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拆分式连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2969阅读:1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拆分式连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杆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拆分式连杆。



背景技术:

往复式机械,通常采用曲柄连杆机构提供往复运动。连杆的结构由连杆大头、连杆体、连杆小头三部分构成。连杆大头用于连接曲轴颈,连杆小头用于连接十字头销轴。

现有技术的连杆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整体式结构、见图1:连杆的大头、连杆体、连杆小头为一个整体;另一种是分体式结构、见图2:其将连杆大头剖分成两个部分,连杆大头圆孔成为两个半圆,然后通过螺栓再连接到一起。

计量泵属于小型的往复式机械,连杆通常采用整体式结构。然而随着机器结构的优化,安装空间也越来越紧凑,整体式连杆无法安装进更小型化的机壳内;而传统的连杆大头剖分方式,加工难度大,连杆大头孔的圆度不容易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拆分式连杆,其占用安装空间小,连杆大头的圆度容易保证,确保往复式机械动作的顺利准确进行。

一种拆分式连杆,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其包括大头孔部分、小头孔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头孔部分的外环面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平台,所述小头孔部分的外环面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平台,安装状态下的所述第一连接平台、第二连接平台相向布置,所述第一连接平台的外露端面域紧密贴合所述第二连接平台的外露端面域,至少两个螺栓紧固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平台、第二连接平台。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平台的外露端面域完全重合所述第一连接平台的外露端面域;

所述第二连接平台的高度方向上设置有两个贯穿第二连接平台厚度方向的贯穿光孔,所述第一连接平台对应于所述第二连接平台的贯穿光孔的对应位置分别设置有定位螺纹孔,两个所述螺栓的头部分别贯穿对应位置的贯穿光孔后紧固于对应位置的定位螺纹孔,所述螺栓的压头部分压装于所述第二连接平台的靠近所述小头孔部分的端面;

所述第二连接平台的高度方向大于所述小头孔部分的外径,所述第一连接平台的高度方向小于所述大头孔部分的外径;

所述定位螺纹孔的外端为铰制光孔、所述定位螺纹孔的内端为螺纹孔;

两个所述贯穿光孔相对于大头孔部分、小头孔部分所对应的中心轴所在的平面对称布置,两个所述定位螺纹孔相对于大头孔部分、小头孔部分所对应的中心轴所在的平面对称布置。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后,第一连接平台、第二连接平台连接后的整体厚度即为连接大头孔部分、小头孔部分的连接杆的长度,第一连接平台、第二连接平台间通过螺栓固定限位连接,其占用安装空间小,连杆大头的圆度容易保证,确保往复式机械动作的顺利准确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连杆结构一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连杆结构二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名称如下:

大头孔部分1、小头孔部分2、第一连接平台3、第二连接平台4、外露端面域5、外露端面域6、螺栓7、贯穿光孔8、定位螺纹孔9、头部10、压头部分11、铰制光孔12、螺纹孔13、平面14。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拆分式连杆,见图3:其包括大头孔部分1、小头孔部分2,大头孔部分1的外环面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平台3,小头孔部分2的外环面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平台4,安装状态下的第一连接平台3、第二连接平台4相向布置,第一连接平台3的外露端面域5紧密贴合第二连接平台4的外露端面域6,至少两个螺栓7紧固连接第一连接平台3、第二连接平台4。

第二连接平台4的外露端面域6完全重合第一连接平台3的外露端面域5;

第二连接平台4的高度方向上设置有两个贯穿第二连接平台4厚度方向的贯穿光孔8,第一连接平台3对应于第二连接平台4的贯穿光孔8的对应位置分别设置有定位螺纹孔9,两个螺栓7的头部10分别贯穿对应位置的贯穿光孔8后紧固于对应位置的定位螺纹孔9,螺栓7的压头部分11压装于第二连接平台4的靠近小头孔部分2的端面;

第二连接平台4的高度方向大于小头孔部分2的外径,第一连接平台3的高度方向小于大头孔部分1的外径,确保整个结构可以方便进行安装;

定位螺纹孔9的外端为铰制光孔12、定位螺纹孔9的内端为螺纹孔13;

两个贯穿光孔8相对于大头孔部分1、小头孔部分2所对应的中心轴所在的平面14对称布置,两个定位螺纹孔9相对于大头孔部分1、小头孔部分2所对应的中心轴所在的平面14对称布置。

在安装阶段,先将大头孔部分1套到曲轴颈上,装入机壳,确保第一连接平台3朝向机壳侧面开口布置;然后从机壳侧面开口部位,将小头孔部分2的第二连接平台4通过两枚铰制孔螺栓7固装于第一连接平台3上,铰制孔螺栓7一方面起到连接紧固作用,另一方面起到精确定位作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创造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创造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