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衰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8870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变动衰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使在原动机与动力传递装置之间传递的驱动力的变动衰减的变动衰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将从内燃机输出的驱动力向变速器传递并且使内燃机的驱动力的变动衰减的变动衰减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该变动衰减装置具有:第1飞轮,其与内燃机连接;收纳部,其设置于第1飞轮;第2飞轮,其与变速器连接,能够相对于第1飞轮绕着同一轴线进行相对角移位;多个弹簧座,其以能够沿周向滑动的方式插入于收纳部中;以及线圈弹簧,其以在非动力传递状态下两端与弹簧座接触的方式保持于弹簧座。在弹簧座上设置有供线圈弹簧插入的插入孔。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86965号公报

在以往的变动衰减装置中,在高速旋转时,有时弹簧座等支承体贴在设置于第1飞轮等第1旋转体上的收纳部的内壁上,而无法跟随第2旋转体。此时,第2旋转体可能与所贴靠的支承体碰撞。当第2旋转体与所贴靠的支承体碰撞时,原动机检测到大的角加速度变动,从而可能错误地检测为原动机的点火不良等失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以上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旋转体与支承体碰撞时的角加速度的变动的变动衰减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是变动衰减装置,其将从原动机输出的驱动力传递给动力传递装置,并且使原动机的驱动力的变动衰减,该变动衰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第1旋转体,其与原动机和动力传递装置中的一方连接;

收纳部,其设置于第1旋转体,呈以该第1旋转体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状;

第2旋转体,其与原动机和动力传递装置中的另一方连接,能够相对于第1旋转体绕着同一轴线进行相对角移位;

多个支承体,其以能够沿周向滑动的方式插入于所述收纳部中;以及

弹性体,其以在非动力传递状态下使端部与所述支承体接触的方式保持于所述支承体,

在所述支承体上设置有:

插入孔,其供所述弹性体插入;以及

缺口部,其供所述第2旋转体贯穿插入,并且与所述插入孔连通,使所述弹性体的至少一部分露出,

所述缺口部被切成使得:在所述支承体与所述第2旋转体接触时,所述第2旋转体的突片在被插入所述支承体的该缺口部中而与所述弹性体接触之后,与所述支承体的抵接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弹性体的端部从缺口部露出。因此,当在高速旋转时支承体贴靠于第1旋转体、第1旋转体与第2旋转体的差旋转变大时,即使在支承体无法跟随要离开支承体的第2旋转体的相对运动的情况下,弹性体的露出的端部也能够跟随第2旋转体。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在第1旋转体与第2旋转体之间传递的转矩变动衰减。

此外,由于第2旋转体在与缺口部抵接之前与弹性体的端部接触,因此,弹性体的端部起到了缓冲作用,能够吸收第2旋转体与支承体接触时的冲击。由此,能够抑制原动机的角加速度的比较大的变动。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支承体上,在所述插入孔的深处设置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避让部,该避让部从所述弹性体分离,该避让部与所述弹性体的接触被阻止。在支承体通过离心力而贴靠于第1旋转体的情况下,弹性体也可能通过离心力而贴靠于支承体。这里,弹性体在贴靠于支承体的情况下,可能在其端部与支承体接触。因此,如上所述,如果在插入孔的深处设置向径向外侧凹陷的避让部,使避让部与弹性体分离而不接触,则能够防止弹性体在从缺口部露出的部分与支承体接触,能够防止因弹性体的贴靠而导致的缓冲作用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径向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动衰减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从旋转轴线方向示出本发明的变动衰减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3A是示意性地示出支承体的立体图。图3B是以截面示意性地示出支承体的立体图。

图4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2旋转体与弹性体接触的状态的说明图。图4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2旋转体与支承体接触的状态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1:双质量飞轮(变动衰减装置);2:第1飞轮(第1旋转体);3:第2飞轮(第2旋转体);4:轴体;5:第1板;5a:第1凹部;5b:筒状部;6:第2板;6a:第2凹部;7:收纳部;8:线圈弹簧(弹性体);9:弹簧座;10:端部座(支承体);10a:插入孔;10b:缺口部;10c:抵接面;10d:避让部;11:中间座;12:传递板;12a:突片;13:铆钉;14:飞轮主体;ENG:内燃机(原动机);TM:变速器(动力传递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动衰减装置是作为可变容量飞轮的一种的双质量飞轮1。如图1和图2所示,双质量飞轮1具有:作为第1旋转体的第1飞轮2,其与作为原动机的内燃机ENG的曲轴连接;以及作为第2旋转体的第2飞轮3,其与作为动力传递装置的变速器TM的输入轴连接,并且能够在与第1飞轮2相同的旋转轴线上相对于第1飞轮2发生相对角移位。

第1飞轮2具有:轴体4,其与内燃机ENG的曲轴连接;圆盘状的第1板5,其固定于轴体4;以及圆盘状的第2板6,其与第1板5同轴配置,且配置成比第1板5离内燃机ENG远。

在第1板5的径向外侧部分,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一对朝向内燃机ENG侧凹陷的第1凹部5a。此外,在第1板5的外周缘设置有朝向第2板6的外周缘延伸的筒状部5b。筒状部5b与第2板6的外周缘连接。

在第2板6的径向外侧部分,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一对朝向变速器TM侧凹陷的第2凹部6a。第2凹部6a与第1凹部5a对应地配置。通过第1凹部5a和第2凹部6a划出了本实施方式的一对收纳部7。

在一对收纳部7中,在周向上串联地各收纳有4个作为弹性体的线圈弹簧8。在线圈弹簧8的周向的端部配置有作为支承体的弹簧座9。弹簧座9由位于收纳部7的周向的端部的端部座10以及配置于在周向上排列的线圈弹簧8之间的中间座11构成。

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在端部座10上形成有供线圈弹簧8的端部插入的插入孔10a。此外,端部座10上形成有能够供第2飞轮3的一部分插入、并且与插入孔10a连通的缺口部10b。

缺口部10b的周向端部是能够与第2飞轮3的一部分抵接的抵接面10c。缺口部10b的旋转轴线方向宽度被设定为比插入孔10a的旋转轴线方向宽度窄。由此,插入孔10a的底与缺口部10b连通而不会全部消失,能够使底保留,由于在该保留的底的部分卡定有线圈弹簧8,因此,能够防止线圈弹簧8从端部座10沿周向脱落。

此外,在插入孔10a的深处的径向外侧设置有向径向外侧凹陷并与线圈弹簧8分离的避让部10d。该避让部10d形成为对应于插入孔10a与缺口部10b重叠的区域。

在中间座11上设置有一对从周向承受相邻的线圈弹簧8的端部的承受部11a。

第2飞轮3由圆盘环状的传递板12以及通过铆钉13而固定于传递板12的飞轮主体14构成。在传递板12的外周缘上设置有位于一对收纳部7的周向之间并且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片12a。该突片12a成为插入于缺口部10b并与抵接面10c接触的部分。飞轮主体14与变速器TM的输入轴连接。

接下来,参照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双质量飞轮1的工作进行说明。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双质量飞轮1,通常情况下,即使在第1飞轮2与第2飞轮3之间产生扭转力的变动,也维持突片12a与端部座10或者线圈弹簧8接触的状态。但是,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双质量飞轮1,在高速旋转时,有时端部座10借助于离心力而贴靠在第1飞轮2的筒状部5b的内侧。

在以往的双质量飞轮中,当端部座借助于离心力而贴在筒状部上时,有时端部座与突片分开。若突片从端部座分开,当突片再次与端部座抵接时,会产生急剧的角加速度变动,也可能错误地检测为内燃机因点火不良而失火。

在本实施方式的双质量飞轮1中,当在高速旋转时端部座10借助于远心力而贴靠于第1飞轮2的筒状部5b的内侧、当第1飞轮2与第2飞轮3的差旋转变大时,即使在端部座10无法跟随要离开端部座10的第2飞轮3的相对运动的情况下,如图4A所示,线圈弹簧8的露出的端部也能够跟随第2飞轮3的突片12a。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在第1飞轮2与第2飞轮3之间传递的转矩变动衰减。

此外,如图4A所示,突片12a在与端部座10的抵接面10c接触前,与从缺口部10b露出的线圈弹簧8接触。然后,突片12a压缩线圈弹簧8,并且如图4B所示而与抵接面10c接触。因此,线圈弹簧8的端部起到了突片12a与抵接面10c接触时的缓冲作用,能够抑制急剧的角加速度变动,能够防止错误地认定为失火测知。

此外,由于在缺口部10b使线圈弹簧8露出,因此,与另行将缓冲用的缓冲部件设置于端部座10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能够实现双质量飞轮1的组装工序的简化。

此外,当端部座10借助于离心力而贴靠于筒状部5b时,线圈弹簧8也被离心力压靠向端部座10。此时,当线圈弹簧8的端部贴靠于端部座10时,突片12a与抵接面10c接触时的缓冲作用可能下降。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双质量飞轮1中,设置避让部10d而与线圈弹簧8的端部隔离,防止从缺口部10b露出的线圈弹簧8的端部在插入孔10a内贴靠于端部座10。由此,能够防止线圈弹簧8的端部的缓冲作用下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弹性体,说明了线圈弹簧8,但本发明的弹性体不限于线圈弹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变动衰减装置,说明了双质量飞轮1,但本发明的变动衰减装置不限于双质量飞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这样的结构:作为第1旋转体的第1飞轮2与作为原动机的内燃机ENG连接,作为第2旋转体的第2飞轮3与作为动力传递装置的变速器TM连接,但在本发明中,即使将作为第1旋转体的第1飞轮2与作为动力传递装置的变速器TM连接,将作为第2旋转体的第2飞轮3与作为原动机的内燃机ENG连接,也能够得到本发明的作用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