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摇式注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31165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手摇式注油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手摇式注油泵,尤指一种于注油泵本体能对称入油,且配合于本体垂直方向直接导出高压油的装置设计,使泵入油快速,且具有稳定进油、出油的作用,而达到实用性与方便性。
一般传统的手摇式注油泵,如图6至图8所示,其是于一中空的外壳15内部形成有一储油槽18,且于外壳15的内底面容设有一本体40,本体40内部形成有一压缩空间13,压缩空间13内设有一压缩弹簧11,且通过压缩弹簧11底面套设有一抵柱12,该抵柱12可供一拉杆17抵制,其中该本体40的一侧贯穿设一流道41,且本体40相异于流道41的两另侧各设有一侧螺孔,两侧螺孔分别为第一侧螺孔42与第二侧螺孔43,所述的流道41与其中的第一侧螺孔42连通,两侧螺孔42、43间以一出口51相连通,于第一侧螺孔42内依序套设有一钢珠44、一弹簧45、一垫片46及一封闭于第一侧螺孔42的螺栓47,以使该钢珠44受弹簧45弹力的影响能启闭位于第一侧螺孔42内侧的出口51,而于第二侧螺孔43外套设有一垫片46,以供一逆止阀48螺固,该逆止阀48内容设有一侧钢珠49,其中于该第二侧螺孔43内侧设有一通孔50,以连通于本体40的压缩空间13。
且如图8及图9所示,当拉杆17再度由下往上旋动时,导致本体40内的压缩空间13压力较小,形成一吸力,此时第一侧螺孔42的钢珠44及逆止阀48内的侧钢珠49受吸引,使第一侧螺孔42受钢珠44的阻塞形成断路,而让油由储油槽18内流入逆止阀48,使油沿逆止阀48的侧钢珠49周侧流入通孔50内,以使油进入压缩空间13内,等待下一次的压缩。
再如图7及


图10所示,当拉杆17向下旋动压动抵柱12,使抵柱12朝压缩空间13方向压缩压缩弹簧11,同时压缩油使其形成高压油,使高压油沿通孔50垂直向流入第二侧螺孔43,由于第二侧螺孔43外侧受逆止阀48的止回,形成断路,而使高压油通过压抵于封闭在出口51的钢珠44,且压缩弹簧45,使第一与第二侧螺孔4243间的出口51形成通路,以让高压油单向由流道41两端流出,使高压油由流道41流出于外壳15的出口16,通过上述的旋动拉杆17作上下旋动,而使高压油能从外壳15的两出口16流出。
但,该传统的手摇式注油泵在使用实施上至少存在有如后所揭的缺弊由于本体的空间型态配置,使本体的进油只能单一侧由逆止阀灌入于压缩空间内,因此导致其灌油速度较慢,且由于为一侧灌油,而使灌油容易形成本体不稳定,尤其在激活泵时,造成注油速度较慢,形成空档时间较久;并于出油时,需先以垂直方向使高压油流通至第二侧螺孔内侧,再水平压缩位于第一侧螺孔的钢珠及弹簧,以形成间接式出油,且由于弹簧水平设置,而使弹簧在压缩弹动时,容易受重力的影响,造成弹簧的变形及不稳定,形成流路的不顺或缩短弹簧寿命,连带影响到注油泵的使用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为提供一种手摇式注油泵,其可达到进油稳定迅速,且出油平稳,减少泵空档的形成与激活时间,极具实用性与迅速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手摇式注油泵,其是一中空的外壳内部形成有一储油槽,且于外壳的内底面容设有一本体,本体内部形成有一压缩空间,压缩空间内设有一压缩弹簧,且通过压缩弹簧底面枢套有一抵柱,该抵柱供一拉杆抵制;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于内顶侧具有一壁厚,使顶部开设有一贯通至本体内部的顶螺孔,于压缩空间与顶螺孔间的壁面形成有一连通的出油口,并于出油口对应于顶螺孔方向依序置设有一钢珠、一弹簧及一螺栓,而使螺栓能封闭住该顶螺孔外端面,且该钢珠受弹簧的弹性作用,能启闭住该出油口;又垂直连通于该顶螺孔的横向处设有一流道,以贯通出本体的两侧,且对应于流道两侧各设有一出油管,使两出油管连设至外壳外面,以形成有两出口;另于本体的相异于流道的两侧各设有互不相通的一侧螺孔,且两侧螺孔与本体压缩空间的壁厚各开设有一入油孔,使两侧螺孔与压缩空间是以该入油孔而相互连通,并分别于侧螺孔的外侧螺固有一逆止阀,使逆止阀限定油路单向由本体外面进油。
前述的手摇式注油泵,其特征在于该两侧螺孔外端面各设有一垫片,并各通过该逆止阀穿过垫片,分别螺固于侧螺孔。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本体内的高压油直接由出油口流通至流道,而不需如传统形成间接式将高压油导出,故具有较传统快速的流路,且钢珠与弹簧呈垂直方向,使弹簧受钢珠压缩时,与重力方向相同,而使弹簧不易产生偏移的现象,具有极佳的流路稳定性。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件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进油状态组合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侧面进油状态组合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排油状态组合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侧面排油状态组合剖视图。
图6是传统的外观示意图。
图7是传统的组件立体分解图。
图8是传统的进油状态组合剖视图。
图9是传统的另一侧面排油状态组合剖视图。
图10是传统的排油状态组合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的手摇式注油泵,其外壳、本体、拉杆间的位置配置是与传统相同,为非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所在,故不再次详述。
再请参阅
图1至图3所示,其是一本体10内设有一压缩弹簧11,且于本体10内底侧与一抵柱12间形成有一压缩空间13,该本体10于内顶侧具有一壁厚,使顶部开设有一贯通本体10内部压缩空间13的顶螺孔20,于压缩空间13与顶螺孔20间的壁面形成有一连通的出油口21,并于出油口21对应于顶螺孔20由下而上依序置设有一钢珠30、一弹簧31及一螺栓32,而使螺栓32以封闭住该顶螺孔20的外端面,且该钢珠30受弹簧31的弹性作用,能启闭住该出油口21;又于该顶螺孔20的横向垂直连通设有一流道22,以贯通出本体10的两侧,且对应于流道22两侧各设有一出油管14,使两出油管14连设至外壳15外面,以形成有两出口16;另,于本体10相异于流道22的两侧各设有互不相通的一侧螺孔23,且两侧螺孔23与本体10压缩空间13的壁厚各开设有一入油孔24,使两侧螺孔23与压缩空间13通过该入油孔24而相互连通,再于两侧螺孔23外端面各设有一垫片33,并各设有一逆止阀34穿过垫片33,分别螺固于侧螺孔23,逆止阀34内各设有一侧钢珠35,且于逆止阀34外端面设有一进油口36,以使侧钢珠35能启闭逆止阀34内的进油口36,使逆止阀34限定油路单向由进油口36注油,而油路无法由进油口36出油。
如图2及图3所示,当将激活压缩拉杆17底部压抵到抵柱12且连动压缩弹簧11,而让拉杆17回复,压缩弹簧11弹动且使抵柱12回复时,造成压缩空间13内形成压力较本体10外侧的压力低,以形成一吸力,而使顶螺孔20内的钢珠30受吸引,封闭住该出油口21,以防止流道22内的油回流,且两侧螺孔23内的逆止阀34,于逆止阀34内的侧钢珠35朝顶螺孔20方向吸附,使两逆止阀34的进油口36呈开放状态,以让油由进油口36进入逆止阀34,由侧钢珠35周侧流入侧螺孔23内侧,且沿入油孔24注入于压缩空间13;由于本体10是两顶侧对称以进油口36进油,使压缩空间13内分别具有双孔进油的效果,而达到具快速进油,以减少进油及激活时空档的时间,且以对称方向进油,使油路间形成更为稳定的进油效果。
如图4及图5所示,当拉动拉杆17,使拉杆17底部压抵到抵柱12且连动压缩弹簧11,压缩本体10内的压缩空间13时,使压缩空间13内的油形成高压油,且高压油于两侧螺孔23处,受逆止阀34内的侧钢珠35抵住进油口36,形成一断路,而呈垂直方向压抵于封闭出油口21的钢珠30,以压缩钢珠30底部的弹簧31,使出油口21形成一开放状态,让高压油沿出油口21流入顶螺孔20内侧,且沿顶螺孔20两侧的流道22分别流出;由于本体10压缩空间13内的高压油直接由出油口21流通至流道22,而不需如传统形成间接式将高压油导出,故,本实用新型具有较传统快速的流路,且通过钢珠30与弹簧31呈垂直方向,使弹簧31受钢珠30压缩时,与重力方向相同,而使弹簧31不易产生偏移的现象,具有极佳的流路稳定性。
权利要求1.一种手摇式注油泵,其是一中空的外壳内部形成有一储油槽,且于外壳的内底面容设有一本体,本体内部形成有一压缩空间,压缩空间内设有一压缩弹簧,且通过压缩弹簧底面枢套有一抵柱,该抵柱供一拉杆抵制;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于内顶侧具有一壁厚,使顶部开设有一贯通至本体内部的顶螺孔,于压缩空间与顶螺孔间的壁面形成有一连通的出油口,并于出油口对应于顶螺孔方向依序置设有一钢珠、一弹簧及一螺栓;又垂直连通于该顶螺孔的横向处设有一以贯通出本体的两侧的流道,且对应于流道两侧各设有一出油管,两出油管连设至外壳外面;另于本体的相异于流道的两侧各设有互不相通的一侧螺孔,且两侧螺孔与本体压缩空间的壁厚各开设有一入油孔,并分别于侧螺孔的外侧螺固有一逆止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摇式注油泵,其特征在于该两侧螺孔外端面各设有一垫片,并各通过该逆止阀穿过垫片,分别螺固于侧螺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手摇式注油泵,其是为一外壳内的本体,本体于内顶侧由下而上依序置设有一钢珠、一弹簧及一螺栓,而于本体的两顶侧各设有互不相通的逆止阀,且异于逆止阀的两侧贯通设有一相通的流道,其中逆止阀连通于本体内顶侧各开设有一入油口,且于流道顶端开设有一出油口;通过压缩本体内的油,使高压油受逆止阀的止回,单向由出油口垂直方向直接压缩钢珠连动弹簧,而让油能进入流道中,形成高压油由本体两侧流出。
文档编号F16N3/00GK2422515SQ0020987
公开日2001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00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00年4月25日
发明者廖炳煌 申请人:廖炳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