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形变阻尼环的阻尼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2654阅读:771来源:国知局
具有可形变阻尼环的阻尼缓冲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缓冲器,尤其是一种用于门或抽屉上的阻尼缓冲器。



背景技术:

门或抽屉等在启闭至两个极限位置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惯性过大、速度较快,容易夹伤手部,对人体造成损伤,在某些需要安静的场所,人们也不希望有启闭门窗、抽屉时产生的噪音,另一应回避噪音的场合是电影院内折叠椅面的使用。因此,往往在门窗、抽屉或折叠椅上安装一个阻尼缓冲器以减少关闭时的惯性并减慢其速度,防止夹伤或噪音的产生。

现有的缓冲阻尼器为一种油压阻尼器,缓冲阻尼器包括油缸,油缸的密封组件内的腔体内设置有活塞组件以及贯穿于密封组件两侧的活塞杆,活塞杆在腔体内的一端连接有活塞组件;油缸的腔体内,在活塞组件的一侧固定设置有气囊,并活塞组件中设置有具有一定路程长度以及一定截面面积大小的油路,油路连通活塞组件的两侧。

由于油缸在密封组件内充满液压油,当活塞杆内伸到油缸的腔体内部后,由于油缸内部的总体积不变,而活塞杆的伸入则需要气囊的收缩去保持腔体内的压力平衡,因此位于活塞组件下方的液压油则通过油路到达气囊处,并对气囊进行挤压,进而完成油缸内部的油压调整过程。由于油路的截面与长度对油的流量有所控制,因此活塞杆的下压速度受到限制,形成阻尼缓冲效果。

现有的阻尼缓冲器存在的问题是,以气囊作为油缸内的收缩体,在活塞杆回程的时候,气囊会快速回弹,因此会造成活塞杆回程的不稳定;同时,在活塞组件未对油路以外的地方进行密封时,大量的液压油可通过油路以外的途径流向收缩体,直至油路以外的途径被活塞组件完全密封,此过程的出现会造成阻尼缓冲器工作的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重压且工作稳定的具有可形变阻尼环的阻尼缓冲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可形变阻尼环的阻尼缓冲器包括油缸,油缸具有一个腔体,腔体朝向油缸的第一轴向端敞口,敞口由一密封组件密封,腔体内装有活塞组件及一端固定在活塞组件上的活塞杆,活塞杆的另一端自油缸的第一轴向端伸出。其中,密封组件与活塞组件之间设置有海绵,活塞组件包括有连接柱、阻尼环以及挡块,连接柱连接在活塞杆位于腔体内的一端,阻尼环套装在连接柱上并与连接柱滑动配合,挡块固定连接在连接柱的末端,且挡块用于对阻尼环限位;阻尼环朝向挡块的一端设置有沿阻尼环周向布置的环形槽,阻尼环在环形槽的外侧形成环形壁,液压后进入环形槽并抵压在环形壁的内侧面,使环形壁形变并抵接在油缸的周壁上;环形槽截面呈V型,阻尼环的周面上设置贯通该阻尼环上下两端的通槽。

由上可见,当活塞杆承受重力下压而进入腔体时,在活塞组件下方的液压油进入阻尼环的环形槽并对环形槽外侧的环形壁进行挤压,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环形壁向外扩张而抵接到油缸的周壁上形成封堵,油缸下部的液压油只能通过通槽形成唯一的油路到达海绵处,由于环形壁的形变反应快,封堵工作迅速完成,腔体内快速到达稳定状态,使阻尼缓冲器稳定工作;在活塞杆返回运动时,由于海绵具有匀速回弹的特点,活塞杆的复位运动匀速、稳定。

进一步的方案是,通槽为直线通槽,通槽的贯通方向与阻尼环的轴向相同。

由上可见,与阻尼环的轴向相同的直线通槽可使油路变短,以满足阻尼缓冲器的启动受力要求。

进一步的方案是,环形槽的深度小于阻尼环厚度的一半。

由上可见,环形槽在满足环形壁的形变要求,同时保证阻尼环的强度要求。

进一步的方案是,连接柱在连接柱与活塞杆配合的一端设置环状凸起,环状凸起的下端面为圆台面,圆台面的直径从环状凸起所在一端向挡块所在一端逐渐缩小,阻尼环可抵接于圆台面上。

由上可见,阻尼环与连接柱的圆台面之间线接触密封,当活塞杆受力过大引起腔体内瞬间油压过大时,阻尼环与连接柱之间张开并形成瞬时油路,达到泄压阀的同等效果,防止强压引起油缸爆裂。

进一步的方案是,环状凸起与挡块之间的距离大于阻尼环的厚度。

进一步的方案是,阻尼环与所述连接柱之间具有环形间隙。

再进一步的方案是,环状凸起的周面上设置有沿环状凸起的周向均匀布置的多个回流槽。

由上可见,阻尼环可在环状凸起与挡块之间上下滑动,当活塞杆复位运动时,阻尼环则在液压油的作用力下往靠近挡块的方向滑动,位于活塞组件上方的液压油则通过回流槽、环形间隙以及通槽迅速回流到活塞组件下方。

进一步的方案是,阻尼缓冲器内还设置有海绵护套,海绵护套固定在腔体内密封组件的下方,且海绵位于海绵护套内。

由上可见,海绵护套对海绵进行定位,防止海绵在液压油的挤压下发送移动,影响阻尼缓冲器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密封组件包括相互邻接的挡圈和油封圈。

进一步的方案是,阻尼环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通槽,多个通槽沿阻尼环的周向均匀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阻尼缓冲器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阻尼缓冲器实施例中阻尼环的结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阻尼缓冲器实施例隐藏油缸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阻尼缓冲器实施例第一工作状态的结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阻尼缓冲器实施例第二工作状态的结构剖面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阻尼缓冲器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阻尼缓冲器为油压缓冲器,阻尼缓冲器包括一个油缸1,油缸1中部具有一个大致呈圆柱形的腔体100,腔体100在油缸1的第一轴向端敞口,敞口形成油缸1的唯一开口。

阻尼缓冲器还包括有密封组件4,密封组件4包括有挡圈41以及油封圈42,挡圈41为硬质材料制成,而油封圈42可采用橡胶材料制成,挡圈41位于腔体100在油缸1第一轴向端的最外端,油封圈42则位于挡圈41内侧且油封圈42的上端面邻接于挡圈41的下端面。敞口由密封组件4密封。

阻尼缓冲器还包括有活塞杆2以及活塞组件3,活塞杆2为圆柱杆,挡圈41和油封圈42中部设置有贯通于腔体100内外的装配孔,活塞杆2的一端穿过装配孔进入到腔体100内;活塞组件3包括有连接柱31、阻尼环32以及挡块33,连接柱31的上部在周向上设置有环状凸起312,阻尼环32套装在连接柱31上并与连接柱31滑动配合,挡块33固定套装在连接柱31的下端,环状凸起312和挡块33对阻尼环32进行限位,且环状凸起312与挡块33之间的距离大于阻尼环32的厚度,保证阻尼环32在连接柱31上具有一定的滑动空间。活塞杆2的下端固定插装在连接柱31的上端。

阻尼缓冲器还包括有海绵5以及海绵护套51,海绵护套51为硬质环套,海绵护套51固定设置在腔体100内活塞组件3下方,即活塞组件3与密封组件4之间,且海绵护套中部设置有油道孔511,活塞杆2穿过油道孔511;海绵护套51具有环状腔体,海绵5固定设置在海绵护套51的环状腔体内,且海绵5的上端与密封组件4接触,海绵5的位置得到固定。

参见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阻尼缓冲器实施例中阻尼环32的结构剖面图。阻尼环32采用具有较好弹性形变能力的硬质材料支撑,在阻尼环32的下端设置有沿阻尼环32周向布置的环形槽322,环形槽322的深度小于阻尼环32厚度的一半,环形槽322的截面呈倒V型,阻尼环32在环形槽32的外侧形成环形壁323,环形壁323具有特定厚度;在阻尼环32的周面上设置有通槽324,通槽324为直线通槽,且通槽324的延伸方向与阻尼环32的轴向方向相同,通槽324贯通阻尼环32的上端面和阻尼环32的下端面。优选地,阻尼环32上设置有两个通槽324,两个通槽324沿所述阻尼环32的周向均匀设置。

参见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阻尼缓冲器实施例隐藏油缸的结构图。连接柱31上的环状凸起312上设置有沿其周向布置的多个回流槽311,多个回流槽311贯穿环状凸起312的上端面与下端面。挡块33上设置有沿其周向布置的四个限位横伸部331,相邻的两个限位横伸部331之间形成空隙332。阻尼环32中部的通孔内径比连接柱31的外径大,因此阻尼环32与连接柱31之间形成了环形间隙321。

参见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阻尼缓冲器实施例第一工作状态的结构剖面图。当活塞杆2接受到压力而伸入腔体100时,腔体100下部的液压油向上推动阻尼环32,使阻尼环32滑动并抵接到环状凸起312的下端面,同时,位于腔体100下部的液压油进入到阻尼环32下端的环形槽322中,在环形槽322的液压油对环形壁323的内壁面进行抵压使环形壁323产生弹性形变并抵接到油缸1周壁101的内周面上。

环形壁323对周壁101在通槽324对应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封堵,腔体100下部的液压油只能通过通槽324到达海绵5所在位置,并对海绵5进行挤压,以保持腔体100内的油压平衡。由于环形壁323的形变反应迅速,实现快速封堵,使阻尼缓冲器具有稳定工作的特点。

其中,环状凸起312的下端面为圆台面313,圆台面的直径从环状凸起所在一端向挡块所在一端逐渐缩小,阻尼环可抵接于圆台面313上。阻尼环32的上端面的内边抵压在圆台面313上,且两者之间形成线接触,当阻尼环32下方油压过大的时候,阻尼环32与圆台面313之间容易张开而形成泄压油路,达到泄压效果,保护油缸1。

参见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阻尼缓冲器实施例第二工作状态的结构剖面图。当活塞杆2接受到拉力而伸出腔体100时,腔体100上部的液压油将对阻尼环32进行下推,油道孔511、回流槽311、环形间隙321以及空隙332(图3示)将形成大流量的回流油路,液压油快速回流到达腔体100下部,阻尼缓冲器返回原始状态。由于海绵5具有匀速回弹特性,故在液压平衡下,活塞杆2的伸出运动将匀速稳定。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