带梁伸缩油缸与所述油缸安装支架连接。
10.进一步地,两所述安装板后端对称开设有梯形豁口。
11.进一步地,两所述安装板后端均加工有焊接坡口。
12.进一步地,两所述筋板偏斜一定的角度对称焊接在油缸安装支架中心线的两侧。
13.进一步地,所述油缸安装附件包括连接销轴以及与所述连接销轴配合使用的销轴
卡子。
14.进一步地,两所述第一安装孔和两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圆心分别位于两所述安装板的中心线上。
15.进一步地,两所述第一安装孔和两所述第二安装孔所在轴线组成的平面分别与所述履带起重机车架侧面立板所在的平面垂直。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所在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左履带梁伸缩油缸和所述右履带梁伸缩油缸前端的耳板外轮廓半圆的半径之和。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18.(1)本实用新型相较于传统的双侧固定油缸支架能够有效提高伸缩油缸的行程,在保证运输、转运所需的最小窄轨的前提下,有效增大了底盘宽轨作业时的轨距,即本结构使得起重机在横向起重作业时具有更长的倾覆线,有效提高整机的工作稳定性和起重性能;
19.(2)本实用新型区别于传统的双侧固定油缸的方法在于:将左右两个伸缩油缸固定在同一个支架上,相对于传统的使用两个固定支架固定伸缩油缸的方案,本结构减少了板材量的使用、提高了板材利用率,并且只需焊接、加工一组支架即可,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20.(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缸安装支架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在车架的一侧,在车架内部的另一侧留出了更大的空间,方便现场工人对伸缩油缸、液压固定件的安装以及内部液压油路的整齐有序的布置,提高了产品的有序性,方便安装以及后续的维修,提升了工作效率;
2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缸安装支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安装方便、可靠性高,所采用的共用结构可完全满足现有的左右履带梁伸缩的工作要求,可广泛适用于市场上现有的小吨位履带起重机下车左右履带梁的伸缩油缸的安装和使用,通用性好。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共用油缸安装支架的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共用油缸安装支架的车架的爆炸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装孔和贯穿孔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缸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缸安装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中:1:油缸安装支架;101:安装板;102.筋板;103:第一安装孔;104:第二安装孔;2:左履带梁伸缩油缸;201:第一贯穿孔;3:右履带梁伸缩油缸;301:第二贯穿孔;4:油缸安装附件;401:连接销轴;402销轴卡子;5:履带起重机车架;6:梯形豁口;7:焊接坡口。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
ꢀ“
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共用油缸安装支架的车架,包括油缸安装支架1、左履带梁伸缩油缸2、右履带梁伸缩油缸3、油缸安装附件4和履带起重机车架5,所述左履带梁伸缩油缸2和所述右履带梁伸缩油缸3通过所述油缸安装附件4与所述油缸安装支架1连接,所述油缸安装支架1与所述履带起重机车架5连接。
32.具体的,所述油缸安装支架1用于固定所述左履带梁伸缩油缸2和右履带梁伸缩油缸3,所述左履带梁伸缩油缸2和右履带梁伸缩油缸3用于实现履带起重机履带梁变轨,所述油缸安装附件4用于连接所述履带梁伸缩油缸2、所述右履带梁伸缩油缸3与所述油缸安装支架1,以使所述左履带梁伸缩油缸2和右履带梁伸缩油缸3间接固定在履带起重机车架5上,当履带起重机需要变轨时,同时安装在油缸安装支架1上的左履带梁伸缩油缸2和右履带梁伸缩油缸3可同时动作实现履带起重机下车轨距的改变。
33.参见图4,所述油缸安装支架1包括两个上下对称设置的安装板101以及连接在两所述安装板101之间的两个筋板102,两所述安装板101后端对称开设有两个梯形豁口6,两所述梯形豁口6用于放置所述左履带梁伸缩油缸2的缸体,两所述筋板102偏斜一定的角度对称焊接在油缸安装支架1中心线的两侧。
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所述安装板101后端均加工有单面的焊接坡口7,并且通过所述焊接坡口7焊接在履带起重机车架5上。
35.在本实施例中,两所述安装板101前端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03和第二安装孔104,且两所述第一安装孔103和两所述第二安装孔104分别对称设置。
3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左履带梁伸缩油缸2前端的耳板上对应两所述第一安装孔103开设有第一贯穿孔201,所述右履带梁伸缩油缸3前端的耳板上对应两所述第二安装孔104开设有第二贯穿孔301,两所述油缸安装附件4分别贯穿两所述第一安装孔103和第一贯穿孔201、两所述第二安装孔104和第二贯穿孔301以将所述左履带梁伸缩油缸2和所述右履带梁伸缩油缸3与所述油缸安装支架1连接。
37.具体的,参见图5,所述油缸安装附件4包括连接销轴401以及与所述连接销轴401配合使用的销轴卡子402,所述连接销轴401用于连接所述履带梁伸缩油缸2、所述右履带梁伸缩油缸3与所述油缸安装支架1,所述销轴卡子402用于进行锁止和固定。
38.在本实施例中,两所述第一安装孔103和两所述第二安装孔104的圆心分别位于两所述安装板101的中心线上。
39.在本实施例中,两所述第一安装孔103和两所述第二安装孔104所在轴线组成的平面分别与所述履带起重机车架5侧面立板所在的平面垂直。
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孔103和所述第二安装孔104所在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左履带梁伸缩油缸2和所述右履带梁伸缩油缸3前端的耳板外轮廓半圆的半径之和。
41.本实施例能够起到同时对履带起重机伸缩式底盘伸缩油缸进行固定的作用,相对于传统的双边固定结构,本实施例在起重机进行横向起重作业时具有更长的倾覆线,能够有效提高整机的工作稳定性和起重性能。
42.此外,本实施例还可留出更大的空间,方便伸缩油缸、中心回转体、以及车架内部液压管路的安装、排布和维修,可靠性高、维修性好,并可有效减少生产成本。
4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