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扭力段的枢钮摩擦扭力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5327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具有多扭力段的枢钮摩擦扭力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多扭力段的枢钮摩擦扭力结构,特别是针对具有两相对掀折元件的电子产品的掀折枢轴结构,尤指该枢轴的摩擦扭力结构,系涉及至少一具有能够包围在一转轴外围的围箍部,该围箍部采取去除部分材料的方式所形成,恰能够克服传统包覆式摩擦扭力结构,其折弯精准度难以掌握,以及容易于弯折部位产生应力集中等缺失。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时尚电子产品中,利用掀折结构以达到收置体积的缩小,以及方便于在使用状态,产生撑架出操作角度等效果者,已被普遍而广泛地应用,诸如可携式电脑、电子秘书、携带式影音播放装置、行动电话,或上述各种产品的支撑结构等,其大体上需具有两可相互折合及掀启的主体(例如:可携式电脑的主机或平板电脑)与副体(例如:可携式电脑的萤幕或平板电脑的支撑架),在该两可相互折合及掀启的主体与副体之间的一选择性边缘处,装设一枢轴结构,使得该主体与副体之间,可相对掀动而具有彼此开、闭的作用。

较常见的枢轴扭力供给结构,包括有相互串接摩擦的弹片式扭力结构、轴插式扭力结构及轴包覆式扭力结构……等;其中,该轴包覆式扭力结构,如图1所示者,通常具有一轴柱10及一由金属片折曲成可包套在该轴柱10外围的包套筒6,两者分别连动于上述电子产品的主体和副体,该包套筒6至少具有一折曲形成的弹性包覆部61,该轴柱10可接受该包覆部61紧密套围,使得该包套筒6与轴柱10之间的相对扭转,因相互摩擦而产生扭力,此令该电子产品的副体在相对主体进行开启或闭合的操作时,能在不同角度被设定具有相同或不相同的相对启闭扭力值,更甚者也能因而产生稳定的定位或支撑扭力,而不致松动或倾倒。然而,该种包覆式转轴的扭力结构,由于其包覆部61是采用弯折机具直接对单一片材进行折弯成包覆型态,致使该包覆部61与轴柱10之间形成弹性紧迫压合,当包覆部61与轴柱10之间相互转动,且该包覆部61与轴柱10 之间,若位在各不同相对转动位置的摩擦系数均相同时,即仅能在其间形成常态均一的扭力,如此将无法提供在不同相对转动位置,需供应不同扭力值,以达到多种操作模式的应用场合(例如:在特殊开启角度需形成较轻或较重扭力或无扭力的不同操作模式)。

为能控制扭力变化,中国台湾公告第M434424号及公告第M430808号专利案,已分别揭示出包覆式转轴的双扭力及定位稳定结构,主要是在其包覆部与轴柱相包套组合的结构间,分别设有部份旋转角压合凸轮,或局部旋转角度间的内、外配合对应面,在该包覆部与轴柱相互转动而处于各不同转动量位置时,得分别以改变包覆部与轴柱之间的包覆紧度;以产生各不相同的摩擦扭力。

然而,该包覆部内壁的内配合对应面,依上述是由折弯单一片材而成;此如众所周知者,一般具弹性的金属材料,在折弯加工的模具释放后,该被折弯的部位,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回弹作用,且每一片金属材料的每一加工过程的回弹幅度都各不相同,难以精确掌握各包覆部的折弯成型程度的均一性,而致使各组包覆部及轴柱的摩擦扭力都不相同,造成其摩擦扭力难以一致化,导致品质不稳定的问题;再者,前述包覆部的折弯加工处,由于材料因弯折加工而产生明显的拉伸与挤压变形,不免产生应力集中及材料物理强度下降(例如降伏点下降)的现象,对于日后需在枢轴掀启及闭合间,不断承受往复伸展与收聚的操作条件下,存在了容易由此断裂的风险,显然有加以改善的必要性。

其次,上述的包覆式扭力结构,该包覆部均与用以组合主体与副体的固定部为同一材料体所形成,若欲对包覆部与轴柱间的扭力值予以改变,则需改换另一模块,或另外加入辅助元件方能达成,运用上无法灵活增减调节其扭力值,实用性受到极大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缘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扭力段的枢钮摩擦扭力结构,特别是指一种以去除部分材料方式来形成摩擦扭力结构中的覆部,以克服上述现有以弯折材料所形成的包覆式转轴,其形成摩擦扭力的包覆部在使用难以调整、在制造上折弯包覆的精准度难以精确掌握,以及因为弯折加工,而造成各弯折部位应力集中或材料物理特性降低等缺失。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多扭力段的枢钮摩擦扭力结构,包括一轴柱和一扭力模块,该扭力模块包含至少一本体,该本体设有一第一端 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设有一围包部,该围包部具有外周缘及内周缘,该内周缘以内形成一包轴区,该轴柱枢设于该包轴区内,且轴柱的表面受该内周缘的紧密围靠,该轴柱与该内周缘之间去除材料形成至少一未贴靠区段,且该包轴区或/及该未贴靠区段,系去除该本体第一端或该轴柱外表上的部分材料所形成,该未贴靠区段在该轴柱与该本体之间产生相异转动量对应时,该内周缘对轴柱的表面形成各不相同的摩擦贴靠程度,进而形成各不相同的相互旋转扭力值;且因该包轴区与未贴靠区段的形成,采用去除部分材料来形成,可有效去除上揭传统包覆部,因弯折加工而形成的应力集中及材料物理强度下降的问题。

依据上述主要结构特征,该第一端具有去除局部材料而形成的外周缘。该围包部具有去除局部材料形成的开口。该围包部由一前段、一中段及一后段所构成,且该开口设于该前段、中段及后段之中的其一。该围包部形成有单一弯臂或双弯臂。该未贴靠区段,是在该内周缘与该轴柱表面之间具有局部间隙而形成;其中,该未贴靠区段,是在轴柱表面的局部所形成的切面;或者,该未贴靠区段,是在该内周缘的局部形成一去除材料的空缺区。另在该内周缘的局部,更能设有朝向轴柱表面方向凸出的指部,以对轴柱表面产生更大的压迫接触,以形成较大的扭力值;该围包部的未贴靠区段邻近于该指部的旁侧;该轴柱轴中心至轴柱未贴靠区段的距离,小于或不小于该轴柱轴中心至指部的距离。如此,该内周缘、未贴靠区段、指部和开口,可在该围包部与该轴柱之间,以各不相同转动量相对应时,在该轴柱表面及切面与该内周缘及指部之间,产生各不相同的对应接触关系,使得该本体与轴柱在各不同转动量位置,得以分别产生相异或无摩擦扭力的作用。

依据上述主要结构特征,该本体系以冲制机具,直接冲制去除废料以成片状,且适合依需求将多数本体相互层叠组合成一体加以运用。如此,该本体在层叠数量上可依需求任意增减,有利于简易地将前述摩擦扭力予以调高或调低。

依据上述主要结构特征,该扭力模块更包含有一组合框体,该组合框体设有一基板,该基板的两侧设有两个相对应的侧板,所述本体层叠排置于该两个侧板之间,该两个侧板上对称地各设有一对应该包轴区的通孔,该轴柱枢跨过该两个通孔之间,该组合框体的基板上设有一接合部,该轴柱延伸至该组合框体以外的两端,其一端设有一接合端。

依据上述主要结构特征,该本体的第二端设有一组接部,该两个侧板之间更设有一组接串件,所述组接部受该组接串件的串结定位。该侧板上设有一可 供该组接串件穿串固定的穿孔,该组接串件可设为一跨设在该两个侧板的穿孔间的杆,该组接部为一可供该杆穿串固定的孔形定位部。该孔形定位部的边缘依需求可以设有一展缩缺口。

依据上述主要结构特征,该本体由去除本体以外的周边材料所形成。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多扭力段的枢钮摩擦扭力结构,包括一扭力模块和一轴柱,该扭力模块包含至少一本体,该本体设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设有一围包部,该围包部具有内周缘及外周缘,该内周缘以内形成一包轴区,该轴柱枢设于该包轴区内,且轴柱的表面受该内周缘的紧密围靠,该内周缘的局部,设有朝向轴柱表面方向凸出的指部,且该包轴区或/及该指部,系去除该本体第一端的部分材料所形成,该指部在该轴柱与该本体之间产生相异转动量对应时,该内周缘对轴柱的表面形成各不相同的摩擦贴靠程度,进而形成各不相同的相互旋转扭力值;且因该包轴区与指部的形成,系采去除部分材料来形成,可有效去除上揭传统包覆部因弯折加工而形成的应力集中及材料物理强度下降的问题。

依据上述主要结构特征,该轴柱与该内周缘之间,设有至少一未贴靠区段,且该包轴区或/及该未贴靠区段,系去除该本体第一端或该轴柱外表上的部分材料所形成。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多扭力段的枢钮摩擦扭力结构,其包括一轴柱和一扭力模块,该扭力模块包含至少一本体,该本体设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设有一围包部,该围包部具有外周缘及内周缘,该内周缘以内去除材料形成一包轴区,该轴柱枢设于该包轴区内,且轴柱的表面受该内周缘的紧密围靠,该围包部具有去除局部材料所形成的开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该扭力模块与轴柱可分别连结如前述电子产品的主体和副体,并针对该主体与副体之间的特殊掀合角度需求,轻易地在该本体与轴柱相互转动的不同转动量位置(或旋转角度)处,调整该包轴区与该未贴靠区段的分布位置,如此设定,在各不同需求的转动量位置,在彼此间产生大小不同甚至完全没有的摩擦扭力,进而在主体与副体相互转动的各不同掀合角度,提供各种不相同的掀合摩擦扭力。

再者,凭借该去除部分材料的方式,可以在未采用折弯工法的前提下,更精准地成型该本体围包部、包轴区及各未贴靠区段,且所述的这些未贴靠区段的分布位置,将更容易精准地加以规划、调整及制造。

为能明确且充分揭示本实用新型,并予列举较佳实施的图例,以详细说明其具体实施方式如后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单包枢轴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为图2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2的一使用状态的剖示图。

图5为图4的本体的前视图。

图6为图5的本体的一衍生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7为图5的本体的另一衍生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8为图2的另一使用状态的剖示图。

图9为图2的又一使用状态的剖示图。

附图标记说明:1、10轴柱;11表面;12、232未贴靠区段;13接合端;2扭力模块;20本体;21第一端;22第二端;23围包部;230外周缘;231内周缘;234指部;235前段;236中段;237后段;24包轴区;25开口;26组接部;261展缩缺口;3组合框体;31基板;311接合部;32、33侧板;34通孔;35穿孔;4组接串件;6包套筒;61包覆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至图4,揭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图式,由上述图式说明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多扭力段的枢钮摩擦扭力结构,包括一轴柱1和一扭力模块2的组合。该扭力模块2包含至少一本体20,该本体20设有一第一端21及一第二端22(如图4及图5所示),该第一端21设有一围包部23,该围包部23具有外周缘230及内周缘231,该内周缘231以内形成一包轴区24。该轴柱1枢设于该包轴区24内,该轴柱1的表面11能够设为圆柱面,且受该围包部23的内周缘231的紧密围靠。在较佳的考量中,该轴柱1的表面11与该内周缘231之间,设有至少一未贴靠区段12、232,且该内周缘231的局部,可以设有朝向轴柱1表面11方向凸出的指部234,该指部234可以对轴柱11表面11产生压迫接触。

该本体20、第一端21及第二端22是利用冲制机具以冲压成型方式,去除 本体20以外的不需要材料所形成;同时,该第一端21的包轴区24、未贴靠区段232或/及指部234,由前述冲压成型方式,去除该第一端21的局部材料所形成。具体来说,该第一端21由去除局部材料而形成该包轴区24,其余未被去除材料的部分则形成围包部23;该未贴靠区段232和指部234,可由该内周缘231去除局部材料所形成,使该围包部23与轴柱1表面11之间,凭借该未贴靠区段232的设置而产生局部间隙,该未贴靠区段232是在该内周缘231的局部形成一去除材料的空缺区。此外,该轴柱1的未贴靠区段12,也是去除该轴柱1的圆柱形表面11上的局部材料所形成,使该轴柱1表面11与围包部23之间,凭借该未贴靠区段12的设置而产生局部间隙,该轴柱1的未贴靠区段12可呈切除面(可以为平面或非平面)形态。

图4及图5并描绘了,该围包部23由一前段235、一中段236及一后段237所构成,该围包部23的前段235、中段236及后段237的其中之一可设置一开口25,系以去除该围包部23的局部材料所形成,在图4及图5实施例中,该开口25可设于围包部23的后段237接近围包部23的起始点(或终点)处,使该围包部23形成单一弯臂形态,并凭借该开口25提升可供弹性展缩该包轴区24的幅度。配合图6及图7所示,说明该开口25的开设位置和长度可在该围包部23上任意选择变化,例如将开口25设在围包部23接近中段236处,可使该围包部23形成二弯臂形态,并能如此调整各弯臂的长度。而且,该未贴靠区段232和指部234可分别选择设在该围包部23的前段235、中段236及/或后段237,且未贴靠区段232和指部234的设置数量和长度也可依需求变化设置,该内周缘231的型态是依据该未贴靠区段232、指部234或开口25的分布区域产生相对变化。

请参阅图4、图8及图9,当该本体20与轴柱1之间相互转动时,该内周缘231、未贴靠区段232、指部234和开口25,都可随着该本体20围包部23顺着该轴柱1外周表面11所进行的相对旋转位移,以产生各不相同的对应关系,即该轴柱1的外周表面11与轴柱的未贴靠区段12,能够分别与该围包部23的该内周缘231、内周缘的未贴靠区段232及/或指部234等形成各不相同的对应关系,其中包括有下列多种对应接触模式:

模式1:当轴柱1表面11对应于该围包部23的内周缘231(在图4、图8及图9所示的状态中,均有此种对应关系)时,该轴柱1表面11能够与内周缘231相互摩擦而产生扭力。

模式2:当该围包部23的指部234,对应于该轴柱1的未贴靠区段12以外的表面11(在图8及图9所示的状态中,均有此种对应关系)时,该轴柱1表面11能够与指部234相互摩擦而产生扭力。

模式3:当该围包部23的未贴靠区段232对应接触于轴柱1表面11(在图4、图8及图9所示的状态中,均有此种对应关系)时,该围包部23的未贴靠区段232,因未能接触该轴柱1表面11,该部位即无法形成摩擦扭力的作用。

模式4:当轴柱1的未贴靠区段12(即切面)对应于该围包部23的未贴靠区段232以外的内周缘231(如图4及图9所示)时,该轴柱1的未贴靠区段12,因未能接触该对应的内周缘231,使该部位无法形成摩擦扭力的作用。

模式5:当轴柱1的未贴靠区段12,对应该围包部23的未贴靠区段232(在图8及图9所示的状态中,均有此种对应关系)时,该轴柱1的未贴靠区段12,因无法接触该围包部23的未贴靠区段232,该部位即形成无摩擦扭力的作用。

模式6:当轴柱1的未贴靠区段12,对应该围包部23的指部234(如图4所示),且围包部23的未贴靠区段232或开口25,邻近于该指部234的旁侧时,当该轴柱1的轴中心至轴柱1的未贴靠区段12的距离,小于该轴柱1的轴中心至围包部23的指部234最凸部位的距离时,则该轴柱1的未贴靠区段12即未能接触该指部234而无法形成摩擦扭力作用,且此时该轴柱1的表面11与围包部23的内周缘231间的包围作用,也可能会形成松释状态,而令轴柱1与本体20的围包部23间,也无法产生摩擦扭力,致使轴柱1与本体20之间,处于完全没有摩擦扭力作用的状态;然而,当该轴柱1的轴中心至该轴柱1的未贴靠区段12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轴柱1的轴中心至围包部23的指部234最凸部位的距离时,则该轴柱1的未贴靠区段12,即可轻负荷地接触该指部234,使轴柱1与本体20的围包部23之间,可以产生轻摩擦扭力作用。

模式7:当轴柱1的未贴靠区段12与轴柱1的表面11的相邻界边缘处,对应该围包部23的指部234时(如图8所示),该轴柱1的未贴靠区段12即逐渐开始或脱离与指部234之间所产生摩擦扭力。

由此上列各种接触模式的说明可知,凭借该围包部23依不同需求所布设而成的内周缘231、未贴靠区段232、指部234和开口25,在该围包部23围设于该轴柱1的表面11与未贴靠区段12的外围,并将轴柱1与围包部23之间分别施行相异转动量对应时,在该轴柱1表面11及未贴靠区段12(切面),与该围包部23的内周缘231、未贴靠区段232及指部234之间,即可以形成各不相同的 对应接触关系,以及各不相同的贴靠摩擦程度,进行可以使得该本体20与轴柱1在各不同转动量位置,得以分别产生轻重相异或达无摩擦扭力(例如上揭的模式6)的作用,进而可分别形成各不相同的相互旋转扭力值,以提供多元需求的应用。须加以说明的是,该指部234摩擦该轴柱1表面11所产生的摩擦扭力,或该轴柱1表面11摩擦该内周缘231所产生的摩擦扭力,或该指部234摩擦或未摩擦该轴柱1的未贴靠区段12,或以该指部234摩擦接近轴柱1表面11与未贴靠区段12的邻界边缘处所产生的摩擦扭力,都可以依据该开口25、内周缘231、指部234,以及上述轴柱1的未贴靠区段12与围包部23的未贴靠区段232的位置变化、长度增减及数量多寡来进行摩擦扭力的有无及大小的调整,且围包部23的周长比例增减,也能够调整前述各转动量位置的摩擦扭力。

再请参阅图2至图4,在一可行的实施例中,该本体20可采取冲制机具,直接冲制成片状,以适合依需求将多数本体20相互层叠组合成一体加以运用,令所述本体20的包轴区24相互对应连通。如此,该本体20在层叠数量上可依扭力值需求的大小予以简易增减,有利于简易地将前述各转动量位置的摩擦扭力予以调高或调低。

在另一可行的实施例中,该扭力模块2更包含有一组合框体3,该组合框体3设有一基板31,该基板31的两侧设有两个相对应的侧板32、33,所述本体20层叠排置于该两个侧板32、33之间,该两个侧板32、33上对称地各设有一通孔34(如图3所示),且通孔34对应该本体20的包轴区24,该轴柱1枢跨过该两个通孔34之间。该本体20的第二端22设有一组接部26,该两个侧板32、33之间更设有一组接串件4,所述组接部26受该组接串件4的串结定位;在本实施例,该侧板32、33上设有一可供该组接串件4穿串固定的穿孔35,该组接串件4可设为一跨设在该两个侧板32、33的穿孔35间的杆,该组接部26则设为一可供该杆穿串固定的孔形定位部,该孔形定位部的边缘依需求可以设有一展缩缺口261,如此稳固定位该本体20的第二端22。如此,该组合框体3可对前述层叠的多数本体20形成固持定位的作用,提升多数本体20相互层叠组合成一体作用的稳固性。

图中并揭示,该组合框体3的基板31上设有一接合部311,且接合部311具有固定孔,该轴柱1延伸至该组合框体3以外的两端,其一端设有一接合端13,所述组合框体3的接合部311和轴柱1的接合端13能够分别连结电子产品的副体和主体,而使该副体与主体之间凭借该组合框体3和轴柱1的枢接关系, 而能够在其间施行展开与闭合的作用。

据此,本实用新型可针对该主体与副体之间掀合角度的特殊需求,轻易地在该本体20与轴柱1相互转动的不同转动量位置(或旋转角度)处,调整该围包部23、未贴靠区段12、232、指部234与开口25的设置分布位置、长度及数量,如此设定在各不同需求的转动量位置,在彼此间产生大小不同直至完全没有的摩擦扭力值,进而在该主体与副体相互的各不同掀合角度,提供各种不相同的掀合摩擦扭力,如此精确调整该本体20与轴柱1的各转动量位置的摩擦扭力,令该主体与副体间的掀合运用更加多元可行。

可了解的是,凭借该去除局部材料的方式,可以在未采用折弯工法的前提下,更精准地成型该本体20围包部23、包轴区24、未贴靠区段232与指部234,且不会在加工部位产生应力集中或材料被破坏的问题,且该围包部23的未贴靠区段232及指部234的分布位置,将更容易精准地加以规划、调整及制造,进而可简易且精确地掌握该围包部23、未贴靠区段232、指部234和开口25的成型精准度,如此可简易管控生产精度,有利于快速及大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克服现有以弯折材料所形成的包覆式转轴,其形成摩擦扭力的包覆部在使用难以调整、在制造上折弯包覆的精准度难以精确掌握,以及因为弯折加工,而造成各弯折部位应力集中或材料物理强度下降等缺失。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