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驱动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95781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双驱动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驱动压缩机,包括曲轴(13)、端盖(9)、线圈(4)、皮带轮和吸盘(2),皮带轮包括同轴固定的传动部(31)和摩擦部(32),传动部位于摩擦部的内侧且外周面上设置有皮带槽,端盖通过副轴承(12)安装在曲轴上且具有朝向外侧延伸的中空轴颈(91),传动部通过主轴承(8)安装在中空轴颈上,线圈插入摩擦部中且通过线圈壳(5)固定连接到端盖上,吸盘位于摩擦部的外侧且连接到曲轴上。在上述双驱动压缩机中,传动部和摩擦部形成为沿轴向布置的两个部分,传动部通过主轴承直接安装在中空轴颈上,因此能够将传动部的直径做得更小,以提高皮带轮与发动机之间的传动比。
【专利说明】
双驱动压缩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双驱动压缩机。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各汽车厂家都陆续开发电动车及混合动力车。在混合动力车的使用中,汽车纯电行驶模式下电池电量被消耗,当车辆馈电时,剩余电量无法提供给电动空调压缩机,空调系统无法正常工作,车内环境舒适性变差。
[0003]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03047141公开了一种双驱动压缩机,在该双驱动压缩机中,离合器采用的是传统的电磁离合器,压缩机构采用的是直联式单动静涡旋盘,压缩机主轴既可以通过直流电机驱动,也可以通过皮带机机械驱动。通过这种方式,在电池电量不足时,可以利用发动机通过皮带机驱动主轴,以使空调系统继续工作。
[0004]尽管如此,上述专利申请中公开的双驱动压缩机仍具有很多缺点。首先,由于受到电磁离合器传统结构的限制,导致压缩机皮带轮的直径较大,皮带轮与发动机主动轮的传动比小,压缩机的转速较低,这就要求压缩机的排量较大。为了使较大排量的压缩机能正常工作,需要直流电机具有较大的输出扭矩,这样就导致整机结构大,不方便在整车上安装布置。并且,压缩机工作转速低,效率低,无法发挥出涡旋压缩机高速高效率的优点。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速更高的双驱动压缩机。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种双驱动压缩机,包括曲轴、端盖、线圈、皮带轮和吸盘,其中,所述皮带轮包括同轴固定的传动部和摩擦部,所述传动部位于所述摩擦部的内侧且外周面上设置有皮带槽,所述端盖通过副轴承安装在所述曲轴上且具有朝向外侧延伸的中空轴颈,所述传动部通过主轴承安装在所述中空轴颈上,所述线圈插入所述摩擦部中且通过线圈壳固定连接到所述端盖上,所述吸盘位于所述摩擦部的外侧且连接到所述曲轴上。
[0007]优选地,所述传动部具有第一凸缘,所述摩擦部具有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与所述第二凸缘通过螺栓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凸缘与所述摩擦部的接合处形成止口配合。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凸缘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凹槽,所述第二凸缘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凹槽,所述皮带轮还包括定位销,该定位销的两端分别配合在所述第一定位凹槽和第二定位凹槽中。
[0010]优选地,所述端盖与所述曲轴之间设置有轴封,该轴封位于所述副轴承的外侧。
[0011]优选地,所述中空轴颈具有中心孔,所述端盖还具有成阶梯状的副轴承安装孔和轴封安装孔,所述副轴承安装孔的内径大于所述轴封安装孔的内径,所述轴封安装孔位于所述中心孔的内侧,所述轴封安装孔的内径大于所述中心孔的内径,所述轴封安装于所述轴封安装孔中,所述副轴承安装于所述副轴承安装孔中。
[0012]优选地,所述轴封的内侧设置有轴封卡簧以固定该轴封。
[0013]优选地,所述线圈壳的一侧具有出线孔以避让所述线圈的引出线。
[0014]优选地,所述中空轴颈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出线槽,该出线槽沿所述中空轴颈的轴向延伸,所述线圈的引出线穿过所述出线孔并从所述出线槽中延伸出去。
[0015]优选地,所述曲轴上具有直径减小的吸盘轴颈,所述吸盘安装在该吸盘轴颈上且外侧通过螺纹连接到所述曲轴上的锁紧螺栓固定。
[0016]在本实用新型的双驱动压缩机中,传动部和摩擦部形成为沿轴向布置的两个部分,传动部通过主轴承直接安装在中空轴颈上,因此能够将传动部的直径做得更小,进而减小皮带槽的有效直径,提高皮带轮与发动机之间的传动比,使压缩机获得更高的转速。这样,即使在汽车怠速的情况下,仍能保证压缩机以高转速运行,维持提供给车内的制冷量。
[0017]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8]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双驱动压缩机的局部剖视图;
[002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双驱动压缩机的另一局部剖视图;
[0021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双驱动压缩机的部件分解图;
[0022]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双驱动压缩机中,端盖的平面图;
[0023]图5是沿图4中A-A截取的剖视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I 锁紧螺栓2 吸盘31传动部
[0026]32摩擦部 310第一凸缘320第二凸缘
[0027]33螺栓34定位销 4 线圈
[0028]41引出线 5 线圈壳6 线圈壳卡簧
[0029]7 轴套8 主轴承 9 端盖
[0030]91端盖轴颈901副轴承安装孔902轴封安装孔
[0031]903中心孔 904出线槽10轴封
[0032]11轴封卡簧12副轴承13曲轴
[0033]131吸盘轴颈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35]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外侧”、“内侧”通常基于压缩机本身轮廓的内外而定义的,具体地,沿曲轴13的长度方向,各部件的朝向压缩机外壳的内部的一侧为内侧,背离压缩机外壳的内部的一侧为外侧。
[0036]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驱动压缩机,包括压缩机外壳、直流电机转子、直流电机主轴(即,曲轴13)、压缩机构(例如,包括动涡盘和静涡盘)、端盖9、线圈4、皮带轮和吸盘2,其中,压缩机构和直流电机转子设置在压缩机外壳中,端盖9通过螺栓连接到压缩机外壳的前端且通过副轴承12安装在曲轴13上,端盖9具有朝向外侧延伸的中空轴颈91,皮带轮包括同轴固定的传动部31和摩擦部32,传动部31位于摩擦部32的内侧且外周面上设置有皮带槽,传动部31通过主轴承8安装在中空轴颈91上,其中,传动部31用于装配皮带,摩擦部32用于安装线圈4以及与吸盘2进行配合。线圈4通过线圈壳5固定连接到端盖9上,吸盘2位于摩擦部32的外侧且连接到曲轴13上,线圈4和线圈壳5组成线圈总成,线圈总成与吸盘2、皮带轮组成电磁离合器。
[0037]在现有的压缩机皮带轮中,皮带轮的传动部和摩擦部沿径向布置,传动部形成在摩擦部的外周面上,这样就造成传动部的直径受限于摩擦部的直径,而由于摩擦部内需要安装线圈总成,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传动部的直径较大。
[0038]与现有技术不同,在本实用新型的双驱动压缩机中,传动部31和摩擦部32形成为沿轴向布置的两个部分,传动部31通过主轴承8直接安装在中空轴颈91上,因此能够将传动部31的直径做得更小(S卩,传动部31的外径可以小于摩擦部32的外径),进而减小皮带槽的有效直径,提高皮带轮与发动机之间的传动比,使压缩机获得更高的转速。这样,即使在汽车怠速的情况下,仍能保证压缩机以高转速运行,维持提供给车内的制冷量。
[0039]传动部31和摩擦部32可以分别具有各种适当的结构。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传动部31可以具有与现有技术的皮带轮的轮辋相似的结构,摩擦部32可以具有与现有技术的皮带轮的轮毂相似的结构。
[0040]传动部31和摩擦部32之间可以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固定连接。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传动部31具有第一凸缘310,摩擦部32具有第二凸缘320,第一凸缘310和第二凸缘320通过螺栓33连接。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凸缘310与摩擦部32的接合处形成止口配合,以保证传动部31和摩擦部32的同轴度。
[0041]为了防止摩擦部32相对于传动部31转动,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凸缘310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凹槽,第二凸缘320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凹槽,所述皮带轮还包括定位销34,该定位销34的两端分别配合在所述第一定位凹槽和第二定位凹槽中。
[0042]优选地,如图1所示,可以在端盖9与曲轴13之间设置轴封10,以防止流体从曲轴13和副轴承12之间泄漏。轴封10可以设置在副轴承12的外侧。端盖9具有成阶梯状的副轴承安装孔901和轴封安装孔902,副轴承安装孔901的内径大于轴封安装孔902的内径,轴封10安装于轴封安装孔902中,副轴承12安装于副轴承安装孔901中。
[0043]为了尽量减小中空轴颈91的外径以使传动部31具有更小的外径尺寸,可以将轴封10和副轴承12向内移动,使轴封10和副轴承12在轴向上与主轴承8错开。也就是说,可以将轴封安装孔902设置在中空轴颈81的中心孔903的内侧。中心孔903的内径可以小于轴封安装孔902的内径,以使中空轴颈91具有更小的外径尺寸。轴封10的外侧可以通过轴封卡簧11固定。
[0044]在皮带轮转动时,线圈总成固定于端盖9,不随皮带轮转动。线圈壳5的一侧具有出线孔(未示出)以避让线圈4的引出线41。中空轴颈9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出线槽904,该出线槽904沿中空轴颈91的轴向延伸,线圈4的引出线41穿过所述出线孔并顺着出线槽904延伸出去,以避开高速旋转的皮带轮。
[0045]线圈壳5可以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固定在端盖9上。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线圈壳5的内侧通过轴套7轴向定位,外侧通过套设在中空轴颈91上的线圈壳卡簧6轴向定位。
[0046]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吸盘2通过花键连接到曲轴13上以传递扭矩。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吸盘2也可以焊接到曲轴13上或者通过紧固件连接到曲轴13上。
[0047]具体地,如图2所示,曲轴13上具有直径减小的吸盘轴颈131,吸盘轴颈131上具有花键槽,吸盘2安装在该吸盘轴颈131上且外侧通过螺纹连接到曲轴13上的锁紧螺栓I固定,以防止吸盘2轴向窜动。
[0048]以下简要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双驱动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0049]在汽车燃油模式下,需要开启空调时,线圈4通电以使吸盘2与摩擦部32吸合,发动机通过皮带驱动传动部31转动,传动部31带动摩擦部32转动,摩擦部32通过吸盘2带动曲轴13转动,曲轴13驱动压缩机外壳内的压缩机构工作;需要关闭空调时,线圈4断电以使吸盘2与摩擦部32分离,皮带轮空转,压缩机外壳内的压缩机构停止工作。
[0050]在汽车纯电动模式下,吸盘2与摩擦部32处于分离状态,需要开启空调时,压缩机外壳内的直流电机通电以使曲轴13转动,从而驱动压缩机构工作。
[0051]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52]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53]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主权项】
1.一种双驱动压缩机,包括曲轴(13)、端盖(9)、线圈(4)、皮带轮和吸盘(2),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轮包括同轴固定的传动部(31)和摩擦部(32),所述传动部(31)位于所述摩擦部(32)的内侧且外周面上设置有皮带槽,所述端盖(9)通过副轴承(12)安装在所述曲轴(13)上且具有朝向外侧延伸的中空轴颈(91),所述传动部(31)通过主轴承(8)安装在所述中空轴颈(91)上,所述线圈(4)插入所述摩擦部(32)中且通过线圈壳(5)固定连接到所述端盖(9)上,所述吸盘(2)位于所述摩擦部(32)的外侧且连接到所述曲轴(1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驱动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31)具有第一凸缘(310),所述摩擦部(32)具有第二凸缘(320),所述第一凸缘(310)与所述第二凸缘(320)通过螺栓(33)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驱动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缘(310)与所述摩擦部(32)的接合处形成止口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驱动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缘(310)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凹槽,所述第二凸缘(320)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凹槽,所述皮带轮还包括定位销(34),该定位销(34)的两端分别配合在所述第一定位凹槽和第二定位凹槽中。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驱动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9)与所述曲轴(13)之间设置有轴封(10),该轴封(10)位于所述副轴承(12)的外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驱动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轴颈(91)具有中心孔(903),所述端盖(9)还具有成阶梯状的副轴承安装孔(901)和轴封安装孔(902),所述副轴承安装孔(901)的内径大于所述轴封安装孔(902)的内径,所述轴封安装孔(902)位于所述中心孔(903)的内侧,所述轴封安装孔(902)的内径大于所述中心孔(903)的内径,所述轴封(10)安装于所述轴封安装孔(902)中,所述副轴承(12)安装于所述副轴承安装孔(901)中。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驱动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封(10)的内侧设置有轴封卡簧(11)以固定该轴封(10)。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驱动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壳(5)的一侧具有出线孔以避让所述线圈(4)的引出线(41)。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驱动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轴颈(9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出线槽(904),该出线槽(904)沿所述中空轴颈(91)的轴向延伸,所述线圈(4)的引出线(41)穿过所述出线孔并从所述出线槽(904)中延伸出去。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驱动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13)上具有直径减小的吸盘轴颈(131),所述吸盘(2)安装在该吸盘轴颈(131)上且外侧通过螺纹连接到所述曲轴(13)上的锁紧螺栓(I)固定。
【文档编号】H02K7/102GK205478325SQ201620162918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日
【发明人】陈雪峰, 杨应葵, 任光远, 易夏辉, 徐帅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