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松螺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2585阅读:549来源:国知局
防松螺母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松螺母。



背景技术:

螺纹连接广泛应用于机械设备中,但设备在运转时的振动、冲击等原因会影响到螺纹连接的紧固性和可靠性。因此在重要设备及关键部位就必须考虑螺纹连接的防松问题。

双螺母结构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螺纹防松机构,其结构虽然简单,但防松效果决定于两个螺母安装时的拧紧力矩,对安装要求较高,否则就会减弱双螺母结构的防松效果甚至导致双螺母结构防松失效。

此外,如果连接螺纹的尺寸较大,安装双螺母时就需要很大的扭矩,安装就非常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可靠的防松螺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防松螺母,包括一螺母,所述螺母的螺纹面上设置有一内环槽,所述螺母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一外环槽,所述内环槽底面直径大于所述外环槽底面直径;所述内环槽和所述外环槽沿轴向间隔设置,所述外环槽和所述内环槽的中间间隔为变形段,所述内环槽的两侧分别为前螺纹段和后螺纹段;所述螺母的前端面设置有一防松孔,所述防松孔贯穿所述内环槽和所述外环槽。

进一步地,所述防松孔对应所述防松段的部分为光孔,所述放松孔对应所述配合段的部分为螺纹孔。

进一步地,所述内环槽的底面直径大于所述防松孔的分度圆直径与所述防松孔直径之和;所述内环槽底面直径大于所述外环槽底面直径;

和/或,

所述外环槽的底面直径小于所述防松孔的分度圆直径与所述防松孔直径之差;所述内环槽底面直径大于所述外环槽底面直径。

进一步地,外环槽的开口设置有一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外环槽开口密封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变形段沿轴向的厚度为1-5mm。

进一步地,所述防松段的直径小于所述配合段的直径,各所述防松孔沿所述螺母的周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槽设置在所述内环槽的前侧。

本实用新型防松螺母安装时,后侧先旋入,安装到位后,再将螺钉拧入螺母前侧端面的防松孔中。在螺钉拧紧过程中,当拧紧力到达一定程度,能够使螺母中的内外两凹槽之间的部分(L段)发生变形时,螺母内圈上前侧螺纹部分螺纹牙的左表面与连接螺栓螺纹牙的左表面压紧,螺母内圈上后侧螺纹部分螺纹牙的右表面与连接螺栓螺纹牙的右表面压紧,这样就实现了螺母的防松。

此外,本实用新型防松螺母为一个整体,螺母前后两段内螺纹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转动,从而提高了螺母在工作中受到冲击振动时防松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防松螺母防松效果好,结构简单,安装时无需像双螺母结构要控制拧紧扭矩的大小,安装便捷,锁紧时所需扭矩小,适用于大规格的螺纹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防松螺母的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Ⅰ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防松螺母的实施例1安装完毕后的螺纹间隙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中的“前”是指将螺母紧固完毕后远离被紧固工件的一侧,“后”是指将螺母紧固完毕后靠近被紧固工件的一侧;本实用新型中的防松孔是的分度圆是指以螺母的圆心为圆心,以防松孔圆心与螺母圆心之间的距离为半径所形成的圆形。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松螺母;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防松螺母至少包括螺钉1、防尘圈2和螺母3。其中,螺钉1与螺母3前侧端面的防松孔配合,用于锁紧螺母;防尘圈2安装在螺母3外圈上的凹槽上,用于防止灰尘等杂物落入该凹槽,从而影响螺母的正常使用。

螺母3的外圈上,靠近前侧有一凹槽,凹槽直径B;螺母3的内圈上,靠近后侧有一凹槽,凹槽直径C,该凹槽将螺母内螺纹分为前后两段,内外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为L。

螺母3外圈上的凹槽直径B<A-D,螺母3内圈上的凹槽直径C>A+D;且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L不能过大,否则螺母3难以防松,甚至无法防松;本实施例中的L段的厚度取为1mm。

螺母3的中间为螺纹通孔,螺母3前侧端面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有若干个防松孔。防松孔的形式为:以内圈凹槽为界限,内圈凹槽前侧为圆孔,孔径大于螺钉直径;外圈凹槽后侧为螺纹孔,螺纹大小D,螺纹孔深要充分考虑螺钉的长度及行程,螺纹孔分度圆直径A。

螺钉1与螺母3前侧端面的防松孔配合,用于锁紧螺母。

防尘圈2安装在螺母3外圈上的凹槽上,用于防止灰尘等杂物落入该凹槽,从而影响螺母的正常使用。

本实施例防松螺母安装时,螺母3从后侧旋入,安装到位后,再将螺钉2依次拧入螺母3前侧端面的螺纹孔中。在螺钉1拧紧过程中,能够使螺母3中的内外两凹槽之间的部分(L段)发生变形时,螺母3内圈上前侧螺纹部分螺纹牙的前表面与连接螺栓螺纹牙的前表面压紧,螺母3内圈上后侧螺纹部分螺纹牙的右表面与连接螺栓螺纹牙的右表面压紧,这样就实现了螺母3的防松。

图2所示为防松螺母安装完毕后的螺纹间隙示意图。

由于本实施例防松螺母为一个整体,螺母中间左右两段内螺纹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转动,从而提高了螺母在工作中受到冲击振动时防松的可靠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松螺母,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松螺母,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防松螺母至少包括螺钉、防尘圈和螺母。其中,螺钉与螺母前侧端面的防松孔配合,用于锁紧螺母;防尘圈安装在螺母外圈上的凹槽上,用于防止灰尘等杂物落入该凹槽,从而影响螺母的正常使用。

螺母的外圈上,靠近前侧有一凹槽,凹槽直径B;螺母的内圈上,靠近后侧有一凹槽,凹槽直径C,该凹槽将螺母内螺纹分为前后两段,内外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为L。

螺母外圈上的凹槽直径B<C,且B不小于A-D,螺母内圈上的凹槽直径C>A+D。

螺母的中间为螺纹通孔,螺母前侧端面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有若干个防松孔。防松孔的形式为:以内圈凹槽为界限,内圈凹槽前侧为圆孔,孔径大于螺钉直径;外圈凹槽后侧为螺纹孔,螺纹大小D,螺纹孔深要充分考虑螺钉的长度及行程,螺纹孔分度圆直径A。

螺钉与螺母前侧端面的防松孔配合,用于锁紧螺母。

防尘圈安装在螺母外圈上的凹槽上,用于防止灰尘等杂物落入该凹槽,从而影响螺母的正常使用。

本实施例防松螺母安装时,螺母从后侧旋入,安装到位后,再将螺钉依次拧入螺母前侧端面的螺纹孔中。在螺钉拧紧过程中,能够使螺母中的内外两凹槽之间的部分(L段)发生变形时,螺母内圈上前侧螺纹部分螺纹牙的前表面与连接螺栓螺纹牙的前表面压紧,螺母内圈上后侧螺纹部分螺纹牙的右表面与连接螺栓螺纹牙的右表面压紧,这样就实现了螺母的防松。

由于本实施例防松螺母为一个整体,螺母中间左右两段内螺纹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转动,从而提高了螺母在工作中受到冲击振动时防松的可靠性。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松螺母;本实施例防松螺母至少包括螺钉、防尘圈和螺母。其中,螺钉与螺母前侧端面的防松孔配合,用于锁紧螺母;防尘圈安装在螺母外圈上的凹槽上,用于防止灰尘等杂物落入该凹槽,从而影响螺母的正常使用。

螺母的外圈上,靠近前侧有一凹槽,凹槽直径B;螺母的内圈上,靠近后侧有一凹槽,凹槽直径C,该凹槽将螺母内螺纹分为前后两段,内外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为L。

螺母外圈上的凹槽直径B<A-D,螺母内圈上的凹槽直径C>B,并且C不大于A+D。

螺母的中间为螺纹通孔,螺母前侧端面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有若干个防松孔。防松孔的形式为:以内圈凹槽为界限,内圈凹槽前侧为圆孔,孔径大于螺钉直径;外圈凹槽后侧为螺纹孔,螺纹大小D,螺纹孔深要充分考虑螺钉的长度及行程,螺纹孔分度圆直径A。

螺钉与螺母前侧端面的防松孔配合,用于锁紧螺母。

防尘圈安装在螺母外圈上的凹槽上,用于防止灰尘等杂物落入该凹槽,从而影响螺母的正常使用。

本实施例防松螺母安装时,螺母从后侧旋入,安装到位后,再将螺钉依次拧入螺母前侧端面的螺纹孔中。在螺钉拧紧过程中,能够使螺母中的内外两凹槽之间的部分(L段)发生变形时,螺母内圈上前侧螺纹部分螺纹牙的前表面与连接螺栓螺纹牙的前表面压紧,螺母内圈上后侧螺纹部分螺纹牙的右表面与连接螺栓螺纹牙的右表面压紧,这样就实现了螺母的防松。

由于本实施例防松螺母为一个整体,螺母中间左右两段内螺纹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转动,从而提高了螺母在工作中受到冲击振动时防松的可靠性。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松螺母;本实施例防松螺母至少包括螺钉、防尘圈和螺母。其中,螺钉与螺母前侧端面的防松孔配合,用于锁紧螺母;防尘圈安装在螺母外圈上的凹槽上,用于防止灰尘等杂物落入该凹槽,从而影响螺母的正常使用。

螺母的外圈上,靠近后侧有一凹槽,凹槽直径B;螺母的内圈上,靠近前侧有一凹槽,凹槽直径C,该凹槽将螺母内螺纹分为前后两段,内外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为L。

螺母外圈上的凹槽直径B<A-D,螺母内圈上的凹槽直径C>A+D。本实施例中的L段的厚度取为5mm。

螺母的中间为螺纹通孔,螺母前侧端面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有若干个防松孔。防松孔的形式为:以内圈凹槽为界限,内圈凹槽前侧为圆孔,孔径大于螺钉直径;外圈凹槽后侧为螺纹孔,螺纹大小D,螺纹孔深要充分考虑螺钉的长度及行程,螺纹孔分度圆直径A。

螺钉与螺母前侧端面的防松孔配合,用于锁紧螺母。

防尘圈安装在螺母外圈上的凹槽上,用于防止灰尘等杂物落入该凹槽,从而影响螺母的正常使用。

本实施例防松螺母安装时,螺母从后侧旋入,安装到位后,再将螺钉依次拧入螺母前侧端面的螺纹孔中。在螺钉拧紧过程中,能够使螺母中的内外两凹槽之间的部分(L段)发生变形时,螺母内圈上前侧螺纹部分螺纹牙的前表面与连接螺栓螺纹牙的前表面压紧,螺母内圈上后侧螺纹部分螺纹牙的右表面与连接螺栓螺纹牙的右表面压紧,这样就实现了螺母的防松。

由于本实施例防松螺母为一个整体,螺母中间左右两段内螺纹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转动,从而提高了螺母在工作中受到冲击振动时防松的可靠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