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胶式气囊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0064阅读:5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胶式气囊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减震器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充气可调全胶式气囊减震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主要生产的减震器还是以套筒式减震器和普通托盘式减震器为主。由于套筒式和普通托盘式减震器存在几个缺点:套筒式减震器辅助弹簧和缓冲块都是分开安装,随着弹性元件逐渐老化,刚性变弱,其减震性能会不断退化。套筒式减震器防尘罩在车辆颠簸行驶段时间后有脱落现象,各种杂质泥沙破坏油封的密封效果,导致产品漏油减震性能变差,影响产品使用寿命。普通托盘式减震器虽然弹簧和缓冲块都安装在产品上,但随着弹性元件逐渐老化,刚性变弱,其减震性能也会不断退化,单独替换某一个零件非常的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好的全胶式气囊减震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全胶式气囊减震器,包括活塞杆、气囊、工作缸和贮液筒,所述的活塞杆设置在气囊内,所述的工作缸套设在活塞杆上,所述的工作缸外围还套设有贮液筒,所述的贮液筒能在气囊内轴向滑动,所述的气囊和活塞杆之间的环形间隙夹设有活塞杆缓冲块,所述的工作缸上端与贮液筒上端之间的空隙通过油封导向总成密封。

进一步地,所述的气囊上端通过卡箍铆压锁死,所述的气囊下端设有充气口,所述的充气口通过充入氮气自动密封。

进一步地,所述的气囊由外胶层和内胶层组成,所述的外胶层与内胶层之间设有帘线,所述的帘线层层交叉并与气囊的经线方向成一角度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帘线层数一般为2层或4层。

进一步地,所述的油封导向总成下部设有复原缓冲块,所述的活塞杆下端设有活塞阀,所述的工作缸下端内部设有与活塞阀相对应的压缩阀。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塞杆上端依次套设有橡胶衬套总成和吊环。

进一步地,所述的贮液筒上端设有与所述的活塞杆缓冲块相对应的垫片。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全胶式气囊减震器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加入气囊和贮液筒的设计使减震器效果更明显,并且增加了产品油封的使用寿命;

2、橡胶气囊结构与无内胎轮胎相似,载荷主要由帘线承受,隔绝高频振动及隔噪音效果好;

2、气囊内部的压缩空气相当于弹簧,使弹簧高度、承载能力和弹簧刚度变得可调;

3、缓冲块使减震器的固有震动频率降低,而且隔绝高频振动及隔噪音效果更好;

4、利用空气的阻尼作用,使用寿命更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气囊剖面示意图。

图中:1、橡胶衬套总成:2、吊环;3、活塞杆;4、气囊;41、卡箍;42、充气口;5、活塞杆缓冲块;6、垫片;7、油封导向总成;8、复原缓冲块;9、工作缸;10、贮液筒;11、活塞阀;12、压缩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的:如图1、2所示,一种全胶式气囊减震器,包括活塞杆3、气囊4、工作缸9和贮液筒10,所述的活塞杆3设置在气囊4内,所述的工作缸9套设在活塞杆3上,所述的工作缸9外围还套设有贮液筒10,所述的贮液筒10能在气囊4内轴向滑动,所述的气囊4和活塞杆3之间的环形间隙夹设有活塞杆缓冲块5,所述的工作缸9上端与贮液筒10上端之间的空隙通过油封导向总成7密封,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好。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气囊4上端通过卡箍41铆压锁死,所述的气囊4下端设有充气口41,所述的充气口41通过充入氮气自动密封。所述的气囊由外胶层43和内胶层44组成,所述的外胶层43与内胶层44之间设有帘线45,所述的帘线45层层交叉并与气囊4的经线方向成一角度布置。所述的帘线45层数一般为2层或4层。气囊4内部以压缩空气代替弹簧的作用,而载荷主要由帘线承受,通过采用高强度的聚酯帘线或尼龙帘线,使空气弹簧的耐久性和耐压性得到提高,而且本实用新型的气囊4设计,使密封性能也大大增强。

所述的油封导向总成7下部设有复原缓冲块8,所述的活塞杆3下端设有活塞阀11,所述的工作缸9下端内部设有与活塞阀11相对应的压缩阀12。所述的活塞杆3上端依次套设有橡胶衬套总成1和吊环2,拧紧时要用粘合剂,以防吊环松动,方便安装。所述的贮液筒10上端设有与所述的活塞杆缓冲块5相对应的垫片6,垫片6有倒角端朝下安装。

与金属弹簧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的空气弹簧具有质量小、舒适性好、耐疲劳、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同时具有减震和消音作用。空气弹簧中充入压缩气体的气压为1.2-1.5MPa,气囊通过调节控制空气弹簧内的气压使其刚度具有可调性,当作用在空气弹簧上的载荷增加时,气压升高,则弹簧的刚度增大;反之,当载荷减少时,弹簧内的气压下降,刚度减少。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