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增力摩擦阻尼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701259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增力摩擦阻尼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新型增力摩擦阻尼器,涉及阻尼器【技术领域】,用于提供一种能够根据振动源振幅的大小产生相应大小阻尼力的阻尼器,以减小振动带来的危害。该阻尼器,在内筒与外筒之间填充相对设置的一对弧形摩擦板,在两摩擦板之间的缝隙中设有两楔形板,通过安装在内筒侧面的活塞销推动第一楔形板的移动进而实现摩擦板与外筒壁的挤压以产生正压力,摩擦板与楔形板的接触面均为楔形斜面,通过该楔形斜面将正压力均匀分散到外筒壁上。当摩擦板磨损时,可通过在第二楔形板与摩擦板之间添加调整垫片以保证摩擦板与外筒内壁的良好接触。本实用新型可根据振动源的振幅大小,产生相应大小的摩擦力,并均匀传递到内筒上,以消除振动带来的危害,便于推广。
【专利说明】—种新型增力摩擦阻尼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阻尼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够根据外部载荷大小产生相应大小摩擦阻尼力的阻尼器。
【背景技术】
[0002]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振动时刻存在。例如,在机械加工领域,由于振动使得加工出的零件精度降低;在建筑领域,由于地震等自然灾害会使得建筑物遭到破坏。振动还会产生噪声,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为减小振动带来的危害必须减小振动,中国专利2013201155157公布的一种球囊增力摩擦阻尼器,在外壳体的内部空腔中设有活塞体,在外壳体与活塞体之间设有摩擦板;自外壳体的顶部向下延伸一作动杆,该作动杆穿过活塞体的顶部并伸入到活塞体内腔中;在活塞体的侧面设有两通孔,并在每一通孔中滑动安装一活塞销,在活塞体的内腔中设有油液;当外壳体顶部受到向下的作用力时,作动杆向下移动,使得活塞体的内腔体积减小,压力增大,迫使油液推动活塞销向外移动,进而使得摩擦板与外壳体之间的正压力增大,以增加两者之间的摩擦力。由于振动时刻存在,因此外壳体顶部的振动源时刻会将作用力传递给外壳体,进而摩擦板与外壳体之间的摩擦不断的进行,摩擦板逐渐磨损,摩擦板与外壳体之间的空隙增大,进而使得摩擦阻尼器的灵敏度降低,便不能根据外载荷的大小产生相应的摩擦力。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摩擦阻尼器,能够根据振动源振幅的大小产生相应大小的摩擦阻尼力,且有效增大外筒与摩擦板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减振效果,以减小振动带来的危害;同时,在摩擦板磨损后可以进行更换和修复。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增力摩擦阻尼器,包括外筒、作动杆、内筒、摩擦板和活塞销,竖向放置的所述外筒上端固定一用于和振动源接触的拉板,下端敞口,所述内筒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一盖板封堵形成一个密封的腔体,且在所述腔体顶部的盖板中央处设有一个第三通孔,所述拉板上设有一个向外筒内延伸的且恰好可以插入并与第三通孔滑动配合的作动杆,所述内筒套置在外筒的下部,且在所述内筒和外筒之间有一环状间隙,其特征在于,
[0005]所述腔体内部空间填充有油液和气体;
[0006]在所述内筒外表面的一侧设有一个平面,且在所述平面上沿内筒轴向设有至少两个第一通孔,在每一第一通孔中分别安装一活塞销;
[0007]在靠近所述平面一侧及相对一侧的所述环状间隙中分别设有第一楔形板和第二楔形板,且所述第一楔形板可以在平面与外筒内壁之间的空间中滑动,在所述第一楔形板竖向上设有与活塞销接触并配合的第二通孔,在两楔形板之间的环状间隙中分别设有一圆弧状的摩擦板,且楔形板和摩擦板在竖直面上的接触面为楔形斜面,所述楔形斜面满足:当活塞销向外滑动时,第一楔形板向外滑动并通过两侧的楔形斜面压迫摩擦板,使得摩擦板有向外运动的趋势。
[0008]进一步地,所述活塞销为端部是锥状的圆柱体,且所述第二通孔为锥形孔。
[0009]进一步地,所述活塞销为端部是阶梯状的圆柱体,所述第二通孔为台阶孔。
[0010]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摩擦板规格一致且对称设置在环状间隙中。
[0011]进一步地,所述油液液面距离内筒顶壁之间的距离为I毫米至3毫米。
[0012]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楔形板和摩擦板之间的楔形斜面缝隙中嵌有调整垫片。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楔形板的宽度与平面的宽度接近。
[0014]进一步地,所述内筒上下两端的盖板直径与外筒内径相同,且所述摩擦板镶嵌在上下盖板之间的内筒外侧,在内筒轴向上摩擦板与内筒相对静止。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摩擦阻尼器,在圆形的内筒与外筒之间填充相对设置的一对弧形的摩擦板,在两摩擦板之间的缝隙中设有两楔形板,通过安装在内筒侧面的活塞销推动第一楔形板的移动进而实现摩擦板与外筒内壁的挤压以产生正压力,摩擦板与楔形板的接触面均为楔形斜面,通过该楔形斜面将正压力均匀分散到外筒内壁上。当摩擦板磨损时,可通过在第二楔形板与摩擦板之间添加调整垫片以保证摩擦板与内筒壁的良好接触。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外部振动源的振幅大小,产生相应大小的摩擦力,并均匀传递到外筒内壁上,以消除振动带来的危害,便于推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剖视图;
[0017]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0018]图3为内筒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实施例一的第一楔形板不意图;
[0020]图5为摩擦板示意图;
[0021]图6为第二楔形板示意图;
[0022]图7为实施例二的第一楔形板与活塞销配合示意图;
[0023]图中:1拉板,2盖板,2'盖板,3作动杆,4第一楔形板,5活塞销,6外筒,7内筒,8第二楔形板,9平面,10摩擦板,11调整垫片,12楔形斜面,12'楔形斜面,12"楔形斜面,13腔体,14油液,15空气,16第一通孔,17第二通孔,18第三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拉板1、盖板、作动杆3、第一楔形板4、活塞销
5、外筒6、内筒7、第二楔形板8、摩擦板10和调整垫片1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
[0025]如图1所示,外筒6为圆筒形的金属件,在外筒的顶部焊接固定一拉板1,拉板I为圆形的金属件,拉板的下表面固定在外筒上,拉板的上表面直接与振动源接触。拉板与外筒也可以采用铸造的形式一体成型。如图2所示,在外筒的内壁上接触配合有两个摩擦板10,如图5所示,摩擦板为弧形的金属板,两摩擦板相对应的两端之间分别留有一缝隙,摩擦板的外圆弧面与外筒的内壁接触配合,在两摩擦板的内圆弧面围成的空间中固定安装一内筒7。内筒7为筒形的金属件,内筒的外壁与摩擦板的内圆弧面接触并固定连接,内筒的外壁与外筒的内壁围成一个环形间隙。在两摩擦板围成的两个缝隙中分别放置有一第一楔形板4和第二楔形板8。第一楔形板4的两侧面分别与两摩擦板的竖向端面接触配合,第一楔形板的两侧面为楔形斜面12并形成一个锥形,且该锥形的尖端朝向外筒的内壁;相应地,每一摩擦板的两端面也为楔形斜面12'。在第一楔形板上设有若干第二通孔17,且若干第二通孔的连线位于一条直线上。第二楔形板8为圆弧形的金属件,第二楔形板的两端面为楔形斜面12",且第二楔形板的两端面分别与两摩擦板的端面接触配合。在第二楔形板的两端与摩擦板之间分别填充有调整垫片11,调整垫片为片状的金属件。在与第一楔形板相对应的内筒一侧铣出一竖直的平面9,在该平面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通孔16,且若干第一通孔沿竖向重叠设置,在每一第一通孔中滑动安装有一活塞销5。活塞销的两端分别为圆锥形和圆柱形,每一活塞销为圆柱形的一端置于第一通孔中,每一活塞销为圆锥形的一端与第一楔形板上对应的第二通孔配合,第二通孔为锥形孔,活塞销的个数与第一通孔的个数相同并一一对应。如图7所示,为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楔形板和活塞销的配合示意图,第一楔形板上的第二通孔为台阶孔,且活塞销与第二通孔配合的一端为与第二通孔相适应的凸字形,活塞销的另一端为与第一通孔滑动配合的圆柱形。在内筒的顶部焊接固定一盖板2,盖板2整体为圆形的金属件,在盖板中设有一第三通孔18,在拉板的下表面竖直向下延伸一作动杆3,作动杆为金属杆件,该作动杆可以焊接或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拉板上,也可以与拉板一体成型。该作动杆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等,但作动杆的外形要与第三通孔保持一致,且作动杆穿过第三通孔伸入到内筒的内腔中;一方面作动杆可相对盖板作竖向的滑动,另一方面,作动杆与第三通孔之间接触良好,以保证内筒内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在内筒的底部焊接固定一盖板2',盖板2'为圆形的金属件,这样,通过两盖板、作动杆3、内筒7和活塞销5围成一个封闭的腔体13,在该腔体13中盛有油液14,并保证油液的液面与盖板2的下表面之间保持一段距离,该距离大小为I?3mm,以使得腔体13中留有少量的空气15。盖板2,可固定安装在底座上,并通过底座与地基或其它承受载荷的部件连接。
[0026]当盖板2 —侧的振动源发生振动时,盖板2及其固定在盖板2下部的外筒受到竖直向下的作用力,在该作用力下,盖板2带动作动杆竖直向下移动,作动杆的下端伸入到腔体中的长度变大,作动杆占据的腔体中的体积变大,油液占据的空间变小,因此,腔体中油液受到压缩,油液的压力变大;油液压力变大,便推动活塞销向第一楔形板所在的一侧移动,进而推动第一楔形板向外移动,最终推动摩擦板挤压外筒内壁,在摩擦板与外筒内壁的正压力作用下,摩擦板与外筒之间的摩擦力均匀分布在两者的接触面上,且该摩擦力的合力大小与振动源施加在拉板上的作用力大小相当。当振动源振幅不同时,即振动源施加在拉板上的作用力大小不同时,作动杆的竖向位移不同,腔体的体积变化不同,进而油液的压力大小不同,摩擦板与外筒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不同,但摩擦力的合力大小与振动源施加在拉板上的作用力大小相当。由于振动是时刻存在的,摩擦板与外筒之间不断的摩擦,导致摩擦板逐渐磨损,此时,可在第二楔形板与摩擦板之间添加调整垫片,以保证摩擦板与外筒的良好接触。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增力摩擦阻尼器,包括外筒、作动杆、内筒、摩擦板和活塞销,竖向放置的所述外筒上端固定一用于和振动源接触的拉板,下端敞口,所述内筒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一盖板封堵形成一个密封的腔体,且在所述腔体顶部的盖板中央处设有一个第三通孔,所述拉板上设有一个向外筒内延伸的且恰好可以插入并与第三通孔滑动配合的作动杆,所述内筒套置在外筒的下部,且在所述内筒和外筒之间有一环状间隙,其特征在于, 所述腔体内部空间填充有油液和气体; 在所述内筒外表面的一侧设有一个平面,且在所述平面上沿内筒轴向设有至少两个第一通孔,在每一第一通孔中分别安装一活塞销; 在靠近所述平面一侧及相对一侧的所述环状间隙中分别设有第一楔形板和第二楔形板,且所述第一楔形板可以在平面与外筒内壁之间的空间中滑动,在所述第一楔形板竖向上设有与活塞销接触并配合的第二通孔,在两楔形板之间的环状间隙中分别设有一圆弧状的摩擦板,且楔形板和摩擦板在竖直面上的接触面为楔形斜面,所述楔形斜面满足:当活塞销向外滑动时,第一楔形板向外滑动并通过两侧的楔形斜面压迫摩擦板,使得摩擦板有向外运动的趋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增力摩擦阻尼器,其特征是,所述活塞销为端部是锥状的圆柱体,且所述第二通孔为锥形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增力摩擦阻尼器,其特征是,所述活塞销为端部是阶梯状的圆柱体,所述第二通孔为台阶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增力摩擦阻尼器,其特征是,两个所述摩擦板规格一致且对称设置在环状间隙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增力摩擦阻尼器,其特征是,所述油液液面距离内筒顶壁之间的距离为I毫米至3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增力摩擦阻尼器,其特征是,在所述第二楔形板和摩擦板之间的楔形斜面缝隙中嵌有调整垫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增力摩擦阻尼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楔形板的宽度与平面的宽度接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增力摩擦阻尼器,其特征是,所述内筒上下两端的盖板直径与外筒内径相同,且所述摩擦板镶嵌在上下盖板之间的内筒外侧,在内筒轴向上摩擦板与内筒相对静止。
【文档编号】F16F13/00GK203685969SQ201420046464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5日
【发明者】张盟, 赵东, 安延涛, 刘海洋, 孙连江 申请人:济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