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阀排气降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50516发布日期:2019-07-24 09:42阅读:633来源:国知局
气动阀排气降噪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动设备的降噪音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降低气动设备的气动阀排气噪音的装置,属于环保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气动压力加工设备只需空气压缩机输出压缩空气给工作气缸,通过气动阀阀芯的移动换向,推动工作气缸活塞杆快速向下移动压制工件,然后快速向上复位,从而完成对产品的压力加工,其具有结构简单、便于维修和制造成本低的优点。工作气缸的活塞杆换向时,对应的有杆腔或无杆腔内大量0.6MPa压力的高压气体只能通过气动阀阀体直径8mm狭小的排气孔排出,气流通道突然变得非常狭小,通过气动阀排出的高速高压气流会产生80分贝左右的啸叫声,严重污染周围的环境。长期在高分贝噪音的环境下工作,操作工听力将会严重受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气动阀排气降噪装置,降低气动压力加工设备工作气缸的排气噪音。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气动阀排气降噪装置,包括壳体和多层过滤绵,所述壳体为长方体,包括垂直固定连接成一体的内壳体和外壳体,内壳体垂直固定在设备侧面上,多层过滤绵从壳体底部至顶部包容气动阀;进气管和数根出气管各自穿过内壳体两垂直侧面,先分别与固定在内壳体两垂直侧面上的进气接头和数个出气接头连接,再与对应的气动阀进气端口和气动阀出气端口固定连接;多层过滤绵从壳体底部至顶部充填包容气动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进一步的,所述内壳体上下两个水平侧面分别设有数排消音孔;数排消音孔的面积之和为阀体的排气孔面积之和的20倍以上。

进一步的,内壳体和外壳体的材质均为工程塑料。

进一步的,多层过滤绵和气动阀的体积之和占据了壳体容积的80%以上。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采用多层过滤绵从壳体底部至顶部包容气动阀,并在内壳体上下两个水平侧面分别设置了数排消音孔,工作气缸活塞换向时,通过气动阀阀体的排气孔排出的工作气缸内的大量高速高压气流经过多层过滤绵吸收后,再通过内壳体上下两个水平侧面的数排消音孔排出,由于数排消音孔的面积之和为气动阀排气孔面积之和的20倍以上,在多层过滤绵的阻尼作用下,使得气动阀排出的高速高压气体得到了明显减速,气流噪音降低至51分贝,明显改善了气动压力加工设备的工作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壳体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图1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用于气动压力加工设备的铆合或压合设备,包括壳体1和多层过滤绵2,壳体1呈长方体,包括通过4个螺钉3垂直固定连接成一体的内壳体11和外壳体12,内壳体11垂直固定在设备侧面上,内壳体11和外壳体12采用用工程塑料制成。多层过滤绵2从壳体1底部至顶部包容气动阀4。一根进气管5和2根出气管6各自穿过内壳体11的两垂直侧面,先分别与固定在内壳体11两垂直侧面上的进气接头7和2个出气接头8连接后,再与对应的气动阀进气端口41和第一气动阀出气端口42、第二气动阀出气端口43固定连接。这样,气动阀4两侧分别通过一根进气管5和2根出气管6支撑在内壳体11中。多层过滤绵2从壳体1底部至顶部充填包容气动阀4。多层过滤绵2和气动阀4的体积之和占据了壳体1容积的80%以上,可以大大增加了对气动阀4排出高速气流的阻尼作用。

如图3和图4所示,内壳体11上下两个水平侧面分别设有5排消音孔111,每排设有12个消音孔111,两个水平侧面上共计120个消音孔111的面积之和为气动阀4的两个排气孔45面积之和的20倍以上。这样的结构便于工作气缸内高速气体迅速排出,高速气流通过多层过滤绵2的隔音降速,使得气动阀4排出的气流明显降速,再经过内壳体11上下两个水平侧面上的120个消音孔111进一步降速,使气流噪音降低至51分贝以下。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如下:0.6MPa的高压气流依次通过进气管5、进气接头41进入气动阀4的阀体44中,在气动阀4两端的电磁铁的分别作用下,阀芯移动换向,高压气流或通过阀体42转换从第一气动阀出气端口42或第二气动阀出气端口43进入工作气缸,推动工作气缸活塞杆移动,工作气缸内的高速高压气流通过第二气动阀出气端口43或第一气动阀出气端口42进入阀体42,再通过阀体44的两个排气口45排放到多层过滤绵2中,经过多层过滤绵2的阻尼降速后,从内壳体11上下两个水平侧面的120个消音孔111中排出,对气体进一步降速,使气流噪音降低至51分贝以下。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与本实用新型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