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式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61466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浮动式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浮动式固定装置,特别是套筒内部设有可供锁固元件穿入的限位孔,并于锁固元件所具的头部与杆身连接处形成有可与限位孔预置定位、旋动后形成分离状态的嵌合部,以达到提高制造品质与良率的效用。
背景技术
一般的面板(板对板)进行组合时,利用具备有旋钮、套环及螺钉的定位螺丝予以锁接,其是将螺钉、套环固定于第一面板上,并旋动于旋钮而使螺钉锁入于第二面板形成预置定位,再利用手工具将螺钉锁紧后,则使第一面板为与第二面板锁接固定成为一体,且可运用在工作母机或是其他板对板作连接的板材上使用。再者,便有业者研发出此种由套帽、螺杆及定位座所组成的浮动螺丝,先将浮动螺丝的定位座扣固于板材的穿孔中后,再利用螺杆来锁接于另一板材上形成固定,并当使用者卸下板材时,浮动螺丝仍可透过定位座固定于板材的穿孔中而不会因使用者疏忽造成遗失。请参阅图10所示,为现有固定装置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现有固定装置是于套筒A内组装有锁接件B,且套筒A外部套设有弹性体Al,并以弹性体Al —侧抵持于套筒A上的止挡凸环A2,而弹性体Al的另一侧则抵持于锁接件B所具有的帽头Bl内侧处,再将锁接件B的帽头Bl —侧延伸的螺杆B2穿入于套筒A内部所形成的容置空间A0, 便可凭借套筒A位于容置空间AO内侧处所设的止挡体A3挡止于锁接件B的螺杆B2与套筒A之间,且使锁接件B的螺杆B2穿出套筒A的容置空间AO外部,再于螺杆B2上锁接有一螺帽C,即可通过套筒A位于止挡凸环A2底部的焊接段A4焊设于板材D上,并利用锁接件B来锁接于另一配合板材上后结合成为一体。此种方式虽可避免套筒A焊设于板材D上时,因为套筒A与锁接件B之间的间隙产生偏移或晃动的情况,以防止锁接件B锁接于另一配合板材上碰撞于板材D上的穿孔(图中未示出)所衍生的磨损、崩牙等问题,而不易造成板材D结构上的损伤与破坏,惟该套筒A 结合于板材D上进行焊接作业时,使其焊锡层会因通过锡炉加热熔锡后沿着套筒A与穿孔之间的微小间隙而渗入于螺帽C处,以致通过锡炉后容易形成阻塞或卡制的情况,让作业人员在利用工具将螺帽C自锁接件B上拆卸时便会产生打滑现象,造成螺帽C拆卸时的不便与困难度增加,整体所耗费的工时与成本也相对提高,而有待从事于此行业者重新设计来加以有效解决。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有鉴于现有固定装置使用上的问题与缺失,于是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量,并利用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不断试作与修改,始设计出此种浮动式固定装置的实用新型诞生。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锁固元件所具的头部与套筒内部穿置空间一侧壁面处的限位孔压接时,便可凭借锁固元件的头部与杆身连接处的嵌合部迫入于限位孔周缘处形成预置定位、旋动后形成分离状态,以此结构设计,可防止因锁固元件的头部外侧处结合的外套管与套筒之间的预定间距所造成其产生偏移或晃动的情况,使整体的重心保持稳定,以利于套筒的定位部与板材结合时更加精准,并达到定位确实、提高制造品质与良率而降低生产成本的效用。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锁固元件的头部暂时性的压接于套筒上方时,即可通过嵌合部上所设的多个卡持槽嵌扣于套筒的限位孔内壁面上,整体结构更为稳定,此种方式不但可方便作业人员进行后续的焊接或组装作业,且可防止通过锡炉的焊接过程中因板材接合孔周围的焊料渗入所产生阻塞或卡制的情况,并凭借电动机具或手工具驱动于锁固元件的头部呈一角度旋动,使其嵌合部与套筒的限位孔旋动后形成分离状态,以降低拆卸作业上的不便与困难。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浮动式固定装置,包括有套筒、锁固元件及外套管,其中该套筒内部形成有呈贯通状的穿置空间,并于穿置空间一侧壁面处设有限位孔, 而套筒外部设有环凸部,且环凸部两侧边处分别形成有抵持面及止挡面,再于远离环凸部的另一侧形成有定位部;该锁固元件所具有的头部一侧朝外延伸有能够穿入套筒穿置空间内活动位移的杆身,并于杆身与头部连接处形成有能够与限位孔预置定位、旋动后形成分离状态的嵌合部,而杆身远离嵌合部的另一侧处设有能够穿出套筒外部的螺接部,且杆身外部套设有一侧抵持于环凸部抵持面上的弹性元件;该外套管结合于锁固元件的头部外侧处,并于外套管内部形成有用于收容套筒及锁固元件的容置空间,且容置空间远离头部的另一侧开口处朝内侧延伸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能够与环凸部止挡面呈一挡止定位的抵持部。所述的浮动式固定装置,其中,该套筒接近限位孔下方处的环凸部上、下两侧边处分别形成有呈平整状的抵持面及止挡面,而套筒的定位部朝外侧形成有能够与预设板材上对应接合孔结合的对接面,并以锁固元件的螺接部穿出套筒外部锁接于预设配合板材上的锁孔,使预设板材与配合板材锁接固定成为一体。所述的浮动式固定装置,其中,该套筒的定位部外径小于环凸部的外径。所述的浮动式固定装置,其中,该套筒的定位部所形成的平整状对接面抵持于预设板材的接合孔周围焊料表面上后进行焊设结合成为一体。所述的浮动式固定装置,其中,该锁固元件的头部顶面处为设有能够带动其呈一角度旋动的作动部,且位于作动部外侧周缘处设有固持部,而外套管的容置空间一侧壁面处设有能够与固持部结合的定位槽。所述的浮动式固定装置,其中,该锁固元件的嵌合部迫入于套筒的限位孔周缘处形成预置定位,并于嵌合部上设有多个卡持槽,且各卡持槽为分别嵌扣于限位孔内壁面上。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分解剖面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对接前的侧视剖面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对接后的侧视剖面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使用前的侧视剖面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拆解时的侧视剖面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拆解后的侧视剖面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使用后的侧视剖面图;图10为现有固定装置的侧视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套筒;10-穿置空间;101-壁面;11-限位孔;12-环凸部; 121-抵持面;122-止挡面;13-定位部;131-对接面;2-锁固元件;21-头部;211-作动部; 212-固持部;22-杆身;23-嵌合部;231-卡持槽;24-螺接部;25-弹性元件;3-外套管; 30-容置空间;301-定位槽;31-抵持部;32-旋动部;4-加压模具;41-模座;411-套置孔; 42-模头;5-吸取装置;51-吸头;6-板材;61-接合孔;62-焊料;7-电动机具;8-配合板材;81-锁孔;A-套筒;AO-容置空间;Al-弹性体;A2-止挡凸环;A3-止挡体;A4-焊接段; B-锁接件;Bl-帽头;B2-螺杆;C-螺帽;D-板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构造,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绘图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构造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侧视分解剖面图、对接前的侧视剖面图及对接后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为包括有套筒1、锁固元件2及外套管3,其中该套筒1内部形成有呈贯通状的穿置空间10,并于穿置空间10 —侧壁面101处设有限位孔11,而套筒1外部接近限位孔11下方处设有环凸部12,其环凸部12上、下两侧边处分别形成有呈平整状的抵持面121及止挡面122,再于远离环凸部12的另一侧下方处形成有具对接面131的定位部13,且该定位部13外径较小于环凸部12的外径。该锁固元件2具有一头部21,并于头部21顶面处设有可为各种型式(如十字、米字凹槽或六角形凸柱等)的作动部211,且头部21位于作动部211外侧周缘处设有可为倒刺、啮齿或尖锥体型式的固持部212,而头部21远离作动部211的另一侧底面中央处朝外延伸有可穿入于套筒1穿置空间10内活动位移的杆身22 ;此外,杆身22与头部21连接处形成有外径较大且可与限位孔11预置定位、旋动后形成分离状态的嵌合部23,并于嵌合部23 上设有多个卡持槽231,而杆身22远离嵌合部23的另一侧处设有螺接部24,且杆身22外部套设有一可抵持于环凸部12抵持面121上的弹性元件25。该外套管3内部形成有可收容套筒1及锁固元件2的容置空间30,并于容置空间 30 一侧壁面处设有可与锁固元件2头部21上固持部212结合的定位槽301,且远离定位槽 301的另一侧下方开口处朝内侧延伸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可与套筒1环凸部12止挡面122呈一挡止定位的抵持部31,而外套管3外部则设有一旋动部32。当本实用新型在组装时,先将锁固元件2的杆身22穿入于套筒1的穿置空间10 内,使其杆身22外部套设的弹性元件25 —侧抵持于头部21底面上,并以弹性元件25的另一侧抵持于套筒1环凸部12的抵持面121上,再将外套管3由下向上套接于套筒1外部,且待外套管3下方开口处的抵持部31通过套筒1下方处的定位部13后,即可将套筒1收容于外套管3的容置空间30内,并以容置空间30 —侧壁面处的定位槽301与锁固元件2头部21外侧周缘处的固持部212结合成为一体,此时,便可凭借弹性元件25弹性撑抵于锁固元件2的头部21底面,并连动外套管3的抵持部31挡止于套筒1的环凸部12止挡面122 上呈一挡止定位,使套筒1、锁固元件2与外套管3呈现活动对接状态,以防止锁固元件2受到外力的影响脱出于套筒1之外,而后便可将套筒1下方处的定位部13穿入加压模具4所具的模座41内部套置孔411中,并以定位部13朝外侧所形成的平整状对接面131抵持于套置孔411上方周缘处后,再利用加压模具4的模头42平面向下冲压于锁固元件2的头部 21上,便可凭借模座41挡止于套筒1的定位部13下方处,使锁固元件2的头部21底面向下推抵于套筒1的限位孔11外侧周缘处的壁面101上呈一挤压变形,并凭借头部21与杆身22连接处的嵌合部23迫入于限位孔11周缘处形成预置定位,使锁固元件2的头部21 暂时性的压接于套筒1上方,且可通过嵌合部23上的多个卡持槽231嵌扣于限位孔11内壁面上,整体结构更为稳定,便完成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组装。再者,上述的锁固元件2可为铝、铜、锌合金或其他金属材质所制成,并于头部21 外侧周缘处的固持部212可利用挤制、压花或磨削等加工方式成型出粗糙面,使其固持部 212与外套管3的定位槽301嵌卡固定成为一体仅为一种较佳的实施状态,且该锁固元件2 的头部21亦可利用塑料包覆射出成型加工方式一体成型有外套管3,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请搭配参阅图6、图7、图8、图9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使用前的侧视剖面图、拆解时的侧视剖面图、拆解后的侧视剖面图及使用后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浮动式固定装置在组装后,便可利用吸取装置5(如真空吸盘或吸引器)来进行取起,其取起的方式是由吸头51吸附于锁固元件2头部21顶面所贴覆的胶膜 (图中未示出)上,并连带将套筒1移动对正于板材6上的接合孔61后,再通过吸头51释放于锁固元件2的头部21,即可将套筒1的定位部13穿入于接合孔61中,使定位部13外侧周边处的平整状对接面131为抵持于接合孔61周围所刷覆的焊料62表面上后,再进行后续的焊接作业,或是可经由镀锡后,使套筒1的定位部13稳固牢靠、焊设于板材6的接合孔61中结合成为一体,以此锁固元件2的头部21预置定位于套筒1的限位孔11周缘处结构设计,可防止焊接的过程中因外套管3与套筒1外表面之间的预定间距所造成其锁固元件2产生偏移或晃动的情况,使吸取装置5的吸头51吸附于锁固元件2上时整体重心保持稳定,以利于套筒1的定位部13与板材6上的接合孔61进行焊接作业时更加精准,且于组装后可达到定位确实、提高制造的品质与良率而降低生产成本的效用。而在使用时,可利用电动机具7或手工具(如螺丝起子或扳手等)配合锁固元件 2位于头部21顶面处的作动部211,用以驱动作动部211 (如十字、米字凹槽或六角形凸柱等)带动于头部21呈一角度旋动,由于套筒1的定位部13为稳固焊设于板材6的接合孔 61上,使锁固元件2的头部21旋动时套筒1将不易被扳动,而不会发生套筒1脱离板材6 的情况,便可凭借驱动于锁固元件2的头部21呈一角度旋动,使其头部21的嵌合部23与套筒1的限位孔11旋动后形成分离状态,再通过弹性元件25所具的弹性恢复力来使锁固元件2的螺接部M活动位移、退回至套筒1的穿置空间10内,并连动外套管3的抵持部31 挡止于套筒1的环凸部12上呈现活动对接状态。续将板材6为盖合于配合板材8上,使锁固元件2对正于配合板材8所具的锁孔 81后,此时,便可由手动的方式按压、旋动于外套管3外部的旋动部32上,并连动锁固元件 2的螺接部M穿出于套筒1下方开口处外部而预先对位锁接于锁孔81内,再利用电动机具 7或手工具来配合头部21顶面处的作动部211予以锁转,进而可将板材6与配合板材8利用锁接固定的方式稳固结合成为一体,并具有良好的组装牢靠、确实定位的效果。上述详细说明为针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的可行实施例说明而已,惟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凡其它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艺精神下所完成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专利范围中。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浮动式固定装置为确实能达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实用新型诚为一实用性优异的实用新型,实符合新型专利的申请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请,盼审委早日赐准本案,以保障实用新型人的辛苦实用新型,倘若钧局有任何稽疑,请不吝来函指示,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定当竭力配合,实感德便。
权利要求1.一种浮动式固定装置,包括有套筒、锁固元件及外套管,其特征在于该套筒内部形成有呈贯通状的穿置空间,并于穿置空间一侧壁面处设有限位孔,而套筒外部设有环凸部,且环凸部两侧边处分别形成有抵持面及止挡面,再于远离环凸部的另一侧形成有定位部;该锁固元件所具有的头部一侧朝外延伸有能够穿入套筒穿置空间内活动位移的杆身, 并于杆身与头部连接处形成有能够与限位孔预置定位、旋动后形成分离状态的嵌合部,而杆身远离嵌合部的另一侧处设有能够穿出套筒外部的螺接部,且杆身外部套设有一侧抵持于环凸部抵持面上的弹性元件;该外套管结合于锁固元件的头部外侧处,并于外套管内部形成有用于收容套筒及锁固元件的容置空间,且容置空间远离头部的另一侧开口处朝内侧延伸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能够与环凸部止挡面呈一挡止定位的抵持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动式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套筒接近限位孔下方处的环凸部上、下两侧边处分别形成有呈平整状的抵持面及止挡面,而套筒的定位部朝外侧形成有能够与预设板材上对应接合孔结合的对接面,并以锁固元件的螺接部穿出套筒外部锁接于预设配合板材上的锁孔,使预设板材与配合板材锁接固定成为一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浮动式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套筒的定位部外径小于环凸部的外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浮动式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套筒的定位部所形成的平整状对接面抵持于预设板材的接合孔周围焊料表面上后进行焊设结合成为一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动式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锁固元件的头部顶面处为设有能够带动其呈一角度旋动的作动部,且位于作动部外侧周缘处设有固持部,而外套管的容置空间一侧壁面处设有能够与固持部结合的定位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动式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锁固元件的嵌合部迫入于套筒的限位孔周缘处形成预置定位,并于嵌合部上设有多个卡持槽,且各卡持槽为分别嵌扣于限位孔内壁面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浮动式固定装置,其于套筒内部的穿置空间一侧壁面处设有可供锁固元件穿入的限位孔,并于套筒外部所设的环凸部的另一侧形成有定位部,而锁固元件所具的头部一侧为朝外延伸有可穿入穿置空间内的杆身,其杆身与头部连接处形成有嵌合部,且嵌合部的另一侧处设有螺接部及弹性元件,再于头部外侧处结合的外套管远离头部的另一侧开口处设有可与环凸部呈一挡止定位的抵持部,当锁固元件压接于套筒上时,可通过嵌合部迫入于限位孔周缘处形成预置定位、旋动后形成分离的状态,使整体重心保持稳定,以利于套筒的定位部与板材结合时更加精准,并达到提高制造的品质与良率而降低成本的效用。
文档编号F16B5/10GK202012540SQ20112003228
公开日2011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30日
发明者邱明忠 申请人:恒昌行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