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换挡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08894发布日期:2019-05-07 20:56阅读:614来源:国知局
新型换挡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换挡控制器。



背景技术:

工程车辆的更新换代日益迅速,针对装载机市场上目前用的换挡控制系统,大多采用齿轮结构,结构复杂,采购成本高,维护保养困难。现研发一种装载机用换挡控制系统,结构简单可靠、使用稳定且采购成本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使用稳定,操作快捷的新型换挡控制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换挡控制器,包括底座、安装于所述底座一端的手柄杆组件、变速摇臂组件及连接所述手柄杆组件和所述变速摇臂组件的直杆球铰,所述变速摇臂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底座上端的连接杆、套设于所述连接杆的轴承组件及与所述轴承组件固定连接的传动臂,所述传动臂包括与所述轴承组件固定连接的第一传动臂及自所述第一传动臂末端弯折延伸的第二传动臂,所述第一传动臂用于连接软轴,所述第二传动臂与所述直杆球铰固定连接,在所述新型换挡控制器的使用过程中,通过操作所述手柄杆组件带动所述直杆球铰摆动,从而带动所述变速摇臂组件摆动,进而控制所述软轴换挡。

优选的,所述手柄杆组件包括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的手柄座、插设于所述手柄座内的手柄杆及安装于所述手柄杆远离所述手柄座一端的手柄球。

优选的,所述直杆球铰包括与所述手柄座连接的第一圆座、与所述第二传动臂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圆座下方的第二圆座及连接所述第一圆座与所述第二圆座的连接部,所述第一圆座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圆座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且所述第一圆座的中轴线与所述轴承组件的中轴线相互平行。

优选的,所述直杆球铰还包括第一螺纹杆和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圆座内,另一端与所述手柄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圆座内,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臂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座包括底板、自所述底板两侧弯折延伸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及自靠近所述手柄杆组件的所述第一挡板向所述第二挡板弯折延伸的手柄安装板,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且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固定连接,所述手柄安装板与所述手柄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座还包括自所述底板远离所述变速摇臂组件一端弯折延伸的软轴安装板及自所述软轴安装板远离所述底板一端凹陷形成的收容孔,所述软轴穿过所述收容孔与所述变速摇臂组件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座还包括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用于安装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轴承组件包括套设于所述连接杆的轴承座及夹设于所述轴承座与所述连接杆之间的两个间隔设置的深沟球轴承,所述轴承座与所述第一传动臂固定连接,且所述轴承座通过两个所述深沟球轴承可沿所述连接杆旋转。

优选的,所述新型换挡控制器还包括多个弹性垫片,所述弹性垫片设置于所述手柄座与所述手柄杆的连接端、所述直杆球铰与所述第二传动臂的连接端及所述直杆球铰与所述手柄杆组件的连接端。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换挡控制器,通过采用所述手柄杆组件、所述变速摇杆组件及所述直杆球铰组成所述新型换挡控制器取代现有技术的齿轮结构的换挡控制器,具有机构简单可靠且使用稳定的优点,同时降低了采购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换挡控制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换挡控制器的部分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换挡控制器的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新型换挡控制器100包括底座1、安装于所述底座1一端的手柄杆组件3和变速摇臂组件5、连接所述手柄杆组件3和所述变速摇臂组件5的直杆球铰7及多个弹性垫片,软轴与所述变速摇臂组件5连接。在所述新型换挡控制器100的使用过程中,通过操作所述手柄杆组件3带动所述直杆球铰7摆动,从而带动所述变速摇臂组件5摆动,进而控制所述软轴换挡。

所述底座1包括底板11、自所述底板11两侧弯折延伸的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自靠近所述手柄杆组件的所述第一挡板13向所述第二挡板14弯折延伸的手柄安装板15、自所述底板11远离所述变速摇臂组件5一端弯折延伸的软轴安装板17、自所述软轴安装板17远离所述底板11一端凹陷形成的收容孔18及与所述底板11固定连接的固定块19。

所述第一挡板13和所述第二挡板14配合起支撑所述变速摇臂组件5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13的正视图为类三角形,所述第二挡板14的正视图为类平行四边形。所述手柄安装板15与所述第二挡板的夹角为矩形,即由所述第二挡板14垂直弯折延伸形成。所述手柄安装板15用于安装所述手柄杆组件3,所述软轴穿过所述收容孔18后卡设于所述软轴安装板17并与所述变速摇臂组件5连接,所述固定块19用于安装控制器。

所述手柄杆组件3包括与所述手柄安装板15固定连接的手柄座31、插设于所述手柄座31内的手柄杆33及安装于所述手柄杆33远离所述手柄座31一端的手柄球35,其中,所述手柄座31与所述手柄安装板15之间通过螺栓可旋转连接。

所述变速摇臂组件5包括安装于所述底座11上端的连接杆51、套设于所述连接杆51的轴承组件53及与所述轴承组件53固定连接的传动臂55。

所述连接杆51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一挡板13和所述第二挡板14且与所述第一挡板13和所述第二挡板14固定连接。

所述轴承组件53包括套设于所述连接杆51的轴承座531及夹设于所述轴承座531与所述连接杆51之间的两个间隔设置的深沟球轴承,所述轴承座531与所述传动臂55固定连接,且所述轴承座531通过两个所述深沟球轴承可沿所述连接杆51旋转。

所述传动臂55包括与所述轴承组件53固定连接的第一传动臂551及自所述第一传动臂551末端弯折延伸的第二传动臂553,其中,所述第一传动臂551用于连接软轴,所述第二传动臂553与所述直杆球铰7固定连接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臂551设置有贯穿的通孔,且所述通孔与所述收容孔18处于同一平面。所述软轴的一端穿过所述收容孔18后固定于所述通孔。

所述直杆球铰7包括与所述手柄座31连接的第一圆座71、与所述第二传动臂553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圆座71下方的第二圆座73、连接所述第一圆座71与所述第二圆座73的连接部75、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圆座71与所述手柄座31的第一螺纹杆77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圆座73与所述第二传动臂553的第二螺纹杆79,其中,所述第一圆座71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圆座73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且所述第一圆座71的中轴线与所述轴承组件53的中轴线相互平行。

所述第一螺纹杆77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圆座71内,另一端与所述手柄座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79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圆座73内,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臂553连接。

所述弹性垫片设置于所述手柄座31与所述手柄杆33的连接端、所述直杆球铰7与所述第二传动臂553的连接端及所述直杆球铰7与所述手柄座31的连接端。

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新型换挡控制器100具体的换挡步骤如下:

S1:操作者控制所述手柄球35,使所述手柄杆组件3沿其与所述手柄安装板15的连接处为轴心进行转动。

S2:所述第一螺纹杆77在所述手柄杆组件3的带动下向下移动,并通过所述第一圆座71及所述第二圆座73的传动,使得所述第二螺纹杆79向下移动。

S3:所述传动臂55在所述第二螺纹杆79的作用下,通过所述轴承组件53沿所述连接杆51旋转,进而带动所述软轴换挡。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换挡控制器100,通过采用所述手柄杆组件3、所述变速摇杆组件5及所述直杆球铰7组成所述新型换挡控制器100取代现有技术的齿轮结构的换挡控制器,具有机构简单可靠且使用稳定的优点,同时降低了采购成本。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