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功能自力式流量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55607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功能自力式流量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元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阀,分类位置在F16K。
背景技术
在以水为介质的供热热网中,为了避免热网水力失调、热力失调、实现热网平稳、均衡的目的,通常都安装自力式流量控制阀。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具有自动调整流量并保持流量恒定的功能(即本阀手度开度不变,流量恒定。每一个阀手动开度对应一个恒定的流量,而不受阀前后压差变化的影响),因此安装此阀的系统可以做到一次调节,热网即可达到平衡,阀所控用户达到按需分配流量、热量的目的,具有方便、快捷、稳定、可靠的特点。热网平衡后,网上各用户及网的总循环水流量不能改变,随着采暖负荷的变化,只能采用质调节的运行方式(或间歇调节)。
热网最节能的运行调节方式应为量调节以及质和量的综合调节。这两种运行调节方式都有流量的变化,而且它要求在热网平衡后,供热系统中各用户流量能随着采暖负荷的变化而成等比例变化,这就要求此时系统中各用户的阻力不能有任何变化,即要求阻力恒定,也就是各用户阀门开度不能再有任何变化。自力式流量控制阀的性能是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只有普通截断阀(或手动调节阀)能做到这一点,但普通截断阀(或手动调节阀)对热网的平衡调控能力很差,热网难平衡。热网失衡,任何一种运行调节方式都是没法进行的。
这也是目前国内供热领域能耗高,而像自力式流量控制阀这样的节能产品,量调节这样节能的运行调节方式都不能得以广泛推广,应用的原因之一。
因此说,目前国内供热领域需要这样一种产品——具有自力式流量控制阀这样强的热网调控平衡能力,又要具有普通截断阀(或手动调节阀)能适应热网任何一种运行调节方式这样的能力,且造价低、操作简单、方便、灵活、可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改进现有的自力式流量控制阀,使其根据需要变换恒定流量功能和变流量功能,弥补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保留现有的自力式流量控制阀的阀体、节流板或手动阀瓣、阀座、自动阀塞、自动阀杆,膜片、膜片盒、弹簧、设定流量刻度尺、高压控制管路、低压控制管路的基础上在高压控制管路或低压控制管路上增设可以使管路通、断的控制阀。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式是当需恒定流量时,开通在自力式流量控制阀上增设的阀门,使自力式流量控制阀随其两端压差变化自动调控阀门开度,维持流量恒定;当热网平衡后,关闭自力式流量控制阀上增加的阀门,从而也就锁定了自力式流量控制阀的自动调控机构,使其变成了一个固定开度的阀门,其通过的流量将随其两端的压差变化而变化,而达到变流量的目的。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可以在现有的自力式流量控制阀上实现恒定流量功能和变流量功能两种功能的转换,应用在供热管网中,使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既可发挥原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在对热网平衡调节上的优势,又可发挥出热网量调节及质和量综合调节这一运行调节方式的节能优势。


图1为节流机构和自动调控机构同轴线设置的双功能自力式流量控制阀。
图2为节流机构和自动调控机构错位设置的双功能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按现有技术的结构、材料,工艺制造包括阀体1、节流板2、阀座3、自动阀塞4、自动阀杆5、膜片6、膜片盒7、弹簧8、流量设定刻度尺9、高压端压力控制管路10、低压端压力控制管路11的节流机构和自动调控机构同轴线设置的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在高压控制管路10上接入通常的普通截断阀门作为控制阀门12。
实施例2按现有技术的结构、材料,工艺制造包括阀体1、手动阀瓣2、阀座3、自动阀塞4、自动阀杆5,膜片6、膜片盒7、弹簧8、流量设定刻度尺9、高压端压力控制管路10、低压端压力控制管路11的节流机构和自动调控机构错位设置的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在低压控制管路11的通路上横向开螺钉孔,在螺钉孔拧入螺钉作为控制阀门12,以螺钉在螺钉孔中拧入的深度入控制低压控制管路的通、断。
权利要求双功能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包括阀体(1)、节流板或手动阀瓣(2)、阀座(3)、自动阀塞(4)、自动阀杆(5)、膜片(6)、膜片盒(7)、弹簧(8)、流量设定刻度尺(9)、高压端压力控制管路(10)、低压端压力控制管路(11),其特征是在高压端压力控制管路(10)或低压端压力控制管路(11)上有控制阀门(12)。
专利摘要双功能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属于工程元件技术领域,是在保留现有的自力式流量控制阀的阀体、节流板或手动阀瓣、阀座、自动阀塞、自动阀杆,膜片、膜片盒、弹簧、流量设定刻度尺、高压控制管路、低压控制管路的基础上,在高压控制管路或低压控制管路上增设可以使管路通、断的控制阀。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可以在现有的自力式流量控制阀上实现恒流量功能和变流量功能两种功能的转换,应用在供热管网中,使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既可发挥原自力式平衡阀在对热网平衡调节上的优势,又可发挥出热网量调节及质和量综合调节这一运行方式的节能优势。
文档编号F16K17/20GK2689011SQ20042001184
公开日2005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22日
发明者胡建平 申请人:胡建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