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58846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双向阀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双向阀,包括阀体(82),该阀体(82)由弹性构件形成并且被连接到轴(80)的下端。阀体(82)具有主体部分(100)和薄膜侧缘部分(102),该主体部分(100)具有连接到轴(80)的轴向构件(98),该薄膜侧缘部分(102)形成在主体部分(100)的外周侧上。侧缘部分(102)的外边缘被夹在和夹持在外壳(16)的小直径部分(48)和本体(14)的连接器(42)之间。另外,在向下方向上突出的唇部(106)被形成在主体部分(100)的中心部分上。唇部(106)被安放在本体(14)中的分隔壁(30)的顶端部分(34)上,因此双向阀被置于阀闭合状态。
【专利说明】双向阀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向阀,该双向阀通过阀体的移动来切换流体的流通状态。
【背景技术】
[0002]迄今为止,已知一种双向阀,在该双向阀中压力流体流经的流动通道被形成在本体中,并且通过相对于设置在流动通道中的安放部安放和不安放阀体,能够切换压力流体在流动通道中的流通状态。
[0003]例如,在日本专利公报N0.07-045908中公开了这种类型的双向阀,在所述双向阀中气缸和气缸盖被设置在其中具有流动通道的主体的上部,组成隔膜阀的隔膜的外边缘被夹在和夹持在主体和气缸之间。另外,销被插入和连接到隔膜的上表面的中心,销的上部被连接到压缩机,压缩机通过压缩机吊杆(compressor suspender)连接到心轴(spindle)的下端,从而在心轴旋转时,隔膜以弯曲的方式纵向移动。
[0004]另外,日本平开专利公报N0.10-184947中公开的双向阀配备有主体、阀盖和活塞,该主体在其中包含流动通道,该阀盖连接到主体的上部,并且该活塞被可位移地设置在阀盖的气缸室中。压缩机被连接到心轴的下端,该心轴被连接到活塞,隔膜被安装在压缩机的下表面上。另外,在包含隔膜的隔膜阀将被打开的情形下,通过设置于气缸室中的弹簧使得活塞上升,并且心轴和隔膜随之一起上升。相反地,在隔膜将被置于阀闭合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将压力流体供应到气缸室,向下按压活塞,隔膜下降,并且隔膜阀相对于主体中的阀座而被安放。

【发明内容】

[0005]但是,采用上述日本平开专利公报N0.10-184947的双向阀,主体的阀座形成为扁平的平面形状,其中组成隔膜阀的隔膜被安放在该主体的阀座上,因此,当该阀闭合时,需要阀座和隔膜之间的接触面积很大,同时当隔膜被安放在阀座上时需要大的负荷。因而,供应到气缸室的压力流体的压力必须很大,与压力流体的压力相反地作用的弹簧的弹力也需要很大。结果,弹簧的成本增大,装配这种大弹力的弹簧的装配容易性受到负面影响。
[0006]另外,在隔膜的外边缘被夹在和夹持在气缸和主体之间的结构的情况下,例如,在紧固气缸和主体的螺栓的夹紧力下降的情形下,由于通过气缸和主体之间的边缘形成的密封部的密封性能下降,因此难以使在其中利用隔膜的双向阀的使用寿命增加,而近几年来这种需求增大。
[0007]本发明的一般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阀,该双向阀能够增加使用寿命,同时降低制造成本和装配该双向阀所需的工时。
[0008]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0009]本体包括一对第一和第二端口、流动通道和分隔构件,其中压力流体通过该第一和第二端口被供应和排出,该流动通道连接到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该分隔构件形成在流动通道的中间并且将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分隔开;[0010]隔膜阀具有主体部分和侧缘部分,该主体部分被可移动地设置在本体中并且被安放于形成在分隔构件的端部上的阀座上,该侧缘部分被形成为在主体部分的外周侧上的薄膜,并且该侧缘部分由本体保持,其中通过将主体部分安放于阀座上以阻断流动通道之间的连通;和
[0011]由弹性构件制成的保护体,该保护体通过与侧缘部分的紧密接触而减轻施加于侧缘部分的负荷;
[0012]其中,隔膜阀被连接到在轴向方向上可移动地设置的轴的一端,并且朝着阀座推动隔膜阀的弹簧被设置在连接到轴的另一端的活塞上,并且主体部分在其面向阀座的底部上包括唇部,在该唇部安放于阀座上时该唇部覆盖分隔构件的一部分。
[0013]根据本发明,在双向阀中,隔膜阀被可移动地设置在本体的内部,其中该本体具有第一和第二端口,并且隔膜阀包括主体部分和侧缘部分,该主体部分被安放在形成于本体的分隔构件的端部上的阀座上,该侧缘部分在主体部分的外周侧上形成为薄膜并且被本体保持。另外,当隔膜阀在活塞的移动作用下相对于阀座安放时,形成在主体部分的底部上形成的唇部被安放从而覆盖分隔构件的一部分,其中该活塞经由轴被连接到隔膜阀。另外,弹簧的弹力向着阀座的一侧推动活塞,从而隔膜阀被向着阀座的一侧按压并且被安放于该阀座上。
[0014]因而,在隔膜阀被安放于阀座上并且阻断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的连通的阀闭合状态中,唇部被安放从而覆盖分隔壁的一部分。因而,相对于常规的双向阀,其中通过隔膜阀和阀座之间的表面接触进行密封,在阀闭合时以很小负荷就可以进行密封,并且能够显著提高密封性能。
[0015]结果,在阀闭合时按压在隔膜上的按压力,更具体地,弹簧的弹力能够被抑制,并且能够采用尺寸较小的小尺寸弹簧。因此,能够减少制造成本,并且相比于装配具有大弹力的弹簧的情况,能够缩短装配双向阀所需的工时。另外,能够提高密封性能,同时延长双向阀的使用寿命。
[0016]当结合以示意性实例的方式显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附图时,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的目的、特点和优点将从下文的说明中变得更加地清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双向阀的整体截面图;
[0018]图2A是显示图1的双向阀中的重要部分A的放大截面图;
[0019]图2B是显示图1的双向阀中的重要部分B的放大截面图;
[0020]图2C是显示图1的双向阀中的重要部分C的放大截面图;
[0021]图3是显示阀打开状态的整体截面图,在该阀打开状态中阀体向上升高,从而在图1的双向阀中能够连通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如图1所示,双向阀10包括本体14、外壳16、阀机构18和阀盖20,该本体14在其中具有压力流体流经的流动通道12,该外壳16被连接到本体14的中心部分,该阀构件18被设置在外壳16的内部中,该阀盖20闭合外壳16的上端。[0023]本体14由树脂材料形成,例如,包括第一端口 22、第二端口 24、第一流动通道26和第二流动通道28,该第一端口 22被形成在向其供应压力流体的本体14的一个端部侧上(在箭头D的方向上),该第二端口 24被形成在通过其排出压力流体的本体14的另一端部侧上(在箭头E的方向上),该第一流动通道26被连接到第一端口 22,该第二流动通道28被连接到第二端口 24。
[0024]第一和第二流动通道26、28被相互沿着直线形成,并且第一和第二流动通道26、28的通道直径基本相同。在第一和第二流动通道26、28之间的边界区域上,分隔壁30被形成为基本垂直于第一和第二流动通道26、28延伸的方向(在箭头D和E的方向上)。
[0025]分隔壁30由倾斜表面32和顶端部分34组成,该倾斜表面32形成有拱形的横截面并且从第一和第二流动通道26、28的底面逐渐向着外壳16的一侧(在箭头F的方向上)延伸,该顶端部分34被形成在倾斜表面32的远端上。另外,顶端部分34形成为其高度大于第一和第二流动通道26、28的内周表面的上侧,顶端部分34起阀座的作用,以下所述的阀体82被安放于该阀座上。
[0026]换句话说,分隔壁30形成有山峰形的横截面,并且具有倾斜表面32,该倾斜表面32具有拱形的横截面并且朝着分隔壁30的顶端部分34向上(在箭头F的方向上)延伸。
[0027]顶端部分34的端部包括远端表面,该远端表面的横截面基本平行于第一和第二流动通道26、28的延伸方向,顶端部分34形成锥形的横截面,其宽度从倾斜表面32朝着远端表面逐渐减小。
[0028]另外,各个圆柱形连接塞36a、36b形成在面向第一端口 22和第二端口 24的本体的一端和另一端上。在连接塞36a、36b抵靠本体14的一端和另一端的情况下,紧固螺母38被插入其外周侧的上方,并且通过紧固螺母38与第一螺纹40的螺纹接合,连接塞36a、36b被相对于本体14的一端和另一端紧固,其中该第一螺纹40被形成在本体14的外周表面上。供应和排出压力流体所经过的、未显示的管被分别连接到连接塞36a、36b。
[0029]另一方面,在本体14的大致的中心部分上,形成有连接器42,该连接器42在垂直于第一和第二流动通道26、28的延伸的方向(箭头D和E的方向)上向上(在箭头F的方向上)开口。另外,以下所述的外壳16的小直径部分48被插入开口的连接器42的内部。第二螺纹46被形成在连接器42的外周表面上,环形锁定螺母44与该第二螺纹46螺纹接合。
[0030]外壳16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包括小直径部分48、大直径部分50和轴支撑构件52,该小直径部分48被连接到本体14的连接器42,该大直径部分50的直径相对于小直径部分48扩大,该轴支撑构件52形成在大直径部分50和小直径部分48之间的边界区域中并且可移动地支撑后述的阀机构18的轴80。小直径部分48和大直径部分50分别在轴向方向(箭头F和G的方向)上开口并且被同轴地形成在相同的轴线上。
[0031]此外,小直径部分48在向下的方向上(在箭头G的方向上)被插入到连接器42的内部。在形成在小直径部分48的外周表面上的凸缘54抵靠连接器42的端部的状态下,设置在小直径部分48的外周侧上的锁定螺母44与第二螺纹46螺纹接合。正由于此,外壳16的小直径部分48与本体14的连接器42连接。
[0032]大直径部分50形成为圆柱形形状并且向上(在箭头F的方向上)开口。后述的阀机构18的活塞56被容纳在大直径部分50的内部。向外打开的供应端口 58和排出端口 60被形成在大直径部分50的外周壁上。[0033]供应端口 58和排出端口 60相互分离预定距离,并且被设置成供应端口 58位于本体14的一侧上(在箭头G的方向上),排出端口 60位于阀盖20的一侧上(在箭头F的方向上)。另外,管62被分别连接到供应端口 58和排出端口 60,并且分别与在大直径部分50的内部中形成的活塞室64连通。另外,未显示的压力流体供应源被连接到供应端口 58,而排出端口 60被通向大气。
[0034]轴支撑构件52与大直径部分50和小直径部分48同轴地形成。如图2A所示,活塞阻尼器66经由环形凹槽被安装在大直径部分50的一侧的端面上(在箭头F的方向上)。如图1和2A所示,活塞阻尼器66被形成为环形形状并且由弹性材料形成,例如橡胶等。活塞阻尼器66从环形凹槽向着阀盖20的一侧(在箭头F的方向上)突出预定高度,并且以半圆形横截面突出的突起68被形成在活塞阻尼器66的上表面上(见图2A)。
[0035]另外,形成轴孔70,该轴孔70在轴向方向(箭头F和G的方向)上穿过轴支撑构件52的中心。轴孔70从大直径部分50穿透到小直径部分48。
[0036]阀盖20包括适配部72和指示器支撑构件74,该适配部72由例如树脂材料形成为底部圆柱形的形状并且被插入在外壳16的大直径部分50内,该指示器支撑构件74可移动地支撑后述的指示器96。
[0037]适配部72在外壳16的大直径部分50的内部中向下(在箭头G的方向上)突出预定长度。当设置在活塞室64中的活塞56向上移动时,适配部72的下端用作止动器,该止动器用于调节活塞56的上端位置。此外,通过将适配部72插入到大直径部分50的内部,活塞室64由阀盖20和外壳16的大直径部分50形成。
[0038]指示器支撑构件74大致形成在阀盖20的中心位置,并且形成有指示器支撑孔76,后述的指示器96被可移动地支撑在该指示器支撑孔76中,该指示器支撑孔76沿着轴向方向(箭头F和G的方向)中心穿透指示器支撑构件74。此外,罩(cap)78被安装在指示器支撑孔76的开口中并且密封该开口,并且该罩78由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树脂材料形成底部圆筒形形状。
[0039]罩78例如被安装成相对于阀盖20的上表面在向上方向上穿透。正由于此,阀盖20的内部通过罩78被置于密封状态中。指示器支撑孔76与外壳16的轴孔70共轴地形成。
[0040]另外,上述本体14、外壳16和阀盖20被多个未显示的连接螺栓相互连接在一起。
[0041]阀机构18包括活塞56、轴80、阀体(隔膜阀)82和缓冲器环(环体)84,该活塞56被容纳在活塞室64中,该活塞室64被形成在外壳16的大直径部分50中,该轴80被连接到活塞56的中心,阀体(隔膜阀)82被连接到轴80的下端,该缓冲器环84被安装在轴80和阀体82之间。
[0042]活塞56被形成为圆盘形状,并且被可移动地设直在活塞室64中,该活塞室64被形成在外壳16的内部。活塞垫圈86被设置在活塞56的外周表面上,该活塞垫圈86与大直径部分50的内周表面滑动接触。另外,活塞孔在轴向方向(箭头F和G的方向)上穿透活塞56的中心,并且轴80的一端被插入到该活塞孔中。此外,在轴80的一端上,在相对于活塞56的上表面突出的位置上,适配器88与轴80的该端接合并且连接到活塞56。
[0043]另外,弹簧接收构件90被形成在活塞56的上表面,并且在轴向方向(箭头G的方向)上凹陷预定深度。一对第一和第二弹簧(弹簧)92、94被安装在弹簧接收构件90和阀盖20之间。
[0044]第一和第二弹簧92、94例如由螺旋弹簧组成。小直径第一弹簧92被设置在靠近轴80的内周侧上,大直径第二弹簧94被形成在第一弹簧92的外周侧上。此外,第一和第二弹簧92、94向着本体14的一侧推动活塞56,更具体地,在向下按压活塞56的方向上(在箭头G的方向上)推动活塞56。
[0045]另外,在轴80的一端上,指示器96在相对于活塞56突出的位置上同轴地连接通过适配器88。指示器96包括轴,该轴在轴向方向上(箭头F和G的方向)具有预定长度,并且该轴被可移动地支撑在指示器支撑孔76中,该指示器支撑孔76被形成在阀盖20中。
[0046]此外,指示器96的至少上端涂以颜色,例如,红色或者橙色,这样容易从外部可见。通过使活塞56和轴80 —起在轴向方向(箭头F和G的方向)上移动,并且其上端被插入到罩78的内部,通过罩78能够从外部视觉确认指示器96。可以只有指示器96的一部分被涂以颜色,或者,整个指示器96都被涂以颜色。
[0047]阀体82由阀主体部分100和侧缘部分102组成,该阀主体部分100由例如橡胶等的弹性材料组成并且包括连接到轴80的轴向构件98,该侧缘部分102在主体部分100的外周侧上形成为薄膜。侧缘部分102的外边缘104被夹在和夹持在本体14的连接器42和外壳16的小直径部分48之间。
[0048]相对于面对本体14的下表面在向下的方向(箭头G的方向)上突出的唇部106被形成在主体部分100的中心部中,并且在外壳16的一侧的主体部分100的上表面上,轴向构件98被以突出的方式形成且被连接到轴80。通过轴向构件98与轴80的下端螺纹接合,阀体82被连接到轴80的下端。
[0049]如图2B所示,在唇部106内部,突起108被形成有半球形横截面,该突起108相对于主体部分100的下表面在向下的方向(箭头G的方向)上突出预定高度。当阀体82向下移动并且被安放在分隔壁30的顶端部分34上,顶端部分34被插入到唇部106的内部,突起108抵靠顶端部分34的远端表面。
[0050]如图2C所示,侧缘部分102的外边缘104基本垂直于侧缘部分102的延伸方向而折叠,该外边缘104形成有一对第一环形突起(环形突起)110,该一对第一环形突起110相对于侧缘部分102的外周表面突出。另外,当外边缘104被夹在本体14的连接器42和外壳16的小直径部分48之间,第一环形突起110抵靠连接器42的内周表面,并且通过第一环形突起110挤压连接器42的内周表面时,该第一环形突起110抵靠连接器42的内周表面并且由于夹在连接器42和小直径部分48之间而发生变形。因而,能够使得一对第一环形突起110可靠地抵靠连接器42的内周表面,由于外边缘104,能够增强本体14和外壳16之间的密封性能。
[0051]另外,如图2C所示,第二环形突起112在本体14的连接器42的向上的方向上(在箭头F的方向上)突出,并且抵靠侧缘部分102的外边缘104的下表面。第二环形突起112被设置成当外边缘104被夹在连接器42和小直径部分48之间时,压靠外边缘104。
[0052]缓冲器环84被设置在外壳16的小直径部分48的内部中。缓冲器环84的中心部分被形成为圆筒形,并且该缓冲器环84的直径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从中心部分扩大。另夕卜,轴80的下端被插入穿过缓冲器环84的中心部分,通过将缓冲器环84的中心部分夹在阀体82的主体部分100和轴80的阶梯部分之间,缓冲器环84被连接到轴80和活塞56。正由于此,缓冲器环84与轴80和阀体82 —起移动。
[0053]另外,如图1和2C所示,耐磨环114通过缓冲器环84的外周表面上的环形凹槽被安装。耐磨环114与小直径部分48的内周表面滑动接触,从而当缓冲器环84在外壳16的内部移动时,缓冲器环84沿着轴向方向(箭头F和G的方向)以高精度被引导。
[0054]另一方面,缓冲器环84被形成为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从中心部分扩大。缓冲器环84的下表面的部分被设置成抵接主体部分100,并且被配置成于阀体82的侧缘部分102基本平行。另外,由弹性材料制成的保护构件(保护体)116被形成在缓冲器环84和阀体82的侧缘部分102形成的空间中。
[0055]保护构件116由弹性材料形成,例如,橡胶等。通过将保护构件116布置在缓冲器环84和侧缘部分102的上表面之间,保护构件116保持与侧缘部分102紧密接触,该侧缘部分102被形成为薄膜。因此,在侧缘部分102随着阀体82的移动而弯曲的情况下,保护构件116随着侧缘部分102的变形而发生变形,从而能够保护侧缘部分102。
[0056]另外,通过将主体部分100的唇部106安放于分隔壁30的顶端部分34,形成阀闭合状态,其中该分隔壁30被形成在本体14中,在该阀闭合状态下阻断第一端口 22与第二端口 24之间的连通。相反地,在主体部分100与顶端部分34分离时,则形成阀打开状态,在该阀打开状态中第一端口 22和第二端口 24通过第一和第二流动通道26、28而连通。
[0057]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双向阀10基本如上构造。接下来,将说明双向阀10的操作和效果。以下将图1所示的状态,即,阀闭合状态描述为初始状态,其中在该阀闭合状态中,阀体82降低,其唇部106安放于顶端部分34,并且阻断第一流动通道26和第二流动通道28之间的连通。
[0058]首先,对于处于图1所示的初始状态的双向阀10,由于第一和第二弹簧92、94的弹力向下(在箭头G的方向上)按压活塞56,从而形成阀闭合状态,在该阀闭合状态下阀体82经由轴80向下移动并且唇部106抵靠分隔壁30的顶端部分34。因此,防止从第一端口 22供应到第一流动通道26的压力流体通过分隔壁30和阀体82供应到第二流动通道28的一侦U。而且,这种情况表示压力流体不会被供应到供应端口 58的状态。
[0059]接下来,在双向阀10被置于阀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压力流体通过管62从未显示的压力流体源被供应到供应端口 58,从而压力流体被供应到活塞室64,活塞56在与第一和第二弹簧92、94的弹力相反的方向上被向上(在箭头F的方向上)按压。因而,随着轴80、指示器96和阀体82在径向方向(箭头F的方向)上被整体提升,活塞56沿着活塞室64上升。因而,如图3所示,阀体82的唇部106与分隔壁30的顶端部分34分离,并且释放第一流动通道26和第二流动通道28之间的连通阻断状态。结果,压力流体开始从第一流动通道26流动到第二流动通道28。
[0060]另外,活塞56上升,直到其外边缘开始抵接阀盖20的适配部72的下端,活塞56停止,从而阀体82被置于阀打开状态并且被完全打开。此时,指示器96上升并且移动到罩78的上端。正由于此,操作者能够通过罩78从外部视觉确认指示器96,从而能够容易地确认该阀已经处于完全打开的阀打开状态。
[0061]在这种情况下,随着阀体82的上升,保护构件116对应于侧缘部分102的弯曲而发生变形,由于形成为薄膜的侧缘部分102能够在总是受到保护的同时发生变形,所以能够提高侧缘部分102的耐久性。[0062]另外,通过停止将压力流体供应到供应端口 58,消除作用于活塞56的向上的按压力,并且随着轴80、指示器96和阀体82与活塞56 —起被整体下降,通过第一和第二弹簧92,94的弹力,再次向下(在箭头G的方向上)按压活塞56。另外,通过活塞56开始抵靠活塞阻尼器66,停止活塞56的下降,从而可以减轻相对于活塞56和外壳16的冲击和冲击噪声的产生。同时,通过安放阀体82的唇部106从而覆盖分隔壁30的顶端部分34,形成阀闭合状态,在该阀闭合状态下阻断第一流动通道26和第二流动通道28之间的连通。
[0063]此时,通过形成在唇部106的内部的突起108又开始再次抵靠顶端部分34的远端表面,不仅通过唇部106而且通过突起108,阻断分隔壁30和阀体82之间的压力流体的流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阻断第一流动通道26和第二流动通道28之间的连通。
[0064]另外,由于通过抵靠活塞阻尼器66而能够适当地减轻活塞56的向下推力,因此当阀体82安放于分隔壁30的顶端部分34时产生的冲击得到缓减,并且可以减小施加于阀体82的负荷。结果,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周期内使用阀体82,并且能够延长阀体82的更换周期。
[0065]以上述方式,采用本实施例,在双向阀10中,唇部106被设置在主体部分100的下部,并且该唇部106抵靠用作阀座的分隔壁30的顶端部分34,从而覆盖顶端部分34,其中该双向阀10配备有具有主体部分100的隔膜型阀体82,和从主体部分100的外周侧延伸的薄膜侧缘部分102。因而,相比于双向阀通过阀体和阀座之间的表面抵接进行密封的传统的双向阀,该双向阀10在阀闭合时能够以小负荷可靠地进行密封。结果,当阀体82安放于阀座时,在阀闭合时的按压力,即,第一和第二弹簧92、94的弹力,能够得到抑制,同时与第一和第二弹簧92、94的弹力相反的、阀体82与阀座分离时的按压力,同样能够得到抑制。
[0066]更具体地,能够抑制供应到第一端口 58的压力流体的供应量,同时允许第一和第二弹簧92、94的尺寸减小。因此,能够降低双向阀10的成本和装配工时。
[0067]另外,能够提高通过唇部106的密封效果,同时延长阀体82的更换周期。因此,能够延长双向阀10的使用寿命。
[0068]另外,一对第一环形突起110被设置在阀体82的外边缘104上,从而当外边缘104被夹持在本体14和外壳16之间时,第一环形突起110抵靠本体14的连接器42,从而被挤压和发生变形。正由于此,即使在相互连接本体14、外壳16和阀盖20的连接螺栓(未显示)的紧固力减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维持外壳16和本体14之间的第一环形突起110的密封性能,从而可以防止压力流体从本体14和外壳16之间泄漏。
[0069]另外,通过将第二环形突起112设置在本体14的连接器42上,例如,即使在相互连接本体14、外壳16和阀盖20的连接螺栓(未显示)的紧固力减小时,也能够可靠地维持外壳16和本体14之间的第二环形突起112的密封效果,从而可以防止压力流体从本体14和外壳16之间泄漏,其中该第二环形突起112朝着阀体82的侧缘部分102的一侧突出。
[0070]正由于此,通过设置上述第一环形突起110和第二环形突起112,能够进一步提高双向阀10的密封性能,因此,能够延长双向阀10的使用寿命。
[0071]另外,环形耐磨环114被安置在与阀体82整体设置的缓冲器环84的外周表面上,通过耐磨环114滑动接触外壳16的小直径部分48的内周表面,可以沿着轴向方向以高精度引导耐磨环114和阀体82。结果,由于形成在阀体82中间的唇部106能够总是被布置成与分隔壁30的顶端部分34对齐,因此唇部106可靠地安放在顶端部分34上,从而表现出密封能力。换句话说,经由耐磨环114,沿着外壳16的轴向方向上以高精度且可移动地引导缓冲器环84,从而能够防止连接到缓冲器环84的轴80的偏心未对准。
[0072]另外,唇部106被形成锥形的横截面,从而唇部106之间的距离的宽度在向下的方向上朝着形成阀座的分隔壁30 —侧逐渐扩大,因此,当唇部106开始抵靠分隔壁30的顶端部分34时,唇部106能够被平稳地安放在该顶端部分34上。
[0073]另外,由于指示器96经由轴80被连接到阀体82,操作者可以通过罩78从双向阀10的外部观察指示器96的上端,从而能够容易且可靠地确认阀打开状态,在该阀打开状态中阀体82向上上升。
[0074]另外,由于阀体82通过缓冲器环84与外壳16的小直径部分48同轴地布置,因此仅仅通过将小直径部分48适配和装配到本体14的连接器42,阀体82和分隔壁30能够被布置在直线上。更具体地,通过将外壳16装配到本体14的简单操作,阀体82、轴80和活塞56能够被可靠地同心布置并且与分隔壁30适当地对齐。因此,在阀体82下降并且阀体82安放在分隔壁30上时,唇部106能够被可靠地安放并且覆盖分隔壁30的顶端部分34。
[0075]根据本发明的双向阀系统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背离附加权利要求所阐述的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本实施例进行改变和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向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14 ),所述本体(14 )包括一对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22,24 )、流动通道(26,28 )和分隔构件(30),其中压力流体通过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22,24)被供应和排出,所述流动通道(26,28)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口(22)和所述第二端口(24),所述分隔构件(30)形成在所述流动通道(26,28)的中间并且将所述第一端口(22)和所述第二端口(24)分隔开; 隔膜阀(82),所述隔膜阀(82)具有主体部分(100)和侧缘部分(102),所述主体部分(100)被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本体(14)中并且安放于形成在所述分隔构件(30)的端部上的阀座(34)上,所述侧缘部分(102)被形成为在所述主体部分(100)的外周侧上的薄膜,并且所述侧缘部分(102)由所述本体(14)保持,其中,通过将所述主体部分(100)安放于所述阀座(34 )上以阻断所述流动通道(26,28 )之间的连通;和 保护体(116),所述保护体(116)由弹性构件制成,所述保护体(116)通过布置成与所述侧缘部分(102)紧密接触而减轻施加于所述侧缘部分(102)的负荷; 其中,所述隔膜阀(82)被连接到轴(80)的一端,所述轴(80)在轴向方向上可移动地设置,并且朝着所述阀座(34)推动所述隔膜阀(82)的弹簧(92,94)被设置在连接到所述轴(80)的另一端的活塞(56)上,并且所述主体部分(100)在其面向所述阀座(34)的底部上包括唇部(106),当安放于所述阀座(34)上时,所述唇部(106)覆盖所述分隔构件(30)的一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阀,其特征在于,其中,突起(108)被形成在所述唇部(106)内,所述突起(108)朝着所述阀座(34) —侧突出,并且当安放于所述阀座(34)上时,所述突起(108)抵靠所述阀座(34)。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阀,其特征在于,其中,环形突起(110)被设置在所述隔膜阀(82)的外边缘(104)上,所述环形突起(110)朝着外周侧突出并且抵靠所述本体(14)。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阀,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本体(14)包括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用于在当所述隔膜阀(82)安放于所述阀座(34)上时的阀闭合状态下,使所述活塞(56)停在预定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向阀,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环形阻尼器(66),所述环形阻尼器(66)由弹性构件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阀,其特征在于,其中,覆盖所述保护体(116)的环体(84)设置在所述隔膜阀(82)上,并且耐磨环(114)设置在所述环体(84)的外周表面上,所述耐磨环(114)滑动接触连接到所述本体(14)的外壳(16)的内周表面,所述环体(84)能够通过所述耐磨环(114 )在轴向方向上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向阀,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外壳(16)通过与所述本体(14)适配接合而被连接,从而所述隔膜阀(82)和所述轴(80)与所述阀座(34)对齐地同心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阀,其特征在于,其中,指示器(96)被设置在所述轴(80)的远端上,所述指示器(96)能够视觉确认所述隔膜阀(82)的打开和闭合状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阀,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分隔构件(30)从所述流动通道(26,28)的内壁表面突出,并且形成有山峰形状的横截面,所述分隔构件(30)在其顶端部分上具有所述阀座(34)。
【文档编号】F16K7/00GK103511658SQ201310247220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2日
【发明者】深野喜弘, 内野正, 铃木资德 申请人:Smc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