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弯曲流道的阻尼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2652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弯曲流道的阻尼缓冲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缓冲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带有弯曲流道的阻尼缓冲器。



背景技术:

门或抽屉等在启闭至两个极限位置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惯性过大、速度较快,容易夹伤手部,对人体造成损伤,在某些需要安静的场所,人们也不希望有启闭门窗、抽屉时产生的噪音,另一应回避噪音的场合是电影院内折叠椅面的使用。因此,往往在门窗、抽屉或折叠椅上安装一个阻尼缓冲器以减少关闭时的惯性并减慢其速度,防止夹伤或噪音的产生。

现有的阻尼缓冲器为一种油压阻尼器,阻尼缓冲器包括油缸、安装在油缸的腔体内的活塞组件、与活塞组件连接并自腔体内向外伸出的活塞杆、用于对腔体进行密封的密封组件、设置腔体内并与活塞组件抵接的弹簧以及固定设置活塞组件一侧的气囊。活塞组件中设置有具有一定路程长度以及一定横截面积的油路,油路连通活塞组件的两侧。

由于腔体的总体积不变,当活塞杆向下活动后将占据腔体的体积,需要气囊的收缩去保持腔体内的压力平衡,因此位于活塞组件下方的液压油则通过油路到达气囊处,并对气囊进行挤压,进而完成油缸内部的油压调整过程。同时,活塞杆向下滑动后将占据油缸腔体的体积,油在腔体内所占据的体积变小,油产生的压力随之变大,不利于活塞杆的滑动,并且,活塞杆越往下滑动,虽然阻尼力不变,但弹簧的恢复力是增大的,而活塞杆向下滑动时所承受的反作用力是弹簧恢复力与油的阻尼力之和。另外,当活塞杆的伸入则气囊在被压缩后进行恢复时,形状变化速度过快,使得活塞杆在复位时阻尼作用不稳定。

此外,在门户或抽屉开启至较大位置时,人们不希望阻尼缓冲器产生过大的反作用力,以便门户或抽屉能迅速地开启至极限位置。但是,此时活塞杆承受的反作用力不断增大,人们往往需要费较大力气才能将门户或抽屉开启至极限位置,给人们的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阻尼稳定性好且反作用力小的带有弯曲流道的阻尼缓冲器。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弯曲流道的阻尼缓冲器,包括油缸、密封组件、活塞组件和活塞杆,油缸具有一个有底腔体,有底腔体的第一敞口位于油缸的端部,密封组件固定连接在第一敞口上,活塞组件沿油缸的轴向与有底腔体的腔壁可滑动地连接,活塞杆的第一端与活塞组件固定连接,活塞杆的第二端沿轴向穿过密封组件自第一敞口伸出,其中,活塞组件包括连接柱、栓柱和第一密封圈,连接柱与活塞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柱的第一端部沿有底腔体的周向设置有第一环形凸起,第一环形凸起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开口,第一环形凸起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每一个凹槽沿周向呈弯曲延伸地设置,一个凹槽与多个开口中的一个连通,栓柱与连接柱的第二端部固定连接,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栓柱和第一环形凸起之间,第一密封圈的外圈与腔壁过盈配合,第一密封圈的内圈套装在连接柱上,阻尼缓冲器还包括海绵组件,海绵组件固定安装在密封组件和连接柱之间。

由上可见,当活塞杆推动活塞组件向下移动并接近有底腔体的底部时,由于第一密封圈与有底腔体的腔壁进行过盈配合,使得有底腔体内的阻尼油只能通过阻尼缓冲器预设的油路进行流动,并进入海绵组件,起到阻尼的作用。当活塞杆继续往下时,有底腔体的容积被压缩,此时有底腔体内的阻尼油对海绵组件进行挤压,使海绵组件处于被压缩状态。而海绵组件的反作用力很小,使得活塞杆向下滑动的时候承受的反作用很小,并且,海绵组件的反弹较慢,能够使得活塞杆在复位时阻尼作用稳定。此外,通过在第一环形凸起上设置凹槽和多个开口,且使每一个凹槽呈弯曲地设置,使得当活塞杆向下运动时,阻尼缓冲器能够产生较大的阻力,并且,当活塞杆在进行复位时,阻尼油能够通过多个开口进行回流,减小活塞杆复位时的反作用力。

进一步的方案是,开口的数量大于凹槽的数量。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开口的数量为四个,凹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凹槽分别与四个开口中的两个连通。

由上可见,由于当活塞杆向下运动时,阻尼油只能先通过凹槽后才流进开口,而将开口的数量设置成大于凹槽的数量,使得活塞杆在向下运动时产生的阻力大于活塞杆恢复时产生的阻力,既保证阻尼缓冲器能够具有较大的阻尼力的同时,又保证活塞杆恢复时受到的反作用力很小。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密封圈与连接柱之间形成第一液体流道,第一液体流道与凹槽连通。

由上可见,由于第一密封圈的外圈与有底腔体的腔壁进行过盈配合连接,通过在第一密封圈与连接柱之间形成第一液体流道,使得处于有底腔体的下游的阻尼油能够通过第一液体流道流进凹槽,形成油的流路,保证阻尼缓冲器的正常工作。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栓柱上设置有多个通槽,多个通槽沿周向分布。

由上可见,在栓柱上设置多个通槽能够为油缸内的阻尼油提供更大的流动空间,避免阻尼油流动受到过多阻滞。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密封组件包括密封塞和第二密封圈,密封塞固定安装在第一敞口上,第二密封圈邻接在密封塞和海绵组件之间。

由上可见,密封塞用于对油缸进行密封,防止阻尼油从油缸内泄漏,第二密封圈用于进一步对活塞杆和密封盖进行密封,避免阻尼油从连接缝隙泄漏出油缸外。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海绵组件包括海绵框架和海绵体,海绵框架与有底腔体固定连接,海绵框架的底部设置有通孔,通孔与活塞杆之间形成第二液体流道,海绵体安装在海绵框架内。

由上可见,通过海绵框架为海绵体提供安装空间,并且在框架的底部设置通孔,使得阻尼油能够流进海绵框架上方,进而对海绵体进行压缩,保证阻尼缓冲器的阻尼稳定性。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敞口朝向有底腔体内设置有盲槽,海绵框架的第二敞口沿周向设置有第二环形凸起,第二环形凸起与盲槽邻接。

由上可见,在有底腔体内设置盲槽并在海绵框架上设置第二环形凸起,能够防止海绵框架上方的油压将海绵框架向有底腔体的底部推动,进而保证阻尼缓冲器的产生的阻尼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阻尼缓冲器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阻尼缓冲器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阻尼缓冲器实施例的省略部分组件后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阻尼缓冲器实施例的连接柱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阻尼缓冲器实施例的连接柱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图。

图6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阻尼缓冲器1包括油缸2、密封组件3、活塞组件4、活塞杆5和海绵组件6。

油缸2的中部具有一个有底腔体21,有底腔体21用于存放阻尼油,并且,有底腔体21还具有一个敞口211,该敞口211位于油缸2的端部。

密封组件3固定连接在敞口211上,具体地,密封组件3包括密封塞31和密封圈32,密封塞31固定安装在敞口211上,密封塞31用于对有底腔体21的敞口211进行密封,防止存放在有底腔体21内的阻尼油泄漏。

密封圈32邻接在密封塞31和海绵组件6之间,并且,密封圈32的外圈与有底腔体21的腔壁过盈配合地连接,密封圈32的内圈与活塞杆5的本体过盈配合地连接。密封圈32用于防止有底腔体21内阻尼油通过活塞杆5与密封塞31之间的缝隙、活塞杆5与密封圈32之间的缝隙以及密封组件3与油缸2之间的缝隙发生泄漏的现象发生。

活塞组件4沿油缸2的轴向与有底腔体21的腔壁可滑动地连接,具体地,活塞组件4包括连接柱41、栓柱42和密封圈43。连接柱41与活塞杆5的第一端51固定连接,活塞杆5的第二端52沿油缸2的轴向穿过密封组件3的密封塞31、密封圈32自敞口211伸出,并且,活塞杆5的第二端52为受力端,用于与外部物体进行接触。

此外,连接柱41的第一端部沿有底腔体21的周向设置有环形凸起411,环形凸起411沿有底腔体21的周向设置有多个开口412,开口412沿油缸2的轴向贯穿环形凸起411设置。具体地,开口41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开口412沿有底腔体21的周向均匀的分布。其中,环形凸起411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413, 具体地,凹槽4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凹槽413相对地设置,并且,每一个凹槽413分别与一个开口412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开口411的数量大于凹槽413的数量,使得阻尼缓冲器1的活塞杆5在受到外力推动时产生的阻力能够大于活塞杆5复位时受到的反作用力,保证阻尼缓冲器1能够产生阻尼作用的同时,使得阻尼缓冲器1在复位时反作用力更小且更加稳定。

栓柱42与连接柱41的第二端部固定连接,栓柱42设置有多个通槽421,多个通槽421沿有底腔体21的周向均匀分布。在栓柱42上设置多个通槽421,使得当活塞杆5推动活塞组件4沿油缸2的轴向向下移动靠近有底腔体21的底部时,阻尼油能够通过栓柱42与有底腔体21的腔壁之间的缝隙以及通槽421进行流动,为阻尼油提供更大的流动空间,避免阻尼油流道受到过多的阻滞。

密封圈43设置在环形凸起411和栓柱42之间,密封圈43的外圈与有底腔体21的腔壁过盈配合连接,密封圈43的内圈套装在连接柱41的中部上,连接柱41的中部的直径大于连接柱41的第二端部的直径且小于连接柱41的第一端部的直径。

海绵组件6固定安装在密封组件3和连接柱41,海绵组件6包括海绵框架61和安装在海绵框架61内的海绵体62,海绵框架61与有底腔体21固定连接,海绵框架61的底部设置有通孔611,活塞杆5穿过通孔611并且通孔611与活塞杆5之间形成液体流道72。

此外,密封圈43的内圈与连接柱41的中部之间形成液体流道71。其中,液体流道71、液体流道72和凹槽413之间相互连通,为形成阻尼油的流动回路。具体地说,凹槽413具有第一端部414和与第一端部414连通的第二端部415,凹槽413通过第一端部414与开口412连通,凹槽413的第二端部415延伸至连接杆41的中部,进而与液体流道71连通,并且,如图5所示,凹槽413沿有底腔体21的周向呈弯曲延伸地设置,进而使得阻尼缓冲器1能够具有加大的阻尼力。

如图6所示,敞口211朝向有底腔体21内沿油缸2的轴向设置有盲槽212,海绵框架61的敞口沿环形凸起411的径向朝外设置有环形凸起612,环形凸起612与盲槽212邻接,使海绵框架61固定安装在有底腔体21上。

当活塞杆5的第二端52受到外力作用时,活塞杆5推动活塞组件4向下移动并靠近有底腔体21的底部,此时,由于密封圈43与有底腔体21的腔壁过盈配合,使得阻尼油只能通过液体流道71、凹槽413以及与凹槽413连通的两个开口412向油缸2的上游流动。

当活塞组件4向下移动时,连接柱41与海绵框架61之间产生空间,阻尼油进入该空间后通过液体流道72进行海绵组件6,进而使阻尼油继续向油缸2的上游流动,从而产生阻尼作用。

当活塞杆5推动活塞组件4继续向下移动时,由于活塞杆5进入有底腔体21的体积增加,使得有底腔体21可以容纳阻尼油的容积减少,此时,阻尼油会对海绵体62进行压缩,通过海绵体62被压缩的体积来补充阻尼油被占据的体积,进而保证阻尼缓冲器1的阻尼的稳定性。

此外,由于该阻尼缓冲器1内没有设置弹簧,使得活塞杆5在向下移动时无需承受弹簧的恢复力,有效的减小活塞杆5所承受的反作用力。但是,该阻尼缓冲器1没有设置弹簧,使得阻尼缓冲器1在进行恢复时需要通过外力对活塞杆5进行施力,使活塞杆5进行复位。

当活塞杆5进行复位时,阻尼油通过液体流道72回流至海绵框架61和连接柱41所形成的空间,此外,由于活塞组件4向上运动,使得密封圈43抵接在栓柱42上,进而使得密封圈43与连接柱41的环形凸起411之间形成空间。此时,阻尼油通过环形凸起411上的四个开口412同时从环形凸起411的上方回流至环形凸起411的下方,进而通过液体流道71回流至油缸的下游,完成活塞杆5的复位。可见,在活塞杆5进行复位时,由于环形凸起411上设置有多个开口,使得活塞杆5在进行复位时,能够通过多个开口同时进行阻尼油的回流,进而减小活塞杆5复位时所承受的反作用力,复位速度更快。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阻尼缓冲器具有阻尼稳定性好且反作用力小的优点。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