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射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926743阅读:来源:国知局
主体32的下方侧的外周面之间形成使流入空间30c与减压用空间30b的冷媒流动下游侧连通的吸引通路30d。
[0087]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吸引冷媒流入通路30h、流入空间30c以及吸引通路30d,形成从外部经由冷媒吸引口 31b吸引冷媒的吸引用通路13b。此外,该吸引用通路13b的中心轴线垂直剖面也形成为圆环状,在吸引用通路13b中,吸引冷媒从中心轴线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以回旋的方式进行流动。
[0088]另外,在中间主体33的贯通孔中的、吸引通路30d的冷媒流动下游侧形成有升压用空间30e,该升压用空间30e构成为朝向冷媒流动方向而逐渐扩展的大致圆锥台形状。该升压用空间30e是使从上述的喷嘴通路13a喷射出的喷射冷媒与从吸引通路30d吸引来的吸引冷媒混合的空间。
[0089]在升压用空间30e的内部配置有前述的通路形成构件35的下方侧。此外,由于升压用空间30e内的通路形成构件35的圆锥状侧面的扩展角度比升压用空间30e的圆锥台形状空间的扩展角度小,因此,该冷媒通路的冷媒通路面积朝向冷媒流动下游侧而逐渐扩大。
[009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像这样使冷媒通路面积扩大,从而使在形成升压用空间30e的中间主体33的内周面与通路形成构件35的下方侧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冷媒通路成为作为扩压部而发挥功能的扩压通路13c,将喷射冷媒与吸引冷媒的混合冷媒的速度能转换为压力能。换句话说,在扩压通路13c中,使喷射冷媒与吸引冷媒混合并升压。
[0091]此外,扩压通路13c的中心轴线垂直剖面形状也形成为圆环状,如图3中示意性地示出那样,在扩压通路13c中流通的冷媒也具有与在回旋空间30a中回旋的冷媒向同方向回旋的方向上的速度分量。
[0092]接下来,对配置在中间主体33的内部、用于使通路形成构件35位移的驱动装置37进行说明。该驱动装置37构成为具有作为压力随动构件的圆形薄板状的隔膜37a。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隔膜37a以将形成在中间主体33的外周侧的圆柱状的空间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的方式通过焊接等手段固定。
[0093]通过隔膜37a分隔出的两个空间中的上方侧(流入空间30c侧)的空间构成封入空间37b,在该封入空间37b中封入有根据蒸发器14流出冷媒的温度而发生压力变化的温敏介质。在该封入空间37b中,以成为预定的密度的方式封入有与在喷射式制冷循环系统10中循环的冷媒相同组成的温敏介质。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温敏介质是以R134a作为主成分的介质。
[0094]另一方面,通过隔膜37a分隔出的两个空间中的下方侧的空间构成通过未图示的连通路使蒸发器14流出冷媒导入的导入空间37c。因此,蒸发器14流出冷媒的温度经由分隔出流入空间30c与封入空间37b的盖构件37d以及隔膜37a等传递至封入在封入空间37b中的温敏介质。
[0095]更详细而言,根据图2、图3显而易见,在本实施方式的中间主体33的上方侧配置有吸引用通路13b,在从中间主体33的中心轴线侧到下方侧的范围内配置有扩压通路13c。因此,驱动装置37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从轴线的径向观察时由吸引用通路13b以及扩压通路13c自上下方向夹着的位置。
[0096]并且,驱动装置37的封入空间37b配置于在从回旋空间30a、通路形成构件35等的中心轴线方向观察时与吸引用通路13b以及扩压通路13c重合的位置,且配置于由吸引用通路13b以及扩压通路13c包围的位置。由此,蒸发器14流出冷媒的温度传递至封入空间37b,封入空间37b的内压是与蒸发器14流出冷媒的温度相应的压力。
[0097]此外,隔膜37a根据封入空间37b的内压与向导入空间37c流入的蒸发器14流出冷媒的压力的差压而相应地变形。因此,隔膜37a优选富有弹性,并且热传导良好,由强韧的材质形成,例如,优选由不锈钢(SUS304)等的金属薄板形成。
[0098]另外,在隔膜37a的中心部通过焊接等手段接合有圆柱状的动作棒37e的上端侧,在动作棒37e的下端侧固定有通路形成构件35的最下方侧(底侧)的外周侧。由此,隔膜37a与通路形成构件35连结,通路形成构件35伴随着隔膜37a的位移而进行位移,从而能够调整喷嘴通路13a的冷媒通路面积(最小通路面积部30m的通路截面积)。
[0099]具体而言,若向流入空间30c流入的蒸发器14流出冷媒的温度(过热度)上升,则封入在封入空间37b中的温敏介质的饱和压力上升,从封入空间37b的内压减去导入空间37c的压力而得到的差压增大。由此,隔膜37a使通路形成构件35向使最小通路面积部30m的通路截面积扩大的方向(铅垂方向下方侧)位移。
[0100]另一方面,若向流入空间30c流入的蒸发器14流出冷媒的温度(过热度)降低,则封入在封入空间37b中的温敏介质的饱和压力降低,从封入空间37b的内压减去导入空间37c的压力而得到的差压变小。由此,隔膜37a使通路形成构件35向使最小通路面积部30m的通路截面积缩小的方向(铅垂方向上方侧)位移。
[0101]这样,通过隔膜37a根据蒸发器14流出冷媒的温度而使通路形成构件35在上下方向上位移,由此能够以使蒸发器14流出冷媒的过热度接近预定的规定值的方式调整最小通路面积部30m的通路截面积。需要说明的是,动作棒37e与中间主体33之间的间隙被未图示的O型环等密封构件密封,即便动作棒37e位移,冷媒也不会从该间隙泄漏。
[0102]另外,通路形成构件35的底面承受固定于下部主体34的螺旋弹簧40的负载。螺旋弹簧40对通路形成构件35施加向缩小最小通路面积部30m的通路截面积的一侧施力的负载,通过调整该负载,也能够改变通路形成构件35的开阀压力,从而改变目标的过热度。
[010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间主体33的外周侧设置有多个(具体而言是两个)圆柱状的空间,在该空间的内部分别固定圆形薄板状的隔膜37a而构成两个驱动装置37,但驱动装置37的数量不限于此。需要说明的是,在将驱动装置37设置在多处位置的情况下,优选各个驱动装置37相对于中心轴线以等角度间隔配置。
[0104]另外,也可以为这样的结构:在从轴向观察时形成为圆环状的空间内,固定由圆环状的薄板形成的隔膜,利用多个动作棒连结该隔膜与通路形成构件35。
[0105]接下来,下部主体34由金属制的圆柱状构件形成,以闭塞壳体主体31的底面的方式通过螺纹固定等手段固定在壳体主体31内。并且,在壳体主体31的内部空间中的、下部主体34的上表面侧与中间主体33的底面侧之间,形成有对从扩压通路13c流出的冷媒的气液进行分离的气液分离空间30f。
[0106]该气液分离空间30f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旋转体形状的空间,气液分离空间30f的中心轴线也与回旋空间30a、减压用空间30b等的中心轴线配置在同轴上。
[0107]如上所述,在扩压通路13c中,冷媒沿着剖面圆环形状的冷媒通路以回旋的方式流动,因此,从该扩压通路13c向气液分离空间30f流入的冷媒也具有回旋方向的速度分量。因此,在气液分离空间30f内,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冷媒的气液被分离。此外,该气液分离空间30f的内容积形成为如下程度的容积:即便循环系统中产生负荷变动而在循环系统中循环的冷媒循环流量发生变动,实际上也无法积存多余冷媒。
[0108]在下部主体34的中心部设置有圆筒状的管34a,该圆筒状的管34a相对于气液分离空间30f配置在同轴上,且朝向上方侧延伸。因此,在气液分离空间30f中分离出的液相冷媒暂时滞留于管34a的外周侧后从液相冷媒流出口 31c流出。在该管34a的内部形成有气相冷媒流出通路34b,该气相冷媒流出通路34b将在气液分离空间30f中分离出的气相冷媒向气相冷媒流出口 31d引导。
[0109]此外,在壳体主体31的形成气液分离空间30f的内周壁面的下方侧(形成分离出的液相冷媒所贮存的空间的一侧),形成有将在气液分离空间30f中分离出的液相冷媒向液相冷媒流出口 31c引导的液相冷媒流出通路30i的入口部30j。
[0110]在管34a的上端部固定有上述的螺旋弹簧40。需要说明的是,螺旋弹簧40也作为使对冷媒进行减压时的压力波动所导致的通路形成构件35的振动衰减的振动缓冲构件而发挥功能。
[0111]另外,在形成为圆柱状的下部主体34中的管34a的外周侧的上表面、即形成气液分离空间30f的底面的部位,开口有油返回通路34c的入口部34d。该油返回通路34c是将在气液分离空间30f中被分离且混入有制冷机油的液相冷媒向气相冷媒流出通路34b引导的冷媒通路,形成为与气液分离空间30f的轴向平行地延伸的形状。油返回通路34与通路形成构件35的轴向平行地延伸。
[0112]此外,如图4的剖视图所示,油返回通路34c的入口部34d配置在比通路形成构件35的轴中心靠近气液分离空间30f的外周侧的位置。另一方面,油返回通路34c的出口部34e在气相冷媒流出通路34b内开口。
[0113]另外,在通路形成构件35的相对于轴向垂直的剖面中,从通路形成构件35的轴中心朝向液相冷媒流出通路30i的入口部30j的中心延伸的线段L1、与从通路形成构件35的轴中心朝向油返回通路34c的入口部34d的中心延伸的线段L2配置在同一直线上。
[0114]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段LI与线段L2之间形成的角度Θ为180°。因此,作为在线段LI与线段L2之间形成的角度,采用液相冷媒流出通路30i的入口部30 j与油返回通路34c的入口部34d最大程度分离时的角度。
[0115]需要说明的是,在液相冷媒流出通路30i的入口部30j以及油返回通路34c的入口部34d的通路剖面不形成为圆形的情况下,作为液相冷媒流出通路30i的入口部30j的中心、油返回通路34c的入口部34d的中心,也可以采用各个入口部30j、34c的通路剖面的重心点等。
[0116]如图1所示,在喷射器13的液相冷媒流出口 31c连接有蒸发器14的入口侧。蒸发器14是吸热用热交换器,其通过使由喷射器13减压后的低压冷媒与从送风风扇14a向车室内输送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使低压冷媒蒸发来发挥吸热作用。
[0117]送风风扇14a是由从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电压来控制转速(送风空气量)的电动式送风机。在蒸发器14的出口侧连接有喷射器13的冷媒吸引口 31b。此外,在喷射器13的气相冷媒流出口 31d连接有压缩机11的吸入侧。
[0118]接下来,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由包括CPU、ROM以及RAM等的公知的微型计算机与其周边电路构成。该控制装置根据存储在其ROM内的控制程序进行各种运算、处理,控制上述的各种电气式的致动器llb、12d、14a等的动作。
[0119]另外,在控制装置上连接有检测车室内温度的内部气温传感器、检测外部气体温度的外部气体温传感器、检测车室内的日照量的日照传感器、检测蒸发器14的吹出空气温度(蒸发器温度)的蒸发器温度传感器、检测散热器12出口侧冷媒的温度的出口侧温度传感器以及检测散热器12出口侧冷媒的压力的出口侧压力传感器等空气调节控制用的传感器组,这些传感器组的检测值输入控制装置。
[0120]此外,在控制装置的输入侧连接有配置在车室内前部的仪表盘附近的未图示的操作面板,来自设置于该操作面板的各种操作开关的操作信号向控制装置输入。作为设置于操作面板的各种操作开关,设置有要求进行车室内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动作开关、设定车室内温度的车室内温度设定开关等。
[012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为对与其输出侧连接的各种控制对象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构成为一体的结构,但控制装置中的、控制各控制对象设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