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9931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旋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6年3月3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073569号的优先权。该日本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旋转装置,其具备外壳和相对于该外壳进行相对旋转的旋转轴。在外壳与旋转轴之间配置有轴承。在旋转轴的比该轴承在轴向上更靠外侧位置外嵌有轴环。在外壳与轴环之间配置有油封,油封对封入于外壳内部的润滑剂进行密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83780号公报

在具有上述密封结构的旋转装置中,油封本身有时未必良好地得到润滑,存在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能够更加良好地对旋转装置的油封进行润滑。

本发明通过如下结构解决上述课题,即,一种旋转装置,其具备:外壳;旋转轴,相对于所述外壳进行相对旋转;轴承,配置于所述外壳与所述旋转轴之间;轴环,在比所述轴承在轴向上更靠外侧位置外嵌于所述旋转轴;油封,配置于所述外壳与所述轴环之间;以及润滑剂,封入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其中,所述轴环具有第1倾斜面,所述第1倾斜面的外径从所述轴承侧朝向所述油封侧变大。

在本发明中,外嵌于旋转轴的轴环具有外径从轴承侧朝向油封侧变大的第1倾斜面。因此,可以通过该第1倾斜面并且利用离心力将轴环附近的润滑剂引导至油封侧。其结果,能够更加良好地对油封进行润滑。

根据本发明,能够更加良好地对旋转装置的油封进行润滑。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箭头ii所指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3是沿图2的箭头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润滑剂的液面的液位与油封的润滑特性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纵置使用图1的旋转装置时的使用方式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中:12-旋转装置,16-旋转轴,20-输入轴承,22-轴环,22a-第1倾斜面,d22a-第1倾斜面的外径,24-油封,26-润滑剂的液面,40-外壳,44-负载相反侧外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箭头ii所指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并且,图3是沿图2的箭头iii-iii线的剖视图。

概略而言,该旋转装置12具备外壳40及相对于该外壳40进行相对旋转的输入轴(旋转轴)16。图1~图3的实施方式表示横置使用该旋转装置12时的情况,即将输入轴16配置成水平的状态(或者接近水平的状态)下使用的情况。因此,输入轴16配置成水平,润滑剂的液面26与输入轴16平行。

在外壳40与输入轴16之间配置有输入轴承20。在比输入轴承20在轴向上更靠外侧,轴环22外嵌于输入轴16。在外壳40与轴环22之间配置有油封24。在外壳40的内部封入有润滑剂(图中仅表示液面26)。轴环22具有第1倾斜面22a,该第1倾斜面22a的外径d22a从输入轴承20侧朝向油封24侧变大。

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该旋转装置12具备减速机构32及容纳该减速机构32的外壳40。

旋转装置12的减速机构32由偏心摆动型行星齿轮机构构成。

减速机构32具备:输入轴(旋转轴)16,接收来自未图示的马达的动力;偏心体52,经由键50与该输入轴16一体化并且具有两个偏心部52a;偏心体轴承54,组装于该偏心体52的偏心部52a的外周;外齿轮56,组装于该偏心体轴承54的外周;以及内齿轮58,与该外齿轮56内啮合。

内齿轮58由内齿轮主体60、圆柱状的支承销62及外辊64构成,所述内齿轮主体60与外壳40(的后述的外壳主体41)一体化,所述圆柱状的支承销62支承于该内齿轮主体60,所述外辊64旋转自如地外嵌于该支承销62并且构成内齿轮58的内齿。内齿轮58的内齿数(外辊64的数量)稍微多出外齿轮56的外齿数(该例子中多出两个)。另外,内齿轮58的轴心c58与输入轴16的轴心c16及输出轴72的轴心c72一致。

外齿轮56在从该外齿轮56的轴心c56偏移的位置具有外齿轮贯穿孔58a。在外齿轮贯穿孔58a中嵌入有圆柱状的内销66。在内销66滑动自如地外嵌有内辊68作为滑动促进部件。内辊68的一部分与外齿轮贯穿孔58a抵接。内辊68的外径小于外齿轮贯穿孔58a的内径,在内辊68与外齿轮贯穿孔58a之间确保有相当于偏心部52a的偏心量的两倍的间隙。内销66压入于凸缘状的轮架70。轮架70与输出轴72一体化。

在上述结构的减速机构32中,输入轴16的旋转经由偏心体52的偏心部52a、偏心体轴承54而使外齿轮56摆动。通过该摆动,外齿轮56相对于内齿轮58进行相对旋转。该相对旋转经由内辊68及内销66从轮架70输出,从而使与该轮架70一体化的输出轴72减速旋转。

另一方面,旋转装置12的外壳40具备:外壳主体41,容纳减速机构32;负载侧外壳体42,容纳比减速机构32更靠负载侧的部分;负载相反侧外壳体44,容纳比减速机构32更靠与负载相反一侧的部分;以及罩体46,封闭负载侧外壳体42的负载侧端面。

外壳40的外壳主体41与所述内齿轮主体60一体化,并且在外壳主体41的径向内侧容纳减速机构32。外壳40的负载侧外壳体42经由一对圆锥滚子轴承74、76支承输出轴72。输出轴72从外壳40的罩体46突出。在输出轴72上外嵌有轴环78。在罩体46与轴环78之间配置有油封80。

外壳40的负载相反侧外壳体44具备圆板状凸缘部44a和轴承容纳部44b,所述轴承容纳部44b在该凸缘部44a的内周侧相对于凸缘部44a向与负载相反的一侧突出并且容纳后述的支承输入轴16的输入轴承20。外壳主体41、负载侧外壳体42以及负载相反侧外壳体44通过连结螺栓45在轴向上紧固在一起。

在输入轴16外嵌有轴环22。并且,在负载相反侧外壳体44与轴环22之间配置有油封24。

以下,主要参考图2对与该旋转装置12的配置于负载相反侧外壳体44与轴环22之间的油封24的润滑有关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在外壳40(的负载相反侧外壳体44)与输入轴16(旋转轴)之间配置有输入轴承20。在此,输入轴承20由具有滚动体20a、外圈20b及内圈20c的球轴承构成。在负载相反侧外壳体44的与输入轴承20的外圈20b相邻的位置内嵌有挡圈82。

轴环22外嵌于输入轴16的比该输入轴承20在轴向上更靠外侧的位置。在此,“比输入轴承20在轴向上更靠外侧”是指,在输入轴16的轴向上,相对于输入轴承20位于与内齿轮58的轴向中央a58相反的一侧(从内齿轮58的轴向中央a58观察时,比输入轴承20更远的一侧)。另外,“比输入轴承20在轴向上更靠内侧”是指,在输入轴16的轴向上,相对于输入轴承20位于与内齿轮58的轴向中央a58相同的一侧(从内齿轮58的轴向中央a58观察时,比输入轴承20更近的一侧)。换言之,靠近减速机构32的容纳空间的一侧为内侧,远离减速机构32的容纳空间的一侧为外侧。

外壳40的负载相反侧外壳体44在所述轴承容纳部44b的轴向上的端部具有油封贯穿孔44p。油封24配置于该油封贯穿孔44p与轴环22之间。

轴环22通过压入外嵌于输入轴16并与输入轴16一体旋转。轴环22形成为整体壁厚较厚的环状。在轴环22的轴向上靠近输入轴承20侧的外周具有外径d22a从输入轴承20侧朝向油封24侧变大的第1倾斜面22a。轴环22在该第1倾斜面22a的轴向上的外侧(在轴向上与输入轴承相反的一侧)具有与输入轴16的轴心c16平行的油封载置部22b。并且,轴环22在该第1倾斜面22a的轴向上的输入轴承20侧的端部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2c。

在该旋转装置12中,轴环22的第1倾斜面22a形成为外径d22a在用包含输入轴16的轴心c16的平面剖切的截面(相当于图1、图2的纸面的截面:以下简称为轴心截面)上从输入轴承20侧朝向油封24侧以直线状变大的圆锥形状。在该例子中,轴心截面上的第1倾斜面22a相对于输入轴16的轴心c16的斜度θ1设为30度。

另外,第1倾斜面22a的具体形状并不特别限定为该形状。例如,也可以设为外径d22a在轴心截面上从输入轴承20侧朝向油封24侧以曲线状(包括圆弧)变大的形状。此时,可以是向上侧凸出的曲线(外径d22a的增大率随着靠近油封24逐渐变小的曲线),或也可以是向下侧凸出的曲线(外径d22a的增大率随着靠近油封24逐渐变大的曲线)。轴环22的突出部22c的轴向上与输入轴承相反一侧的端面22c1形成为与输入轴16的轴心c16垂直。该端面22c1与第1倾斜面22a连续。换句话说,在轴心截面上,在轴环22的外周形成有由该端面22c1和第1倾斜面22a形成的v字形的槽22f。如前述,第1倾斜面22a相对于输入轴16的轴心c16的斜度θ1为30度,因此该v字形槽22f在轴心截面上的形状相当于正三角形的一半的形状。

油封24配置于轴环22的油封载置部22b与负载相反侧外壳体44的油封贯穿孔44p的内周之间。

油封24具备嵌合部24a、背面部24b及主唇部24c,并且其整体大致呈“コ”字形。嵌合部24a形成为与输入轴16平行的环状,其压接在负载相反侧外壳体44的油封贯穿孔44p的内周。背面部24b从该嵌合部24a的在轴向上与输入轴承相反一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内侧延伸。主唇部24c从该背面部24b的径向内侧端部朝向轴向上的输入轴承20侧延伸,并且在密封点24c1与轴环22的油封载置部22b抵接。主唇部24c通过施力弹簧24d向油封载置部22b侧施力。

油封24的嵌合部24a比主唇部24c更向轴向上的输入轴承20侧延伸l(24a-24c),从径向观察时,嵌合部24a与第1倾斜面22a重叠l(24a-22a)。换言之,第1倾斜面22a向油封24(的嵌合部24a)的径向内侧进入l(24a-22a)。

另外,轴环22的输入轴承20侧的端面22e与输入轴16的台阶部16e抵接,从而进行轴环22相对于输入轴16的定位。并且,轴环22的输入轴承20侧的端面22e还与输入轴承20的内圈20c的轴向上的油封24侧的端面20c1抵接,从而进行输入轴承20在轴向上的定位。

外壳40的负载相反侧外壳体44在油封24的轴向上的输入轴承20侧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且限制油封24沿轴向向输入轴承20侧移动的限制部44h。

在该旋转装置12中,外壳40(的负载相反侧外壳体44)与限制部44h以相同材料一体地形成。但是,外壳40和限制部44h无需一定以相同材料一体地形成,也可以以不同材料形成,例如,可以一体地具有嵌入于外壳40的挡圈作为限制部。

由图3明确可知,该限制部44h在周向上的局部上具有缺口47。具体而言,在从该限制部44h的铅垂方向上的最上部44h1沿圆周方向稍微(具体而言30度)分开的周向位置44h2、44h3的内周形成有两个该缺口47。换句话说,限制部44h在比输入轴16的轴心c16更靠铅垂方向上的上方具有两个缺口47。

更具体而言,在与输入轴16垂直的截面(相当于图3的纸面的截面:以下称为轴垂直截面)上,限制部44h的缺口47具有:一对径向壁47a,从该限制部44h的内周向法线方向切入;一对圆弧壁47b,连续于该一对径向壁47a的径向外侧端部并且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弯曲而形成;以及周向壁47c,连接该一对圆弧壁47b。另外,在该旋转装置12中,周向壁47c的自输入轴16的轴心c16的形成半径r47c与负载相反侧外壳体44的油封贯穿孔44p的自输入轴16的轴心c16的半径d44p相同。

限制部44h的缺口47以这种截面形状从限制部44h的轴向上的输入轴承20侧形成至油封24侧,并且形成为与输入轴16平行。限制部44h的缺口47的径向壁47a的共计四个形成始端部47a1~47a4构成使沿限制部44h的内周44h4流动的润滑剂从该形成始端部47a1~47a4向铅垂方向上的下方掉落的“掉落点”,从而不让沿限制部44h的内周44h4流动的润滑剂继续沿内周44h4而流向下侧。

外壳40的负载相反侧外壳体44在油封24的轴向上的输入轴承20侧具有内径d44g从输入轴承20侧朝向油封24侧变小的第2倾斜面44g。第2倾斜面44g由第1部分44g1和第2部分44g2构成,第1部分44g1相当于负载相反侧外壳体44的(比限制部44h在轴向上更靠输入轴承20侧的区域的)内周44f,第2部分44g2相当于限制部44h的轴向上的输入轴承20侧端面44h5。

即,限制部44h的轴向上的输入轴承20侧端面44h5的内径也从输入轴承20侧朝向油封24侧变小,外壳40的限制部44h的输入轴承20侧端面44h5构成第2倾斜面44g的一部分(第2部分44g2)。即,第2倾斜面44g的末端(内径最小的部分)44g3与限制部44h的输入轴承20侧端面44h5的最内周部一致。

从径向观察时,该第2倾斜面44g的末端44g3与第1倾斜面22a重叠。换言之,第2倾斜面44g的末端44g3存在于第1倾斜面22a的轴向范围内。

在该例子中,在轴心截面上,针对第2倾斜面44g相对于输入轴16的轴心c16的斜度θ2而言,第1部分44g1和第2部分44g2均设为60度。即,第2倾斜面44g的第1部分44g1与第2部分44g2在维持相同的斜度θ2的状态下连续。第2倾斜面44g的斜度θ2(=60度)大于第1倾斜面22a的斜度θ1(=30度)。并且,第2倾斜面44g的延长端44g4存在于轴环22的第1倾斜面22a上,第2倾斜面44g与第1倾斜面22a垂直交叉。

旋转装置12的润滑剂的液面26的液位(封入液位)设定在比输入轴16的轴心c16更靠铅垂方向上的下方且输入轴承20的滚动体20a的一部分能够浸渍的铅垂方向上的位置(具体而言,在该例子中为从输入轴16的轴心c16低45mm的铅垂方向上的位置)。

另外,在输入轴承20的滚动体20a的与油封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密封部件88。并且,在负载相反侧外壳体44的比润滑剂的液面26更靠铅垂方向上的下方且在外圈20b的外侧具有第1润滑剂通道91,该第1润滑剂通道91连通比输入轴承20更靠与油封相反一侧的空间和比输入轴承20更靠油封24侧的空间。第1润滑剂通道91在输入轴承20的下侧以与轴平行的方式仅形成有一个,并且在该输入轴承20的油封24侧沿径向上升至轴环22的附近。在负载相反侧外壳体44的相当于外圈20b的上部的位置,以与输入轴16平行的方式形成有第2润滑剂通道92。从负载相反侧外壳体44的外周侧沿径向形成的第3润滑剂通道93合流于该第2润滑剂通道92。

接着,对该旋转装置12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该旋转装置12中,在外壳40(的负载相反侧外壳体44)与输入轴16(旋转轴)之间配置有输入轴承20,在比该输入轴承20在轴向上更靠外侧位置外嵌于输入轴16的轴环22与外壳40之间配置有油封24。

在这种结构的旋转装置12中,(在没有特意进行设计的情况下)有时因润滑不足而在油封24上发生烧熔或损坏,其成为漏油的主要原因。

对油封24的润滑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封入于旋转装置12的外壳40内部的润滑剂的液面26的液位设为例如油封24的一部分能够充分浸渍的程度的较高的液位。但是,若将润滑剂的液面26维持为较高,则随着减速机构32的旋转,润滑剂被搅拌致使动力损失变大,而且还会产生万一油封24出现不良情况则润滑剂从油封贯穿孔44p泄漏到外部的量会相应增加的新问题。因此,优选使润滑剂的液面26在不影响包括油封24的润滑在内的旋转装置12各部件的润滑特性的范围内尽可能维持在较低的液位。

在该旋转装置12中,轴环22具有外径从输入轴承20侧朝向油封24侧变大的第1倾斜面22a。因此,可以将通过减速机构32的运行到达轴环22的第1倾斜面22a上的润滑剂利用输入轴16旋转时的离心力引导至轴向上的外侧(油封24侧)。其结果,即使在将润滑剂的液面26维持在较低的状态下,也能够更好地对油封24进行润滑,从而抑制油封24的烧熔或损坏,能够进一步抑制产生漏油。

尤其,在该旋转装置12中,外壳40具有内径d44g从输入轴承20侧朝向油封24侧变小的第2倾斜面44g,并且从径向观察时,该第2倾斜面44g的末端44g3与第1倾斜面22a重叠。由此,可以将通过输入轴承20的旋转飞溅而附着在外壳40内周面(第2倾斜面44g)的润滑剂沿第2倾斜面44g引导至该第2倾斜面44g的末端44g3,进而有效地使其移动到第1倾斜面22a上。其结果,通过在上面已经说明的第1倾斜面22a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将移动到第1倾斜面22a上的润滑剂引导至油封24侧。

并且,在该旋转装置12中,外壳40在油封24的轴向上的输入轴承20侧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且限制油封24沿轴向移动的限制部44h,并且该限制部44h在周向上的局部具有缺口47。因此,能够使润滑剂从该限制部44h的缺口47的形成始端部47a1~47a4移动到第1倾斜面22a上,能够防止沿限制部44h的轴向上的输入轴承20侧端面(第2倾斜面44g的第2部分44g2)移动而来的润滑剂直接沿圆周方向移动而移动(掉落)到铅垂方向上的下侧。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将润滑剂引导至油封24侧。

而且,在该旋转装置12中,该限制部44h构成为在比输入轴16的轴心c16更靠铅垂方向上的上方具有两个缺口47。因此,尤其能够有效地使附着在限制部44h的轴向上的输入轴承20侧端面的上部的润滑剂从缺口47的形成始端部47a1~47a4掉落至第1倾斜面22a上。

并且,在该旋转装置12中,外壳40具有内径从输入轴承20侧朝向油封24侧变小的第2倾斜面44g,并且,限制部44h的输入轴承20侧的端面44h5构成该第2倾斜面44g的一部分(第2部分44g2)。因此,能够确保更大的(能够收集润滑剂的)第2倾斜面44g。并且,由于能够将该第2倾斜面44g的末端44g3设置在非常接近油封24的位置,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将在第2倾斜面44g聚集的润滑剂引导至油封24侧。

并且,在该旋转装置12中,轴环22在第1倾斜面22a的输入轴承20侧端部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2c。因此,能够使保持在第1倾斜面22a上的润滑剂更长时间保持在第1倾斜面22a上,能够进一步减少从第1倾斜面22a直接向铅垂方向上的下方掉落的润滑剂。该效果在润滑剂的粘度比较高的时候更加显著。并且,如后述,该突出部22c尤其在将该旋转装置12纵置使用时还作为润滑剂的保持凸缘而有效地发挥作用。

图4是表示针对润滑剂的液面26与油封24(具体而言轴环22)的润滑特性之间的关系而进行试验的结果的曲线图。

在曲线图中示出了将轴环22的外周设为单纯的直线形状(不具有第1倾斜面22a的类型)时(参考图4的虚线)与设为圆锥形状(具有第1倾斜面22a的类型)时(参考图4的实线)进行比较的结果。

曲线图的纵轴表示润滑剂的液面26的液位。具体而言,以mm单位表示自输入轴16轴心c16的距离。例如,-50是指润滑剂的液面26从输入轴16的轴心c16低50mm。

并且,曲线图的横轴表示轴环22中被润滑的部分的轴向位置。具体而言,以mm单位表示自轴环22的轴向上的输入轴承20侧端面22e的轴向距离。在该旋转装置12中,油封24的主唇部24c的密封点24c1的轴向位置设置在距离轴环22的轴向上的输入轴承20侧端面16mm的位置。在该旋转装置12中,在润滑剂的液面26的液位(这里指自输入轴16的轴心c16的距离)为45mm时,确认到临界性的显著差距。当液面26自输入轴16的轴心c16的距离为-45mm时相当于图1中示出的液面26。即,该液面26相当于输入轴承20的外圈20b及滚动体20a的一部分浸渍而内圈20c并没有浸渍,并且油封24也没有浸渍的液位。换言之,该液面26相当于,即使油封24产生不良情况,润滑剂从油封贯穿孔44p泄漏的可能性也极小的液位。

在润滑剂封入至该液面26的情况下,若使用以往的轴环,即,使用不具有第1倾斜面22a且形成为单纯的圆筒形状的直线状轴环,则轴环中被润滑的部分只能到自轴环的轴向上的输入轴承20侧端面22e的距离为14mm左右的位置,并不能到达油封24的主唇部24c的密封点24c1(距离轴环的端部16mm的位置)。即,油封24无法得到充分润滑。

但是,在润滑剂同样封入至-45mm的液面26的情况下,若采用具有第1倾斜面22a的轴环22,则可知轴环22中被润滑的部分至(超过密封点24c1的位置即16mm的)约17mm的位置。即,能够确认油封24被润滑得更加良好。

另外,如前述,在该旋转装置12中,在输入轴承20的滚动体20a的与油封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密封部件88。因此,无法使比该输入轴承20更靠内侧的空间中的润滑剂经由输入轴承20本身而流到油封24侧。然而,该旋转装置12具有连通比该输入轴承20更靠与油封相反的一侧的空间与比该输入轴承20更靠油封24侧的空间的第1润滑剂通道91。由此,即使具有密封部件88,也能够使比输入轴承20更靠与油封相反一侧的空间内的润滑剂经由(绕过该输入轴承20的)第1润滑剂通道91而流到油封24侧。

以下,对采用该结构的理由进行说明。

若从将润滑剂供给到油封24或输入轴承20的滚动体20a与外圈20b、内圈20c之间的观点进行设计,则不优选将妨碍润滑剂流通的该密封部件88配置于输入轴承20。但是,旋转装置12并不一定始终横置(使输入轴16及输出轴72朝向水平的状态)装配,例如,如图5所示,有时也纵置(使输入轴16及输出轴72朝向铅垂方向,并且使输出轴72沿铅垂方向朝下的状态)装配。

在将该旋转装置12纵置使用时,若在外壳40内封入足够使输入轴承20和油封24浸渍的程度的大量的润滑剂,则会导致搅拌损失变得非常大,因此不优选封入大量的润滑剂。因此,在将该旋转装置12纵置使用时,采用如下结构:将液面87设在与内齿轮58的轴向中央a58一致的位置,而对于输入轴承20而言,通过密封部件88密封滚动体20a的与油封相反的一侧(下侧),并且使用粘度稍高的润滑剂直接涂在该输入轴承20上。

在该旋转装置12中,由于形成有连通比输入轴承20更靠与油封相反一侧的空间与比输入轴承20更靠油封24侧的空间的第1润滑剂通道91,因此,即使在输入轴承20设置有密封部件88,也能够将(通过搅拌而飞溅过来的)润滑剂引导至输入轴承20的油封24侧。

引导至输入轴承20的油封24侧的润滑剂暂时载置(保持)于位于轴环22的第1倾斜面22a的下侧的突出部22c的上部(端面)22c1,并且通过离心力沿第1倾斜面22a引导至油封24侧。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在横置使用旋转装置12和纵置使用旋转装置12时,能够共用输入轴承20。

另外,在纵置使用旋转装置12时,根据用途,即使采用该结构有时也无法得到充分的润滑。此时,可以在负载侧外壳体42上配置油泵(省略图示),使从该泵吐出的润滑剂经由未图示的配管从形成于输入轴承20的径向外侧的第3润滑剂通道93流入。从第3润滑剂通道93流入的润滑剂流入第2润滑剂通道92,但其朝向输入轴承20的轴向上的内侧(外齿轮56侧)的流动被挡圈82抑制,因此该润滑剂经由第2润滑剂通道92供给到输入轴承20的轴向上的外侧(油封24侧)。

由于在轴环22上形成有(外径从输入轴承20侧朝向油封24侧变大的)第1倾斜面22a,因此能够有效地将供给过来的润滑剂引导至位于更上方的油封24侧。经由第2润滑剂通道92供给过来的大部分润滑剂从油封24侧对输入轴承20进行润滑并且经由第1润滑剂通道91供给至输入轴承20的轴向上的内侧而用于减速机构32的润滑。

另外,在该旋转装置12中,外壳40构成为具有内径从输入轴承20侧朝向油封24侧变小的第2倾斜面44g,并且从径向观察时,该第2倾斜面44g的末端44g3与第1倾斜面22a重叠。但是,无需一定设为该结构。无需一定要设置形成于外壳40内周的第2倾斜面44g。例如,外壳40的内周也可以形成为与输入轴16平行。另外,与第1倾斜面22a相同,第2倾斜面44g在包含输入轴16的轴心c16的截面上的形状也可以为直线状,并且还可以为曲线状。

并且,在该旋转装置12中,外壳40构成为在油封24的轴向上的输入轴承20侧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且限制油封24沿轴向移动的限制部44h,而且该限制部44h在周向上的局部具有缺口47。但是,也无需一定要设置该限制部44h的缺口47。而且,即便不采用“限制部44h具有缺口47”的结构,例如采用“限制部44h在周向上的局部具有突起”的结构也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用效果。即,从该突起的顶部也同样能够使润滑剂向第1倾斜面22a上移动。

并且,在该旋转装置12中,该限制部44h构成为在比输入轴16的轴心c16更靠铅垂方向上的上方具有至少两个缺口47。但是,缺口47(或者突起)的形成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并不禁止在比输入轴16的轴心c16更靠铅垂方向上的下方设置缺口47(或者突起)。但是,若考虑旋转方向,则优选以铅垂方向上的最上部44h1为中心对称地设置偶数个缺口47(或者突起)。

并且,在该旋转装置12中,外壳40构成为具有内径从输入轴承20侧朝向油封24侧变小的第2倾斜面44g,并且限制部44h的输入轴承20侧端面44h5构成该第2倾斜面44g的一部分(第2部分44g2)。但是,该第2倾斜面44g的结构也并不限定此。例如,在该旋转装置12中,第2倾斜面44g形成在相当于(比限制部44h在轴向上更靠输入轴承20侧的区域的)内周44f的第1部分44g1和相当于限制部44h的轴向上的输入轴承20侧端面44h5的第2部分44g2这两者上,但也可以只在其中一个部分上形成第2倾斜面44g,也可以根本不形成第2倾斜面44g。并且,在该旋转装置12中,第2倾斜面44g设为其第1部分44g1和第2部分44g2以相同斜度θ2连续,但无需一定要设置成以相同倾斜度连续,可以是弯曲的,也可以形成有台阶。

并且,在该旋转装置12中,轴环22在第1倾斜面22a的输入轴承20侧端部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2c。但是,无需一定要设置该突出部22c。例如,也可以使不具有突出部的轴环22的端面直接与输入轴承20的内圈20c抵接。此时,输入轴承20的内圈20c的从轴环22的输入轴承20侧的端面22e突出的部分能够发挥类似于“突出部22c的端面22c1”的作用。

并且,在该旋转装置12中,为了在将旋转装置12横置使用时和纵置使用时共用输入轴承20,输入轴承20在滚动体20a的与油封相反的一侧具有密封部件88。但是,例如,若旋转装置12的用途只限定为横置使用,则不需要设置该密封部件88(没有密封部件88的情况反而更有利于使润滑剂的流动变得顺畅)。与此相对,不管有无密封部件88,优选设置第1润滑剂通道91。但是,例如,在没有密封部件88时,(由于润滑剂能够通过输入轴承20内因而)可以不设置第1润滑剂通道91。

另外,该旋转装置12构成为具备偏心摆动型减速机构32,但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具体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是具有单纯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的旋转装置,也可以是具有平行轴减速机构或正交轴减速机构的旋转装置。或者,也可以是不具有减速机构的旋转装置。旋转轴也不限定于输入轴。总而言之,只要是具有外壳、相对于该外壳进行相对旋转的旋转轴以及配置于外壳与旋转轴之间的轴承的旋转装置均可应用本发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