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阻尼装置和弹性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62144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压力阻尼装置和弹性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力阻尼装置和一种弹性构件。



背景技术:

已知有通过使用流体产生阻尼力来执行阻尼操作的压力阻尼装置。例如,日本国特开2008-248956号公报公开了一种有关压力阻尼装置的技术,该压力阻尼装置设置有阀门结构,该阀门结构包括:阀盘,该阀盘上形成有端口;叶片阀,该叶片阀通过层压多个环形叶片构造而成,并且该叶片阀层压在阀盘上,将内圆周侧作为固定端,以打开和关闭端口;以及偏置构件,该偏置构件具有厚壁外圆周,该偏置构件插入在环形叶片之间,并且该偏置构件向叶片阀施加初始挠曲,其中,该偏置构件包括:薄壁小直径内圆周环、厚壁外圆周环、以及至少一个薄壁臂,该厚壁外圆周环的内径比内圆周环的外径大,该至少一个薄壁臂使内圆周环和外圆周环彼此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8-24895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当设置有形成为环状的环形构件时,必须对环形构件进行定位。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以设想将环形构件接合至与该环形构件相对的另一构件。然而,例如,存在如下风险:环形构件和该另一构件断开接合,使得环形构件移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稳定压力阻尼装置中使用的环形构件的位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力阻尼装置,该压力阻尼装置包括:气缸,该气缸容纳流体;杆,该杆具有容纳在气缸中的一侧端和从气缸的开口突出的另一侧端,并且该杆在气缸的轴向上移动;以及阻尼力产生单元,该阻尼力产生单元通过杆的移动来产生阻尼力,其中,阻尼力产生单元包括:流道形成部,该流道形成部形成有流道,流体结合杆的移动而流经流道;开关构件,该开关构件打开和关闭流道形成部中的流道;环状的环形构件,该环形构件设置在开关构件上,位于与流道形成部相对的一侧的相对侧;以及突出构件,该突出构件具有定位部,该定位部径向延伸并且确定环形构件在径向上的位置。

根据本配置,环形构件的位置可以通过径向延伸的突出构件而得以稳定。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与压力阻尼装置中使用的环形构件相对设置,压力阻尼装置结合杆相对于气缸的移动而产生阻尼力,其中,弹性构件包括:环形部,该环形部具有供杆穿过的通孔;多个第一突出部,该多个第一突出部形成为从环形部径向延伸出来;以及第二突出部,该第二突出部形成为从环形部径向延伸出来并且其在径向上的突出长度比第一突出部短。

根据本发明,在压力阻尼装置中使用的环形构件的位置可以得到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的总体配置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活塞体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压缩侧阀组的说明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预紧弹簧的说明图;

图5A至图5C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预紧弹簧的组装状态的示意图;

图6A和图6B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在液压阻尼装置的活塞部中的油流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第一修改例的活塞部的总体图;

图8是根据第二修改例的压缩侧阀组的分解透视图;

图9A和图9B是根据第三修改例的液压阻尼装置的说明图;

图10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的说明图;以及

图11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的总体图。

参考标号说明

1:液压阻尼装置(压力阻尼装置的示例)

11:第一气缸(气缸的示例)

21:活塞杆(杆的示例)

30:活塞体(流道形成部的示例)

52:座阀(开关构件的示例)

53:环阀(环形构件的示例)

54:预紧弹簧(突出构件和弹性构件的示例)

100:活塞部(阻尼力产生单元的示例)

540:环形部(环形部的示例)

541:按压部(按压部和第一突出部的示例)

542:定位部(定位部和第二突出部的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总体配置图。

在以下描述中,图1中示出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纵向将称为“轴向”。另外,在以下描述中,液压阻尼装置1在轴向上的下侧将称为“一侧”,而液压阻尼装置1在轴向上的上侧将称为“另一侧”。此外,图1中示出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左右方向将称为“径向”,靠近中轴的一侧将称为“内侧”,而远离中轴的一侧将称为“外侧”。

[液压阻尼装置1的配置]

首先,将对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配置进行描述。

如图1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包括: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该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容纳燃油;活塞杆21,该活塞杆21的一部分进入第一气缸11中并且可在轴向上移动;活塞部100,该活塞部100固定至活塞杆21并且在第一气缸11的内侧移动;以及底阀部60,该底阀部60设置在第一气缸11的一侧底部中。

[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的配置]

如图1所示,液压阻尼装置1具有所谓的双管结构,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在径向上从内侧到外侧依次设置在所谓的双管结构中。

第一气缸11的一侧端(底部)由底阀部60堵塞。另外,第二气缸12的一侧端由底盖13堵塞。同时,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的另外的侧端(上部)由杆导向件14、油封15和封盖16堵塞以便允许活塞杆21通过。此外,储存腔室R形成在第一气缸11与第二气缸12之间,储存腔室R是具有圆柱形状的空间。储存腔室R容纳燃油,同时,气体被密封在储存腔室R的另一侧。

[活塞杆21的配置]

活塞杆21配置为:使得在一侧的部分进入第一气缸11,在另一侧的剩余部分暴露在第一气缸11的外面,并且活塞杆21可在轴向上移动。另外,活塞杆21在其一侧端处设置有活塞部100。此外,活塞杆21和活塞部100整体地在轴向上移动。此外,活塞部100设置为可在轴向上沿着气缸的内圆周表面移动。

[活塞部100的配置]

活塞部100包括:活塞体30,该活塞体30中形成有多个油道(将在后文描述),该多个油道在轴向上穿过活塞体30;膨胀侧阀组40,该膨胀侧阀组40设置在活塞体30的一侧;压缩侧阀组50,该压缩侧阀组50设置在活塞体30的另一侧;膨胀侧阀门挡块110,该膨胀侧阀门挡块110设置在膨胀侧阀组40的一侧;以及压缩侧阀门挡块120,该压缩侧阀门挡块120设置在压缩侧阀组50的另一侧。

此外,活塞部100将第一气缸11的内侧空间划分为第一油室Y1和第二油室Y2,第一油室Y1是在轴向上一侧(图1中的下侧)的空间,第二油室Y2是在轴向上另一侧(图1中的上侧)的空间。

[底阀部60的配置]

底阀部60包括:阀体61,该阀体61具有多个压缩侧底油道611和多个膨胀侧底油道612,该多个压缩侧底油道611在轴向上穿过底阀部60,该多个膨胀侧底油道612在压缩侧底油道611的径向上的外侧沿轴向穿过底阀部60;压缩侧底阀621,该压缩侧底阀621设置在阀体61的一侧;以及膨胀侧底阀622,该膨胀侧底阀622设置在阀体61的另一侧。另外,膨胀侧底阀622包括油孔622R,该油孔622R位于在径向上与压缩侧底油道611相对应的位置。

此外,底阀部60设置在液压阻尼装置1的一侧端并且使第一油室Y1和储存腔室R彼此分开。

接下来将对活塞部100(活塞体30、膨胀侧阀组40和压缩侧阀组50)进行详细描述。

图2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活塞体30的截面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压缩侧阀组50的说明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液压阻尼装置1(压力阻尼装置)包括:第一气缸11(气缸),该第一气缸11容纳燃油(流体);活塞杆21(杆),该活塞杆21具有容纳在第一气缸11中的一侧端和从第一气缸11的开口突出的另一侧端,并且该活塞杆21在第一气缸11的轴向上移动;以及活塞部100(阻尼力产生单元),该活塞部100通过活塞杆21的移动来产生阻尼力。此外,活塞部100包括:活塞体30(流道形成部),该活塞体30中形成有压缩侧油道32(流道),燃油结合活塞杆21的移动而流经该压缩侧油道32;座阀52(开关构件),该座阀52打开和关闭活塞体30的压缩侧油道32;环状的环阀53(环形构件),该环阀53设置在座阀52上,位于与活塞体30相对的一侧的相对侧;以及预紧弹簧54(突出构件),该预紧弹簧54径向延伸并且具有定位部542(定位部),定位部542确定环阀53在径向上的位置。

在下文中,将对相应部件进行详细描述。

[活塞体30的配置]

如图2所示,活塞体30包括:通孔31,该通孔31在轴向上延伸;压缩侧油道32,该压缩侧油道32沿轴向形成在活塞体30中;膨胀侧油道33,该膨胀侧油道33沿轴向形成在活塞体30中;以及活塞环34,该活塞环34设置在径向上的外侧。

通孔31是形成为近似于圆柱状的孔。此外,活塞杆21的一侧安装部21a插入到通孔31中。

压缩侧油道32包括压缩侧第一油道端口321和压缩侧第二油道端口322,该压缩侧第一油道端口321朝着一侧的第一油室Y1开口,该压缩侧第二油道端口322朝着另一侧的第二油室Y2开口。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压缩侧油道32形成在压缩冲程(将在后文描述)期间从第一油室Y1流向第二油室Y2的油路。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压缩侧油道32在活塞体30的圆周方向上以近似于相等的间隔设置于多个位置(本实施例中为八个位置)。

膨胀侧油道33包括膨胀侧第一油道端口331和膨胀侧第二油道端口332,该膨胀侧第一油道端口331朝着一侧的第一油室Y1开口,该膨胀侧第二油道端口332朝着另一侧的第二油室Y2开口。另外,膨胀侧油道33形成在膨胀冲程(将在后文描述)期间从第二油室Y2流向第一油室Y1的油路。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膨胀侧油道33在活塞体30的圆周方向上以近似于相等的间隔设置于多个位置(本实施例中为八个位置)。

活塞环34设置在活塞体30的外圆周上。另外,活塞环34设置为与第一气缸11的内圆周表面成可滑动接触。此外,活塞环34减少与第一气缸11间的摩擦阻力。

(膨胀侧阀组40)

如图2所示,膨胀侧阀组40包括:膨胀侧狭缝阀41,该膨胀侧狭缝阀41具有在其外圆周上的孔口41S;多个膨胀侧阻尼阀42,该多个膨胀侧阻尼阀42设置在膨胀侧狭缝阀41的一侧;膨胀侧第一阀座43,该膨胀侧第一阀座43设置在多个膨胀侧阻尼阀42的一侧;以及膨胀侧第二阀座44,该膨胀侧第二阀座44设置在膨胀侧第一阀座43的一侧。此外,当膨胀侧阻尼阀42变形时,膨胀侧第一阀座43和膨胀侧第二阀座44充当挠曲支点。

(压缩侧阀组50)

如图2和图3所示,压缩侧阀组50包括:压缩侧狭缝阀51;座阀52,该座阀52设置在压缩侧狭缝阀51的另一侧;环阀53,该环阀53设置在座阀52的另一侧;预紧弹簧54,该预紧弹簧54设置在环阀53的另一侧;压缩侧第一阀座55,该压缩侧第一阀座55设置在预紧弹簧54的另一侧;以及压缩侧第二阀座56,该压缩侧第二阀座56设置在压缩侧第一阀座55的另一侧。

如图3所示,压缩侧狭缝阀51是具有通孔51H的盘状金属构件,活塞杆21的一侧安装部21a(参照图2)穿过通孔51H。此外,压缩侧狭缝阀51包括油孔511和封盖部512。

油孔511形成在压缩侧狭缝阀51的圆周方向上的多个位置(本实施例中为三个位置)。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活塞体30包括压缩侧油道32(第一流道部)和膨胀侧油道33(第二流道部),该压缩侧油道32形成从第一油室Y1流向第二油室Y2的油流,该膨胀侧油道33形成从第二油室Y2流向第一油室Y1的油流。此外,油孔511分别形成在与膨胀侧油道33(参照图2)的膨胀侧第二油道端口332相对的位置。换言之,油孔511(开口部)总是打开膨胀侧第二油道端口332(膨胀侧油道33的另一侧)。

另一方面,封盖部512是在压缩侧狭缝阀51的径向上于油孔511的外侧形成为环状的部分。另外,封盖部512形成在与压缩侧油道32的压缩侧第二油道端口322相对的位置。此外,封盖部512根据压缩侧第二油道端口322处的油流来打开和关闭压缩侧第二油道端口322。

此外,压缩侧狭缝阀51包括在其外圆周上的孔口51S。孔口51S在封盖部512的部分中形成为切口形状。此外,孔口51S形成为与压缩侧油道32(参照图2)的压缩侧第二油道端口322相对。

座阀52是具有通孔52H的盘状金属构件,活塞杆21的一侧安装部21a(参照图2)穿过通孔52H。此外,座阀52包括油孔521和封盖部522。

另外,油孔521形成在座阀52的圆周方向上的多个位置(本实施例中为三个位置)。此外,油孔521分别形成在与膨胀侧油道33(参照图2)的膨胀侧第二油道端口332相对的位置。换言之,油孔521总是打开膨胀侧第二油道端口332,压缩侧狭缝阀51的油孔511位于两者之间。

另一方面,封盖部522是在座阀52的径向上于油孔521的外侧形成为环状的部分。另外,封盖部522形成在与压缩侧油道32的压缩侧第二油道端口322相对的位置。此外,封盖部522与压缩侧狭缝阀51一起根据压缩侧第二油道端口322处的油流来打开和关闭压缩侧第二油道端口322。

环阀53是形成为环状的金属构件并且包括处于径向上的内侧的开口53N。环阀53的外径形成为近似等于座阀52的外径。此外,环阀53的内径比座阀52的油孔521在径向上的外侧边缘大。换言之,环阀53配置为不会堵塞座阀52的油孔521。

预紧弹簧54是具有通孔54H的盘状金属构件,活塞杆21的一侧安装部21a(参照图2)穿过通孔54H。另外,预紧弹簧54是具有弹力的弹性构件。此外,预紧弹簧54包括:环形部540,该环形部540设置于径向上的内侧并且通孔54H形成在其上;多个(本实施例为五个)按压部541,该多个按压部541相对于环形部540形成在径向上的外侧;以及多个(本实施例中为五个)定位部542,该多个定位部542相对于环形部540形成在径向上的外侧。

此外,后文将参照图4~图5C对预紧弹簧54进行详细描述。

压缩侧第一阀座55是具有通孔55H的环状金属构件,活塞杆21的一侧安装部21a穿过通孔55H。压缩侧第一阀座55的外径比压缩侧狭缝阀51和座阀52小。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压缩侧第一阀座55在压缩侧狭缝阀51和座阀52变形时形成空间,同时,其在压缩侧狭缝阀51和座阀52变形时充当挠曲支点。

压缩侧第二阀座56是具有通孔56H的环状金属构件,活塞杆21的一侧安装部21a穿过通孔56H。压缩侧第二阀座56的外径比压缩侧第一阀座55小。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压缩侧第二阀座56在压缩侧第一阀座55、压缩侧狭缝阀51和座阀52变形时形成空间,同时,其在压缩侧第一阀座55、压缩侧狭缝阀51和座阀52变形时充当挠曲支点。

(膨胀侧阀门挡块110、压缩侧阀门挡块120)

如图2所示,活塞杆21穿过膨胀侧阀门挡块110的中心部分,并且膨胀侧阀门挡块110形成为比膨胀侧阻尼阀42小并防止膨胀侧阻尼阀42向一侧变形为超出膨胀侧阀门挡块110。

活塞杆21穿过压缩侧阀门挡块120的中心部分,并且压缩侧阀门挡块120形成为具有与压缩侧狭缝阀51和座阀52的外径近似于相等的外径并防止压缩侧狭缝阀51和座阀52进一步地向一侧变形而超出压缩侧阀门挡块120。此外,压缩侧阀门挡块120包括多个油道122。在本实施例中,油道122设置在与膨胀侧油道33的膨胀侧第二油道端口332相对的位置。

-预紧弹簧54-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预紧弹簧54的说明图。

图5A至图5C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预紧弹簧54的组装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环形部540的外径形成为比环阀53的内径小。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环形部540的外径形成为在径向上比座阀52的油孔521更靠近内侧中心。

如图4所示,按压部541形成为在径向上朝着外侧突出。换言之,按压部541形成为径向延伸。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按压部541以近似于相等的间隔沿圆周方向布置。此外,每个按压部541的轮廓形成为近似于矩形。换言之,按压部541在径向上形成有近似于相等的宽度。此外,按压部541的端541P形成为近似于直线。

此外,如图5A和图5B所示,各个按压部541的端541P定位在比环阀53的开口53N更朝外的外侧。因此,在组装好预紧弹簧54的状态下,该多个按压部541定位为在环阀53的另一侧与环阀53重叠。此外,如图5B所示,在处于径向上的内侧的环形部540处,预紧弹簧54被夹在座阀52与压缩侧第一阀座55之间。因此,预紧弹簧54通过多个按压部541朝着一侧按压环阀53。

尤其,如上所述,预紧弹簧54由定位在其一侧的环形部540按压为与座阀52相抵。同时,按压部541的端541P的一侧挂在环阀53上,环阀53比座阀52朝着另一侧突出得更远。如此一来,按压部541在挠曲状态下与环阀53接触。因此,利用按压部541的弹力(恢复力),即使是在座阀52变形之前的状态下(将在后文描述),预紧弹簧54也会经由环阀53施力(载荷)将座阀52按压为与活塞体30相抵。

此外,尽管本实施例采用的配置中设置了五个按压部541,但按压部541的数量不限于该示例。按压部541仅需朝向一侧按压环阀53,并且,优选设置例如两个或者更多个按压部541。

如图4所示,定位部542形成为在径向上朝着外侧突出。换言之,定位部542形成为径向延伸。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该多个定位部542以近似于相等的间隔沿圆周方向布置。此外,定位部542布置在两个相邻的按压部541之间。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按压部541和定位部542沿圆周方向交替布置。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部542形成为近似于锥形,其宽度在径向上越往外侧越小。定位部542的端542P形成为近似于半圆形。

如图5A和图5C所示,在径向上的外侧端542P形成为近似等于环阀53的开口53N的内径。换言之,定位部542在径向上的突出长度形成为比按压部541在径向上的突出长度短。因此,定位部542的端542P与环阀53的开口53N的内圆周接触。

此外,如图5C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定位部542的厚度W1形成为比环阀53的厚度W2大。

因此,如图5A和图5C所示,在组装好预紧弹簧54的状态下,该多个定位部542定位为布置在与环阀53近似于相同的平面上。具体地,在座阀52的另一侧,定位部542布置在与环阀53近似于相同的高度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预紧弹簧54本身在径向上的位置由内侧的活塞杆21确定。因此,预紧弹簧54通过多个定位部542来确定环阀53在径向上的位置。

此外,如图4所示,虽然形成为径向延伸的按压部541和定位部542与座阀52的油孔521部分地重叠,但总体来看,按压部542和定位部542打开油孔521。此外,预紧弹簧54使得燃油能够不断地流过座阀52的油孔521。

此外,尽管本实施例采用的配置中设置了五个定位部542,但定位部542的数量不限于该示例。定位部542仅需将环阀53定位在径向上,并且,优选设置例如三个或者更多个定位部542。

另外,图5C中示出的本实施例中的定位部542的厚度W1,可以与环阀53的厚度W2相同或者可以比环阀53的厚度W2小。

此外,可以在定位部542与环阀53的内径(开口53N)之间设置微小缝隙。

[液压阻尼装置1的运行]

接下来将对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运作进行描述。

图6A和图6B是示出了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活塞部100中的油流的示意图。具体地,图6A示出了膨胀冲程期间的油流而图6B示出了压缩冲程期间的油流。

(膨胀冲程期间)

在液压阻尼装置1的膨胀冲程期间,活塞杆21相对于第一气缸11移动至轴向上的另一侧(图6A中的上侧)。随着活塞杆21的移动,第二油室Y2中的燃油受到压缩,第一油室Y1中产生负压力。

这时,在活塞杆21的移动速度处于所谓的非常低的速度的情况下,在第二油室Y2中的燃油流经压缩侧阀门挡块120的油道122、座阀52的油孔521和压缩侧狭缝阀51的油孔511并且流到活塞体30的膨胀侧油道33中。此外,已经流到膨胀侧油道33中的燃油从膨胀侧第一油道端口331流经膨胀侧狭缝阀41的孔口41S并且流出到第一油室Y1(图6A中的虚线表示的箭头)。

此外,当活塞杆21的移动速度较高时,第二油室Y2中的燃油同样流到活塞体30的膨胀侧油道33中。此外,已经流到膨胀侧油道33中的燃油在打开膨胀侧阻尼阀42(其关闭膨胀侧第一油道端口331)的同时,流出到第一油室Y1(图6A中以实线表示的箭头)。

此外,如图1所示,储存腔室R中的燃油打开膨胀侧底阀622(其关闭阀体61的膨胀侧底油道612)并且流到第一油室Y1中。

(压缩冲程期间)

在液压阻尼装置1的压缩冲程期间,活塞杆21相对于第一气缸11移动至轴向上的一侧(图6B中的下侧)。固定至活塞杆21的活塞部100压缩在第一油室Y1内的燃油并且使第一油室Y1中的压力增加。

这时,当活塞杆21的移动速度是所谓的非常低的速度时,第一油室Y1中的燃油流到活塞体30的压缩侧油道32中。此外,已经流到压缩侧油道32中的燃油从压缩侧第二油道端口322流经压缩侧狭缝阀51的孔口51S并且流出到第二油室Y2(图6B中以虚线表示的箭头)。

此外,当活塞杆21的移动速度较高时,已经流到压缩侧油道32中的燃油在打开座阀52(该座阀52关闭压缩侧第二油道端口322)的同时流出到第二油室Y2(图6B中以实线表示的箭头)。

此外,如图1所示,在底阀部60中,第一油室Y1中的燃油流经膨胀侧底阀622的油孔622R并且流到压缩侧底油道611中。此外,压缩侧底油道611中的燃油打开压缩侧底阀621(其关闭压缩侧底油道611)并且从第一油室Y1流出到储存腔室R中。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座阀52在压缩冲程期间变形,并且当随后过渡至膨胀冲程时,预紧弹簧54立即使座阀52朝向一侧移位并且座阀52堵塞压缩侧油道32。相应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可以迅速地执行准备以将液压阻尼装置1从压缩冲程切换至膨胀冲程以及切换至下一次压缩冲程。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预紧弹簧54确定环阀53在径向上的位置。相应地,即使液压阻尼装置1长时间地使用,环阀53在径向上的位置也能得到稳定地固定。

<第一修改例>

图7是根据第一修改例的活塞部100的总体图。

接下来将对根据第一修改例的活塞部100进行描述。此外,在第一修改例中,将为与第一实施例的部件相似的部件分配相同的标号并且下文将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

如图7所示,根据第一修改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包括膨胀侧阀组70,该膨胀侧阀组70代替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膨胀侧阀组40。

(膨胀侧阀组70)

膨胀侧阀组70包括:座阀72;环阀73,该环阀73设置在座阀72的一侧;预紧弹簧74,该预紧弹簧74设置在环阀73的一侧;膨胀侧第一阀座43,该膨胀侧第一阀座43设置在预紧弹簧74的一侧;以及膨胀侧第二阀座44,该膨胀侧第二阀座44设置在膨胀侧第一阀座43的一侧。

根据第一修改例的座阀72、环阀73、和预紧弹簧74的基本配置分别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座阀52、环阀53和预紧弹簧54的基本配置相似。

座阀72是具有通孔72H的盘状金属构件,活塞杆21的一侧安装部21a(参照图2)穿过通孔72H。此外,座阀72包括油孔721。油孔721形成在与膨胀侧油道33相对的位置并且形成为比膨胀侧油道33的宽度(流道截面面积)小。

环阀73包括开口73N。开口73N形成为不会堵塞油孔721。

预紧弹簧74包括多个径向延伸的按压部741和多个径向延伸的定位部742。此外,预紧弹簧74通过按压部741经由环阀73朝着活塞体30的一侧按压座阀72。此外,预紧弹簧74通过定位部742来确定环阀73在径向上的位置。

通过根据第一修改例的如上述配置的活塞部100,压缩侧阀组50在压缩冲程期间产生阻尼力。此外,膨胀侧阀组70在膨胀冲程期间产生阻尼力。尤其,在座阀72中,座阀72的油孔721设置在与膨胀侧油孔33相对的位置。因此,已经流到膨胀侧油道33中的燃油流经座阀72的油孔721。然而,当燃油试图以等于或者超过油孔721所允许的量流动时,座阀72变形并且打开膨胀侧油道33。这样,通过根据第一修改例的活塞部100,设置在座阀72上的油孔721为所产生的阻尼力赋予其特性。

另外,在第一修改例中,当按压部741使得座阀72变形时,预紧弹簧74调节座阀72的打开容易度以便打开膨胀侧油道33。换言之,预紧弹簧74的按压部741在膨胀冲程期间的初始阶段(所谓的阻尼力上升时段)调节阻尼力。此外,预紧弹簧74通过定位部742来确定环阀73在径向上的位置。

此外,例如,在根据第一修改例的预紧弹簧74中,多个按压部741可以分别具有不同的形状。相似地,例如,在根据第一修改例的预紧弹簧74中,多个按压部741可以分别具有不同的宽度。相应地,例如,当预紧弹簧74由于燃油而使得座阀72变形时,通过在圆周方向上向座阀72施加变化,为所产生的阻尼力赋予其特性。

<第二修改例>

图8是根据第二修改例的压缩侧阀组350的分解透视图。

接下来将对根据第二修改例的活塞部100进行描述。此外,在第二修改例中,将为与第一实施例的部件相似的部件分配相同的标号并且下文将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

如图8所示,根据第二修改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包括环阀83,该环阀83代替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环阀53,并且包括第二预紧弹簧81和定位环82,两者代替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预紧弹簧54。

环阀83是包括开口83N的金属构件。开口83N形成为不会堵塞座阀52的油孔521。此外,环阀83的厚度形成为比第二预紧弹簧81和定位环82彼此重叠时的厚度大。

第二预紧弹簧81是具有通孔81H的盘状金属构件,活塞杆21的一侧安装部21a(参照图2)穿过通孔81H。另外,第二预紧弹簧81包括多个(第二修改例中为五个)径向延伸的按压部811。此外,第二预紧弹簧81通过按压部811朝着座阀52按压环阀83。

定位环82是具有通孔82H的盘状金属构件,活塞杆21的一侧安装部21a(参照图2)穿过通孔82H。另外,定位环82包括多个(第二修改例中为五个)径向延伸的定位部821。此外,定位环82通过定位部821来确定环阀83在径向上的位置。

<第三修改例>

图9A和图9B是根据第三修改例的活塞部100的说明图。

接下来将对根据第三修改例的活塞部100进行描述。此外,在第三修改例中,将为与第一实施例的部件相似的部件分配相同的标号并且下文将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

根据第三修改例的第三预紧弹簧84包括环形部540和按压定位部841,按压定位部841沿径向形成在环形部540的外侧。

按压定位部841形成为在径向上突出。换言之,按压定位部841形成为径向延伸。另外,沿圆周方向以近似于相等的间隔设置有多个(本示例中为五个)按压定位部841。此外,按压定位部841的总长度形成为比环阀53的开口53N长。

此外,按压定位部841包括台阶部841L。台阶部841L形成在与环阀53的开口53N(其内圆周)接触的位置。此外,按压定位部841通过台阶部841L来确定环阀53在径向上的位置。

如上文所描述,根据第三修改例的第三预紧弹簧84总体上朝着座阀52按压环阀53,同时通过台阶部841L来确定环阀53在径向上的位置。换言之,根据第三修改例的第三预紧弹簧84配置为:使单个按压定位部841兼作为(例如)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预紧弹簧54的按压部541和定位部542。

此外,在第三预紧弹簧84中,与环阀53的内圆周接触的台阶部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形成:使按压定位部841在径向上具有近似于相同的厚度并且折叠按压定位部841。

<第二实施例>

图10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说明图。

接下来将对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进行描述。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将为与第一实施例的部件相似的部件分配相同的标号并且下文将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

首先,将对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进行概述。

如图1和图10所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压力阻尼装置)包括:第一气缸11(气缸),该第一气缸11容纳燃油(流体);活塞杆21(杆),该活塞杆21具有容纳在第一气缸11中的一侧端和从第一气缸11的开口突出的另一侧端,并且该活塞杆21在第一气缸11的轴向上移动;以及底阀部260(阻尼力产生单元),该底阀部260通过活塞杆21的移动来产生阻尼力。此外,底阀部260包括:阀体230(流道形成部),膨胀侧底油道612(流道)形成在阀体230中,燃油结合活塞杆21的移动而流经膨胀侧底油道612;座阀52(开关构件),该座阀52打开和关闭阀体230的膨胀侧底油道612;环状的环阀53(环形构件),该环阀53设置在与座阀52的阀体230相对的一侧的相对侧上;以及预紧弹簧54(突出构件),该预紧弹簧54径向延伸并且具有定位部542(定位部),该定位部542确定环阀53在径向上的位置。

同样,通过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如上述配置的液压阻尼装置1,在第一油室Y1与储存腔室R之间的燃油结合活塞部(未示出)的移动在底阀部260中循环。此外,同样,在第二实施例中,预紧弹簧54通过按压部541朝着座阀52按压环阀53。尤其,当座阀52试图关闭燃油的流道时,预紧弹簧54经由环阀53施力并且发挥作用以便立即关闭座阀52。此外,预紧弹簧54通过定位部542来确定环阀53在径向上的位置。

<第三实施例>

图11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的总体图。

接下来将对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进行描述。此外,在第三实施例中,将为与第一实施例的部件相似的部件分配相同的标号并且下文将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

首先,将对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进行概述。

如图11所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压力阻尼装置)包括:第一气缸11(气缸),该第一气缸11容纳燃油(流体);活塞杆21(杆),该活塞杆21具有容纳在第一气缸11中的一侧端和从第一气缸11的开口突出的另一侧端,并且该活塞杆21在第一气缸11的轴向上移动;以及底阀部360(阻尼力产生单元),该底阀部360通过活塞杆21的移动来产生阻尼力。此外,底阀部360包括:阀体330(流道形成部),膨胀侧底油道612(流道)形成在阀体330中,燃油结合活塞杆21的移动而流经膨胀侧底油道612;座阀352(开关构件),该座阀352打开和关闭阀体330的膨胀侧底油道612;环状的环阀53(环形构件),该环阀53设置在与座阀352的阀体330相对的一侧的相对侧上;以及预紧弹簧54(突出构件),该预紧弹簧54径向延伸并且具有定位部542(定位部),该定位部542确定环阀53在径向上的位置。

如图11所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包括活塞部91,该活塞部91代替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活塞部100,并且包括底阀部360,该底阀部360代替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底阀部60。此外,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包括电磁阀部93,该电磁阀部93结合活塞部91在轴向上的移动而产生阻尼力。

此外,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第一气缸11与形成在杆导向件14上的凹槽一起,在另一侧形成气缸开口11H。第二气缸12是薄壁圆柱形构件。此外,第二气缸12在第一气缸11的外侧,并且连通通道L形成在第二气缸12与第一气缸11之间,该连通通道L构成了在第一油室Y1与第二油室Y2之间的油路。第三气缸17在第一气缸11的外侧,并且储存燃油的储存腔室R形成在第三气缸17与第二气缸12之间。

活塞部91附接至活塞杆21的一侧端。此外,随着活塞杆21在一侧和另一侧的移动,活塞部91在第一油室Y1与第二油室Y2之间以及在第一油室Y1与储存腔室R之间产生油流。

底阀部360的基本配置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活塞部100的基本配置相同。此外,底阀部360设置在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的一侧端。

此外,在底阀部360中,座阀352形成为无任何油孔的盘状。

电磁阀部93对结合活塞部91的移动经由连通通道L已流入的油流进行节流。随后,电磁阀部93将燃油排放到储存腔室R。此外,电磁阀部93利用电磁阀机构(未示出)能够改变油流的节流量并且改变所产生的阻尼力。

通过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如上配置的液压阻尼装置1,在第一油室Y1与储存腔室R之间的燃油结合活塞部91的移动在底阀部360中循环。此外,同样,在第三实施例中,预紧弹簧54通过按压部541朝着座阀352按压环阀53。尤其,当座阀352试图关闭燃油的流道时,预紧弹簧54经由环阀53施力并且发挥作用以便立即关闭座阀352。此外,预紧弹簧54通过定位部542来确定环阀53在径向上的位置。

此外,尽管根据第一实施例(第一修改例至第三修改例)和第二实施例的上述液压阻尼装置1具有所谓的双管结构,但液压阻尼装置1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根据第一实施例(第一修改例至第三修改例)和第二实施例的液压阻尼装置1可以具有三管结构。

此外,根据第一实施例(第一修改例至第三修改例)的底阀部60和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活塞部91不限于在以上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并且可以具有其它的形状和配置,只要设置有作为阻尼机构的功能。

此外,根据第一修改例至第三修改例的结构可以应用至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底阀部260或者应用至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底阀部360。

此外,例如,尽管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预紧弹簧54配置为通过使用与环阀53的内圆周接触的定位部542来确定环阀53在径向上的位置,但该配置不是限制性的。例如,预紧弹簧54可以在与环阀53的外圆周接触的同时确定环阀53在径向上的位置。这同样适用于其它修改例和实施例。

此外,根据第一实施例(第一修改例至第三修改例)、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膨胀侧狭缝阀41和压缩侧狭缝阀51不是必要部件。

此外,例如,对于如下部件:根据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预紧弹簧54的按压部541和定位部542、根据第一修改例的预紧弹簧74的按压部741和定位部742、根据第二修改例的第二预紧弹簧81的按压部811及定位环82的定位部821、以及根据第三修改例的第三预紧弹簧84的按压定位部841,各部件的形状、数量和相邻部件之间的间隔均不限于上述内容,可以采用其它配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