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伸弹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26208发布日期:2019-07-10 09:55阅读:1006来源:国知局
拉伸弹簧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弹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拉伸弹簧结构。



背景技术:

弹簧是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机械零件。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亦作"弹簧"。一般用弹簧钢制成。弹簧的种类复杂多样,按形状分,主要有螺旋弹簧、涡卷弹簧、板弹簧、异型弹簧等。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弹簧,大多是两端设有钩子,中间为螺旋状,然而其在受力压缩时或者受力拉伸时,很容易产生径向晃动,并且的现有技术的弹簧大多不能调节弹力,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同时,现有技术中的弹簧不具有良好的防护措施,当受力过大时容易引起弹性形变,不能很好的保护弹簧,更换弹簧起来也十分麻烦。并且的,当弹簧两端的挂钩受损时,大多需要将整个弹簧更换,十分的费时费力。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拉伸弹簧结构,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拉伸弹簧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拉伸弹簧结构,包括上连板1、下连板2,在上连板1与下连板2之间连接有弹簧本体3,上连板1顶端固定连接有挂钩6,下连板2底端固定连接有挂钩6,在使用时,通过挂钩 6将弹簧两端固定在欲使用处。如图6所示,所述挂钩6底部设有外螺纹,所述上连板1顶端、下连板2底端开设有槽,其内设有内螺纹,所述挂钩6的外螺纹与槽内的内螺纹形成螺旋副,当挂钩6受损时,可以轻松更换挂钩6。在所述上连板1与下连板2之间还固定有伸缩杆4,伸缩杆4可以很好的防止弹簧本体3发生径向晃动,同时能阻止弹簧本体3受力过大而产生的弹性形变;所述伸缩杆4包括外管 41、内杆42,在使用时内杆42穿入外管41底部,两者可以相对运动达到伸缩功效,所述外管41为中空管状,其顶端与上连板1底部固定连接(焊接),其底部内壁凸设有限位环411,在这里所述的凸设可以为一体设置也可以为焊接等固定连接,限位环411限制内杆 42在相对运动中不会滑出外管41底部;所述内杆42包括至少一个的限位块421、至少一个的连杆422,限位块421与限位环411配合起限位作用,所述限位块421底部与连杆422固定连接,限位块421 外径与外管41内径贴合,两者间隙配合,连杆422外径与限位环411 内径贴合,两者间隙配合;所述内杆42还包括至少一个的弹性部件 423,当伸缩杆4伸至最大位置,弹性部件423拉伸产生抵抗外力的反作用力,防止弹簧本体3发生弹性形变,当伸缩杆4缩至最小位置,弹性部件423压缩产生抵抗外力的反作用力,防止弹簧本体3发生弹性形变。所述上连板1包括第一左夹持部11、第一中板12、第一右夹持部13;所述第一左夹持部11右端贯穿凹设有通口,第一右夹持部13左端贯穿凹设有通口,所述第一中板12两端皆贯穿凹设有通孔,第一左夹持部11右端的通口与第一中板12左端的通孔配合形成第一左弹簧过口5,第一右夹持部13左端的通口与第一中板12右端的通孔配合形成第一右弹簧过口51;所述第一左夹持部11与第一中板12 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右夹持部13与第一中板12可拆卸连接。下连板2包括第二左夹持部21、第二中板22、第二右夹持部23;所述第二左夹持部21右端贯穿凹设有通口,第二右夹持部23左端贯穿凹设有通口,所述第二中板22两端皆贯穿凹设有通孔,第二左夹持部21 右端的通口与第二中板22左端的通孔配合形成第二左弹簧过口52,第二右夹持部23左端的通口与第二中板22右端的通孔配合形成第二右弹簧过口53;所述第二左夹持部21与第二中板2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右夹持部23与第二中板22可拆卸连接。

较为优选的,所述内杆42包括第一限位块4211、第二限位块 4212、一个的连杆422、一个的弹性部件423,所述第一限位块4211 底部与弹性部件423顶部固定连接,弹性部件423底部与第二限位块 4212固定连接,第一限位块4211与第二限位块4212皆处于外管41 内部,当伸缩杆4伸至最大位置时,第二限位块4212与限位环411 配合限位,从而防止弹簧本体3发生弹性形变;当伸缩杆4缩至最小位置时,第一限位块4211压缩弹性部件423,弹性部件423压缩产生抵抗外力的反作用力,防止弹簧本体3发生弹性形变;所述第二限位块4212底部与连杆422顶部固定连接,优选为焊接,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固定连接。

更为优选的,所述内杆42包括限位块421、第一连杆4221、第二连杆4222、弹性部件423;所述限位块421底部与第一连杆4221 顶部固定连接,第一连杆4221底部与弹性部件423顶部固定连接,弹性部件423底部与第二连杆4222顶部固定连接。当伸缩杆4伸至最大位置,第一连杆4221与第二连杆4222之间的弹性部件423拉伸产生抵抗外力的反作用力,防止弹簧本体3发生弹性形变,当伸缩杆 4缩至最小位置,第一连杆4221与第二连杆4222之间的弹性部件423 压缩产生抵抗外力的反作用力,防止弹簧本体3发生弹性形变。

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弹性部件423为弹簧。

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弹性部件423为弹性材料制成,在这里所述弹性材料优选为橡胶,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弹性材料制成。

外管41顶端与上连板1的第一中板12底端固定连接。

内杆42底部与第二中板22顶部固定连接。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需求调节弹力,并且更换弹簧方便;同时本实用新型可以很好的防止弹簧径向晃动,防止弹簧发送弹性形变。当挂钩受损时,可以轻松进行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伸缩杆4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伸缩杆4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上连板1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下连板2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挂钩6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拉伸弹簧结构,包括上连板 1、下连板2,在上连板1与下连板2之间连接有弹簧本体3,上连板 1顶端固定连接有挂钩6,下连板2底端固定连接有挂钩6,在使用时,通过挂钩6将弹簧两端固定在欲使用处。所述挂钩6底部设有外螺纹,所述上连板1顶端、下连板2底端开设有槽,其内设有内螺纹,所述挂钩6的外螺纹与槽内的内螺纹形成螺旋副,当挂钩6受损时,可以轻松更换挂钩6。在所述上连板1与下连板2之间还固定有伸缩杆4,伸缩杆4可以很好的防止弹簧本体3发生径向晃动,同时能阻止弹簧本体3受力过大而产生的弹性形变;所述伸缩杆4包括外管 41、内杆42,在使用时内杆42穿入外管41底部,两者可以相对运动达到伸缩功效,所述外管41为中空管状,其顶端与上连板1底部固定连接(焊接),其底部内壁凸设有限位环411,在这里所述的凸设可以为一体设置也可以为焊接等固定连接,限位环411限制内杆 42在相对运动中不会滑出外管41底部;所述内杆42包括至少一个的限位块421、至少一个的连杆422,限位块421与限位环411配合起限位作用,所述限位块421底部与连杆422固定连接,限位块421 外径与外管41内径贴合,两者间隙配合,连杆422外径与限位环411 内径贴合,两者间隙配合;所述内杆42还包括至少一个的弹性部件 423,当伸缩杆4伸至最大位置,弹性部件423拉伸产生抵抗外力的反作用力,防止弹簧本体3发生弹性形变,当伸缩杆4缩至最小位置,弹性部件423压缩产生抵抗外力的反作用力,防止弹簧本体3发生弹性形变。所述上连板1包括第一左夹持部11、第一中板12、第一右夹持部13;所述第一左夹持部11右端贯穿凹设有通口,第一右夹持部13左端贯穿凹设有通口,所述第一中板12两端皆贯穿凹设有通孔,第一左夹持部11右端的通口与第一中板12左端的通孔配合形成第一左弹簧过口5,第一右夹持部13左端的通口与第一中板12右端的通孔配合形成第一右弹簧过口51;所述第一左夹持部11与第一中板12 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右夹持部13与第一中板12可拆卸连接。下连板2包括第二左夹持部21、第二中板22、第二右夹持部23;所述第二左夹持部21右端贯穿凹设有通口,第二右夹持部23左端贯穿凹设有通口,所述第二中板22两端皆贯穿凹设有通孔,第二左夹持部21 右端的通口与第二中板22左端的通孔配合形成第二左弹簧过口52,第二右夹持部23左端的通口与第二中板22右端的通孔配合形成第二右弹簧过口53;所述第二左夹持部21与第二中板2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右夹持部23与第二中板22可拆卸连接。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杆42包括第一限位块4211、第二限位块 4212、一个的连杆422、一个的弹性部件423,所述第一限位块4211 底部与弹性部件423顶部固定连接,弹性部件423底部与第二限位块 4212固定连接,第一限位块4211与第二限位块4212皆处于外管41 内部,当伸缩杆4伸至最大位置时,第二限位块4212与限位环411 配合限位,从而防止弹簧本体3发生弹性形变;当伸缩杆4缩至最小位置时,第一限位块4211压缩弹性部件423,弹性部件423压缩产生抵抗外力的反作用力,防止弹簧本体3发生弹性形变;所述第二限位块4212底部与连杆422顶部固定连接,优选为焊接,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固定连接。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杆42包括限位块421、第一连杆4221、第二连杆4222、弹性部件423;所述限位块421底部与第一连杆4221 顶部固定连接,第一连杆4221底部与弹性部件423顶部固定连接,弹性部件423底部与第二连杆4222顶部固定连接。当伸缩杆4伸至最大位置,第一连杆4221与第二连杆4222之间的弹性部件423拉伸产生抵抗外力的反作用力,防止弹簧本体3发生弹性形变,当伸缩杆 4缩至最小位置,第一连杆4221与第二连杆4222之间的弹性部件423 压缩产生抵抗外力的反作用力,防止弹簧本体3发生弹性形变。

实施例3

作为实施例1、2的优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 423为弹簧。

实施例4

作为实施例1、2的优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 423为弹性材料制成,在这里所述弹性材料优选为橡胶。

实施例5

如图4所示,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连板1包括第一左夹持部11、第一中板12、第一右夹持部13;所述第一左夹持部11右端贯穿凹设有通口,第一右夹持部13左端贯穿凹设有通口,所述第一中板12两端皆贯穿凹设有通孔,第一左夹持部11右端的通口与第一中板12左端的通孔配合形成第一左弹簧过口5,第一右夹持部13左端的通口与第一中板12右端的通孔配合形成第一右弹簧过口51;所述第一左夹持部11与第一中板1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右夹持部13与第一中板12可拆卸连接。

外管41顶端与上连板1的第一中板12底端固定连接。

如图5所示,下连板2包括第二左夹持部21、第二中板22、第二右夹持部23;所述第二左夹持部21右端贯穿凹设有通口,第二右夹持部23左端贯穿凹设有通口,所述第二中板22两端皆贯穿凹设有通孔,第二左夹持部21右端的通口与第二中板22左端的通孔配合形成第二左弹簧过口52,第二右夹持部23左端的通口与第二中板22 右端的通孔配合形成第二右弹簧过口53;所述第二左夹持部21与第二中板2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右夹持部23与第二中板22可拆卸连接。

内杆42底部与第二中板22顶部固定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