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的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25486发布日期:2018-11-23 19:12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管道的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管道施工过程中,如果管道与热源、污水渠、电线电缆、车行道路面等之间的距离过近时,一般会采用加装套管的方法给管道提供隔热、防水、防电击、承重的保护,另外当管道投入时间久远时,管道外的套管会发生老化或者损坏,此时需要对套管进行更换。在实际套管加装或更换工作中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套管与管道之间间隙不均匀:如套管紧贴管道外壁、套管与管道不同轴、二者的间隙上短下长、套管套入时可能刮损管道防腐层等;二是套管因外力发生轴向位移。由此导致套管没有起到真正的隔热、防水、防电击和承重等作用,甚至还会因为套管没有固定装置而导致套管移位。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管道的套管安装中,套管与管道之间易发生间隙不均匀、套管因外力发生轴向位移,从而导致套管没有起到真正的隔热、防水、防电击和承重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不仅可用在新建管道的套管加装工程上,还可用于在用管道的套管加装工程上,且操作简单、施工方便、可使套管与管道同轴且保证套管起到隔热、防水、放电击及承重的效果的管道的保护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管道的保护装置,包括套管、固定环、管道及螺栓;所述固定环可对半拆开,所述固定环通过所述螺栓固定在所述管道的两端;所述套管套在所述固定环上。

优选的,所述套管的材质为PVC,方便安装。

优选的,所述固定环的外缘截面为齿状,方便安装及减小所述管道所受的压力。

优选的,所述套管上套有管箍,所述管箍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套管的两端,可加强所述套管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固定环的截面为圆形,可增大所述固定环与所述管道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所述固定环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管道的保护装置的有益效果为:不仅可用在新建管道的套管加装工程上,还可用于在用管道的套管加装工程上,均可使套管与管道同轴且保证套管起到隔热、防水、放电击及承重的效果,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管道加装套管的操作简单,节省施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增加了管道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2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3的横截面示意图。

其中:1、管道;2、固定环;3、套管;4、管箍;5、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阐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管道的保护装置,包括套管3、固定环2、管道1及螺栓5;固定环2可对半拆开,固定环2通过螺栓5固定在管道1的两端;套管3套在固定环2上。

套管3的材质为PVC,方便安装。

固定环2的外缘截面为齿状,方便安装及减小所述管道所受的压力。

套管3上套有管箍4,管箍4通过螺栓固定在套管3的两端,可加强套管3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使用原理为:先将套管3纵向对半切开,在管道1应安装套管3的位置上安装固定环2,利用螺栓5将固定环2固定在管道1上,然后将已对半切开的套管3安装在管道1上,最后在套管3的两端安装管箍4固定套管3。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管道的保护装置,包括套管3、固定环2、管道1及螺栓5;固定环2可对半拆开,固定环2通过螺栓5固定在管道1的两端;套管3套在固定环2上。

套管3的材质为PVC,方便安装。

固定环2的截面为圆形,可增大固定环2与管道1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固定环2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使用原理为:在管道1应安装套管3的位置上安装固定环2,利用螺栓5将固定环2固定在管道1上,然后将套管3套在管道1上。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管道的保护装置,包括套管3、固定环2、管道1及螺栓5;固定环2可对半拆开,固定环2通过螺栓5固定在管道1的两端;套管3套在固定环2上。

套管3的材质为PVC,方便安装。

固定环2的外缘截面为齿状,方便安装及减小所述管道所受的压力。

本实施例的使用原理为:在管道1应安装套管3的位置上安装固定环2,利用螺栓5将固定环2固定在管道1上,然后将套管3套在管道1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管道的保护装置的有益效果为:不仅可用在新建管道的套管加装工程上,还可用于在用管道的套管加装工程上,均可使套管与管道同轴且保证套管起到隔热、防水、放电击及承重的效果,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管道加装套管的操作简单,节省施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增加了管道的美观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任何形式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