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扣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8932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卡扣及汽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卡扣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家庭汽车保有量在不断增加,汽车的安全问题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除了在车身前部安装有安全气囊外,很多车型都在车体侧面配置了侧气帘,以减少汽车碰撞对乘员的伤害。以汽车前排两侧的侧气帘为例,通常该侧气帘是安装在A柱上饰板内的空间中,并通过防脱卡扣将A柱上饰板固定在车体钣金上。该防脱卡扣通常具有以下特性,其一级脱开力较小,以保证侧气帘爆破时A柱上饰板和顶棚之间可以裂开一道缝隙,保证侧气帘从缝隙中顺利展开,保护乘员;但同时该防脱卡扣还需要具备非常大的二级脱开力,该二级脱开力需要保证拉住A柱上饰板,避免A柱上饰板随着侧气帘的爆破而掉落砸伤乘员。因此,该该防脱卡扣具有非常大的二级脱开力,也就是说防脱卡扣与车体钣金之间的卡接力非常大。这就造成了A柱上饰板不易拆卸的问题,若强力拆卸,会使得A柱上饰板或车体钣金被翘坏,导致上饰板或车体钣金报废。此外,拆卸困难还使得对A柱上饰板或对其内部部件的维修变得极其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卡扣及汽车,该卡扣可以有效的保证侧气帘的正常爆破,还能够方便地拆卸汽车上饰板,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防脱卡扣不易拆卸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对装备有侧气帘的上护板及内部结构的维修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卡扣,包括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

所述第一卡接部用于与第一连接件卡接固定;

所述第二卡接部用于与第二连接件卡接固定;

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合连接,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卡合;

其中,所述第一卡接部上设置有中空内腔,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一长条状的插条,第二卡接部的所述插条贯穿第一卡接部的所述中空内腔,所述插条的自由端部形成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的体积大于所述中空内腔的口径,以使所述插条在所述中空内腔滑动但无法脱离所述中空内腔;

所述第二卡接部还包括卡接本体,所述卡接本体的周向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凸起,还设置有至少一个挡板,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挡板成对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卡接在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挡板所围出的凹槽内。

可选的,所述第二凸起在垂直于所述卡接本体周向的凸起高度小于所述挡板在垂直于所述卡接本体周向的凸起高度。

可选的,所述第二凸起为斜坡状凸起,所述挡板位于靠近所述第二凸起的坡顶、远离所述第二凸起的坡底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件卡自所述第二凸起的坡底端滑入所述第二凸起的坡顶端与所述挡板所围出的凹槽内。

可选的,所述第二卡接部的所述卡接本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凸起,所述第一卡接部的边缘设置有至少一个卡环,所述第三凸起与所述卡环成对设置,以使所述卡环与所述第三凸起卡合固定。

可选的,所述第一卡接部上设置有卡槽,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卡入所述卡槽,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固定。

可选的,所述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为塑料材质。

可选的,所述塑料材质的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为以下选型中的至少一种:PA6塑料、POM塑料。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汽车上饰板、车体钣金、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卡扣;

所述汽车上饰板与所述卡扣的第一卡接部卡接固定;

所述第二卡接部通过所述插条贯穿于所述第一卡接部的所述中空内腔内部;

固定有所述汽车上饰板的所述第一卡接部,以及所述第二卡接部,一起与所述车体钣金卡合;所述车体钣金卡接入所述第二卡接部的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挡板之间的凹槽内。

可选的,还包括:侧气帘;所述侧气帘容置在所述汽车上饰板与所述车体钣金卡合所形成的容置腔内。

可选的,所述第二卡接部的所述插条的长度为22.5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卡扣及汽车,该卡扣包括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第一卡接部用于与第一连接件卡接固定;第二卡接部用于与第二连接件卡接固定;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卡合连接,以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卡合;其中,第一卡接部上设置有中空内腔,第二卡接部包括一长条状的插条,第二卡接部的插条贯穿第一卡接部的中空内腔,插条的自由端部形成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的体积大于中空内腔的口径,以使插条在中空内腔滑动但无法脱离中空内腔;第二卡接部还包括卡接本体,卡接本体的周向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凸起,还设置有至少一个挡板,第二凸起与挡板成对设置;第二连接件卡接在第二凸起与挡板所围出的凹槽内。采用该卡扣进行汽车上饰板的装配,可以有效保证侧气帘的正常爆破,还能够方便地拆卸汽车上饰板,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防脱卡扣不易拆卸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对装备有侧气帘的上护板及其内部结构的维修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的卡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卡扣结构示意图的A-A向剖示图;

图3为图1所示卡扣结构示意图的B-B向剖示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卡扣;11、第一卡接部;12、第二卡接部;13、中空内腔;14、插条;15、第一凸起;16、口径;17、卡接本体;18、第二凸起;19、挡板;20、凹槽;21、第三凸起;22、卡环;23、卡槽;2、第一连接件;3、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的卡扣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卡扣结构示意图的A-A向剖示图,图3为图1所示卡扣结构示意图的B-B向剖示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卡扣1,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卡接部11、第二卡接部12;第一卡接部11用于与第一连接件2卡接固定;第二卡接部12用于与第二连接件3卡接固定;第一卡接部11与第二卡接部12卡合连接,以使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卡合;其中,第一卡接部11上设置有中空内腔13,第二卡接部12包括一长条状的插条14,第二卡接部12的插条14贯穿第一卡接部11的中空内腔13,插条14的自由端部形成有第一凸起15,第一凸起15的体积大于中空内腔13的口径16,以使插条14在中空内腔13滑动但无法脱离中空内腔13;第二卡接部12还包括卡接本体17,卡接本体17的周向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凸起18,还设置有至少一个挡板19,第二凸起18与挡板19成对设置;第二连接件3卡接在第二凸起18与挡板19所围出的凹槽20内。

具体的,图1示出了卡扣1卡接了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后的示意图,对图1中的卡扣1进行横纵方向的剖面示意,得到如图2所示的卡扣结构A-A向剖示图和如图3所示的卡扣结构B-B向剖示图。如图2和如3所示,该卡扣1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第一卡接部11和第二卡接部12,如图3所示,第二卡接部12上包含有插条14,插条14插入到第一卡接部11的中空内腔13中,该插入为紧密地插合连接,使得第一卡接部11和第二卡接部12插合在一起,组装为一个整体。如图2所示,在该插条14的末端,也就是自由端,有一个第一凸起15,该第一凸起15使得第二卡接部12无法从第一卡接部11的中空内腔13中脱出,中空内腔13的口径16的开口大小是小于该第一凸起15的体积的,从而使得第二卡接部12可以在第一卡接部11的中空内腔13内滑动,但滑动的行程范围就是该插条14的长度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图2和图3中的单一斜线阴影部分是该第二卡接部12的剖面示意部分,其为一个整体,图2所示第二卡接部12被分割为左右两部分,其实是因为A-A剖线划过处为第二卡接部12的镂空部分,但从图3可以清楚看出,第二卡接部12是一整体部件,并非分割为两部分的分体部件。同理,图3中的第二卡接件3与第二卡接部12也是卡合在一起的,只不过该图中的剖面恰好切割的是第二卡接部12的镂空部分。第二卡接部12与第二卡接件3的卡合状态可以参看图2的示意。该卡扣1的用途在于将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3固定连接,其中,第一连接件2卡接在第一卡接部11上,第二卡接件3卡接在第二卡接部12的凹槽20内,该凹槽20是由第二卡接部12上设置的第二凸起18和挡板19围出的。第二卡接件3的厚度可以小于等于第二凸起18和挡板19之间的间距,优选的,设计人员可以根据第二卡接件3的厚度,将凹槽20的宽度设置为与之相等,以使第二卡接部12对第二卡接件3的卡合最为稳固。若将该卡扣1用于固定安装侧气帘的上饰板和车体钣金,则当车体发生碰撞后,第二卡接部12的插条14从第一卡接部11的中空内腔13中滑出,但因插条14的自由端部的第一凸起15的作用,第二卡接部12与第一卡接部11依然连接在一起,以使侧气帘顺利从上饰板中爆破。若要将卡扣1和上饰板从车体钣金上卸下,则通过使用工具向内压第二卡接部12上的挡板19,使得车体钣金从第二凸起18处脱离,该挡板19为撬动车体钣金与卡扣1分离提供了助力,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上饰板的拆卸难度。

本实施例的卡扣,包括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第一卡接部用于与第一连接件卡接固定;第二卡接部用于与第二连接件卡接固定;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卡合连接,以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卡合;其中,第一卡接部上设置有中空内腔,第二卡接部包括一长条状的插条,第二卡接部的插条贯穿第一卡接部的中空内腔,插条的自由端部形成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的体积大于中空内腔的口径,以使插条在中空内腔滑动但无法脱离中空内腔;第二卡接部还包括卡接本体,卡接本体的周向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凸起,还设置有至少一个挡板,第二凸起与挡板成对设置;第二连接件卡接在第二凸起与挡板所围出的凹槽内。采用该卡扣进行汽车上饰板的装配,可以有效保证侧气帘的正常爆破,还能够方便地拆卸汽车上饰板,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防脱卡扣不易拆卸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对装备有侧气帘的上护板及其内部结构的维修便利性。

可选的,第二凸起18在垂直于卡接本体17周向的凸起高度(如图2中的高度a所示)小于挡板19在垂直于卡接本体17周向的凸起高度(如图2中的高度b所示)。挡板19的设置,可以使得当需要将卡扣1与第一卡接件2整体从第二卡接件3上拆卸下来时,通过使用工具向内压该挡板19,使得第二卡接件3从第二凸起18处脱离,该第二凸起18的高度a小于挡板19的高度,使得第二凸起18与第二卡接件3的卡接量较小,以便于将该卡扣1从第二卡接件3中翘出。因此,挡板19为撬动第二卡接件3提供了助力,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卡扣1拆卸的难度。

可选的,第二凸起18为斜坡状凸起,挡板19位于靠近第二凸起18的坡顶、远离第二凸起18的坡底的一侧,第二连接件3自第二凸起18的坡底端滑入第二凸起18的坡顶端与19挡板所围出的凹槽20内。将第二凸起18设置为带有斜坡的形状,有助于将卡扣1顺利卡入第二连接件3内,而卡入卡扣1内的第二连接件3因有第二凸起18的坡顶端与坡底面所形成的较高面的阻挡,也可以较为稳固的被固定在第二凸起18和挡板19所围出的凹槽20内。

可选的,第二卡接部12的卡接本体17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凸起21,第一卡接部11的边缘设置有至少一个卡环22(如图3所示),第三凸起21与卡环22成对设置,以使卡环22与第三凸起21卡合固定。通过卡环22与第三凸起21的卡合配合,可以更加牢固地将第一卡接部11与第二卡接部12进行卡合连接。其中,对于侧气帘爆破的应用场景,第三凸起21的凸起高度的设置,可由技术人员根据侧气帘爆破所需要的一级开脱力进行设定,以保证车辆碰撞后侧气帘的顺利爆破。

可选的,第一卡接部11上设置有卡槽23,以使第一连接件2卡入卡槽23,与第一卡接部11卡接固定。

可选的,第一卡接部11、第二卡接部12为塑料材质。

可选的,塑料材质的第一卡接部11、第二卡接部12为以下选型中的至少一种:PA6塑料、POM塑料。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汽车上饰板、车体钣金、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卡扣1;汽车上饰板与卡扣的第一卡接部11卡接固定;第二卡接部12通过插条14贯穿于第一卡接部11的中空内腔13内部;固定有汽车上饰板的第一卡接部11,以及第二卡接部12,一起与车体钣金卡合;车体钣金卡接入第二卡接部12的第二凸起18和挡板19之间的凹槽20内。

可选的,还包括:侧气帘(图中未示出);侧气帘容置在汽车上饰板与车体钣金卡合所形成的容置腔内。

可选的,第二卡接部12的插条14的长度为22.5mm。卡扣1由两部分构成,第一卡接部11、第二卡接部12,两部分结构通过卡接组装为一个整体。第一卡接部11分装到车体的上饰板上,通过第二卡接部12的第二凸起18的小卡脚连接到车体钣金上。侧气帘爆破时,第一卡接部11和第二卡接部12两部分结构体脱开,侧气帘从上饰板和顶棚的间隙展开,保护驾驶员和乘员。上饰板和第二卡接部12脱出距离达到22.5mm后,第二卡接部12的末端通过第一凸起15和第一卡接部11卡接在一起,防止上饰板进一步脱出伤害驾驶员和乘员。

为保证卡扣1的卡接强度,避免爆破时上饰板飞出,卡扣1与车体钣金的卡接量需要较大,如图2所示,导致拆卸时非常困难,维修时导致上饰板报废。卡扣1结构中第二卡接部12的挡板19的翻边结构,使得拆卸时使用工具向内压该挡板19的翻边,第二卡接部12的第二凸起18的小卡脚与车体钣金卡接量减小,第二凸起18的小卡脚从车体钣金孔位置脱离,极大的降低了卡扣1的拆卸难度,提高了上饰板及内部结构维修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