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循环式滚珠螺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51356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外循环式滚珠螺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外循环式滚珠螺杆技术领域[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循环式滚珠螺杆。
技术背景[0002]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其为目前业界所使用的外循环式滚珠螺杆,包含一长 轴1,其外缘面设有螺旋状的滚动沟11; 一螺帽2,其设有供该长轴1穿设的穿孔21,该 穿孔21内缘面设有相对该滚动沟11的滚动槽211,该滚动沟11与滚动槽211构成一负 荷路径(未显示),该负荷路径容置复数个滚动体(未显示),该滚动体作为长轴1与螺 帽2之间的传动介质,且该螺帽2外缘面设有复数个贯穿该螺帽2壁面且与该穿孔21连 通的安装孔22;四个循环组件4,其外型概呈L字型,该循环组件4具有一回流道43, 而该循环组件4插设于该安装孔22,使该回流道43的一端与该负荷路径衔接,而该回流 道43另一端与另一循环组件4的回流道43衔接,使两该循环组件4的回流道43构成一 循环轨道(未显示),该循环轨道提供该滚动体循环回流用,使螺帽2可在长轴1上往复 运行,另,该螺帽2外还设有一固定盖3,该固定盖3具有一固定槽(未显示),该固定 槽定位该循环组件4于螺帽2上,但是,该现有技术经使用后有以下问题[0003]请再参阅图2所示,该循环组件4由第一构件41与第二构件42所组成,而其两 者组合方式由凹凸配合或胶黏方式来组合成该循环组件4,但问题在于该第一构件41 与第二构件42以该安装孔22的径方向g为组合或分离的方向(如图2所示),使得制造 滚珠螺杆的装配人员在装配滚动体至回流道43时,就必须先将滚动体置入循环组件4的 回流道43后,再将循环组件4插设于安装孔22,但由上述可得知该回流道43为一贯通的 路径,故将滚动体置入回流道43前必须先将回流道43的一端的出口封住,这样才能防止 置入的滚动体掉出回流道43外,然而,要将循环组件4置入安装孔22时就必须将封闭的 出口打开,此时滚动体就很容易又掉出回流道43外,或者另一种方式,使用较黏稠的润 滑脂将滚动体一一沾黏于回流道43中,但这样一一沾黏的速度其实相当缓慢,尤其对于 较小尺寸的滚动体来说,在沾黏时更是困难,因为滚动体通常都会无法一次就成功沾黏 于回流道,因为协助沾黏的制具上亦有附着润滑脂,所以,制具又会将原本沾黏于回流 道43的滚动体又带离回流道。综上所述,这两种装配步骤都相当繁琐,也使得装配时间 大幅增加,相对也增加滚珠螺杆的生产成本,及降低生产效率,因此,仍有精进改良的 必要。实用新型内容[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外循环式滚珠螺杆,它装配方便且成 本低。[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外循环式滚珠螺杆,包含[0006]一长轴,外型为一长条状且截面为圆形,该长轴的外缘面设有螺旋状的滚动 沟;[0007]—螺帽,设有一供长轴套设的穿孔,该穿孔的内缘面设有相对滚动沟的滚动 槽,滚动沟与滚动槽构成一负荷路径,且该螺帽外缘面上设有复数个呈倾斜设置并与穿 孔连通的安装孔,该安装孔接续滚动槽;[0008]两循环组件,该循环组件外型大致呈L字型,两循环组件的一端相互对接,且 两循环组件未相互衔接的一端各自分别插设于安装孔;且该循环组件包含一上循环体及 一下循环体,上循环体及下循环体分别设有一半回流道,上循环体及下循环体组合成循 环组件时,两半回流道构成一回流道,且两循环组件的回流道相互衔接,使两回流道构 成一回流路径,该回流路径的两端与负荷路径衔接,以构成一完整的循环路径,该循环 路径中容置复数个滚动体;且上循环体及下循环体以安装孔的轴方向为组合或分离的方 向。[0009]所述上循环体及下循环体分别设有复数个凹凸配合的定位部。[0010]所述螺帽的安装孔周围设有承靠面,下循环体设有一抵靠面,该抵靠面贴合于 承靠面,以限制该直线段的旋转自由度。[0011]所述上循环体及下循环体各具有两接合面,该接合面相互接触,且该接合面与 上循环体及下循环体组合或分离的方向约为平行设置。[0012]所述外循环式滚珠螺杆还具有一装设于该螺帽的固定盖,该固定盖具有一固定 槽,该固定槽容置并固定循环组件。[0013]本实用新型的外循环式滚珠螺杆在组装时,只要先将两个下循环体设置在安装 孔中,再将滚动体一一放置在半回流道至填满两个半回流道,最后将上循环体盖设于下 循环体即可组成循环组件,因此,组装非常简单,从而使得装配效率大幅提高,同时, 由于不需使用任何制具或辅助品,因此,还可降低成本。


[0014]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0015]图1是现有的外循环式滚珠螺杆立体图;[0016]图2是现有的外循环式滚珠螺杆的螺帽与循环组件的组立图;[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0018]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分解图;[0019]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螺帽与一循环组件的分解图;[0020]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螺帽、循环组件(下循环件)及滚动体的组装示意图;[0021]图7是本实用新型循环组件的上循环件与下循环件的分解图;[0022]图8A是本实用新型上循环件立体图;[0023]图8B是本实用新型下循环件立体图;[0024]图9是本实用新型循环组件的上循环件与下循环件的组立图;[0025]图10是本实用新型循环组件的前视图;[0026]图11是本实用新型螺帽、循环组件及固定盖的剖视图。[0027]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0028]1 长轴 11 滚动沟[0029]2 螺帽21 穿孔[0030]211 滚动槽22 安装孔[0031]3:固定盖4:循环组件[0032]41 第一构件42 第二构件[0033]43:回流道g:径方向[0034]5 长轴51 滚动沟[0035]6 螺帽61 穿孔[0036]611滚动槽62 安装孔[0037]621轴线D 夹角[0038]63 承靠面7固定盖[0039]71 固定槽8 循环组[0040]8A衔接段件8B 插设段[0041]81 回流道82 上循环体[0042]821831 半回流道822、833 定位[0043]823835 接合面83 下循环体[0044]832导引片834 抵靠面[0045]81A直线段81B 转向段[0046]81C导引段9 滚动体[0047]100负荷路径X衔接位置[0048]B 撞击处Y滚动体进入方向[0049]G 轴方向R旋转自由度[0050]T 位移方向C分离方向具体实施方式
[0051]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有更具体的了解,现结合图示的实施 方式,详述如下[0052]请参阅图3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外循环式滚珠螺杆,包含[0053]一长轴5,其外型为一长条状且截面为圆形,该长轴5的外缘面设有螺旋状的滚 动沟51 ;[0054]一螺帽6,设有一供该长轴5套设的穿孔61,该穿孔61的内缘面设有相对该滚 动沟51的滚动槽611,该滚动沟51与滚动槽611构成一负荷路径100,且该螺帽6外缘面 上设有复数个呈倾斜设置并与该穿孔61连通的安装孔62 (在此说明何谓倾斜设置的安装 孔62,请参阅图11所示,该安装孔62具有一轴线621与该螺帽6的承靠面63具有一夹 角D,该夹角D的角度范围为大于0度小于90度,故称该安装孔62为倾斜设置;另外, 该安装孔62的轴线621的延伸方向定义为轴方向G),该安装孔62接续该滚动槽611 ;且 该安装孔62周围设有承靠面63 ;[0055]至少两个循环组件8 (本实施例为四个循环组件8,为两两一组,故具有四个循 环组件8,而为了方便说明以两循环组件8来说明),两该循环组件外型大致呈L字型, 至少由一衔接段8A及插设段8B构成,两该循环组件8衔接段8A相互对接,而该插设段 8B各别插设于安装孔62 (循环组件的安装态样,请参阅图4所示);且该循环组件8包含一上循环体82及一下循环体83,该上循环体82及下循环体83分别设有一半回流道821、 831,该上循环体82及下循环体83组合成该循环组件8时,两该半回流道821、831构成 一回流道81,该回流道81具有直线段81A、转向段81B及导引段81C,且两该循环组件 8的回流道81藉由该衔接段8A的衔接而相互连接,使两回流道81构成一回流路径(未 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回流路径一定必须要两循环组件的回流道才能构成,且该循环组件 以塑料射出成形),该回流路径的两端与该负荷路径100衔接,且该回流路径的两端与该 负荷路径100为相切设置(更进一步界定,为该回流道81的导引段81C与负荷路径100 为相切设置),以构成一完整的循环路径(未显示),该循环路径中容置复数个滚动体9, 该滚动体9为长轴5与螺帽6之间的传动介质;另该回流路径的两端在下循环体83上各 设有一导引片832,该导引片832用以引导滚动体9进入回流路径,以使滚动体9的循环 更为顺畅;[0056]一固定盖7,盖设于承靠面63上,并具有一固定槽71,该固定槽71容置并固定 该循环组件8。[0057]以上说明各组件之间的组态,以下详细说明各组件之间的手段及功效[0058]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该上循环体82及下循环体83以该安装孔62的轴方向 G为组合或分离的方向,如此的设计可方便将滚动体9置入回流道81,因为在滚珠螺杆组 装时,只要先将两个下循环体83设置在安装孔中(如图6所示,前提是滚动体9已填满 整个负荷路径100,这样滚动体9才不会一直掉进负荷路径100中),再将滚动体9一一 放置在半回流道831至填满两个半回流道831后,即可将上循环体82盖设于下循环体83 而组成循环组件8,如此一来,即完成滚珠螺杆的组装,故本实用新型的循环组件8的设 计在装配效率上大幅优于现有的循环组件,且不需使用任何制具及辅助品(润滑脂等), 相对也省下了这些成本。[0059]再者,请参阅图7及图10所示,为了使该上循环体82及下循环体83两者结合 时有较佳的固定效果,在该上循环体82及下循环体83上分别设有复数个凹凸配合的定位 部822、833,这些定位部822、833可预防滚动体9进入回流道81时,因速度极快故会 与回流道81壁面产生碰撞(尤其是转向段81B,如图10所标示的撞击处B,因为滚动体 9 (滚动体行进方向如Y所示)进入导引段81C时速度极快,而导引段81C接着衔接就是 转向段81B,而该撞击处B就是具有引导滚动体9转向的功能,使滚动体9顺利转向至回 流道81的直线段81A),如此可避免该上循环体82及下循环体83之间产生分离,且亦能 增加循环组件8的整体强度。[0060]接着,请参阅图10所示,为了更加强循环组件8的寿命及强度,故该上循环体 82及下循环体83各具有两相互接触的接合面823、835,而本实用新型特别将该接合面 823、835设计与该上循环体82及下循环体83组合或分离的方向约为平行设置的关系,如 图10所示,两接合面823、835相接触后所产生的接合线X并不位于撞击处B上,且藉由 定位部822、833的设计,可预防上循环体82向C方向与下循环体83产生分离,如此, 即可避免接合面823、835位于转向段81B的撞击处B,使撞击处B为一完整的曲面,故 具有较高的强度,相对也提升其耐用性。[0061]最后,请参阅图11所示,该螺帽6的安装孔62周围设有承靠面63,该下循环体 83设有一抵靠面834,该抵靠面834贴合在承靠面63上,如此设计可抵消滚动体9在进入该回流道81的导引段81C时所产生的撞击力,以限制该循环组件8的衔接段8A旋转 的自由度R,且限制该循环组件8的插设段8B亦不会产生T方向的位移。 以上所述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故凡是数 值的变化与等效组件的置换,仍应隶属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外循环式滚珠螺杆,其特征在于,包含一长轴,外型为一长条状且截面为圆形,该长轴的外缘面设有螺旋状的滚动沟;一螺帽,设有一供长轴套设的穿孔,该穿孔的内缘面设有相对滚动沟的滚动槽,滚 动沟与滚动槽构成一负荷路径,且该螺帽外缘面上设有复数个呈倾斜设置并与穿孔连通 的安装孔,该安装孔接续滚动槽;两循环组件,该循环组件外型大致呈L字型,两循环组件的一端相互对接,且两循 环组件未相互衔接的一端各自分别插设于安装孔;且该循环组件包含一上循环体及一下 循环体,上循环体及下循环体分别设有一半回流道,上循环体及下循环体组合成循环组 件时,两半回流道构成一回流道,且两循环组件的回流道相互衔接,使两回流道构成一 回流路径,该回流路径的两端与负荷路径衔接,以构成一完整的循环路径,该循环路径 中容置复数个滚动体;且上循环体及下循环体以安装孔的轴方向为组合或分离的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循环式滚珠螺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循环体及下循环体 分别设有复数个凹凸配合的定位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循环式滚珠螺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帽的安装孔周围设 有承靠面,下循环体设有一抵靠面,该抵靠面贴合于承靠面,以限制该直线段的旋转自 由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循环式滚珠螺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循环体及下循环体 各具有两接合面,该接合面相互接触,且该接合面与上循环体及下循环体组合或分离的 方向约为平行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循环式滚珠螺杆,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一装设于该螺帽的 固定盖,该固定盖具有一固定槽,该固定槽容置并固定循环组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外循环式滚珠螺杆,包含一长轴、一螺帽及两循环组件,长轴的外缘面设有滚动沟,螺帽设有供长轴套设的穿孔,穿孔内缘面设有滚动槽,滚动沟与滚动槽构成负荷路径,螺帽外缘面上设有复数个安装孔,安装孔接续滚动槽,两循环组件一端对接,另一端分别插设于安装孔,且循环组件包含上循环体及下循环体,两循环体分别设有半回流道。该外循环式滚珠螺杆装配方便且成本低。组装时,先将两个下循环体设置在安装孔中,然后将滚动体一一放置在半回流道至填满两个半回流道,最后将上循环体盖设于下循环体即可组成循环组件。
文档编号F16H25/22GK201810736SQ201020559990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3日
发明者李玉山 申请人:上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