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90872阅读:3906来源:国知局
油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润滑用的油嘴相关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油嘴。



背景技术:

轴承转动产生较大的摩擦,这就需要润滑油进行润滑,以免长时间的高速运转产生磨损。为了保证工作的正常快速运行,需要给轴承进行润滑操作,一般采用油嘴,通过油嘴向轴承内注入油液给轴承润滑,油嘴主要用于各种润滑产品的加油口和各种单点润滑的场合,该产品结构紧凑,使用寿命长,被广泛的应用风机、重型设备、电厂等行业。

图1示出一种平口油嘴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油嘴体和弹性钢珠,油嘴体与轴承相连接,油嘴体内设有适于容纳弹性钢珠的通道,且该通道内形成适于将油脂供到轴承的油路;弹性钢珠包括钢珠和弹簧,钢珠和弹簧相连接,利用油嘴向轴承供油时,是利用注脂泵或者手动油枪抵到油嘴,会把油嘴顶端的钢珠顶进油嘴内油路打开,油脂就可以通过油路进入轴承,其中弹性钢珠在该结构的平口油嘴中起到了单向阀的作用,而油嘴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个常闭阀,当需要向轴承供油时,注脂泵或者手动油枪抵到油嘴,油嘴顶端的钢珠顶进油嘴内油路打开,此时阀门相当于打开状态。

但是本申请人发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油嘴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年限较长或压力不均时,油嘴上的弹性滚珠就会发生损坏,无法使用加油枪或注脂泵往轴承内加油,只能先将油嘴从轴承上卸下,替换新的油嘴或更换新的弹性钢珠,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严重的时候弹性钢珠可能会被弹出从而损坏轴承,最终使设备受损;其次由于加工和工艺等原因,在不给设备注油的情况下,钢珠在弹簧的作用下不能完全封住注油口,从而使设备里面的油脂从出油口流出,不但浪费而且还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油嘴上的弹性滚珠容易发生损坏,导致使用该油嘴的装置或设备容易受损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油嘴,包括油嘴本体和堵漏装置,所述油嘴本体的一端形成能与待注油的装置相配合的油嘴对接部,所述油嘴本体的另一端形成能与油脂供应装置相连接的连接部,所述油嘴本体开设有通油孔,所述通油孔位于所述连接部上的端口形成油脂流入口,所述通油孔位于所述油嘴对接部上的端口形成油脂喷出口,所述油嘴本体与油脂供应装置相连接时,所述油脂流入口与所述油脂供应装置的出油口相连通,所述油嘴本体与待注油的装置配合时,所述油脂喷出口与所述待注油的装置的进油口相连通,所述堵漏装置与所述油嘴本体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堵漏装置与所述油嘴本体处于连接状态时能封堵所述通油孔,所述堵漏装置与所述油嘴本体解除连接时所述堵漏装置解除对所述通油孔的封堵。

优选地,所述可拆卸连接为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堵漏装置与所述油嘴本体的外表面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堵漏装置包括帽体,所述帽体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所述油嘴本体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外螺纹,所述帽体通过所述第一内螺纹与所述第一外螺纹与所述油嘴本体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堵漏装置还包括连接组件,所述帽体与所述油嘴本体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组件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油嘴本体包括柱状油嘴坯体和锁紧盘,所述柱状油嘴坯体的一端形成所述油嘴对接部,所述柱状油嘴坯体的另一端形成所述连接部,所述锁紧盘位于所述油嘴对接部和所述连接部之间且与所述柱状油嘴坯体为固定连接或一体式结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和连接体,所述连接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帽体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片位于所述油嘴对接部与所述锁紧盘之间且与所述柱状油嘴坯体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体为钢丝绳、弹簧或链中的任一种。

优选地,所述帽体的外围设有防滑结构,其中:所述防滑结构为凸点、凹槽或防滑硅胶层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地,所述帽体由塑料材质制成,所述帽体的内部设有堵塞,所述堵塞与所述帽体两者为固定连接或一体式连接,所述堵塞的外径与所述通油孔的内径相配合。

优选地,所述油嘴为平口油嘴,所述待注油的装置为轴承,所述油嘴对接部的外表面形成有第二外螺纹,所述轴承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外螺纹相配合的第二内螺纹,所述油嘴本体两者所述第二内螺纹和所述第二外螺纹与所述轴承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嘴包括油嘴本体和堵漏装置,所述油嘴本体开设有通油孔,堵漏装置与所述油嘴本体可拆卸连接且堵漏装置与油嘴本体处于连接状态时能封堵通油孔,堵漏装置与油嘴本体解除连接时堵漏装置解除对通油孔的封堵,堵漏装置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弹性钢珠,避免了油嘴上的弹性滚珠容易发生损坏,导致使用该油嘴的装置或设备容易受损的现象的发生,延长了油嘴及待注油的装置的使用寿命,此外堵漏装置的设置还起到了密封的作用,这样油脂就不会从通油孔的油脂流入口流出,不仅不会浪费油脂,而且设备也会很干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平口油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堵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油嘴体;2、弹性钢珠;21、钢珠;22、弹簧;3、通道;4、油嘴本体;41、柱状油嘴坯体;42、锁紧盘;43、油嘴对接部;44、连接部;45、第一外螺纹;5、堵漏装置;51、帽体;511、防滑结构;52、连接组件;521、第一连接片;522、第二连接片;523、连接体;6、油脂流入口;7、油脂喷出口;8、堵塞。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嘴,包括油嘴本体4和堵漏装置5,油嘴本体4的一端形成能与待注油的装置相配合的油嘴对接部43,油嘴本体4的另一端形成能与油脂供应装置相连接的连接部44,油嘴本体4开设有通油孔,通油孔位于连接部44上的端口形成油脂流入口6,通油孔位于油嘴对接部43上的端口形成油脂喷出口7,油嘴本体4与油脂供应装置相连接时,油脂流入口6与油脂供应装置的出油口相连通,油嘴本体4与待注油的装置配合时,油脂喷出口7与待注油的装置的进油口相连通,堵漏装置5与油嘴本体4可拆卸连接且堵漏装置5与油嘴本体4处于连接状态时能封堵通油孔,堵漏装置5与油嘴本体4解除连接时堵漏装置5解除对通油孔的封堵。堵漏装置5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弹性钢珠,避免了油嘴上的弹性滚珠容易发生损坏,导致使用该油嘴的装置或设备容易受损的现象的发生,延长了油嘴的使用寿命,同时起到了防尘的作用,避免灰尘进入通油孔。

其中,堵漏装置5与油嘴本体4为螺纹连接,结构更加紧凑,具体的,堵漏装置5与油嘴本体4的外表面可拆卸连接,堵漏装置5包括帽体51,帽体51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油嘴本体4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外螺纹45,帽体51通过第一内螺纹与第一外螺纹45与油嘴本体4形成可拆卸连接,使用过程中,便于用手盖上帽体51使之与油嘴本体4连接封堵通油孔,或者是便于取下帽体51使之与油嘴本体4解除连接从而解除对通油孔的封堵,使用方便。

此外,考虑到帽体51取下时容易丢失,本实用新型中的堵漏装置5还包括连接组件52,帽体51与油嘴本体4之间通过连接组件52相连接。连接组件52包括第一连接片521、第二连接片522和连接体523,连接体52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片521和第二连接片522相连接,第一连接片521与帽体51相连接,第二连接片522与所述油嘴本体4相连接,油嘴本体4包括柱状油嘴坯体41和锁紧盘42,柱状油嘴坯体41的一端形成油嘴对接部43,柱状油嘴坯体41的另一端形成连接部44,锁紧盘42位于油嘴对接部43和连接部44之间且与柱状油嘴坯体41为固定连接或一体式结构,具体的说,第二连接片522位于所述油嘴对接部43与所述锁紧盘42之间且与所述柱状油嘴坯体41相连接。连接体523为钢丝绳、弹簧或链中的任一种,当帽体51取下时,帽体51通过连接体523与油嘴本体4连着,避免了帽体51丢失现象的发生。锁紧盘42为六角形,便于与扳手配合将油嘴本体4与待注油的装置连接紧密或将油嘴本体4从待注油的装置上取下。

使用过程中考虑到拧下帽体51或拧上帽体51上手容易打滑,所以在帽体51的外围设有防滑结构511,其中,防滑结构511为凸点、凹槽或防滑硅胶层中的任意一种都可以,增加了帽体51表面的摩擦力,人的手作用在帽体51外表面上时不易打滑。

帽体51可以由黄铜、铁等金属制成,刚性好,硬度高,使用过程中不易破裂,但是考虑到成本问题,该帽体51也可以由塑料材质制成,当帽体51用塑料加工时,可以在帽体51的内部设置堵塞8,堵塞8与帽体51两者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一体式连接,堵塞8的外径与通油孔的内径相配合,堵塞8插入通油孔内,帽体51盖上,起到了双重封堵的作用,封堵效果更佳。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油嘴可以为平口油嘴,其中待注油的装置可以为轴承,油嘴对接部43的外表面形成有第二外螺纹,轴承上形成有与第二外螺纹相配合的第二内螺纹,油嘴本体4两者所述第二内螺纹和第二外螺纹与所述轴承相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