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滚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4273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滚轮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滚轮,特别是指一种结构新颖、减小转动阻力且具有多层轴承的尼龙滚轮。



背景技术:

尼龙滚轮因其坚韧耐磨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汽车行业被广泛的使用。但目前所使用的尼龙滚轮存在滚轮杆与轴承之间的安装间隙大,连接强度低,从而影响尼龙滚轮的正常使用。针对上述问题,专利申请人之前在专利CN201510494993.7中已经公开了一种尼龙滚轮,它包括滚轮杆,所述滚轮杆与轴承卡位相连,所述轴承外套接有尼龙轮。所述轴承包括中空内套,所述中空内套与内片相连,所述中空内套与内片之间安装有钢球,所述内片外套接有尼龙轮。所述内片包括第一内片、第二内片,所述钢球两侧对称安装有第一内片、第二内片,且所述第一内片通过定位包边与第二内片相连。这种结构虽然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但是经过实践检验,该种结构的尼龙滚轮,其转动阻力较大,而且长期使用后,钢球和内圈、外圈在载荷作用下,表面间有极大的循环接触应力,从而使轴承的工作表面(钢球和内、外圈滚道表面)发生疲劳点蚀,严重时会使表层金属成片剥落,形成凹坑,以致失去正常工作能力。因此其应用受到较大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滚轮,其主要目的在于客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滚轮,包括滚轮杆、轴承以及尼龙轮,所述滚轮杆与轴承卡位相连,所述尼龙轮套设于轴承外,所述轴承为双层轴承,它由相互套接的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组成,且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共用一个中间圈,该中间圈作为第一轴承的内圈并且在外壁上设有第一轴承的内圈滚道;该中间圈作为第二轴承的外圈并且在内壁上设有第二轴承的外圈滚道;所述第一轴承还包括第一外圈和大钢球,该第一外圈的内壁上设有外圈滚道,且第一轴承的内、外圈滚道的径向截面均呈三角形,所述大钢球与上述内、外圈滚道相切;所述第二轴承还包括第二内圈和小钢球,所述第二内圈的外壁上设有内圈滚道,且第二轴承的内、外圈滚道的径向截面均呈三角形,所述小钢球与第二轴承的内、外圈滚道相切。

进一步的,所述大钢球和小钢球的球心位于同一径向截面上。确保工作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轴承上设有两组内外、圈滚道,每组内外圈滚道上均安装有小钢球。进一步提升轴承的性能。

更进一步的,所述新型滚轮还包括一扁圆环形的卡接套,所述卡接套套设于第一轴承的第一外圈。防止轴承和尼龙轮相对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滚轮杆上设有圆柱形的直径扩大部,该直径扩大部卡设于第二内圈内。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通过设置两层轴承,不仅可减少滚动时的阻力,而且可减少滚动过程中钢球在内、外圈上的滚动次数,减少应力循环次数,从而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同时,钢球和内、外圈滚道之间为两点接触,不仅使得接触面变小,减少滚动时的摩擦力,而且改变了钢球的受力,克服了钢球在高速滚动时离心力过大的问题。此外,该滚动轴承有多个滚动层,在其中一层出现故障无法工作时,剩下的滚动层可以继续工作,提高了尼龙滚轮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尼龙滚轮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尼龙滚轮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同时参照图1和图2,一种新型滚轮,包括滚轮杆1、轴承、防尘盖3以及外部的尼龙轮4,所述滚轮杆1与轴承卡位相连,所述尼龙轮4套设于轴承外,滚轮杆1上的一端设有圆柱形的直径扩大部11,该直径扩大部11卡设于轴承内圈的内壁。

同时参照图3和图4,所述轴承为双层轴承,它由外部的第一轴承5和内部的第二轴承6组成,且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6共用一个中间圈7,该中间圈7作为第一轴承5的内圈并且在外壁上设有第一轴承5的内滚道71;该中间圈7作为第二轴承6的外圈并且在内壁上设有第二轴承6的外滚道72。所述第一轴承5还包括第一外圈51和大钢球52,该第一外圈51的内壁上设有外圈滚道53,且第一轴承5的内、外圈滚道71、53的径向截面均呈三角形,所述大钢球52与上述内、外圈滚道71、53相切;所述第二轴承6还包括第二内圈61和小钢球62(小钢球62的直径小于大钢球52,且所述大钢球52和小钢球62的球心位于同一径向截面上),所述第二内圈61的外壁上设有内圈滚道63,且第二轴承6的内、外圈滚道63、72的径向截面均呈三角形,所述小钢球62与第二轴承6的内、外圈滚道63、72相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和上述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滚轮还包括一扁圆环形的卡接套2,所述卡接套2套设于第一轴承5的第一外圈51,可防止轴承和尼龙轮4相对滑动。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