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构成双平壁管的带材及使用该带材的双平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51529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构成双平壁管的带材及使用该带材的双平壁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造缠绕管道的带材,还涉及使用该带材构成的管道,更具 体地说,涉及一种构成双平壁管的带材及使用该带材的双平壁管。
背景技术
在地下管网工程中,塑料缠绕结构壁管材已被广泛使用。由于采用纯塑料制造的 管道环刚度较低,难以达到交通要道承重荷载所需的高环刚度要求,因此需要加大管壁厚 度,使得制造管道的材料用量大大增加,成本增高。为了实现提高管道环刚度并降低管道生产成本的目的,出现了采用双平壁塑钢加 强结构的缠绕管。如图1所示,专利号为200820089887. 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聚乙烯 钢带增强中空缠绕结构壁管材”,通过在内层管壁1与外层管壁之间设置直立钢带3 (管壁 与带塑料覆盖层的钢带之间形成空腔2),加强管壁,得到环刚度较高的管材,满足了一般情 况下地下管道承载重荷所要求的环刚度要求。但是,现有的双平壁塑钢缠绕管的连接结构存在如下缺陷1、在内层管壁1与外层管壁之间设置的直立钢带3通常采用等间距布置,而不考 虑直立钢带3的宽度与直立钢带3的布置间距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难以使双平壁塑钢缠 绕管带材做到用最少的材料用量得到最合理的管材截面惯性矩;2、由于直立钢带3采用等间距布置,使得双平壁塑钢缠绕管的管道的纵向可挠性 较低,当安装管网的土壤发生不均勻沉降时,容易造成管道局变结构因沉降使管道所产生 的内部应力导致管体发生开裂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双平壁管带材,克服现有技术 中直立钢带在双平壁塑钢缠绕管带材中布置不合理、双平壁塑钢缠绕管纵向可挠性较低的 缺陷。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双平壁管,克服现有技术中直 立钢带在双平壁塑钢缠绕管带材中布置不合理、双平壁塑钢缠绕管纵向可挠性较低的缺 陷。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之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双平壁管带材, 包括内层塑胶壁、外层塑胶壁、中间塑胶层和加强金属带,所述中间塑胶层位于所述内层塑 胶壁与外层塑胶壁之间、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将该内、外层塑胶壁连 接为一体,所述加强金属带长度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向、宽度沿所述中间塑胶层宽 度方向设置在所述中间塑胶层中或设置在所述中间塑胶层中及所述中间塑胶层延伸区域 的所述内层塑胶壁和或外层塑胶壁中,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组加强金属带,每组至少包括两条所述加强金属带,每组加强金属带 中的加强金属带的宽度H与该组加强金属带中相邻的加强金属带中心间距B之比大于等于
31. 35、小于等于1. 75,B大于等于15毫米、小于等于60毫米,相邻两组加强金属带之间相邻 两所述加强金属带的中心间距L大于等于B、小于等于4B。在本实用新型的双平壁管带材中,所述每组加强金属带的金属带数量为两条、三 条或四条。在本实用新型的双平壁管带材中,所述中间塑胶层与所述内层塑胶壁、所述外层 塑胶壁的连接处包括过渡圆角。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之二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双平壁管,由双 平壁管带材螺旋缠绕制成,所述双平壁管带材包括内层塑胶壁、外层塑胶壁、中间塑胶层和 加强金属带,所述中间塑胶层位于所述内层塑胶壁与外层塑胶壁之间、沿所述双平壁管带 材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将该内、外层塑胶壁连接为一体,所述加强金属带长度沿所述双平 壁管带材长度方向、宽度沿所述中间塑胶层宽度方向设置在所述中间塑胶层中或设置在所 述中间塑胶层中及所述中间塑胶层延伸区域的所述内层塑胶壁和或外层塑胶壁中,其特征 在于包括至少两组加强金属带,每组至少包括两条所述加强金属带,每组加强金属带 中的加强金属带的宽度H与该组加强金属带中相邻的加强金属带中心间距B之比大于等于 1. 35、小于等于1. 75,B大于等于15毫米、小于等于60毫米,相邻两组加强金属带之间相邻 两所述加强金属带的中心间距L大于等于B、小于等于4B。在本实用新型的双平壁管中,所述每组加强金属带的金属带数量为两条、三条或 四条。在本实用新型的双平壁管中,所述中间塑胶层与所述内层塑胶壁、所述外层塑胶 壁的连接处包括过渡圆角。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构成双平壁管的带材及使用该带材的双平壁管,与现有技术比 较,其有益效果是1.采用直立钢带成组布置的概念,更有效地发挥直立钢带对塑胶管壁的加强作 用,在获得最合理的管材截面惯性矩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钢材、塑胶材料的用量;2.采用直立钢带成组布置的概念,在保证双平壁塑钢缠绕管环刚度的同时,提高 了管道的纵向挠度,利用管道在土壤发生不均勻沉降环境下适应土壤沉降,避免管体开裂 的发生。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现有双平壁塑钢缠绕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双平壁管带材一种实施例的端面立体图。图3是图2中A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平壁管带材100包括内层塑胶壁10、外层塑胶 壁20、中间塑胶层30和加强金属带40。中间塑胶层30位于内层塑胶壁10与外层塑胶壁20之间并沿双平壁管带材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将内层塑胶壁10和外层塑胶壁20连接为一体。加强金属带40的长 度沿双平壁管带材100的长度方向、宽度沿中间塑胶层30的宽度方向设置在中间塑胶层30 中或设置在中间塑胶层30中及中间塑胶层30延伸区域的内层塑胶壁10或外层塑胶壁20 中(或宽度沿中间塑胶层30的宽度方向设置在中间塑胶层30中及中间塑胶层30延伸区 域的内层塑胶壁10和外层塑胶壁20中)。加强金属带40成组布置。每组加强金属带包括两条或两条以上(如两条、三条、 四条、五条等)加强金属带40,每组加强金属带中的加强金属带40的宽度H与该组加强金 属带中相邻的加强金属带中心间距B之比满足1. 35彡H/B彡1. 75,其中,B大于等于15 毫米、小于等于60毫米,同时,相邻两组加强金属带之间相邻的两条加强金属带40的中心 间距L满足B彡L彡4B。在本实施例中,双平壁管带材100设置两组加强金属带。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需 要,双平壁管带材100可以设置三组、四组、五组加强金属带,每组加强金属带中的加强金 属带40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降低中间塑胶层30与内层塑胶壁10、外层塑胶壁20的连接处的应力集中,设 置过渡圆角31连接中间塑胶层30与内层塑胶壁10、外层塑胶壁20的连接处。上述加强金属带40可以采用钢带或其它金属带。本实用新型的双平壁管带材100宽度两侧结构可根据需要确定。本实用新型的双平壁管使用上述双平壁管带材100螺旋缠绕制成,其结构不再赘 述。
权利要求一种双平壁管带材,包括内层塑胶壁、外层塑胶壁、中间塑胶层和加强金属带,所述中间塑胶层位于所述内层塑胶壁与外层塑胶壁之间、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将该内、外层塑胶壁连接为一体,所述加强金属带长度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向、宽度沿所述中间塑胶层宽度方向设置在所述中间塑胶层中或设置在所述中间塑胶层中及所述中间塑胶层延伸区域的所述内层塑胶壁和或外层塑胶壁中,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组加强金属带,每组至少包括两条所述加强金属带,每组加强金属带中的加强金属带的宽度H与该组加强金属带中相邻的加强金属带中心间距B之比大于等于1.35、小于等于1.75,B大于等于15毫米、小于等于60毫米,相邻两组加强金属带之间相邻两所述加强金属带的中心间距L大于等于B、小于等于4B。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平壁管带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加强金属带的金属带数 量为两条、三条或四条。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平壁管带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塑胶层与所述内层塑 胶壁、所述外层塑胶壁的连接处包括过渡圆角。
4.一种双平壁管,由双平壁管带材螺旋缠绕制成,所述双平壁管带材包括内层塑胶壁、 外层塑胶壁、中间塑胶层和加强金属带,所述中间塑胶层位于所述内层塑胶壁与外层塑胶 壁之间、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将该内、外层塑胶壁连接为一体,所述加 强金属带长度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向、宽度沿所述中间塑胶层宽度方向设置在所述 中间塑胶层中或设置在所述中间塑胶层中及所述中间塑胶层延伸区域的所述内层塑胶壁 和或外层塑胶壁中,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组加强金属带,每组至少包括两条所述加强金属带,每组加强金属带中 的加强金属带的宽度H与该组加强金属带中相邻的加强金属带中心间距B之比大于等于 1. 35、小于等于1. 75,B大于等于15毫米、小于等于60毫米,相邻两组加强金属带之间相邻 两所述加强金属带的中心间距L大于等于B、小于等于4B。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平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加强金属带的金属带数量为 两条、三条或四条。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双平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塑胶层与所述内层塑胶 壁、所述外层塑胶壁的连接处包括过渡圆角。
专利摘要一种构成双平壁管的带材及使用该带材的双平壁管,带材包括内、外层塑胶壁、中间塑胶层和加强金属带,中间层位于内、外层壁之间、沿带材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将内、外层壁连接为一体,加强金属带长度沿带材长度方向、宽度沿中间层宽度方向设置在中间层中及中间层延伸区域的内层壁和或外层壁中;包括至少两组加强金属带,每组至少包括两条加强金属带,每组加强金属带中的加强金属带宽度H、相邻加强金属带中心间距B及相邻两组加强金属带之间相邻两加强金属带中心间距L满足1.35≤H/B≤1.75、15毫米≤B≤60毫米、B≤L≤4B;双平壁管采用上述带材缠绕制成。本实用新型管材降低了材料用量,并提高管道纵向挠度,避免管体在土壤沉降时开裂。
文档编号F16L9/147GK201764139SQ20102052368
公开日2011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8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8日
发明者杨春江, 郑能欢 申请人:华瀚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